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305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05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大队人马,带着轻骑,利用驿站的快马,换马不换人,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赶往宁夏镇的黄河边上。
    屁股虽然很疼,但是,想到日后的屁股能安稳的坐进内阁,想到日后能做移民钦差,想到日后因为移民能名流千古,周延儒就把疼痛忘记掉了,一个劲的往前赶。
    在平台思索许久的杨改革,如今也想通了,陕西的事,已近是关键时刻了,自己远在北京,能做的不多,能做的就是在银钱方面,别掉链子,其他的自有徐光启的司农司,自然有那些移民官去操作,好与坏,都看那些人的了,自己远在京城,要什么事都经过自己的手,很不现实。
    移民是明末陕西的关键,什么造反,民变这些,杨改革还真的没怎么放在眼里,没有灾民参与的造反,那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杨改革根本就不怕。怕就怕那些人裹挟大量的灾民,以蝗虫式扫荡整个陕西,对陕西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个才是杨改革惧怕的。
    如今,有司农司移民和造反拔河,又有新军在陕西坐镇,杨改革不怎么惧怕,按照如今的情形来看,顶多就是一个自己用新军在陕西练手的样子,那些闹着造反的人想成气候,难
    考虑清楚了自身的处境,杨改革也改变了对事的态度,开始笑对人生起来,也不生气,更不怄气了,自己怄坏的身体,那些盐商也不会为自己多掏一个子。
    “大伴,把这个密匣,送到陕西去。”杨改革给徐光启写好了私信,叫王承恩送了出去。有些事,不方便明说的,只能用私信交代了。
    杨改革在信中,告诉了徐光启,自己派了郭桓,派了合唱团的人去安慰灾民的情绪,还说了些合唱团的一些“光辉案例”,让徐光启注意配合,还写信给徐光启,处理类似王二的事情,可以招抚为主,有诚心走正道的,可以网开一面,但是必须提防,防止他们闹事。
    “遵命,奴婢这就去”王承恩答应道。
    “另外,可以放出消息,说宫里,准备装上玻璃窗户,大概会花几十万两银子,对了,那个马灯,朕想起来了,皮筏子漂下来之后,得靠骡马运到上游去,为了节约时间,最好是白天往下漂,晚上的时候,就往上游运回去,争取一天之内一个来回,以最快的速度转运灾民,那个马灯,就对外宣称,琉璃斋以以赈灾捐输的名义,向陕西捐赠二千个马灯,专供那些骡马晚上向上游转运皮筏子用”杨改革忽然想起来,徐光启的信件当中,说的是一天一个来回,急速的转运灾民,白天从一个移民点漂到下一个移民点,傍晚或者晚上,利用骡马,马车,把皮筏子又运回上游,白天继续转运灾民,没说用什么照明,杨改革估计是火把,杨改革则决定,直接上马灯。
    杨改革在为琉璃斋造势,不光是要把琉璃斋宣传成金山银山,更是要宣传成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有善心的琉璃斋,日后,那些商人翻坛的时候,对琉璃斋,就是一种绝佳的保护。何况,这种防风,防水,不怕晃的马灯,实在是晚上转运皮筏子的最佳选择。
    王承恩这一天,已经听到了无数条命令了,就这条最让人意外。
    王承恩没有犹豫,道:“遵命,陛下,奴婢这就去办了。”王承恩答应下来,拿着密匣,去办事了。
    “等等,还有,琉璃斋带头捐款了,让国丈他们,让朕名下的那些皇商,都认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他们做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商人,嗯,就是让那些主动交税的都捐”杨改革想了想,又吩咐道。
    王承恩还没走两步,听见皇帝吩咐,又答应了一次道:“遵命,陛下。”
    “还有,让樊维城把琉璃斋带头捐款这件事在邸报上好好的吹一吹,让这次捐款的商人,名字都上邸报。”杨改革又吩咐下来,那些盐商们,大商人们,杨改革是恨透了,更不指望,现在已经着手对付他们了。
    “遵命,陛下。”王承恩再一次答应下来,今天皇帝吩咐的事格外的多,王承恩再一次把自己要做的事梳理了一遍,不住的在心里念叨,生怕把皇帝吩咐的事忘掉一件。
    王承恩出去办差去了,杨改革一个人安静下来。心思也空灵起来,陕西的事,自己也不用去瞎操心了,陕西太远,自己想遥控指挥陕西的事,基本上就是闲得蛋疼。还是多关注一下自己的钱袋子比较好,有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钱,什么都干不成。如今,还是把股票的事,好好的操作一下比较好。杨改革又盘算着,什么时候,自己安排的那些江南的商人能到京城,那个时候,就是股票大卖的好时机,现在,股票还处于发酵期,还处于造势的阶段。
    
    这几天,京城里的热门话题,莫过于陕西的事了,个个都说得有鼻子有眼,毕竟,一千万两银子去赈灾,这件事,从来没有过,放到那朝那代,都绝对是一个热门话题,何况,如今更是传出陕西串联民变的事,都在等着最新的消息,看陕西的事,到底如何的发展。
    这个茶楼里,聚集了不少人,在谈论着今天的邸报,谈论着今天最新的消息。
    “我说,这皮筏子运人,到底靠谱不靠谱啊?不会沉了吧?”这个茶楼,因为接待过皇帝微服私访,所以,人气相当的旺,聚集了不少人,商人,地主老财,文人都在这里守株待兔,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幸运儿。
    “张兄,这就是你没见识了不?我一个亲戚是在山西、陕西那边做生意的,这事,听他提起过,他说啊这黄河往上,过了潼关,这河就越来越不好走,行船困难,所以,当地人就用羊皮胎当船用,这可都是多少年了老黄历了,这次如果皇上能用这个皮筏子救人,当真是没错的,皮筏子往下走,据说,一天三四百里是没问题的,所以,皇上说,今年要把百万灾民运出陕西,这事啊基本上成真了绝对虚不了”这个见识很广的人,立刻爆料。
    一个人不相信的问道:“马兄,您说的这个到底靠谱不靠谱啊?百万移民,那得宰多少羊啊?那羊皮筏子,真的一天能走三四百里路?”
    “马兄说得没错,这事据说是真的,听那些下朝的老爷说,皇上看了这个消息,笑得合不拢嘴呢,日行三四百里,绝对是可靠的,你想啊,顺水而下,费个什么力?这还是慢的,要是在南方,日行千里也不是没见过呢,你说是不是?也就是说,只要羊皮筏子足够多,别说运百万,即便是二百万,要运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另外一个人也跟着说到,如今,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这件事,那些官老爷们,不少更是弹冠相庆,更是有邀朋聚友庆祝这事的,所以,羊皮筏子转运灾民的事,瞬间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头条。
    有人接口道:“那是,这事啊,就看能不能宰杀到足够的羊,啧啧,百万移民都要坐着羊皮筏子出陕西,这事,你们以前可听说过?可见过?我张老三活了那样久,算是开了眼了,在当今皇上这里,这人啊算是没白活”这个开口说话的张老三,一副感慨的说到。
    “就是,见了皇上办事的手笔,也才觉得,算是开了眼了,当真是没白活一场,这事啊也就我们大明朝,也就在当今圣上这里,才可能有啊啧啧,不简单啊,不简单”另外一个人也跟着感慨道。在古代,资讯不是很发呆,能亲眼看到各种不寻常的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便是想听说一些事情,也都是见非常困难的事。
    刚刚那个爆料的人接口道:“嘿嘿,怕什么没羊?再穷,一个县还不至于连两千只羊找不出来?陕西那地方,那家那户不养几只羊?随便几个羊倌,就能凑出两千只羊了,再说了,听说,这次,皇上还准备找蒙古人买羊呢,你想,蒙古人天生就靠放牧生活,随便一个部落,那个不是几千,几万头牲口?你想,割了羊皮,顺着黄河下来,也就几天的时间,这事啊就只看谁拿银子,听说,这次,又是皇上支的银子,五十万两呢,嘿嘿”
    众人一阵惊讶,很配合的一阵惊呼,让这个爆料的人感受到了一种自豪。
    众人正在谈论着,街上报童们却在高喊:“最新消息,最新消息,琉璃斋为陕西捐二千个马灯,专供晚上运羊皮筏子用最新消息,琉璃斋捐两千只马灯”报童的声音,立刻吸引了茶楼上众人的目光。
    报童的声音稍去远一点。
    茶楼里的人纷纷讨论这是怎么回事。
    “我说,这马灯是什么啊?怎么还捐给陕西运羊皮筏子?谁见过这东西?”一个人好奇的问到。
    “马灯?马灯?既然是琉璃斋出品,大概也和玻璃什么的有关,怕又是琉璃斋出的新东西,听着名字,怕是在马上用的灯啊”
    “马上用的灯?马上怎么点灯?那灯油还不撒泼出来?”众人立刻追问。
    不过,基本上没人见过马灯是什么样,都只能凭空猜测。
    琉璃斋的门口。
    随着报童们喊出的消息,人是越围越多,众人纷纷好奇,这琉璃斋又出了什么新鲜玩意,居然是专门捐给陕西晚上运皮筏子的,莫非,真的有种骑在马上用的灯?
    孙丽娘是皇帝的女人,所以,一般都是不出来的。
    店里的店小二,掌柜们,则忙得满头大汗,不住的解释什么叫马灯。
    
    “呵呵,这位客官,您也是要看马灯吗?”店小二热情的接待着又一个入门客,开头就问是不是看马灯的,因为,今天来这里的人,十有**是看马灯的。
    “不错,本老爷听说有一种骑在马上用的灯,听说很神奇,乃琉璃斋出品,所以,特意过来瞧瞧,嘿嘿,开开眼呐”一个穿着富态的人眯笑着说到,虽然是和店小二说话,也显得平和。
    “呵呵,这位客官,不瞒您说,这马灯,本来是我们琉璃斋最近推出的新鲜物件,不过,如今,都被我们掌柜捐给陕西了,听说,是专门给那边晚上运皮筏子用的,呵呵,您也知道的,如今,店里,也就剩下些个样品了,呵呵,如果客官要看看样品,请随小的来”店小二立刻解释到,时不时的把自家大掌柜的身份点露一点出来,用来显示自己琉璃斋的与众不同。
    “那是,那是”这个穿着富态的人笑眯眯的跟着店小二去参观马灯去了。
正文 第三百五十九章 拐点,接踵而来的好消息
    第三百五十九章拐点,接踵而来的好消息
    进入了八月。
    杨改革轻松下来,陕西的事,一直处于关注中,历史上那些有名的“造反人物”,这个时候,还没传出什么动静,杨改革也不再像前些日子那样,整日整夜的都泡在平台里,等待陕西那边的消息。
    杨改革看明白了,陕西不能自己直接指挥,自己只能在大层面上进行一些布局,调整,至于细节问题,比如那个地方有多少人造反,得派多少人去镇压、剿灭。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只要关注结果,或者“点拨”一下就成了。
    于是,八月,居然是越过越轻松。
    早上,杨改革到皇城的校场上,跑了一会步,锻炼了一会身体,身边跟着几只队伍,一只是新军的那些侍从,另外一些,则是一些太监、“保安”们。
    杨改革算是明白了,自己那样每日每夜的关注陕西,基本上是蛋疼,除了把自己搞郁闷之外,没有其他作用,自己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关注更高层面的事,而不是过于关注某个局部。培养枪杆子,成了杨改革又重新提上日程的事,在这个没头没脑的末世里,杨改革再次把枪杆子问题捡起来,开始每天让优秀的新军充当自己的侍从,跟着自己每天跑步,联络感情。
    跑完了,出了一身汗,洗浴一番,就去太液池的岛上面休闲。
    一杯冰镇过的凉茶,一张报纸,这就是杨改革八月份的生活。
    杨改革翻看了一会邸报,就已经笑得不行了。
    再找出昨天的邸报一对照,更是笑得哈哈大笑。
    “陛下,您笑什么呢?”王承恩莫名其妙的问到。
    “没什么,哈哈,没什么,看到好笑的事而已”杨改革哈哈大笑的原因就是,今天的邸报上,在显著位置登载了一篇文章,是用“统计局”的名义发的,里面写的就是,“统计局”经过精确的测量,宣布,一般人,平均每步跨度为二尺到二尺八分,一般人行走一里路,大概需要二刻云云【各位看见什么局、所为单位的办事机构,千万别惊讶,这本来就是明朝正儿八经的官府衙门,可不是二十一世纪才有的名词,比如某某千户所,比如内廷的浣衣局,酱醋面局等等,说如今借鉴明朝的一些东西是可以的。】
    杨改革一看就知道,这准是皇后周婉儿的“杰作”,皇后一直声称要和宫外那位比个高低的,要自己给她弄了不少东西,这钟表是归她的,所以,有了时间,配上以前就有的长度,所以,今天看到这种报道,杨改革一点不奇怪。
    让杨改革哈哈大笑的原因,其实还和昨天的邸报有关,昨天的邸报上,登载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冬暖夏凉”的问题。说的是琉璃斋以温度计测试,得出了个神奇的结论,同样温度的水,在这个夏天里会感觉到非常冰凉,但是,如果长时间在冰窖里呆的人,给同样温度的水,会觉得这水很暖和,所以,结论就是,水的温度没变,变的只是人的感觉,这种神奇的事,也算是给明朝人科普了,所以,登载在邸报上,也不稀奇。但是和今天这篇文章一联系起来看,就有内涵了,这后宫的争斗,貌似很“激烈”。杨改革看得是哈哈大笑,“宫斗”也能推进科学进步,这是谁也始料未及的。
    王承恩则莫名其妙的,看着皇帝一个人哈哈大笑,至于笑点是哪里,王承恩莫名其妙,不过,王承恩不在意,只要皇帝不愁眉苦脸,只要皇帝不焦躁就是好事,最近,皇帝开朗了许多,人也精神了许多,和前些日子刚接到陕西民变造反的消息比,简直判若两人。
    
    “呵呵呵,有意思”杨改革在一篇报道上面,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
    里面是樊维城按照皇帝的旨意,吹捧移民官史可法的文章,这文章,长篇累牍的吹捧史可法作为高中的进士,响应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