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117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117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朕如果不是重名之人,应该就是钦天监的吧,因为跟那个洋人学的制作远镜的技术做出来一个远镜,朕还赏过他银子。”李祖白这个名字让人听一遍就能记住,李白的祖宗,朱由校也当然记得。
    “正是此人,他也给老臣说了他的经历,还别说,倒和老臣有相似之处。”
    李祖白这段时间真的是在坐过山车一样,如果平静的活着还倒无所谓了,当个穷京官也没什么不好的,反正朱元璋订的俸禄养活一家老小还是够的,但如果想雇佣下人,那是别想了。李祖白也就喜欢个研究,又没什么不良嗜好,安贫守节的过着也没什么不妥。但偏偏学了知识造了望远镜,又蒙皇上的赏赐,这心就活了起来。但又因为汤若望的传教仕身份,偏偏让皇上连自己也拒之门外,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183章天主造人
        给汤若望送行回家后,就天天在家里闷着,怎一个烦字了得。以往没钱的时间天天搞搞研究,学点知识,心里平静的很,活的也有朝气,无yù无求人也豁达大度,现而今,多了皇上的一千两赏钱,但满眼尽是不痛快。
    这不,终于又有机会来了,求极宫招各个学科的能人异士。急于表现自己的李祖白可算是逮住了这个机会,马上前去报名。结果碰到了‘教友兄弟’徐光启,而且还是天主教中国分部的瓢把子。两个聊的倒是起劲,别看年纪差别挺大,但经历却有相同之处。
    李祖白倒也实诚,把这段时间的苦水大倒,特别是皇上不仅赶走了汤若望,还不准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然后就再也没有召见过他。虽然他望穿秋水的等待,但仍然不得其法。
    还别说,让徐光启还真了解了一些情况,最起码知道皇上不喜欢天主教,而自己却是入了天主教的。但不知皇上是否知道,如果知道后,还会不会如此信任有加?不会也象李祖白一样,直接来个不理不问给挂起来吧?如果放在以前,徐光启还是比较有个性的,还皇上的圣旨都敢抗,但现在,看着皇上对国家、对社稷、对百姓如此的情怀,而且知识如此丰富、想法如此新颖,还真让他舍不得皇上给的荣誉和官职。所以有些试探性的说。
    “哦,有何相似的?”倒不是朱由校装糊涂,他是真糊涂,在他的眼里徐光启就是一官方知名的科学家,当然也可以说是数学家,还真不知道和这个李祖白有什么相似的。
    “老臣和李祖白的一些知识都是跟洋夷所学,”徐光启稍稍有些紧张的说。
    “知识的大门是向所有的人种打开的,相互学习有利于东西方更好的交流、勾通,在以前,华夏的确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华夏已经好长时间停滞不前了。这种闭关琐国的态势是相当可怕的,朕对向洋人学习知识不抱任何的偏见,相反持绝对支持的态度。”
    想想徐光启现在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去跟洋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到了清末,却是被人家硬生生的用大炮轰开了国门,在缔结了城下之盟后,屈辱的去学习人家的知识,美其名曰师夷之技以治夷,结果治夷没治好,把满清自己倒给治死了。所以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真是害人不浅啊!倒是徐光启这样的文人能放下身段来主动的去学习洋人的知识,真是走在了中国的前端。
    “那皇上对天主教如何看?”
    “一个充满政治目的的宗教,妄图利用宗教征服世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朕是不会让其在华夏生根发芽的。”朱由校毫无一点余地的回答着,他当然知道徐光启和洋人有关系,单单的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就是跟着外国人学的。如果徐光启来做说客,那他也一点面子都不会给的。
    “怎么天主教是皇上说的这个样子?”徐光启听了之后大为吃惊,在他的眼里天主教就是一个平和的引人向善的宗教,甚至和佛教一样。但在皇上的嘴里,他却听到了天主教血雨腥风的一面。这让他对天主教的观感大为改变,必定这话是皇上说的,以前他可以不屑一顾,但现在他却非常的信服。但仍然有所疑问,到底入教已经不短时日,绝非一时半刻能改变的。
    “徐爱卿认识的洋人中,一定没有把天主教发动了八次历经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的事情告诉过徐爱卿。那是相当恐怖的。”
    “十字军东征?”徐光启的脑子彻底紊乱了,他的脑子根本不明白,怎么在皇上的嘴里天主教如此大的事情,他这个天主教徒竟然一无所知。
    “天主教的教皇应该在罗马,他们经常借口反对异教徒,打着圣战的旗号,对其他国家进行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侵略战争。罗马教廷称这样战争是宗教战争,因为面对的国家是东部,所以叫十字军东征。这是个非常危险的宗教,起先是来传教,慢慢的争取信徒,如何才有争取到?现在凭借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吸引住人,再慢慢的引人入教。”朱由校说着这些话,同时也忍受着这‘实验室’的环境。人家徐光启都这么大年龄了还没报怨,自己还真没法开口。
    “皇上,他们的教皇的确在罗马。”
    “是啊,他们的教权是大于皇权的,大多时候皇上或者国王的加冕必须经过教皇的认可方可,徐爱卿,难道朕会准许在大明的土地上,有超越朕的存在吗?现在大明正是最关键的时刻,正需要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中兴大明的时刻,这种妄图来大明争取信徒的宗教,朕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而他们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朕的眼里,只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而已,朕不稀罕更不屑一顾。”可能是实在坐不住了,朱由校轻蔑的说。
    “启奏皇上,老臣和李祖白一样,都是入了天主教的。”徐光启被朱由校说的一阵无力,神情有所恍惚的说,这么多年信奉的天主教,在皇上的眼里竟然如此强势,竟然大于皇权,自己到底该如何取舍。
    不要以为徐光启是个科学家就不信教了,后世的科学够发达吧!多少人还是信奉天主、佛祖,其中不乏科学家,那科技的含金量可比徐光启大多了。
    “什么?徐爱卿啊!你怎么也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皇上,天主是仁慈的、无私的,教义也是求善的,”徐光启已经跪在了地上,虽然他对皇上相当的敬重,但也鼓起勇气为天主辩了几句。
    “天主?是那个七天造了光、陆地、水、动植物,然后是什么亚当夏娃苹果之类的那个?”朱由校被徐光启弄的大为惊异,怎么如此聪明的人还上这种恶当,不由的顺着徐光启的话问。
    “回皇上,正是如此。”对于皇上能知道天主六天造世界的事,徐光启已经不奇怪了。
    “那盘古去哪里了?女娲在做什么?”朱由校一本正经的问。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徐光启也随口回答着。
    “是啊,既然盘古天开辟开了混沌,要天主造什么光?既然女娲娘娘捏泥人,那天主造亚当和我们华夏民族有什么关系?要知道他们造的人可都是白种人,后代也全部都是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而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的黄种人。他们的天主教里没有我们黄种人的事,为什么你一个黄种人去信白种人的宗教呢?”
    这点以前朱由校面对汤若望的时候就曾经提到过,宗教这种东西只适合自己的族群,拿出去那就一钱不值了,前文提过视野决定心胸,心胸决定境界。宗教是古人所写所传,他们能走多远?视野也就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转。想象力当然也就到此为止了,哪里能想到地球是圆的,而地球上的人不仅有他们这个人种,一共有黄白黑红四个人种?是围着太阳在转的,太阳系的外面还有银河系,银河系的外面还有可能会有其它的高级生物。这些问题都是编、创宗教的人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当大家视野开拓了之后,这些言论只能是不攻自破。
    而稍稍有些想法的人都不难发现宗教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神话人物不是少了其他人种,就是所设定的神通、法术根本就是大话连篇。如果创设宗教的人换了前世的网络写手,那可就不一样了,看看那些修真类小说,这些问题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完全在科技发展之后能够自原其说。
    所以华夏民族是不应该信白人的天主教、新教、基督教的,那都是白人的神仙,一个黄种人没有,你信他做什么?而小三的佛教也是一样,你看看无论那个佛经里有中国人的名字,比如说李忠华是古佛,不就算是个使者也行。也就是施耐庵老先生把一部修真小说西游记把中国和小三的神话人物合二为一了,但可气的却是,中国的神竟然打不过小三的佛,着实把‘老子化胡’给完全扔在地上踩来踩去,让人看了好生烦恼。整个是灭我华夏威风,这样的人抓住了枪毙五分钟都是轻的。(扯远了。)
    徐光启一听完全的懵了,怎么还可以这样去辨别天主呢?但细想想整个《圣经》里还的确没有一个是汉人的,对啊,照圣经里的说法,在这个大地之上,根本就没有汉人什么事,这说明什么?说明要么天主只创造了他那边的人,而没有jīng力顾及到汉人这边,并不是天主创造了汉人,而是由其它的神仙创造了汉人。
    如果那样的话,自己就不应该再信奉天主,而应该去信奉创造自己祖先的神仙。又或者这些造人说都是一些骗人的鬼话,否则怎么会露掉如此大的人群?这也太乌龙了吧!
    各位衣食父母,诸位好,明天就是新的一周了,梦难成会努力更新,恢复上午11时的更新,这周的失职请诸位原谅。感谢您对本书的支持。

第184章燧发火枪
        真是一句惊醒梦中人,原来自己活在了如此不真实的宗教之中而不知,竟然是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无论有无天主,自已都是不应该去信奉的,假设有天主,自己去信,那是数典忘祖,完全背叛了祖宗;如若没有天主,那只能证明自己愚昧无知。
    既然想透了此点,本来就是jīng明透顶之人,当然是响鼓不用重锤敲,立刻给皇上磕头说:“老臣误入歧途,多谢皇上指点迷津。”
    “是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徐爱卿,恭喜你悟了。哈哈哈,快平身吧,跟朕去乾清宫品茶去吧。”朱由校也是一阵高兴,在这样的环境闲扯淡,真是无聊中找寂寞了。还是赶快回到乾清宫里谈的爽气。
    就这样回到了乾清宫后,让徐光启坐在了龙墩之上,没办法沙发给袁可立拉走了,沙发作坊那边还没赶做好呢,乾清宫用的当然不能从生产线上随便送一套过来。沏上了茶,双方继续了人才的谈论。
    徐光启先说:“皇上,虽然李祖白也入了天主教,但老臣观其言行,其并非真的信仰,而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去,况且有皇上刚才那番见解,相信其听后,即便是真信亦后变成不信了。但其研究工作的热情和见识也的确不凡,还请皇上能够给其一个效忠的机会。”
    现在满朝的文武,基本上没有一个不写效忠书的,连徐光启这样的老臣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这个词顺口而出。
    “徐爱卿也算是一个伯乐了,上次见其携带远镜前来,朕就有招贤之心,奈何一闻宗教的味道,朕就望而却步了。如今既然徐爱卿重提此事,这个面子朕当然会给的,一会稍做安排就是。还有两们徐爱卿看重的人才又是何人呢?”本来这次就是想找个人负责提纯汽油的,让谁做还不是做。朱由校也乐得给徐光启一个面子,于是顺水推舟的也就同意了。
    “多谢皇上恩准,老臣想李祖白以后肯定会一心一意的为皇上效忠的。”徐光启先替李祖白谢了恩,也算是给李祖白有了个交待,必定当时答应援手的,同是‘兄弟’有个江湖救急也是应当的。
    接着又说:“剩下的两人却是堂兄弟,哥哥毕懋良:歙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由万载知县历任顺天府尹、户部右侍郎。曾赈饥民、减加派、抚降海寇,政绩显著。被弹劾落职。毕懋康(明),字孟侯,歙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按山东,擢顺天府丞,以忧去天启四年起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那他们都有何特长?”
    “兄弟二人均对火枪有相当的兴趣,而且提出了变火绳枪的点火,为击打燧石点燃火药的理论,和皇上的构想竟然是一致的,所以老臣遇到后,向皇上推荐。”
    “燧发枪?毕懋康!”朱由校当然知道这个人,但只是知道,名字还真念不出来,因为根本不认识那个懋字,(mào)的音还是第一次听徐光启说起的。(字典中解释:努力;勉励;盛大)
    但人他是知道的,大明火器研究家发明了燧发枪。能使火器在雨雪天使用,这是中华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但是随着明朝沦亡,满清的思想局限性,导致了火器发展停滞不前。这是前世对其评价,也是诸多‘大中华’人仕,愤恨满清的原因,野蛮统治了文明,坐在宝山之上,却只继承了汉人的玩乐享受,结果毁了整个中华!
    中国的燧发枪之父,就是这个毕懋康,这样的牛人,当然不能放过,不过奇怪怎么这年头都是兄弟齐上阵,宋应星有个亲哥哥宋应升,这毕懋康也有的哥哥毕懋良,还真有意思。宋氏兄弟可是称二宋,那毕氏兄弟岂不是二毕!想到这里朱由校差点笑了出来。
    “皇上也听过此人?”看皇上的样子有点怪,徐光启不由的问。
    “略有耳闻,这两兄弟正是朕目前最需要的,徐爱卿可为朕找了好人才了。下午宣进宫来谈谈,让李祖白也过来吧。”
    留徐光启午膳后,毕氏兄弟和李祖白都被召进宫中,来到了乾清宫面圣。
    这次朱由校没有犯宋氏兄弟那种糊涂,而是当面问清了哥哥毕懋良的特长,结果一问出了问题了,毕懋良没敢欺瞒,倒出了原情。
    原来毕懋良对火器并没有多少研究,只是现在身无官职,也无事可做,看了求极宫的招聘文书,就听了族弟的的话,跟他学了一些专业的话,想在求极宫找份差事,能够效忠皇上。可一经皇上召见,不敢犯欺君之罪,所以全说了。
    “那爱卿以前为官,都有哪此经历或者政绩。”朱由校一听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