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254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254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对付乱民的弩手。向前三步走。”卢象升命令道。因为离着还有二十多丈。三步也就是不足一丈,并没有多大的危险性。
    这三步又让弩手们大杀了一批靠在前边的乱民,乱民们纷纷的往后小步的挨着,因为有督战队。小步是不要引起了误会。然后又来了三步。结果这上前三步却造成了误会。乱民们以为这些杀人狂要来杀他们。再也不顾身后的督战队了,转身就逃。
    “接着抓紧时间,对付蒙古兵。快!”面对着这些不堪一击的乱民,卢象升真是痛恨,如此老鼠一般,除了破坏就是破坏,而且一见有人来消灭,跑的那叫贼快。
    溃兵们跑到了队伍之处,哪里有什么追兵啊,自己差点把自己吓死了。高迎祥也意识到,指望着他们去冲锋陷阵,还真不是那块料,于是让他们改为骚扰,就是让那些弩手们转身然后再跑回来。因为局势已经很微妙了,如果这个时候解救不出蒙古人,那自己也就有难了。所以再命令普通士兵骚扰的同时,也把老营的和晋商的人招集在了一处,准备给明军来个假戏真做。
    明军再次转身之际,又向前推进了几步。然后,乱民前来骚扰着、、、、、就这样,蒙古军的不断的被包围圈收紧着,如此下去无须多长时间,真的能把他们的空间给凝固住了。而这样明军可以腾出手来的人手就会越来越多。卢象升一直等着这样的机会。因为乱民们没有几个弓箭手,所以,一旦乱民溃散,带着山地弩的天雄军亲兵还是白杆兵,他们只要一追,肯定是压倒乱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这时,已经顶不住这压力的高迎祥也看出来了,要么现在就走,因为明军们没有时间来追他们,完全可以全身而退,进了山也就算暂时安全了。如果这样下去,等明军收拾了蒙古,那他们就有难了。要么就真正的赌一次,用骨干力量冲锋,只要有一个小缺口,把困在里面的蒙古军给解放出来,明军就彻底的败了。
    爱赌的人都有着一丝的疯狂,起兵造反本来就是想赌一下皇上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虽然后来不是太顺,没有跟者景从的现象,最后只能惨淡被追的到处乱跑。得亏自己经营了一些秘密地方,否则的话,还真有可能早就会被打回原形了。现在不甘心的他又想赌一把了。
    真亦假时假亦真,虚虚实实的策略倒是正确无比,但可惜的是,再完美的计划也没办法神不知鬼不觉的冲过那三十丈的距离。明军的确是‘大意’了,任凭着他们冲到了南部明军快三十丈神弩射距之处,连理都没理。看的高迎祥是一阵大喜,立刻让骨干部队加快速度冲了过去。
    而这时,明军才有一部分人转身架起竖盾、神弩,而此时乱民都已经冲破到了十丈之内。但徒步和骑马的速度相差了不少,虽然只有十丈的位置,在冲到了五丈之时,也不得不止步了。明军的弩箭那射速比奔跑的速度快的实在是太多了。好不容易跑到一丈,人家一只弩箭就轻松的搞定了,后边的人就有了一丝被阻的意思,而弩手们接着射击。
    而已经上马的天雄军亲兵和白杆兵,又用手张开五指,加入了射击。山地弩的上弦较弱,所以射程较短,但对付人脆弱的身体还是没有关系的。
    他们这些人的加入,让骨干部队再也没办法前近半步了,在死伤重大的情况之下,扔下了几千人的尸体,无奈的撤退。但这次明军却没有这么好相与了,慢慢积累、挤出来的战斗力瞬间的发挥了。
    他们最近的天雄军亲兵首先的发难,跟着他们的背后是一阵的狂射。
    “追来了?”这是骨干们第一个感受,本来还有人想着反抗一下,但跑到最后的、稍稍慢一点的,立刻就被点名,那点胆也被杀没了,只能认命的逃着。卢象升的交待,试探性的进攻,若敌崩溃再行追击。所以亲兵们进攻的速度不是很快,但是相对的比较干净彻底。
    如此的一个不漏,更是让骨干们惊恐万状,说他们是骨干,其实也只是乱民的骨干而已,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化的训练,对待被追杀的局面,一样是慌里慌张,从往前挤,慢慢的变成了疯狂的跑,就这样,南部的溃散已经成了定局。连锁反应一般,南部的溃散,也同时引发了东西两南的溃败。
    掩杀,这一对付溃散逃兵的词语这时候也被亲兵们正确运用上了,稍稍的加快了一点马速,变成了小跑,轻松的跟在马后射杀。而骑马的白杆兵,则是放快了马速,利用马速和白杆上的那个钩子,轻松的递到乱民的脖子前,稍稍的向后一带,一颗人头落地,或者是只用马速,在追上的逃兵背后,轻轻一送白杆,一条人命就被收取了、、、、、、
    天光终于亮了,榆林城里的火烧的也差不多了,没有别的来形容了,只有废墟一片而已。南门之前的蒙古兵们,已经投降了,八万人,剩下的也不多了,就三万人左右。而东西方,遍地都是乱民的尸体,大概有一万人左右。乱民们跑的到处都是,凭着明军目前的力量根本无法追赶。北城外,四万多百姓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哭了一夜了,已经是欲哭无泪了。好在他们还有命在,比他们更不如的,是还有一万多的百姓来不及逃跑,不是被烧死、就是窒息而亡,永远的葬身火海了。
    打扫了一下战场,把数字大体一算,秦良玉和卢象升抓紧时间报捷。虽然死了不少兵士,但于敌人八万军队全军覆没更加上一万乱民,这次的大战实在是大收获了。也应该先让皇上高兴高兴,把这个后顾之忧解决了,不过榆林这个大门就再也关不上了。因为城墙多处倒塌,根本不足以防止林丹大军的进入,皇上、闫应元那边的担子依然不轻。
    正在奔波赶路的朱由校接到了大捷的消息,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是落下了一半。榆林被毁了,一座古城,死难一万多的近二万的平民百姓。这又是一次蒙古人焚城的铁证,以后谈到民族融合之时,估计这样的血证又将会刻意的被忽略了。但朱由校却不想,待解决了林丹危机之后,这等帐要好好的给鄂尔多斯部好好的算算。
    而此次高迎祥如此的丧心病狂的勾结蒙古人兴兵榆林,不用说背后肯定也是晋商的影子。现在已经被打的溃不成军,就是不知道以后聚集起来又是如何的模样。好在自己已经先与李闯王,先行提出了‘大明永远不纳粮’的口号,他就是喊破了喉咙,恐怕也不会有几个人肯跟着他干的。所以剩下的**万人,成员只会是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
    如此这一最大的心病算是放下了,大明亡于谁手,李自成,没有这股乱匪,大明依然可以挺立着,虽然是日薄西山,最终还是会亡,**不变、朱太祖所定的那些弱智到极点的祖训若不改,大明的财政赤字,最终还会让人起来推翻他。(未完待续。。)

第424章灾后重建
    榆林被毁,首先要的解决的就是受此兵灾火灾的灾民生计问题,这点好说,就是一个钱字而已,只要是用钱可以搞定的事情,对于朱由校目前来说,都不算是个难事了。天雄军和白杆军都有皇商团紧紧的跟随着,让他们抓紧时间往那里运粮、运物吧。天气马上要变冷了,四万多人没有房子,没衣服穿,没有、、、、、、这样的问题还真是让人头疼。所以灾后重建工作,更是个大课题。
    这次的俘虏有三万人,正好投入重建之中。大同城中,能工巧匠也是不少,更从各地赶来从事天门城建设的,以及宫里的神宫监都是不可多得的建筑人才。分一批过去,再投资个一百万两银子,估计和天门城一起建设。
    而各个作坊肯定也一一要去榆林上马,特别是水泥作坊,可是这次灾区重建的用量最大的了,既然一切都毁了,那就建一个钢筋水泥的城市吧,着宫里的各作坊去榆林速建作坊。这里就建一个样板城吧,四万多无依无靠的灾民,就要他们在灾后以手工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着工部参考天门城的施工图纸,并派干员前往,重新设计适应榆林当地的城市规划。
    让三万俘虏先开始整理废墟,然后挖地基再说,这都是他们犯下的罪孽,现在是他们在做,以后打完了林丹,就需要整个鄂尔多斯部来偿还了。
    向全国公告榆林之难,此日大量的榆林百姓死难。下罪已诏,承认自已保护百姓不利,致使百姓死难。并定今日为大明国难日,举国哀悼。
    号召全国捐钱捐物,支援榆林重建,皇上捐出一百两万白银并五十部留声机拍卖,得资捐助榆林重建。
    孙承宗看了卢秦两位所创的大捷之后,深深的为皇上的识人之明而震惊。这一下,大明的这一劫算是躲过去了一半,下边的就看皇上亲会林丹可汗之战了。而朱由校为了受难百姓再建新城及一系列的旨意。捐的钱粮等。彰显了皇上的仁慈。
    更是下了罪已诏,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度,三个月前的大爆炸事件,就是群臣如此的逼迫。也是死活不下这份罪已诏。但这次远在陕西。而因外族的侵略而下了这份比较‘牵强’的罪过,却自动的下了这份罪已诏。所以不解的请问皇上为何?
    朱由校看着座驾外的外景,回答:“孙老师:自然灾难。是天灾、是飞来横祸,就象这天不下雨一样,非朕能左右的,并不是以朕的意志为转移,也与朕的德行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朕并不愿下这份罪已诏。但兵灾兵祸,却是朕的职责所在,朕有责任保护好大明百姓的安危,让他们安居乐业,吃饱喝足,悠然过活,而让百姓们活在兵凶战危之中、整日饱受饥寒等等,更有的象天仇军一样被异族劫掠成了奴隶,这些就是朕当政的严重失误,此次榆林百姓全城被毁、死难万余人,这些完全可以算在朕的头上,所以朕下了罪已诏。”
    “皇上英明、圣慈!勇于担当、、、、、”两处灾难的不同,处理的手法也是不同,虽然大爆炸死的人可比这次多的多,但皇上的解释非但不让人反感,却更加显出了一代仁君的风范。于是又向朱由校道大捷之喜,并说了一些虽不是马屁,但的确是发自内心的赞叹之语。
    朱由校却无心情听这些赞扬之词,看着窗外,忍受着这座驾的颠簸,车速实在是太慢了,这晃晃悠悠的,何时才能赶到黄泥岗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孙老师,目前林丹危机并没有彻底的解决,榆林边墙多处倒塌,林丹没有了那八万人守门,同样可以轻松越过边墙。所以闫应元那边却是关键中的关键,再拖延二天,等朕赶去,太重要了,也的确是太为难了,因为兵力的悬殊实在是太大了。”
    孙承宗当然也明白黄泥之阻的重要性,若一招不慎,被林丹先一步赶到了榆林,那就是举国的灾难。但现在却不是这么回事了,于是对皇上说:“回皇上,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边墙虽不堪使用,但那里有二万多的天子亲军在,即便是林丹提大军亲至,一时也不可能就能通过边墙,皇上可轻松的抵达榆林,会战林丹,显然榆林危机已解了。”
    是啊!朱由校一听才恍然大悟,想想也是深以为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样显而易见的道理竟然看不透了。心里的一块石头不由的有所落下。但一想到闫应元那里以一万三千人独力对抗林丹的三十万大军,四五十万牧民之时,心里更是焦急。
    好在,闫应元那边的消息也随之而来,黄泥岗第一天守住。
    看到闫应元无虞,皇上的心里还好受一点,接着看看闫应元的战报,竟然出营痛击抄后的蒙古兵,欺负他们没有马骑,不由的击节称赞,太爽了。
    吩咐斥候及时的汇报战情。
    京城,榆林失守、满城火海、大捷的消息一并传来,大明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难日发生了,皇上因此而下了罪已诏。这个国难日有些莫名其妙了,这算什么国难。前有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成为了齑粉,近有整个辽东的失落,整城整城的大明子民被屠杀一空,这些兵灾,和榆林一弹丸之地相比,孰重孰轻是不言自明的。
    有心人自恃聪明,看出来,榆林兵灾是在皇上练新兵之后的,但也有人立即反驳,贵阳叛乱也是在净军出道之后的事情,所死之人那就是几十万之多,榆林因为三支天子亲军冒死相救,只是损失了不足二万人,若按人数比,榆林明显较次之。
    那因为蒙古人是异族。
    贵州作乱的也是苗族。
    、、、、、、
    总之,朱由校这个国难日定的,的确是招人非议,几乎是无法自圆其说,其实没有人知道,朱由校这是深深的自责,蒙古之战,是他先挑起来的,历史上没有的事情。而是被他这个‘大蝴蝶’给带来的,榆林被毁、近二万人被害,四万多人无家可归,都是他的责任。而贵州之变、土木堡之变、辽了失陷等,和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他自责个屁。
    但这次对榆林重建的声音有些大了,单单的是这五十台留声机,就让人为之热捧。京城里面现在什么最多,那就是王爷、公主了。大明朝谁最有钱,当然也是他们。一百六十个王爷、公主,还有异姓王,这些人来京城的有一半之多。对于享受,他们当然是不遗余力的。现在他们身上的缰绳被解开了,进京一是为了游玩享受,二是接交一些大臣,这些以前都会被削藩的危险。现在没有了,当然特权也被没收了。这也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已经没权的他们对权力的渴望也是相当的强烈的。
    而如今京城一景——留声机,又有五十台拍卖,这一下,各位王爷公主们可是擦拳磨掌了,更何况,那善人碑之类的东西,更让他们眼热。而花落谁家的规则很简单,有钱者居之。
    而百姓们只要看到大捷传来,看到皇上一项项的仁政,就开心的热议一番。为自己有位圣君而感到幸运非常,为大明的强大感到骄傲,朱由校也没有觉得,国民的凝聚力、骄傲感正在不知不觉的凝聚着。整个京城这时候都是一片谈论的声音,感叹着大明国力的日盛,忿恨着野蛮族的侵略、、、、、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群‘外国’使节来到了北京,他们就是汤若望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