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394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394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堆土山?这个工程量可真是不小,效果虽好,但需要的兵力太多,而且时间过长,只能参考但不足为取。下一个吧。”朱由校看看辽阳那十几米的城墙,现在还是冬天,还是算了吧。
    “是皇上,钩:用长钩类的兵器,把城墙上的守城士兵或者防御兵器钩下城墙,并可用钩破坏城墙上修筑的女儿墙的方法。这种方法白杆兵已经在用了,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孙承宗看似幽默的来了一句。
    “哦,朕知道白杆兵使用的钩是源自兵书,原来来自己与这里。哈哈。不过孙老师,此计还是需要猛烈的冲锋,不美。”
    “回皇上,此策恰恰正是参谋部推演出来的最合适我军的一种战术。”
    “孙老师请详言,”
    “回皇上,参谋部结合着何可纲将军阻击汽油弹与步兵相配合默进攻的方略,在此又结合着大炮的使用,提出战术。即,以远程武器的极力的轮番持续打击,以压制一点。或者一片城墙的远程武器。使其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片防御‘真空’地带。而白杆兵于竖盾兵可以从容的运至城下,而后依靠梯子上城墙。以竖盾的防御能力,以白杆兵的近战能力,只须捱到有二千人的力量在城墙之上。那时大事可定。”这的确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攻坚之策。以点破面。以远程武器极力的配合而掩护作战方法。以前想的是一千阻击弩围城。而现在有千余大炮,三百架阻击弩的力量,战斗力差不了太大。
    “以点破面。炮步协调,此方法不错,入朕的考虑范围之内,孙老师请接着说。”这个战斗观点的确不错,既减少了战斗伤亡,又有其现实中的经验,可以考虑。
    “是皇上,冲,即是冲车,(注见作品相关图)利用冲车的攻城塔,突破城墙的攻城方法。”孙承宗淡淡的解释着。
    “此冲车朕倒是见过,与云梯一样,的确是攻城大器但制作太耗损时日了,还有那水,依朕想,可能是掘堤放水吧。”
    “回皇上,正是,下面的穴就是挖地道,而空突也是与地道相配合,这些耗时更多,恐皇上亦不如法眼。蚁傅,就是人海战的意思,无须多言。而后面的两项也是攻城武器制作,与轩车一样的道理。”孙承宗也算是摸准了一点皇上的脉博了。
    “嗯,如此朕明白了,回营用膳,膳后开会谈。”朱由校不想再多说什么了,第一次正经八百的攻城,他理解了其中的一些难度。
    辽阳是个大城,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想要三下五除二,痛快的拿下来,靠着的传统方法显然是一场恶战。朱由校现在的脑子在想的是能不能以巧而破之。因为辽阳如此并不急着攻,他所在的路线完全可以绕过去,而直取沈阳。其他的时候不好说,因为必须横渡太子河,但现在太子河上是结着冰的,任何一处都可以走。
    一旦兵临沈阳,那时就是一个围点打援的最好时刻,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补给问题,必须得在围沈阳之前,带足了粮草等,这个足字,是要使部队撑到冰融化之时。
    营中,朱由校将孙承宗、袁可立、卢象升、秦良玉、庄海鸣、俞明忠全部召到了皇帐议事。
    “诸位,朕在下午时分,与孙老师一同观阵,看到了辽阳城池坚固,大有固若金汤之评。然没有攻不破的城池,朕倒不俱之。以今时今日我大明亲军的战斗力来看,朕有信心短期之内攻而破之。但这个时间,朕不想留给辽阳,虽然它是一座大城,曾经也一度是建奴的国都,但他的意义也只是曾经罢了,毕竟不是现任的国都,攻破的意义也就是一座巨城而已。现在朕想从另外一个观点出发,请诸位点评。”朱由校说罢,喝了一口茶,晚膳吃的烧烤,这个时节,辽东的野味不少,吃的真叫过瘾,这个时节有点渴了。
    “请皇上明视。”众人不知道皇上又搞什么另辟蹊径之事,奇怪的问。
    “此次作战,终极目标为直捣黄龙,现在朕并不想将时间浪费在辽阳,正如当时放弃盖州一样。弃辽阳走沈阳,直接的兵临沈阳之下,那里为建奴的心脏,一旦心脏受损,建奴的纷乱必现,到时各个山头就立起来了。一副军阀割据之态必生。换言之,若我军对沈阳围而不攻,那时黄台吉来援不来?”黄台吉出征在外,这对于围点打援是一个最大的遗漏。朱由校不是没有想着打伴仙山。但伴仙山太大了,出路众多,还是在深山老林里,实在是没法打,权衡轻重,最终朱由校选择了沈阳。直捣黄龙,对于摧残建奴的自信是有相当大的好处的。
    对于建奴那君不君臣不臣的变态体制而言。黄台吉没了,立刻就能换一个皇上,这一点对他们而言不算什么。历史上黄台吉挂了,直接的选出了一个小皇帝福临来。对他们没有什么损失,相反让代善之流会为之雀跃。而沈阳是心脏,只要围住了,建奴就面临着迁都的问题,目前适合的地方只有辽阳,或者他们的老窝,赫图阿拉,这些地点离沈阳也就是四五百里地,明军随时随地的可以去围攻,也都不合适了。
    可以想象直奔而去之后,对于建奴的震惊。(未完待续。。)

第684章马车轨道
    朱由校的提议立刻引发了从文武将官的响应,在盖州已经经历过了弃城而走的经历,只不过一个是空城,一个是准备充足防御的超级大城而已。但两城却都有一个特点,绕过之后,不影响行军。
    “皇上,自大清河一战之后,除了从盖州取得一些粮草,并无其他的补充。皇上之计固然直指建奴心脏,逼其自救,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大军渡过太子河北上,再渡浑河兵围沈阳。而现在军中之粮,还能坚持半月左右。从伴仙山滩涂运粮过来,一路左有代善三万兵马,右有黄台吉虎视眈眈,再有须在辽阳城眼皮底下渡太子河、再渡浑河。运粮将难上加难,稍有不慎,则有军粮短缺之祸,请皇上三思。”孙承宗听完之后也犯难,一日无粮千军散,军粮是个硬货,不容有失。
    现在皇上在北伐的路上留的一个个小尾巴,并非是什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本身就是危险因素。指望着后来的部队专门运粮,这个危险将变得更加的可怕。计毒莫过绝粮,不用想也知道,建奴不傻,这种明军的短板他看得到,在漫长的运粮线路上,建奴肯定会不断的阻击的。
    而且现在有了几万的俘虏,这军粮已经大超计划,若无盖州那些雪中送炭,还真是短缺。
    河面的冰估计在一个月的时间,才是彻底消融下去,那时的运粮就可以从水上,走三岔河转浑河直奔沈阳了。但还有近二十日的粮食没有着落。
    军粮的重要性当然是一支军队的生命最大保障。众人听了也不断的发表了一下见解。
    “朕明白众爱卿之意,此次兵围沈阳,目的就是围点打援,这个围字,时日颇多。运粮问题相当之重,处于今时之形式,不能在兵发沈阳之后,再另行运粮,只能一次性带足了粮食。否则只能在最快的时间攻破沈阳。若是攻击受阻,则只能回师。这个险不能冒。”朱由校听了众人的话。也是从善如流。
    “皇上,另有一觅粮手段,”这时卢象升言道。
    “爱卿请讲。”
    “是皇上,通过对战俘的审问得知。在辽阳、沈阳的四周。其实有着不少的庄子。即建奴所谓的皇庄、官庄和王公庄园,这些庄子以抓来的辽东汉民为奴经营,储备的大量的粮食。若能扫荡一番。应当可以得到一批粮草。”听着是大军,其实朱由校带的人马,也就是三万人而已。一天一人一斤粮食,一个月也就是九十万斤。看着数量挺大,其实相当于几个或者几十个大庄子而言,并不算有多少。
    朱由校一听乐了,本来他还想着在这边停留一下,等着后面一次性将军粮给运过来,再一起渡太子河北上,那如果有这种‘就地取粮’的便利,可就太好了。现在的辽东,抛荒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汉民被杀的多,同时由于建奴的残酷统治,幸存的汉民靠着种地,实在是活不下去,这更造成了大量的汉民逃亡,而这种逃亡更让建奴恼羞成怒,杀的更多,如此恶性循环之下,田地当然的抛荒的更多。
    但这里皇庄、官庄、王公庄园当然是个特例,那里关系到了建奴高层的腰包,他们当然在意。着实的经营下去。沈阳、辽阳,那里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建奴的特权层,当然的在这辽河、浑河、太子河的河套之地搞庄子了。
    对于皇庄之富有,朱由校当然是知道的,现在他的收入来源里,皇庄收入也是占了一项。虽然建奴这边管理经营上,肯定不行,毕竟他们那种脑子,不太适合玩经济。但就是单纯的种粮,这日积月累的粮食贮存也是一个大数,朱由校一听哪里能不期待。
    “如此,明日先以白杆兵、天雄军在这辽阳四周扫荡一下,看看有多少的油水。我亲军也要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从建奴手里抢来粮食,然后征战沈阳。哈哈,众爱卿以为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不能筹到军粮,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挥师直上沈阳就无忧了。当然,如果费了劲而找不来粮食,那就没办法了,只能是另想办法了。
    众臣听了稍稍的有点不舒服,听这就地取粮的感觉,怎么都有点土匪兵的意思。但针对的不是汉民,而是建奴。
    在第二天的时候,明军阵营一付视察辽阳,伐木造攻城器械的样子。而白杆兵、天雄军,则四处找粮去了。
    朱由校看着辽阳城,这里估计是黄台吉最后一个可以玩阴谋的地方,现在他即要最为激烈的反抗,又想着,明军最终进城,自己再玩烈火焚城之计,彻底的把自己给烧死,大明的天肯定一下子就塌了,最起码仅仅在另立新君上,就在吵吵一阵子。这个烈火焚城之计的确是太毒了一点。
    大清河大捷的消息随着山海关的得知,一下子就传到了京城,并传往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全国皆知。这一大捷,来的是如此的必然与突然,如此的狂风暴雨,一下子把全国的官员商人百姓给弄的惊喜交集、狂庆大捷。
    圣天子大清河一战,歼敌、俘敌几万之多、俘马匹、俘大炮、战场迫建奴八旗兵集体自宫、、、、、、这是何等的霸气,何等的威风,大明终于挺直了腰杆,站起来了,这个压在大明身上的阴影,终于,终于在被打散了。
    自从万历三大征之后,明军的战斗力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终使得建奴飞速的崛起。占领了整个辽东、并称帝与大明比肩。起先是为了剿灭他们为目的,但建奴却是越剿越强,大明则是越剿越弱。最终形成了对峙的阶段。而就是这个对峙,还是建奴压着大明打。
    建奴屡屡想着进犯中原,深入中原腹地,对于他们,大明的百姓相当的害怕、恐惧。而且每年他们还要承担那让他们承受不住的辽饷,为的就是让这些杀千刀的建奴不要跑到中原来。消灭他们,百姓们早就不敢去想了。想想看打死建奴几百人都能举国同庆,这是怎么样的恐惧心理?
    而圣天子登位六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是远征河套,将归化城收进了大明、登兵三袭建奴,杀敌数千、喜峰口力拒建奴,使其损兵折将,灰溜溜而走。现在又在大清河开创对建奴最大之胜利,重创建奴,收俘其在辽东所有的大炮。这是何等的大捷!
    魏忠贤激动的差点老泪纵横,当然是真心的哭,还是作戏,无人得知。老魏为了辽饷可是费尽了心思,他当然知道建奴之害严重威胁到了大明的统治地位。他这样权利欲的人,对于辽东战线都不敢多插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敢多事,就是知道的干儿子杨国栋,也只是安排到了山东那边而已。
    他能做的就是在收辽饷之时,将矛头主要指向了‘杂费’,而不是以百姓自耕农为主。但因此,他也被骂的遍体鳞伤,树敌无数。
    现在,大明的心腹之患,终于被皇上重创,辽东之战,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这是何等的幸事。这是他‘执政’之下的丰功伟绩,当然的大办特办了。
    有了官方的意思表示,下边的民众当然是纷纷的表达着他们的热情,将庆功的喜气传遍大明。
    而大同城外,也在这种热闹庆祝声中,开始了一个新鲜的全线开通仪式。这个仪式是用来开通大天高速有轨马车来进行的,就是大明首条大同到天门城的有轨马车。
    有轨马车道,总长一百二十里,铺设着轻轨,中间有四个专门的驿站,马车由专门地方制作的,由四匹马拉着跑的特殊马车,均为四轮马车,当然轮子是特制的铁轮,适合在轨道上行进。平均跑上二三十里,就会换马,在四个驿站里,有专门的换马之地。如同驿站换马不换人一个道理,让马儿保持冲锋的速度,如此行进也有了那六百里加急,或者七百里加急之说。一般来说,马的日行程(八小时)在一百二三十里路左右,象白杆兵那样的急进军每日近二百的速度,已经相当罕见了。当然那是吃渴住一路都有人照顾的原因。
    驿站换马的速度相当快,只要把马连相鞍具等一起连同牵着换,不是一匹匹的换。由专门的工具环,一解一扣,就御开了,而换上的时候也是把早就准备好的马匹,一扣上,也就可以了。所以换马所需要的时间不多。
    而四匹马如此的冲锋速度,连起来那是相当恐怖的,平均的时速,能有八十里左右,而去掉了换马的时间,也有七十多里的时速。
    第一次开通,大家看到了马车的速度相当快,不足一个时辰,这一百二十里跑就跑完了!
    马车的时速如此之快,把围观的众人惊的是目瞪口呆。要知道这个速度不是空身,而是拉了二千斤的货物,这样的动力何其之大?(未完待续。。)

第685章大明提速
    天门城现在的变化就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在工部的设计之下,蒋秉采的努力指挥之下,宗宗子弟积极配合之下,蒙古来被俘的苦役劳作之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现了。
    在天门城,这片大明唯一的不设城墙,全方位的开放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