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411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411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现在的建奴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想要统一,还有个时间跨度,更是无法组织起来再行为祸边墙之内。没有粮食的他们,不用明军出边墙去攻,他们自己就会想着挪地方了。
    想要生存下去。朝鲜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地方了。这就是朱由校最初的想法,向着朝鲜那边迁移,与朝鲜的‘大韩民族’来个民族大融合。如此,可以兵不血刃的收复边墙之外了。
    等松辽平原经营好了,相应的做好了准备,这个时间段也就差不多了,那时的建奴应该都在朝鲜境内了。
    现在浑河的冰已经都在水面之下的浮冰了。既不能在冰上渡河,也无法行船,倒成了一个绝渡期了。不好天气一天暖和一天,相信几天之内,浮冰一消失,就是船舶顺着三岔河北上之时,那时候才是渡河进攻抚顺关、鸦鹘关之时了。现在则是要兵返沈阳,前去辽阳边墙之时了。
    刚刚动身的朱由校就接到了盖州港口那边的光报,‘张嫣率队前来慰劳亲军,并到沈阳慰问十万断手的汉民。除了带有大量的劳军物质之外,还带来了一千名医生、能工巧匠。’
    刘志选的慈善机构得到了张嫣的万石粮食,而随之而来的京城各地的捐献也纷至沓来,使得刘志选的筹集粮食特别的给力。这事朱由校已经得知了,对于张嫣总能在这些大事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感到相当的欣慰。
    张嫣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的确是相当的不错,当皇后的时候,错信了东林党,竟然想着把重用阉党的自己推下皇位,扶植东林看好的朱由检来登位。这种对国家社稷的‘愚蠢’看的朱由校一阵的心悸。其先因为误会她与朱由检有jiān情,但最后得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是她对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有着与文人一般的痛恨,才直接的否定了自己没办法给大明带来幸福。同时知道有自己在的一天,魏忠贤就会被重用。所以才舍弃了私人感情,大义灭亲。这种伟大与愚蠢并存的性格虽然比较让朱由校难以接受,但比起jiān情二字来,那可就差得远了。
    如果当然张嫣真给自己带了绿帽子,朱由校连一点犹豫都不会有,废后的机会都不会给张嫣留着,jiān夫yín妇,人人得而诛之。这种事情不分什么古代还是现代,虽然在后世,这种行为依然会被判个故意杀人罪,但这种法律是不是合适,让朱由校一直怀疑。按着后世的法律,被人戴了绿帽子,对方一点屁事都没有,完全的不用去负什么法律责任,当然可以接受道德的谴责,这能算是事吗?
    而头发光绿绿的那位仁兄,能拿起来的‘武器’就只有一条,那就是离婚,可以要求赔偿。
    这样的法律是法律吗?订法律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当然会鼓励广大的喜欢熟女的男性,可以随便的去上别人的老婆,这点可比花钱找小姐还Tm的省心。因为找小姐还要担心被jǐng察抓住了罚款,而上别人的老婆则什么责任都不用负,完全的可以光明正大的去上。
    朱由校对这一条是深恶痛绝,口口声声的说什么婚姻是神圣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结果就这样保护的,真让每位准备结婚的男人心寒。
    自古以来,所谓的深仇大恨,那就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了,一个男人,妻子的出轨,这种对丈夫来说极大的伤害,完全可以赋予他一定的惩治权利。
    《尚书》:“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对通jiān者处以宫刑,那是生不如死的惩罚。
    春秋时《法经》中规定了杂律一篇,内有“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曰yín禁。”
    《史记始皇本纪》说:“有子而嫁,倍死内外,禁止yín佚,男女浩诚,夫为寄之,杀之无罪”秦代对“私通”定以极刑,且可“人人得以诛之”,格杀勿论。可以不告而杀,私刑也合法。
    汉朝延续秦的法律,犯jiān必杀。而汉文帝似乎又仁慈了些,除了杀头,又添了较“和缓”的肉刑:宫刑。而对于男人来说,这和死刑差别不是很大。
    自唐以后,历代法律对通jiān行为都从严处刑。唐律规定:“和jiān者,男女各徒一年半。”它还规定,因jiān罪而名誉受害的家庭的成员均有权捕捉jiān夫yín妇送官,其拒捕而杀之者免刑或减轻刑罚。
    元律开始,刑律中增加了“杀死jiān夫”一条,规定:“诸妻妾与人jiān,夫于jiān所杀其jiān夫及其妻妾,及为人妻杀其强jiān之夫,并不坐。”
    明刑律也规定:“凡和jiān,杖八十,男女同罪。”“其非jiān所捕获及指jiān者,勿论”
    在大明捉jiān在床立杀无罪,这种法律才是最符合人性的,一个男人被戴了绿帽子,连打jiān夫一通的机会都没有,这太Tm扯淡了。
    所以当时气急的朱由校当然是要杀了张嫣的,但人家没有。这让骂的相当难听的朱由校立刻舒服多了。打算放过张嫣,按着张嫣的性格,‘废后’与处斩对于她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自杀,一个是死刑而已。所以朱由校开天辟地的来了一回皇帝休妻,目的就是为了保住她的性命。
    本来以为从此萧郎是路人,两人没有什么交集了,但一是谣言二是大同相见,得知张嫣从商,而且还在不断的去迎合自己的政策,从日本等地运粮食回大明,并且不顾麻烦的把粮食往西北偏远的地方运粮,这让朱由校很是感动。
    他的心里有着张嫣,这个在自己来到大明第一个女人,她的长相是如此之美,深深的印在了朱由校的心里。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不断的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善事。这样的女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后世,都是十分的难找。
    劳师、捐粮之后,又来慰问,朱由校不知道,这些好事的背后,又有多少对自己的情义。
    “这个时候来沈阳,是不是太不安全了?”朱由校不由的说。
    “皇上,现在盖州到沈阳一线,在何可纲率亲军进驻各城之后,已经相当的安全了。张嫣此来沈阳,是代表着大明民间的商人,对皇上的一种信赖,皇上在自己的收复区,还不敢让自己的子民往来,那还谈什么收复?另外张嫣此行,是对被建奴迫害的十万汉民的深切关心,按皇上所说,这种同胞之情,是有利于凝聚大明力量的最好方式。再则张嫣带来了千余医生和能工巧匠,对于假手的研制,当然是在‘临床’时最为方便,所以臣以为,张嫣的沈阳之行,是势在必行,若皇上拒之,那是不自信收复区的控制力,更有可能寒了天下百姓的心啊。”

第716章劳师团队
    孙承宗当然是挺张嫣了,连张嫣组织的劳军行动,都是他去通风报信的。现在皇上出征,依然相当的信赖魏忠贤,由他处理着朝政,这是何等的殊荣?
    虽然说魏忠贤现在相对老实,出行的仪仗也不感讲究了摆谱了;那些个生祠一个一个的给拆了,(连皇上都不玩生祠,被皇上点过之后,再留着生祠,那老魏可真是粪靶子起五更——找死了);所谓的阉党也一个个的相对安分守己起来,对于一些肥缺也知道适当的给制衡一下,吃相不再太难看;家里的恶奴也一个个的有所收敛许多,不敢有太大的跋扈、、、、、、
    改变是不小,而且魏忠贤这一代宦官,已经是大明最后一班宦官了,这个物种,最终在大明要消失了。
    但孙承宗仍然想着将张嫣推到皇上的跟前,一是张嫣虽在宫变之时被休,但圣眷未失,与皇上还一直算是保存着联系;二是张嫣与魏忠贤有矛盾,有她在皇上的身边稍稍的提点一下,可以让皇上在关键的时候收住缰绳,不让政局糜烂;三是容妃已经有了身孕,一旦是龙种,则母凭子贵,那皇后的位置更不好说。一旦容妃成了皇后,那魏忠贤的权势再也无法遏制了。
    “孙老师所言倒是有道理,如此着何可纲派人护送一下这支队伍吧。希望这些来的医生与能工巧匠们,能给十万断手汉民带来希望吧。”
    假肢在古代并不是一件什么稀奇的玩意,也不是朱由校提出的什么金手指。公元前就有一些木制的、皮制的、铁制的假肢。而海盗电影里那些海盗里的铁勾手,独木腿之类的,也都说明了这种。
    如果装个简单的铁手,当然可以,不过在生活起居方面,能不能稍稍的灵活运用一点,那就决定着这些汉民的后半生了。按着朱由校自我的想象,能不能把假手与小臂肌肉上的肌肉运动,肌电手、仿生这些概念当然是朱由校不敢想的,这个时代搞出‘如臂使指’来跟个科幻小说应该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张嫣的到来。广受亲军系统的热烈欢迎。不说别的,张嫣的慰问团,那好吃的带来的太多了。二三千头猪,让亲军们大大的解馋。
    而且张嫣也将亲军捧到了相当高的位置。给予了他们最高的尊重。亲军是大明帝国的英雄。这一点没有任何人能或者敢去否认。收复失地、开疆拓土。这是自古以来任何将士都梦想的功绩。现在在明皇的亲征之下,从西北的归化到辽东的沈阳,这是何等的功绩。足以让他们流芳百世了。
    张嫣将这种敬佩之情送来过来,当然完全的迎合了亲军们自豪的情节。又因为张嫣身份特殊,圣眷正浓,两厢之间相处的极为融洽。
    从盖州到沈阳,张嫣的队伍走的很快,特别是听说朱由校已经开始从抚顺城动身往沈阳赶的时候,那速度简直就足以用神行太保来形容了。
    理由?当然是医者父母心了,早一日赶到沈阳,那十万汉民,就能早一步得到救治。这是救人如救火啊,何可纲被张嫣的要求所‘感动’了,无奈的只能护送着张嫣带着千余人快速的北上,而物质则由现在被罚苦役的东江军帮着随后押过去了。
    毛文龙的确是后悔了,因为东江军的所为,自己又永于担起这个担子,最终东江军们出了气,全体开始受罚了,在这个时刻被边缘化,的确是太不值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时的气愤,将四千余养了不少天的战俘,被一刀杀了,这种故意损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让东江军只能白白的看着亲军系统奔赴各地,灭杀建奴,自己只能充当苦役。这还是皇上休恤他们,若是按照军法从事,估计脑袋瓜子都没有了。现在剿灭的建奴还不是他们最恨的,在朝鲜方面的莽古尔泰、以及祖大寿带领的汉军,才是他们真正仇敌。估计打到那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东江军上下,现在都相当的老实的干活,希望能赶得及下一步的明军迈过鸭绿江的那一天。
    毛文龙虽然与东江军一起受罚,但也同时得到了东江军整体更加的爱戴。当时东江军的确是被仇恨冲晕了头脑,事后冷静下来当然的后怕。毛文龙作为这只部队的最高‘首长’,没有选择卖了兄弟们,相反打算着硬抗。一句建奴逃跑反抗,被迫屠之,显然是把事情揽到了自己的头上,这样的行为倒也光棍,极大的感动着东江军。
    现在的东江军一方面好好的‘劳动改造’,一方面的知耻而后勇,准备着打回皮岛、杀上朝鲜,杀光莽古尔泰、祖大寿以及那些朝鲜的水师,当然更有孔有德那帮叛徒!
    朱由校比张嫣当然早到了沈阳城,虽然带着三十多万的俘虏,但抚顺到沈阳的距离相比较而言,实在是太近了。
    先期的目标就是剿灭沈阳西、辽海北边墙之上的建奴余孽。军事目标直指辽河东岸的七十个城堡。
    说是七十个城堡,也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其实这七十个城堡里有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驿站城,更有众多的路台、墩堡。建奴的人口不多,盖州到沈阳就集中了他们的四分之一人口。而边墙之上的那些镇城、路城等城堡,同样分布着不少的建奴。不过那些建奴不是建奴的主力部队或者说是高等的建奴而已。
    建奴一个个的如此的分散,朱由校并不打算大兵全部压上去一个一个的打,而是想着分兵而往。这样时间上就会加快许多,现在辽西地区已经算是全面开战了。控制住边墙,显然是实现战略目的的一种捷径。
    国内虽然知道皇上御驾亲征辽东,打了胜仗,但没有想到,这一仗开的如此之大,从沈阳一直到了山西陕西,现在全动了起来。这种全面开战的势头,让大部分人兴奋,更让一部分人担忧不已。(未完待续。。)

第717章汉奸的担忧
    中国真正去开疆拓土的皇帝,并不是太多,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以这不多中的之最。但汉武帝北伐匈奴、开拓西域被史家评价为“穷兵黩武”、“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盗贼蜂起”;唐太宗北破突厥,西灭高昌,南定天竺国,东创高句丽,被史家论证为“得不偿失”、“好大喜功”、“终结贞观治世”、“耗费民脂民膏”;永乐大帝南征安南俘虏叛逆胡氏父子,北伐漠北五次清剿蒙元残余势力,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远布国威,被史家斥责为“劳师耗饷”、“糜费无度”、“征战无休”、“涂炭生灵”。
    中国人自古就不太喜欢征战,不被逼到了亡国破家的时候,都不愿意打上一仗。只要守在中原地区那一亩三分田,越雷池一步都不行,谁敢超越中原王朝的习惯性边界谁就是千古罪人,理应千夫所指,万众唾骂。
    不说是三位大帝是对是错,也不言这些史家们代表的一些议论,一个个说的如此的悲天悯人是多么多么的愚蠢或者正确。朱由校一直信奉存在就是道理这样的话。
    结合到自己现在的亲征,在辽东已经击溃了辽东主力、直捣黄龙。军事目标看似达到了,但离真正的一劳永逸的解决,还差上不少。从蓟州、山海关东进,渤海湾海路攻袭,盖州到沈阳线亲军出击,这等等的一切,都是在为真正的收复松辽平原在做着准备。朱由校需要尽快的给大明百姓交卷。不要让他们把那些“穷兵黩武”、“劳师耗饷”、“糜费无度”、“征战无休”、“涂炭生灵”等帽子给自己扣上。
    而在边墙上打圈圈,先把这些失地给拿过来,能极大的增加大明官民的信任感,好比去年北征蒙古,大同以北的岱海和归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