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417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417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亮者终生为娼妓,一般者终生为奴。
    那些都是他们的亲人,在大明,他们候家累世为官,有半朝之称,屡有高位而居者;而到了建奴,他们的地位也是不降反升,这是何等荣耀一个‘书香门第’、‘将门虎子’的家族。但如今一下子所有的荣耀全部倒塌了。
    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被杀的杀、宫刑的宫刑,家族的繁衍都成了问题,怎么一个惨字了得。他们恨死了明皇,如此不留半分的余地。他们已经没有了希望,家没了,建奴也没了,后路也被断了。一方面东面有明军的盖州到沈阳的防线,一方面身在广宁的佟养性,以死相逼,命令决战宁远,那人已经疯了。侯家就是想退,也退不了了。
    更何况这种灭族之恨,也是一向强势的侯家军绝不能忍的,他们要为家族报此血仇!
    赵率教哪里会去傻傻的攻城,这种攻坚的任务,凭借着竖盾神弩,那是不行的,前边的前屯和高台堡,那种军事要塞与宁远这种大城是没有可比性的,想打当然不能象是那种打法。赵率教也是胆大心细之辈,这个时候正好有京城送到辽东的五座开心炮,他当然的向皇上请求借调了。(未完待续。。)

第727章侯家军灭
    自从朱由校认可了开花炮之后,孙元化那边组建的大炮铸造作坊,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他的生产与研制。速度因为高级匠人太少的原因,就算是集大明如此的人力物力,也仅仅只是能月产十尊大炮、日产三十枚炮弹而已。想要提高产量就得培养高级匠人,这是一条必然之路。
    而大炮的运输的确是个老大难,太重了,五千斤的重量,对于现在的大明的确是个老大难。一个月前新造出来的五尊炮,到现在才送到辽东这边。
    朱由校接到了赵率教的信后,没有什么犹豫就允了。对于赵率教这种行为很是高兴,大炮的威力现在都看清了,争着要是一种好现象。现在这个时代,是热兵器发现的一个最好时机,无论是大明还是西方,这种趋势早已经势不可挡。冷兵器时代会慢慢的终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果大明不在这种趋势之下被踢出局,那么大明依然会站在世界的前端。
    而且宁锦战线也处处需要攻坚任务,宁远、塔山、杏山、大兴堡、锦州、松山、大凌河屯、右屯,这些从祖大寿手里卖出去的都是大明兴建的军事堡垒、坚城,是由每年的辽饷武装起来的,防御能力相当的强。历史上建奴攻打之时,都是毫无办法,只能用挖土方工程,一围城就是半年一年的,把城中的粮食耗尽,如此手段才能攻下坚城。如果用人命去拼,就算是建奴在那里的力量小。那牺牲的明军将不是小数。这是朱由校不愿意看到的。
    更有宁锦战线后,还有义州、广宁、西平堡,这三个完整的城池,那里是建奴在辽西最后的力量,攻破它们也需要大炮那无坚不摧的威力。
    盖州到沈阳这条战线上,目前并不需要开花炮,如果用炮的话,还有庄海鸣带着的千余大炮等,所以一并将在盖州港口的那五尊开花大炮,也调了过去。
    赵率教在兵围宁远之后。终于等到了大炮的到来。立刻开始准备攻城。
    侯时虎率着侯家军。天天盼着明军攻城,不为别的,侯家军的战斗力还差于建奴的八旗军,侯时虎没有信心可以攻破明军的神弩竖盾防线。无论攻击的方式是什么。那都是一种自杀式的悲哀。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围而不攻。因为他们缺粮。
    宁远的粮食被祖大寿带的一粒不剩,接防之后,只能从‘后方’筹集而到宁远。但建奴本身就缺粮缺的厉害。又是在这样青黄不接的时候,那更是困难。哪里能象明军一样,一屯就是半年一年的粮食,更变态点的城池,吃个三年二年都不是问题。
    但宁远的存粮真的不多了,因为打仗,黄台吉将粮食集中起来,只给宁远三个月的粮食,现在只能撑一个月左右了。如果明军只围不打,一个月后,侯家军只能落一个活活饿死的结局。
    所以侯时虎寄希望是明军攻城,那样凭借着固若金汤的城防,可以将明军竖盾的优势给拉平一些,凭着侯家军那种勇猛精进,可以极大的消耗掉明军的战斗力,以及佟养性的在塔山布置的兵马,一旦寻到战机,更有可能一战而下,打败这支明军。
    对于宁远的城防力量,侯时虎是相当的自信,因为宁远城不仅仅是城高墙厚,而且城里有足够的城防器械。仅仅是‘狼牙拍’就有几千之多,那是为了防备着建奴攻城准备下的。为了在城墙上破坏攻城兵器(尤其是比较单薄的)以及击退攀登城墙的敌兵,从城墙上投下重物。狼牙拍就是这种重物之一,但这种东西不是一次性的兵器,而是系着绳子,可以反复使用。
    大约五尺长四尺宽,长方形的一块厚榆木制成的复合板,上面安设有二千二百个长约五寸的狼牙状铁钉,前后有铁环,且用粗麻绳栓连着,用时,从城墙上投下,杀伤攀登城墙的敌人。这东西有两个好处,一是可收回再用,二是可以从城墙的女墙后面抛一去,而不必在攻击之时把身体暴露出来。
    另外还有‘车脚檑’,‘夜叉檑’,这些都是在檑木、檑石、泥檑等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但更进一步的是,这些檑,是用精绳栓着的,可以收回再用。使用卷取机(绞车)形式。
    还有‘毒气弹’宁远城里也存了不少,就是在火药裹混合上毒药,从城墙上投下去,发生毒气的武器。
    还有宁远城里的‘行炉’,还有大量的煤、铁、铝等物质。战时,将煤炭炉子点着了,把铁、铝加热成液态状,甚至直接使用粪尿烧成滚热。铁铝的热汁那不是人能受的了的,那粪尿被加热后,浇灌到了人身上,可不仅仅是脏不脏的问题了,那是会要命的。
    这等等的一切,都是侯时虎对付明军的凭仗,有了这些东西的存在,他就怕明军不敢来攻。
    现在的辽西锦宁战线,已经成了汉军的天下,一些八旗兵成了真正的‘少数派’。但由于明皇对于汉军那种憎恨的态度,以及从大清河,盖州到沈阳,直到抚顺城,对于汉军及家属那种杀伐果断。让汉军没有了回头路。汉军系的高官,更是对明皇恨之入骨,什么杀父之仇灭族之恨都有了,已经到了无可调和的地步。所以汉军系统无法‘跑路’的人倒成了抗明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力量。
    赵率教没有让侯家军失望,等到了大炮到位,立刻准备好了进攻。围三缺一的方法在明军这边没有市场,倒是重重叠叠的围死了,逼敌就范,才是明军的战略目标,否则将汉军放了出来,凭着明军的‘小短腿’,脱了鞋也追不上建奴或者汉军。
    十门开花炮一字在宁远城南门摆开后,立即进入了战斗状态。宁远城墙高城厚,指望着用炮轰开城墙那是不太现实的,不要看城墙只是用糯米活的土墙,但坚固耐用的程度,不是这种原始的开花炮能轻易打垮的。所以,大炮瞄准的目标是城墙上边以及城内。
    十尊大炮开始了它们的齐射,那威力可是惊涛骇浪一般。侯时虎根本没有想到明军的攻击会是这样的突然,因为大炮的射程太远了,远远的在围城明军后面,宁远城根本没有发现大炮的到来。
    开花炮弹在越过城墙,纷纷在宁远城之内爆炸开来,所到之处万物靡废一片狼藉,其范围之内的兵士,无不被炸飞、炸死。这种天威一般的威力当然不是侯家军能够抵挡的了的。如果非要说有人能抗得住的话,那就是天兵天将了。显然,侯家军不是,他们一个个被这种惊天动地的爆炸给震撼住了,一个个吓得抱头鼠窜,不知道往哪里藏匿。
    侯时虎早就听说过这种开花弹,在郑屯之战中,发挥着重要性的作用,大清河之战也不断的抵抗着千余大炮。只知道这种大炮的数量很小,但没想到,它们在宁远城出现了。
    侯时虎立刻感到了相当的失望、绝望之感,明军根本不会再攻城了,他们没有什么攻城器具,连个云梯都没有,这十几天,也没有看他们制造,哪里是攻城的样子,根本就是在等着大炮的到来。相信他们有了大炮之后,接下来,只要把城门给炸开,就可以直接进城了。自己为了有机会出战,以及缺粮,不能作茧自缚,所以没有堵死城门,这倒是给了明军一个赊。想着没有了城墙之利,明军一旦进城,谁有能力挡其锋芒?侯时虎不由的阵阵绝望,“天欲亡我侯家吗?”
    赵率教在轰了一个多时辰之后,果然不出侯时虎所料,开始步兵的进攻,准备好的土袋,顺利的将宁远的城壕给添上了,墙门早就被大炮轰塌了。
    竖盾兵,在城池巷战之中,如同装甲车一样,这种乌龟壳让汉军还是建奴无计可施,经过两个时辰战斗,宁远城里的建奴、汉军,不是被迫接受投降,或者直接的被钉死在了神弩之下。
    侯时虎很幸运,死在了战场之上,不要受那凌迟之苦了,但他的弟弟们与子侄辈的人,这些侯家核心人物,一个个没有这么幸运,被明军生擒活捉了。
    赵率教当然知道皇上对于几大汉奸体系的憎恨程度,侯家恰恰就是汉奸中的‘翘楚’。当然一个个的绳捆索绑起来,以便给皇上献俘之用。
    到此宁远这个从建设开始就屡经战火的城池,终于被收复回了大明的怀抱,而侯家军也终于画下了一个句号。赵率教还要面对的是李家、崔家等辽东大族。
    捷报传到朱由校手上之时,朱由校正看着一大堆的名单,开始准备出殿试题目。
    因为春闱(在春天的会试叫“春试”,又叫“春闱”,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三场考试已经结束了。然后就是殿试,这殿试的题目按着以前,都是为皇上亲自出题的。(未完待续。。)

第728章殿试制度
    朱由校一直没有太注意科举制度,为了适应大明朝,他的确知道一点科举制度,但对整个的流程知之甚少,就连朱木匠那边的记忆也没有太多,现在又出来一个殿试,的确让他不太明白。
    孙承宗一见皇上如此又在这样的事上开始糊涂一时了,开始给朱由校进行了科普教育:
    “皇上,我朝开科取仕,是延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所为当然是为国招纳人才,而所取的人才,当然是读书人,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如此,而这十年寒窗,一样要经过层层的考试”。
    “层层考试?”朱由校一听考试就犯怵,从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学四年,大考小考,工作了还有这样那样的资格考试,一般说来,短短的一生,至少需要拿出十六年来应付考试,而许多的内容只会出现在卷面上,现实生活当中,半分用不着。白白的浪费自己的生命。悲催的中国应试教育,竟然从明代就开始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背个小包,直接的进京赶考,然后得中状员。
    想想西厢记里的张君瑞,人家不就是带个书童去的吗?但那只是考试故事的结尾,而不是全部啊。
    “回皇上,的确是层层考试,大小考试可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童生试,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凡是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儒童、文童。童生先参加地方的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童试预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也叫‘痒生’,通称‘秀才’。每隔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这就是三项考试。”
    “二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的人是通过本省学政事先考试(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多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也称大比。被录取的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所谓的‘解’是发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将送往京城参加‘会试’,而元是第一的意思。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共创的名次都称文魁。乡试都在子、午、卯、酉年举行。共分三场。叫正科;如果遇到国家庆典,加科称恩科。”
    “三是会试,就是刚刚举行完的考试。通过乡试以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由礼部侍郎主持的考试,或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会试,为正科;而今年的则为恩科,因为在春天考试,所以又称春试、春闱。考中的当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考场就是京城的贡院,”
    “这个朕倒专门去看过,那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但那个单间也太小了点吧,三天考试时间,能把人逼疯了吧。”朱由校插话说,那单间怎么看怎么象是牢房,还是关禁闭的那种。
    “皇上说的正是,那些单间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老臣就是从那里考中贡士的,想想还真觉得可怕。”
    “贡士?不是考进士,中状员的吗?”朱由校不由的问道,这个贡士,的确让他迷惑。
    “皇上说的考进士,中状员虽不准确,也差不多的意思,不过那是下一步的殿试的事情。现在朝中来请皇上出题目恰恰就是殿试。”孙承宗笑笑说。
    “殿试?孙老师给朕详细说说。”
    “是皇上,殿试,是由会试录取的贡士,由皇帝亲自在宫廷大殿策问的考试,叫殿试或廷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是状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其它赐进士出身的录取若干人。三甲录取的叫赐同进士出身。”
    “最后还要有一次朝考,殿试录取的新科进士,需要应一次殿廷考试,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