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伐清 >

第419部分

伐清-第419部分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官府就打算把退役军人安置去那些地方,但也遭到了激烈抗议,因为那些地方的荒地价值显然不能和成都周围的土地相比;退役军人纷纷聚集在知府衙门前,声称他们不能接受那里的二十亩地作为服役的补偿,那些地方没有人烟,退伍军人想购买种子和农具都很成问题,而且还没有驻军的保护,他们还要自备武器防备野兽和可能突然出现的清军。
    “成都周围没有田地安置他们了。”刘晋戈对把一批人移去江油这件事很热心,这也是成都议会的愿望,随着成都越来越繁荣,他们对安全也就越来越重视;而且成都确实安置不下更多的农业人口了,现在务农的人还在不断减少中,因为这里的农业税虽然不高,但做工明显比务农的收入可观,有不少人甚至出售了他们的土地进城居住。
    “嗯。”邓名点点头,成都正变得越来越拥挤,由于它过于迅速的繁荣,让正常的人口扩散现象处于停滞状态,整条长江的贸易利润都涌入这里,周围的同秀才宁可继续向城里挤,也不愿意去江油那边和荒地打交道。
    不过农业是金砖的第一条边,更不用说向江油的移民还会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当这些移民点形成后,川西集团的军事力量也就能更容易地跟过去,驻扎的成本也能下降很多。
    “还是要让退伍军人先过去,不过确实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补偿,否则他们就是宁可放弃给他们的土地也要留在成都这里。”邓名思考了一下,对参加会议的人说道:“二百亩怎么样?如果他们肯去绵竹,就发给十倍的土地。如果肯去江油,就发给三百亩的土地。”
    “绵竹还稍微好一些,跑个几天路就能回都府这里买些物什,而江油那里太远了,水利、土地完全荒废了。”
    “那就给五百亩,如果还没有人愿意去的话,可以给更多,如果耕地不够就给山林、给湖泊,两倍、三倍地折算都可以。我也不用他们开垦成耕地、暂时不用他们纳土地税,只要他们肯在那边定居就可以,只要定居满十年土地就是他们私人的了。”
    众人等人议论了一番,觉得如果这样应该可以吸引一批退伍军人前去,但熊兰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愿意去的人不够,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提高授田数量?”
    “这个自然,愿意移居的人数量一定要够多才好。”邓名答道。
    “那就可能会有精明的人不急着接受条件,而是呆着观望。”熊兰马上指出了邓名政策中的漏洞:“看到官府给的条件越来越好后,观望的人就更不愿意走了,都觉得以后的条件会更好,想再等等签字接受更好的退役补偿。结果很可能是我们不断提高条件,但去的人越来越少,而是都在这里等下去。”


第四十九节 扩张(下)
    邓名觉得熊兰提出的问题确实需要思考,虽然退伍老兵不是都像熊兰这样精于算计,不过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有了先例,以后的退伍工作就不好做了。
    “不能让率先响应官府移民号召的士兵吃亏,”略一思索后,邓名就拿定了注意:“所有签字退伍的士兵可以自动享受十年的最惠待遇。什么叫最惠待遇呢?就是无论以后的十年里有人谈出什么优惠条件,他的待遇都会自动提高,与最好、最新的条件看齐。比如一个士兵签字退伍时,定下的条件是补偿给他二百亩,后面有人谈出了五百亩,那他也自动获得三百亩的增益;再比如一开始说的是十亩山林折算一亩耕地,后面有人的折算是二十比一了,那他也要获得同样比例的补偿。而且这个只是向上看齐,而不会向下,将来的补偿条件若是不如他们的,官府也无权收回已经授给他们的土地。”
    “十年”有几个与会者面露迟疑之色,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么长的时间里不一定会出什么事,如果定下了最惠条款,那官府在未来就只可能吃亏却不可能占便宜。
    “国公这个办法好!”熊兰又是第一个表示支持的,他拍手叫道:“这真是釜底抽薪,大部分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先行一步去绵竹、江油等地圈地;那些留下来和官府精打细算的人肯定都能明白,他辛苦一场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大家待遇都一样;而且靠近县城的地和远离县城的地肯定不是一个价,在他和官府讨价还价的时候,最好的地都被先去的人圈得一干二净了。”
    如果拒绝退伍补偿的老兵很多,官府也会非常头疼,因为没有居民就会让川西集团重返江油变得代价高昂,更担心他们的抗议和不满会影响同秀才的参军热情。但若是只有几个人的话,官府就完全不害怕了:几个人不接受补偿就不接受好了,他们的影响力有限,而且退伍的士兵是一批接着一批,而空闲的土地只会越来越少。就算没有这几个人,川西集团一样能在江油等地驻扎军队,从当地居民那里获得生活物资和必要的帮助。
    “只是三年的最惠待遇就差不多了。”熊兰提出了一个修改意见,在他看来十年是太过慷慨的条件。这些土地虽然现在还在永历天子的名下,不过很多川西集团的官员都认为这迟早是邓名的私人所有;所以现在太慷慨,就等于是在挥霍自己未来的财产:“一年或许稍微有点短,可能有些人会想着先在都府找份工干着,看看风向再说;但是三年就足够打消大部分人的观望心思了。”
    “没有必要和我们的同秀才斤斤计较。”邓名摇摇头,他从来没有把国家的土地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移民工作更是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越多的人愿意在第一时刻前往江油等地,川西集团就能更早、更多的收益。
    既然邓名这个主人都不在乎代价,而是认为时间更重要,熊兰他们这些管家也不会固执己见,退伍补偿的修改方案就此确定。
    接下来就是讨论短期战争的进攻方向问题,现在成都周围完全没有可进攻的目标。
    建昌是同盟,而且还不断受到吸引,越来越迅速地向成都靠拢。很多建昌将领都开始到成都游玩,类似刘曜、杨有才他们之前的表现。
    而渝城没有值得勒索、抢劫的财物,最值钱的恐怕就是各式宝石加工刀具,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川西刚卖给他们的,就是抢回来也没有地方可卖。再说四川还要指望这条销售渠道把廉价的缅甸特产出售到清廷控制区。
    夔东的情况和建昌差不多,而且因为刘晋戈、周开荒他们的关系,成都哪怕是和建昌打起来都不可能和夔东发生武力冲突。
    再距离远一些的是湖广,湖南盛产稻米,属于川西目前最不需要的货物,武昌留作销售渠道的益处比强抢到手要好,因此张长庚也被排除在四川的攻击名单外。
    接下来就是南昌。这里倒是有瓷器,不过要是抢江西的话还不如抢江南,反正都走了那么远了,江南远比江西的物产要丰富得多,蒋国柱能掏出来的赔偿也要比张朝拿得出来的多得多。不过这两地都存在一个借口问题,剿邓总理衙门目前似乎越来越红火,张长庚申请朝廷同意后,在武昌也设立了一个分部,周培公已经挂着四省布政使的衔了。
    这个总理衙门的建立,让邓名办事方便了很多,只要和周培公打好招呼,货物从武昌到南京一路畅通无阻,不用像之前那样和武昌、南昌、南京三个地方谈判。而且成都的货物也只需要向总理衙门缴纳一份赋税就可以了,而不是之前那样,明军的货船每到一处,都要向当地的清廷地方官府纳税。
    但坏处就是让东南的清廷督抚变得团结起来,现在不会再出现以前那种竞相坑害邻居的行为了。如果邓名没有任何借口就去攻打蒋国柱的话,武昌和南昌的二张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幸灾乐祸,而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因此,看起来似乎只能打浙江。浙江总督赵国祚(因为邓名的影响赵国祚一直没有调任山西)上次向福建总督李率泰借兵抵抗,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缴纳了赎城费送走了川军。听说最近他一直在和蒋国柱私下联络,说不定过些时候也会奏请朝廷批准建立温州剿总,让周培公兼领浙江布政使。
    任堂等人都认为这种可能姓很大,现在还没有发生只是因为福建总督李率泰坚决主剿,所以赵国祚还在迟疑不决,怕露出破绽被福建的主战派发现,反倒给自己惹罪。川西集团都认为,若是等周培公就任浙江布政使,那攻打浙江就会变得和攻打南京一样投鼠忌器,所以要打趁早;现在去痛打赵国祚一顿,还不至于引起长江中下游督抚们的激烈反应。
    不过即使还没有设立温州剿总,打赵国祚似乎还需要寻找借口。因为上次任堂、周开荒他们收赎城费时,许下了三年不来的诺言。而赵国祚帮助明军收罗工匠等,也做得让人无可挑剔。如果毫无理由地攻打他,同样可能会激起剿邓总理衙门的惊恐不安,有损川军言出必行的声誉。
    “或者干脆去打福建。”终于有人提出了这个建议。福建比浙江要穷,路途更远;闽督李率泰的水平比较高,而且作为海防重地,驻扎在福建的清军质量和数量都要高于浙江。更有耿继茂这个藩王,藩王的私人军队战斗力比驻防部队还要可观。
    因此,攻打福建是一件成本高、收益小的军事活动。虽然可以指望金厦的郑军协助,但战利品势必也要和他们分享,这会进一步降低出兵的收益——而邓名已经向帝国议会的议员保证,不经帝国议会批准,他不会发起任何需要川西父老贴钱的军事行动。
    “宁可对外食言,也不能对内食言,还是先以浙江为假想目标制定计划吧。”邓名指示军方先以此为基础准备作战方案,计算一下再次进攻浙江可以获得的收益:“再把江南也算一算,如果一定要食言,那路过南京的时候勒索一笔也是好的。”
    虽然邓名嘴上说他已经做好了无理由撕毁协议的准备,但其实他完全不打算这么干。之所以让手下准备进攻浙江和江南的预案,是因为邓名觉得他随时可能会与南京、杭州进入交战状态,这个原因就是“文字狱”。
    虽然不精通历史,也不知道“庄氏明史”案以外的文字狱各大案的名称,就是唯一知道名字的这个文字狱,邓名也不知道爆发的时间。但他觉得满清肯定要大肆迫害江南文人,而这是邓名一定会出手干涉的,就算不是为了发动战争,他也不能坐视清廷如此为非作歹。
    预先做计划就是为了避免明军到时候措手不及,不要在临近行动的时候才发现完全没有准备。可是邓名至今仍没有见到任何文字狱爆发的迹象,这让邓名也不禁有些怀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影响,使得清廷对汉人言论方面的容忍变得要比他前世强了。
    
    燕京。
    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查,鳌拜已经发现了好几起大案。比如去年吴县有十几名秀才哭孔庙,控告知县贪赃。在邓名的前世,蒋国柱因为镇江之败被免职,由朱国治接任,吴县县令属于他的亲信,因此将十八名秀才一起抓起来,最后全部处死。可这次蒋国柱采取的是怀柔态度,接受了秀才的状子,把那个属于朱国治派的吴县县令撤职下狱,最后以贪赃罪处死。
    最让鳌拜关注的是,朱国治之前还炮制了一份奏销计划,计划以欠明朝的税为理由,黜落一万到一万五千名东南进士、举人和秀才。对清廷来说,这无疑是立威的好手段,而且还能带来巨额的财政收益。不过在朱国治的奏章进入朝廷讨论前,就爆发了高邮湖之战,随后朱国治也因为出卖先帝的罪行被处死,这个奏销案也就中止了。
    免去一万多人的功名,并罚银追缴,鳌拜当然明白这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如果朱国治的计划成功,除了巨大的财政收益,还能震慑地方豪强,让他们对清廷心怀畏惧。不过鳌拜也知道,处理不当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就算鳌拜下定决心,在邓名和郑成功还严重威胁着东南安全的时候,蒋国柱敢不敢执行朝廷的命令也很难说。


第五十节 债券(上)
    虽然其他人都把土地视为永历或是邓名的,但是邓名既不认为国土属于皇上也不认为属于自己,因此毫无心理负担地送给了愿意移居的退伍军人。不过除了不花钱的土地,还有很多需要花钱的东西。比如给移民的粮食、种子、各种工具以及车辆、牲口,这些都要花费成都的财力。
    “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邓名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放在三年前这绝对是一件发愁的事,不过现在川西的马行、铁匠铺都源源不断地开始产出。随着大量移民涌入成都,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上升,连劳动力都不是大困难。供应退伍军人所需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如果不是有这样的生产能力,川西集团也不会考虑重新占领绵竹、江油等地,以前成都自顾不暇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挪到城里来才好。
    不过很快邓名就发现其实有很大的问题,上次去浙江,川西集团根本没有挣到钱反倒贴进了一大笔,而邓名也没有上缴缅甸的战利品给国库,而是拿去建设五十一亭了,所以川西集团有很严重的财政困难。成都和叙州都有大量的移民需要安置,而军费不能砍、教育经费邓名不同意砍,算来算去,好像除了开动印钞机加班加点地印钞票也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了。
    不过这几年成都已经印了不少欠条了,现在移民刚到,赋税没有显著的增长,而能变现的东西也都卖了不少了——比如卖给剿邓总理衙门的那些漕船。
    大规模印刷欠条的后果难以预料,邓名没有学过经济,只是定姓地知道增加发行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至于如何定量地控制发行数额就完全不懂了。手下的其他人,比如熊行长对此也一窍不通。
    而需要的移民经费看上去相当不少,让邓名有点触目惊心之感,在吐出那句“不是问题”的豪言壮语后,他拿着文书愣神了良久,再也没有之前的底气了。
    “万事开头难,我们需要为这些退伍军人提供一切最初的生活必需品,实际上为了节约经费,我们已经能省则省了。”刘晋戈、熊兰、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