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宋海贼 >

第598部分

大宋海贼-第598部分

小说: 大宋海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靖海国,然后由靖海国转运至流求岛或者是独龙岛去。
    这些物资中以金属为主,铜、铁、锡、铅、水银不一而足,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军事物资,如此一来,也大大的缓解了流求岛和独龙岛的储备缺口,使靖海国的战略储备大为增强,各种火器的生产也提高了产量。
    除此之外,流求岛不能自足的硝石、硫磺、药物等物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令靖海国短期之内,不会出现这种物资的短缺。
    还有就是有关一万名工匠的问题,让赵栩也颇为头疼,于是发动各地官府,搜罗靖海国开列出来的所需各种工匠,反正一万名工匠对于大宋来说不算太难解决的问题,北方战争使许多大宋北方的民众大批南逃,其中不乏各种工匠,
    为了达到让这些工匠们愿意北上到靖海国定居,官府蒙骗他们,说去靖海国援建,每个人给予一定的安家费,并允许他们携带家眷,路途上由官府提供食宿照顾,对于这些逃到南方的工匠们来说,这种许诺有相当的诱惑性,他们在逃到南方之后,令许多地方劳动力严重过剩,对于大宋地方官府们来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不安定因素,一是抢去了本地居民的大批工作岗位,而是使地方承受了比较大的安置压力,北方人又不服水土,生病的人也多,还使物价飞涨,许多北方人逃到了南方之后,居无定所,根本无力养活家庭。
    而官府在得知了朝廷的这道旨意之后,当然乐于将这些北方人送返一批到靖海国去,减少一下他们的压力,所以收罗这些流民中的工匠们,开始遣送到靖海国去。
    说是一万名工匠,真的搞起来的时候,靖海国却发现接收的工匠数量短短两个月时间中,便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计数量,而且为了防止大宋那边随便送来一些没有专业技能的人,杜抚远专门在燕山府设立了一个工科考试,凡是被大宋送过来的工匠,都要以他们所报专业,委派专业人士,进行考试,然后决定他们的去向,对于那些为了求得一日两餐,而滥竽充数之人,就地刷掉,只接收那些通过测试的工匠和他们的家眷入境。
    这便开启了靖海国一个全新的工科考试的先例,凡是普通百姓无法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多了一条可选择的出路,就是从小学习各种工匠技艺,然后参加工科考试,入选的人便可以进入到靖海国国有工坊之中就业,薪酬也相当可观,在相当程度上,让靖海国开始初步出现了工学的雏形。
    徐毅对于这样的工科测试,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并决定以后靖海国每年都要开工科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跟读书人一样,录用为靖海国工部人员,从事专业的技术工作,使那些原本根本没有机会当官的普通工匠们也有了一个晋身的机会,于是大大得到了工匠们的支持,可以说又让靖海国尽得天下工匠之心。
    但是工科考试带来了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在大宋遣送来的这么多人之中,有大批不过关之人被刷掉,不得记入大宋输送工匠数量之中,于是一时间在靖海国南方一带,滞留了大批被刷掉的宋人,这些被刷掉的宋人立即便失去了依靠,大宋那边不再为他们提供伙食供应,顿时令这些想要到靖海国讨生活,又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宋人断掉了生路。
    顿时在靖海国控制区之内,形成了一股难民潮,被刷掉的这些宋人整日聚集在各地城中,沿街乞讨,哀鸿一片。
    徐毅得知此事之后,却心中大喜,立即着令杜抚远和大宋负责此事的吴敏进行协商,给大宋施压,要么他们接收这些被刷掉的流民返回大宋,要么就给这些流民们打开方便之门,让他们进入靖海国定居谋生。
正文 第七百三十八章 宗翰的覆灭
    敏坐镇邢州专司负责处理和靖海国协议执行之事,在上,采取了鸵鸟政策,为了减少大宋接管这些难民的负担,他同意了靖海国的提议,凡是输送来的宋人之中,没有达到靖海国要求的人,可以自行选择留在靖海国谋生或者返回大宋。
    而与此同时,杜抚远按照徐毅的指示,抽调出相当的资金和粮食,吸引这些流民们进入靖海国安置,如此一来,大宋那边推,靖海国这边拉,大批被刷掉的宋人,也都涌入了北方靖海国。
    这么一来,靖海国便获得了大批充裕的劳动力,为他们以后的拓展北方,奠定下了一个坚实的人力基础。
    而各种工匠的涌入,也大大推动了北方的建设速度,以辽阳府为工业中心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起步,流求岛基隆城的各种工场,也都按照指令,逐步的朝辽阳府一带转移,并在这里开始设立各种分场,原有的矿冶业也开始加速运作起来,大批战俘被投入到开矿的工作之中。
    而为了安抚大宋过来的工匠们,靖海国给他们提供了相当舒适的住房,并且按照他们工种和技能不同,给予较高的薪资报酬,所以当工匠们到了这里之后,便很快从最初的忐忑不安之中安顿了下来,很快被分派下去,到各种工场之中开始做工。
    连同那些被接收过来的大宋移民们,也逐步被各安置下去,分配土地,供他们耕作,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付诸实施的时候,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出了不少的麻烦,靖海国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的投入,都非常之大,徐毅为了这些事情,几乎一口气都不得喘息,累地简直快要吐血而亡了!但是相对于以后靖海国的发展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地投入。
    通过这种方式,靖海国虽然短期之内,受到了大批宋人涌入的巨大压力,但是却大大的改善了北方地广人稀的局面,为此徐毅正式设立各种行政事务部门,完善靖海国的制度,并将流求岛原来地大批手下提升起来,出任这些部门的首任长官,也算是给这些人的一种回报,让他们协助自己,管理靖海国地事务。
    先为了应对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他设立了民政部专司管理民政事务,这个部门类似宋制中的户部,但是又区别于户部的职能,将其中牵扯官吏地俸禄等一块单独摘出,全部精力放在了民政事务方面,首任户部尚书由沈万和出任,令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移民的安置和土地的分派工作,建立起靖海国北方的户籍制度,。
    设立工部,继承了这个时代的工部地大部分职能,负责掌管靖海国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矿冶等事务,其中还兼有掌管靖海国大批新成立的国有工坊地经营,基本上囊括了靖海国有关工业方面的事务,同时监管商业方面地事物,没有专门设立商务部,而是暂时将商业方面的事物并入工部管辖,首任工部尚书由他地老朋友杭州李家的李明山出任,而原来的铁作总管秦胡子在他手下主管工部有关兵器方面的事务,这种以商人和工匠出任国家重要官职的情况,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是第一次,但是徐毅却不管这些,毕竟李明山是个非常有经验的商人,曾经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换成了其他人的话,一定没有他这个老商人做得好。
    设立财政部,专司管理国家财政事务,同时负责国家税收等事务,正在筹备的国家银行,也归于财政部管辖,首任尚书由杜抚远担任,但是国家银行的首任执行官,却是翠玉王妃兼任。
    设立教育部。专司管理各种学校。为靖海国培养输送各种人才。暂时没有将军校划归军方管理。主要培养人才地方向暂时以行政管理人才和军事人才、航海人才为主。工匠人才为辅。待到以后。将会逐步扩大工匠人才地培养。还要逐步设立商业管理专业、外交专业等专业。逐步地细化各种专业。建立起一个相对比较完善地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使靖海国始终保持科技和军事地先进性。长久屹立于世界之巅。首任教育部尚书由最早在独龙岛管理孤儿学校地邱先成出任。不过怡庆王妃要负责监管这一项事务。
    设立吏部。专司管理全国官吏。负责行政管理地官吏选拔、录用、调度、升迁、考核、处分等事务。首任尚书由贾钱出任。但是下面设立一个**地督察院。直接对徐毅负责。职责是监察百官。原有地督察队改编而成。不受任何人地节制。由高旭出任首任督察院总长职务。和贾钱平级。
    设立刑部。专司靖海国刑狱事务。完善靖海国各种法律地设置。但是却在刑部以下。设置类似公安、检查、法院三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地三个部门。统一靖海国地刑律事务。形成一套近似于后世地国家强制系统。首任尚书由铁面包公之称地姚天胜出任。
    设立国防部取代旧制中地兵部。也取代了宋金时代地枢密院制度。将靖海**国大事集中于国防部统一管理。最高长官便是徐毅。其下便是杨再兴、高俊、李波等武将还有参谋。并专门正式确定了靖海国海军地编制。具体地编制问题。还要到战后统一编订。暂时陆军方面维持现有地三大主力兵团为主。地方守备军为辅地局面。
    就此初步形成了七部并立地情况。和旧制之中地六部有了很大地区别。取消了六部之中地礼部。增设了财政部和教育部。使国家机器地运作更加便捷了一些。大大提升了国家教育地地位和工部地地位。
    虽然这种部门地建立。有一点急功近利。也存在诸多协调地问题。但是在靖海国眼下地情况上来看。这也是徐毅走出地第一步。以后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继续细化各种职能部门地职责。毕竟完成一
    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这里面要有许多的完善,徐毅也不能太过着急了。
    初步完成了这些部门的设立之后,靖海国出现了一次大幅度地人员调动,原来有功之人,都按照他们的强项,安排到了各个岗位上,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这些人员的积极性,就是刚开始地时候,有点乱罢了,不过在徐毅看来,用上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混乱的情况,总会逐步理顺的,所以不足为虑。
    一个冬天,就这么在靖海国众人的忙碌下结束了,随着南方地暖风吹过,笼罩北方大地冰雪开始消融,野草的嫩芽开始从积雪下冒出了头,顽强的成长了起来,靖海国也如同这些野草一般,日益的强大了起来。
    而这个时候,西路征讨大军,也在燕山府完成了集结,黑虎军抽调大批精锐,在燕山府和这里的三兵团余部进行了整编,总共集结起来了两万精兵,并完成了整训。
    北方三个兵团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诸军都统们地率领下,都按时进入了预定位置,开始磨刀霍霍,要对北方的金国下手了。
    而此时地靖海国的北方,大金国已经陷入了彻底地慌乱之中,以大金国皇帝吴乞买为首的女真贵族们,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他们都已经意识到了,靖海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地令他们无法摧毁的力量,并且实力正在大幅赶超大金国。
    特别是从靖海国收集回去的各种消息,都表明了,靖海国开春之后,必定还是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北伐,大金国可以说此时已经处于风雨摇曳之中,早已不复几年前那样的强大,连番征战之后,大金国的军队可以说精锐尽失,主力军队被伏波军零敲碎打之下,纷纷分崩离析,不复存在了,而金国最为强大的一支兵马,原来的宗望所部,现在归于兀术所辖,也在南方彻底失败,可以说女真人的精英已经损耗殆尽,起码南线方面的金军令他们金国已经不能指望了,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整个金国虽然还是勉强拼凑起来了二十余万兵马,但是质量上却早已无法和以前相比,更让他们惊慌的是,西面的蒙古诸多部落,原本在辽国覆灭之后,表示臣服于大金国,但是这个时候,也开始不再服从他们的调度,许多部落都不肯派出族中的青壮,随金国出兵和靖海国对抗。
    甚至在仪坤州一带,出现了蒙古族部落投靠靖海国,并派出族中青壮,加入靖海国的军队,随军征讨金国的事情,这就更让金国雪上加霜,现在他们的大军看似数量不少,却根本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了,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一次他们能挡得住靖海国的大军。
    所以整个金国都陷入了恐慌之中,现在他们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宗翰所率的那三万兵马了,整个大金国可以说就剩下了宗翰军,还保持一定的战斗力,故此吴乞买连连下令,让宗翰在龙化州整顿兵马,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击退靖海国的北犯。
    吴乞买整天都睡不好觉,偌大一个金国,从立国到他这里,也不过十几年时间,飞快的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且从两万来人,迅速的壮大发展起来,硬是将一个偌大的辽国被彻底颠覆,并且还差一点将大宋也给灭掉,那时候是何等的辉煌,可是也就是短短的两三年时间,自从这个伏波军出现之后,大金国的形势便被迅速逆转,本来战无不胜的金军,不管是谁,只要带兵撞上了这支伏波军,最后的结局都是狼狈不堪,不是全军覆没,便是丢盔卸甲的跑回来。
    而那支从开始看起来跟个蚂蚁一般,只要稍稍用力一下,便能捏死的伏波军,却短时间便崛起在他们曾经崛起的地方,并迅速的将他们逐出刚刚统治不久的土地,这样的情况让他们始料不及,当他们彻底重视起这个伏波军的时候,却悲哀的发现,自己已经没法在控制事情的发展了。
    同样都是新崛起的国家,靖海国却拥有他们不曾见过地数量庞大的先进武器,令他们精骑铁甲在他们面前如同虚设,现在又到了开春季节,靖海国陈重兵于两国交界之处,金国上下都看出来,这是他们两国最后地一次决战,失败者将永远被逐出这块土地,胜利者将接管所有北方领土。
    吴乞买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但是一个冬天下来,他却没有想到任何应对的方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覆灭的时间一步步的逼近,当第一声春雷炸响在会宁府地上空的时候,吴乞买一病不起,这一声春雷,落在他的耳中,却如同丧钟一般,大金国恐怕真地就要这么完蛋了!
    长久以来承受的巨大压力,终于压垮了这个曾经纵横沙场的老将的脊梁,吴乞买再也挺不住了,这个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