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混在东汉末 >

第204部分

混在东汉末-第204部分

小说: 混在东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奈何的说道:“我估计前一段时间那些人信口开河,背后就有人在推波助澜,如果何颙他们能冷静一些,往好的方向发挥名士的作用,或许还有转机。当然了,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他们身上,先生,我准备办一个报纸,先生先写几篇政论,呼吁一下,让他们不要再这么乱来了。”
    “报纸?”卢植不明所以。
    刘修把自己的意思详细的说了一遍。现在主要的宣传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官方抄送到各部门的邸报,这是公文,主要面对政府官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的,而且不规律,内容也大多是朝廷的诏书、政令什么的;另一个就是口头传播,这里面就算有几句真话,传上几次也都成了谣言,有的是传播造成的误会积累,有的则是故意误传。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不利于舆论的传播。
    因此,刘修决定办一个报纸,名之《大公报》,取天下为公之义,用比较正式的途径来引导舆论。他以前就有这个计划,只是自己的文笔不行,总找蔡邕也不行,说实在的,蔡邕对学问有兴趣,但是对这个未必有兴趣,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卢植。卢植有学问,有名望,也有挣钱养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有这种做事的热忱。
    果不其然,刘修一解释,卢植就答应了,决定一回去就开始写文章。刘修当天晚上没有回太极道馆,他和卢植商量了半夜,决定第一篇文章要挑一个既能吸引足够的眼球,又对时局有足够帮助的主题。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写一个党人志系列,第一篇就写李膺。选择李膺的原因很多,他不仅是党人的领袖,名声卓著,有士人中有非常高的威望,当年任河南尹的时候,他不妄通宾客,能见他一面,就称之为“登龙门”,几天之间就能在洛阳成名。有大名之外,李膺文武兼备,立功立德立言,一样不缺,他的死到现在还是很多人觉得非常惋惜的事情。
    刘修商定了选题便去睡了,卢植却是整整写了一夜。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篇人物志,这几乎是能决定大汉国运的一篇文章,写好了,既能让士人从李膺的悲剧中吸取教训,从此不要那些浮夸,还能为李膺平反,逐步让更多李膺一样被禁锢的党人重新进入朝廷,为国效力,共同挽救大汉面临的危机。
    第二天一大早,刘修还没起身,卢植就捧着誊写好的文章推开了他的门,有些紧张的将稿子往案上一拍:“你看看能不能行,如果还嫌火气大,我再去改一改。”
    刘修连忙起来,一边看稿子一边说:“先生的文章,哪有学生改的道理。”他仔细的看了一眼,非常满意,虽然说还有些书生气,但是经过昨天的一番开导,这已经和卢植以前的脾气相差甚远,如果给蔡邕看,他肯定不敢相信这是卢植的手笔。
    “先生好文章,我这就去办,争取两天之内就让全洛阳的读书人都看到。”刘修又顿了顿,“也许,党禁开解就从这篇文章开始了。”
    卢植哈哈大笑,一夜未眠的疲惫一扫而空。
    刘修说到做到,立刻跑到宫里去找毕岚,让他按照自己准备好的样子排版,先印两千份。他连本钱都准备好了,其他的一些娱乐性的件不差,连插图的图版都已经让毕岚提前雕好了,就等卢植的文章呢。毕岚一看卢植那篇稿子的标题,吓了一跳:“李校尉?”
    刘修乐了:“怎么,你也怕他?”
    毕岚一撇嘴,有些尴尬:“张让都怕他,何况是我们。不过那时我还小,刚入宫不久,没什么机会得罪他,只知道一听到李校尉三个字,张让、赵忠等人的脸就特别难看。”
    刘修忍不住笑出声来。毕岚也笑了,他晃了晃稿子:“你保证不会惹出事来?”
    “惹出事来我担着。”刘修很有把握的拍拍胸脯。现在天子急着要开党禁,又怕开了党禁惹出是非,他来做开路先锋,天子哪有怪罪他的道理。这年头还有个好,想办份报纸也不要什么宣传部点头,自己想办就办了,自由。他把装金子的袋子扔到案上,很牛气的说道:“剩下的钱我都带来了,你要做的就是立刻排版印刷,在一天之内给我交两千份出来。”
    “你这么有把握?”毕岚笑眯眯的说道:“肯定不会亏?”
    “你管我亏不亏,反正你也没胆入股的。”刘修嘿嘿笑道:“你好好的印就是了,这件事做好了,我每天都要两千份,到时候你这印坊还要扩大一些才行呢。怎么样,资金上有没有问题?”
    “且——”毕岚不以为然的拉长了声音,“开食肆的还怕大肚汉?只要你有生意让我做,我随时都可以扩大规模,再招上几百个太学生都不成问题。”
    “牛气。”刘修挑起大拇指。
    毕岚没有说大话,他在一天之内就交出了两千份。刘修立刻行动起来,他雇了十几个报童,让他们拿了一千份到太学门口,五百份在其他地方叫卖,太极道馆留了三百份,剩下的二百份让人分别送到各府寺和权贵府上,特别说明今天是我这《大公报》的创刊,免费赠阅,以后还会有,你们要感兴趣,可以到太极道馆预定。
    报纸的形势新颖,话题又能吸引人,报童们在太学门口一喊“大儒卢植巨作,专评党魁李膺”,立刻闻上来一群人,一千份报纸没多长时间就销售一空,没赶上的人一听说太极道馆还有卖的,立刻赶到太极道馆来买,顺便吃早饭。不过中午时分,一千八百份报纸全部卖光,一天之内,整个洛阳城就都开始谈论这张题名为《大公报》的言纸。
    大汉以前不是没有这一类东西,不过那都是人手抄的,叫言纸,或者叫飞章,从来没人这么正式的使用过,制作也没有这么精美,一张两尺宽,三尺长的纸上,最醒目的位置印着标题,然后是卢植的大块文章,旁边点缀着各种花边,在空余的地方还有一些消遣性的小文章和图画,可谓是雅俗共赏。
    当然了,最吸引人的还是卢植那篇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批评了李膺一些名士的习气,但是最基本的意思却很明白:卢植在为李膺之死叫屈,要求朝廷为李膺平反。
    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了朝廷,等着看天子的反应。
    
    椒房殿,天子背着手,在屋里缓缓的踱着步,闻着墙壁上淡淡的椒香,他的心情非常愉快,嘴角挂着一丝若有其无的笑意。皇后端坐在案后,目不斜视的看着案上还散发着墨香的《大公报》,眼角的余光却落在伏在阶下的大长秋曹节的身上,看着这个把宋家害得不浅的阉贼,此时此刻,她的心中充满了快意。
    曹破石一得到《大公报》的消息就买了一份,虽然他不太明白那些话的意思,但是李膺是党人,他是被兄长曹节害死的,这点他非常清楚,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兄长正在等机会收拾刘修。
    曹节一看到《大公报》,还没读完,就露出了笑意,连忙带着《大公报》赶到宫里来了,原本是准备到德阳殿求见的,没想到一问才知道天子在椒房殿。他吓出一身冷汗,连忙又赶到椒房殿来了,一见到天子,他就跪下磕头,号陶大哭,说党人又起,指责陛下,请陛下严惩卢植和刘修师生。
    出乎他的意料,天子漫不经心的摆摆手,示意他不要紧张,然后说,这事儿和党人有什么关系?
    曹节说,李膺就是党人啊,为李膺讼冤,不就是说陛下禁锢党人不对?
    天子却说,我觉得李膺还真是有些冤枉了,以前不觉得啊,现在一看才知道李膺还真是个人才,学问好,能用兵,做护乌桓校尉,做度辽将军,都能靖边安民,做河南尹,司隶校尉,洛阳诸奸不起,真是上马击胡,下马治国啊,怎么就成了党人呢?不错,脾气是臭了一点,不过这么有本事的人,有点脾气也不奇怪,要不然就是圣人了。
    一席话,说得曹节战战兢兢,他听出来了,自己这一状告得太急,好象撞墙上了。
    天子又轻松的说道,你仔细再看看这篇文章,卢植可说了,李膺最大的缺点除了名士气习太重之外,就是不知道避嫌,忘了君子不党的圣人教诲,我看他说得蛮好嘛。他可没为党人鸣一句冤啊,对了,曹节啊,你再说说看,当初李膺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怎么就成党人了?你说党人就是想谋逆,可是我看李膺做的事都是于国有功啊。
    曹节顿时冷汗淋漓,他一下子明白了,天子已经成年了,不是当年那个由着他糊弄的小孩子了。那年天子刚刚即位,才十二岁,听他说党人的时候,还很天真的问他党人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当时糊弄天子说,党人就是要谋朝篡位做皇帝,结果把天子吓得面色煞白,老老实实的牵着他的手,任他摆布。
    曹节连自己怎么走出来的都不知道,站在炙热的阳光下,他却觉得浑身冰凉,他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一出手就犯了个大错误。连天子究竟在想什么都没有摸清,就匆匆忙忙的告状了,犯了盲动的大忌。
    曹节想了半天,决定以退为进,试探一下天子的意思,哪知道奏疏刚上去,天子立刻准奏,让他回家安心养病。
    曹节又急又气,这次是真的病了,他连夜让人把王甫请到了家中,商量怎么应对这场危机。
    王甫是目前宫里除了曹节之外资格最老,权势最大的宦官,现在爵封冠军侯,职为黄门令,他的儿子王萌就是永乐宫少府。上次为了剪除宋家的智囊曹操,他让养子王吉抓曹操,结果夏侯渊顶了罪,正主儿曹操跑了,王甫为了不打草惊蛇,接受了刘修的条件,放出了夏侯渊。这段时间他和刘修虽然没有过多接触,可是也没发生什么冲突,偶尔在宫里遇到,刘修还会客气的和他打招呼。王甫没觉得刘修有什么危险,他还一直想着通过段颎把刘修拉过来呢。
    对曹节的担心,王甫不以为然,他觉得曹节是太紧张了,见风就是雨。相反,他倒是对袁赦非常不满,袁赦自以为和四世三公的袁家是同宗,不太看得起他们这些没根基的人。他还特地提到了一个情况,曹节的大长秋刚被免了,袁赦就开始上窜下跳,好象对大长秋这个位置非常感兴趣。
    曹节吃了一惊:“你听谁说的?”
    “自然是宫里传的。”王甫没有细说,反而有些担心的说道:“我看袁家这是想拉拢宋家了。之前就听说他们想拉拢刘修,要把袁徽嫁给他,你说我们这个时候和刘修翻脸,是不是有些不是时候?”
    曹节沉默片刻:“我要入粟赎罪,你看呢?”
    王甫点头附和道:“不错,不能让袁赦钻了空子。”
    次日,曹节上书,愿意入栗两万石以赎妄言之罪,天子非常满意,派人来慰问他,让他好好养病,不要有什么担心,大长秋我给你留着呢。
    与此同时,天子下诏为李膺平反,赦免其家人及门生、故吏。
    此时距离《大公报》创刊不过才三天,卢植的那篇文章名声大噪,《大公报》也一下子成了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新事物。
    第195章大公报
    第195章大公报,到网址

第196章 落选
    第196章落选
    就在大家等着看卢植第二篇文章要捞谁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卢植第二篇文章把张俭狠狠的批了一顿,特别对张俭逃亡出塞的事情大加鞭挞,说他是忘记了华夷之辨,自甘坠落。如果说卢植批评李膺的名士习气只是白玉微瑕,那批评张俭就等于给他的人品定了性,别说平反,这一辈子都别想抬起头来了。
    洛阳士人顿时一片哗然,步云里热闹起来了,不断有人上门要和卢植理论。刘修早在让卢植选这个题的时候就有准备,他在太极道馆进行了一次公开的辩论会,让卢植登台演讲,把张俭逃亡出塞,为鲜卑人做谋主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讲了一遍。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他是有人证的,安排张俭出塞的人中就有毛宗的父亲,当年的外黄令毛钦。
    这件事一抖出来,那些气势汹汹的想为张俭讨个公道的人立刻哑口无言,大受打击。谁也不敢再和张俭搭边,投靠鲜卑人,这可比杀人放火还要可恶。
    更重要的是卢植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再加上一副如洪钟一般的好嗓子,配上深厚的学问做底蕴,简直是天生的演说家,这次演讲比文章更动人,到场的所有人,包括他的对手,都被他儒雅的风度和清晰的思路所折服,输得心服口服。
    接下来,卢植第三篇文章说到了赵歧,赵歧得名是因为他得罪了当年的大宦官唐衡兄弟,被迫逃亡多年,后来又被列入党人禁锢在家,其实他和那些著名的党人没什么关系,所以卢植这篇文章写得很流畅,直言赵歧是被诬陷的。文章一发表,天子很快就下诏赦免赵歧,并且征召赵歧为议郎。
    接下来,卢植每三天一篇文章,纵论党人,不虚誉,不讳恶,严格按照刘修开始和他商定的原则,实事求是的论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并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卢植的学问和见识,他这些文章写得坚实无比,来找麻烦的人不少,但是能从中挑出刺的人却没几个。
    而让他名声越来越响的是他赞赏的党人先后都得到了赦免,就算有些被他严重批评的党人,也多多少少得到了天子的宽恕。在这期间,袁绍并没有放弃,他也组织了一些人上书请求赦免一些党人,但是成功率极低,虽然不能说一个也没有,但是和卢植几乎例不虚发的命中率相比,他组织的上书近乎盲射。为了能在和刘修的较量中夺回先机,他不得不依照卢植的文风进行调整,而不是只图嘴上舒服。
    激愤的舆情得到了渲泄的通道,看着一个个党人被赦免,士人们渐渐的冷静了许多,他们在等着看下一个被赦免的会是谁的时候,也从咀嚼卢植的文章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开始认真的观察大汉的危机。
    不得不说,大汉朝的读书人忧患意识和参政意识都是后来的读书人无法相提并论的,虽然独尊儒术近三百年,不少人读书就是为了求官,但是这其中像卢植这样真正以天下为已任的人还是非常多,他们慢慢的聚集在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写,为朝廷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这其中自然不乏书生气,但态度却端正了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