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混在东汉末 >

第322部分

混在东汉末-第322部分

小说: 混在东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洪缓了脸色,还是有些不解:“这些钱全发下去,我们手头就空了。而且我们发到百姓和士卒手中,他们要再征收起来怎么办?”
    “我就怕他不征。”贾诩阴阴的一笑,一挥手:“我现在还是北中郎将长史,大人不在,我说了算。你不要犹豫,按我说的去办就行。我还有好几个地方要去,没时间和你细说。”
    曹洪虽然不清楚贾诩在打什么主意,可是既然他一到并州,刘修就让他做了长史,刘修自己回洛阳之后,又把原属北中郎将的一切事务交给他打理,那现在听他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你放心,我会在半个月不,十天之内把这件办妥。”曹洪拍着胸脯说。
    “嗯,还有,到时候如果手里还有闲钱的话,全换成能打造守城器械的木料囤积起来,查查各关塞缺什么,一律补全了。实在再花不掉的话,雇民伕们去修城,去山里打猎。”
    曹洪心领神会,连声答应。
    贾诩关照完之后,带着几十个亲卫纵马而去。他沿着大河把并州北部诸郡走了一圈,依次拜访了吕布、王智、赵云和韩遂之后,掉头南下,直奔太原,找到了州别驾从事王允。
    王允对贾诩的到来很意外,北中郎将和并州刺史是两个没什么交集的职务,他和贾诩虽然都是刘修的副手,但是他们之间好象没什么话好谈。
    贾诩一点也不客气,开门见口的就问:“臧旻快到了,我想问一句,你们想不想家破人亡。”
    王允很不高兴,虽然还没到腊月,可是谁想听到这种话。
    贾诩也不客气,他对王允说,大人欠了你们三个亿,用的是盐铁之利来抵押的,现在三年之期快满两年了,你们自己觉得大人的方案是否可行,他和你们定的契约对你们有没有利?你们还想不想继续按照这个契约执行下去,甚至在这个三年之约之后再定一个三年,两个三年?
    王允迟疑了片刻,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你把今年的三个亿给我。”贾诩手一伸,不容回绝的说道。
    王允顿时急了,我现在怎么能给你钱,刘大人已经被免了,臧旻已经到了上党,最多还有几天就能赶到并州,我把钱给你,刘修会认这个帐还是臧旻会认?
    贾诩微微一笑,你现在把钱给我,刘大人到时候肯定会认帐。臧旻来了之后,再向你们要钱,你们大可以两手一摊,今年的钱已经给了北中郎将府,没钱了。你要是不给,那也保不住,臧旻不可能还你们那三亿钱,而且他还会为了北伐的事继续向你们摊派。我提醒你一句,这个钱他是不会还的,刘大人到时候也不会认帐。
    王允心事一动:“刘大人还会回来吗?”
    “你给了,他就能回来,继续和你们按既定的契约办事,你们要是不给,那就很难说了。”
    王允犹豫不决,但是他看到贾诩胸有成竹,又想到刘修对贾诩的信任,咬咬牙,一跺脚:“我和他们商量一下。”
    “行,我时间很紧,只有一天,明天这个时候不把钱交给我手里,我就过时不候了。”
    王允对贾诩的无礼非常恼火,可是这个时候他顾不上计较贾诩的态度,连忙去找那些世家们商量。他们商量了一个通宵,最后决定,与其让臧旻白白的抢走,不如给贾诩,刘修非常受宠,万一他还能回来,这些钱也许还能收回来。
    他们原本已经准备好了钱,只是没想到刘修一去不复返,这事情才耽搁下来,现在正好全部交给贾诩。贾诩二话不说,带着一半钱先去了晋阳学堂,交给段颎和蔡邕,这是大人给晋阳学堂未来三年内的经费,你们先拿着,要是被人搞了去,可没人再补给你们。
    蔡邕埋头教授,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段颎却已经收到了田晏请示的信件,再听贾诩一分析,他立刻明白了。拿到钱之后,立刻向几个大商户下了订单,订购大量的书籍、纸张、笔墨,只要是学堂用得上的东西,一概订下三年的货,没几天功夫就把手里的钱花得七七八八。
    与此同时,贾诩火速赶回杨树湖一带,一路上像散财童子一样,把钱分到各人手中,只告诉他们一句话,抓紧时间发放到位,不要留在手里,也许明天这钱就不是你们的了。
    做好了这一切,贾诩安安稳稳的在杨树湖住了下来,静候臧旻的大驾。
    
    臧旻非常恼火,他虽然已经估计到了这个并州刺史不好做,可是等他和王允等人面对面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困难。王允交给他的只有一封辞职信和一本帐单,帐单上清晰的写着北中郎将府欠并州各世家一共六亿三千万钱,这些都要用并州的盐铁、山泽之利来偿还,换句话说,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并州刺史府将负债经营,臧旻可以不用还这些钱,但是他在这期间也不能从并州征到一个钱。
    臧旻火了,特别是当他得知就在他到晋阳前几天,王允交给贾诩三个亿之后,他几乎是暴跳如雷,差点对王允破口大骂。不过王允没给他机会,扔下辞职信和印绶,扬长而去。
    王允不干了,王柔随即也递上了辞职信,郭缊也不落后,紧跟着辞职了,只用了半天的功夫,并州刺史府空空如也,几个大吏走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办杂事的胥吏。
    臧旻火冒三丈,可是没办法,眼睛最着急的是要征辟掾吏啊,可是他很快发现,没有人应他的征辟,有的很客气,多少用些借口,有的则非常直接,你有钱还吗?没钱还谁敢做这官,到时候会被乡党指着脊梁骂的。
    臧旻大怒,他找到了王允,你不能就这么撒手不管,北伐是陛下决定的事,要是影响了北伐,没人保得住你。王允冷笑一声,北伐?这是哪个猪脑子想出来的主意,你以为有足够的兵力,有几个月的钱粮就能打败鲜卑人?卫青、霍去病那么厉害呢,有大汉积累七十年的财富做底子,还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才把匈奴人打残了,袁绍不过是刘大人手下的一个司马,他能一战灭鲜卑?你还不要吓我,我正准备上书陛下,指责某些人欺君误国呢。
    臧旻哑口无言,他自己就是北征方略的制订者之一,当然知道这里面的猫腻,王允是文武全才,又曾经和袁绍并肩作战,对袁绍的能力也一清二楚,对北伐的前景更是了如指掌,哪里会给他留下说三道四的地方。
    他当然不会承认袁绍这么做是另有心思,但是他也无法说王允是胡说八道,事实上他非常清楚,北伐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味,只不过是袁家向天子示威的一次表演。
    臧旻一看这个架势,再想想那个北中郎将长史贾诩,知道袁徽所言不虚,这个贾诩不是个好对付的角色,自己大概是搞不定并州的事了,只得立刻上书天子,报告并州的困境。
    
    消息传到洛阳,袁隗气得破口大骂。一是骂王允、贾诩胆大包天,居然敢和朝廷对抗,二是骂忧臧旻无能,连一个小小的并州都搞不定,辜负了他的器重和推荐。
    袁隗立即召集袁绍等人商议,并州怎么办,臧旻无能,摆不平并州的事情,看来是指望不上了,是不是把他调回来,换另外一个人?王允和贾诩这两个人怎么处理,如果不煞煞他们的气焰,这并州的事情是搞不定的。
    袁绍面沉如水,过了很久才说,王允是并州名士,而且是按当初朝廷和并州世家签订的契约——这个签约也是得到司徒府的支持成签订成功的——办事,他没有错,要处理他,就可能得罪整个并州世家。这件事的根源应该是贾诩,贾诩是凉州人,当初在洛阳的时候就和刘修交情很深,不治住他,很难压服韩遂、赵云那些人,也无法掌握原属北中郎将府的一万多精骑。
    至于臧旻,他也是无可奈何,初到并州,他人生地不熟,想要立刻做出一番成绩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刘修的狡猾和受到的恩宠,刚到并州的时候还被王允他们排挤呢,更何况臧旻。他这个并州刺史是做不成了,但是他用兵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就让他做个边将,随大军出征吧。
    袁隗想来想去,觉得袁绍说的有道理,上疏天子请求任臧旻为破鲜卑中郎将,同时另个任命一个并州刺史,并推荐了一个人选,不用说,这个叫张懿的人自然是袁家故吏。
    天子一看到这份奏疏,知道刘修的小手段奏效了,他二话不说,准了。
    张懿接到任命,立刻起程,他随身带着另一份不便言明的指示,抓捕故北中郎将长史贾诩,就地正法。
    张懿没有像臧旻一样在太原停留,他一路向北,直奔杨树湖。这一路非常辛苦,今年并州虽然没下雪,却非常的冷,张懿为了赶时间,昼夜兼程,餐风露宿,一路没少吃苦头,总算在年关前赶到了杨树湖,见到了正裹着狐裘,就着杨树湖的鲜鱼喝小酒的贾诩。
    张懿拿出了长官的派头,威严的告诉贾诩,北中郎将刘修已经被免职,你这个长史也被撤消了,你利用朝廷诏令没有到达之前的空档从并州刺史府要走了三个亿,这是犯法,案情严重,我现在奉令抓你归案。
    他的话还没说完,吕布阴着脸从旁边走了出来:“诏令没有到,北中郎将府就没有撤,长史就名正言顺,谁敢说他犯法?”
    张懿大怒,你是谁,敢在本官面前放肆?
    吕布冷笑一声,抽刀出鞘。“既然北中郎将府撤消了,那老子这个朔方长史也做不成了,既然如此,不如一刀宰了你这鸟人,还去做马贼,岂不逍遥快活?”
    张懿大吃一惊,刚要叫人,外面惨叫声四起,时间不长,魏越和成廉提着血淋淋的战刀走了进来,一声不吭的往他面前一站。没等张懿叫出声来,吕布长刀出鞘,刀光一闪,张懿人头落地。
    吕布并起指头擦去刀上的血,叹惜一声:“偌好的刀,却被这鸟人的贱血污了,真是可惜。”
    贾诩含笑不语,“吱”的一声抿了一口酒,提起酒壶相邀:“来一杯?”
    吕布坐下,拿起杯子一饮而尽,有些担心的说道:“大人真的能回来?”
    “能。”贾诩看了吕布一眼,胸有成竹的一笑:“放心,有人比你还急呢。”
    

第291章 六月债,还得快
    第291章六月债,还得快
    洛阳,白马寺。
    刘修看着面前那个和他印象中的和尚基本上搭不上边的支娄迦谶,实在很无语,谈到不着调的机锋,佛教徒果然比道教徒更擅长。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奇奇怪怪的话很多了,可是和佛教的经典比起来,显得非常的直白。
    他问这个月氏和尚说,我心不静,无法入静,大师何以教我?
    结果这月氏和尚说,你的心在哪里,我来帮你静。
    刘修无言以对,只能在心里暗骂了几声靠。把心给你,老子的确是静了,而且是千秋万岁的静。这什么跟什么嘛。难怪后世佛教比道教更会忽悠人,影响很大,但真正得道高僧却没几个,开着宝马,戴着名表的方丈倒是不少。
    刘修决定不和这洋和尚论佛经,他问起了天竺的神话故事里有没有像涿鹿之战这类史诗般的战争。支娄迦谶想了很久,点了点白发苍苍的头:“有,不过不是佛祖传下来的,我们是不研习的。”
    刘修既吃惊,又好奇,央求了好久,老和尚才说,天竺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遥远的过去,诸神之间曾经发生了一场hún战,他们用到一种武器叫厄尼亚,这种武器威力巨大,象一团没有烟的火,能将整个大地烧红,毁灭城市和村庄。
    核武器?刘修脑海里一下子冒出一个久违的词。
    老和尚本来以为刘修来是询问佛经的,所以开始非常热情,因为刘修在洛阳举办过论道大会,他也参加过,对那些什么心外之物他不敢兴趣,但是对刘修的炒作水平却非常有想法,刘修来问道,他本想把刘修吸引过来,也帮着佛教这个外来宗教宣传宣传,没想到刘修对佛经不感兴趣,却对那些旁mén左道的故事感兴趣,老和尚很受打击,也没什么兴趣和刘修再说下去了。
    “大师知道有这样的文字吗?”
    “有,不过我身边没有。”老和尚强捺着xìng子,“我不知道安世高有没有,你去找找他,也许会有收获。”
    刘修一听,这老和尚是在赶人了,只好怏怏的离开。他随即去找安世高,安世高已经老得起不了chuáng了,刘修费了好大力气,才从他口中得知天竺有部叫《摩诃婆罗多》的经典,那里面记载了这场战争。
    不过,目前他们都没有这部经典,这部经典是婆罗mén教的经典,佛教徒没有研习,而且这部经典非常浩繁,又是梵文写成的,一般人根本无法研究。
    刘修倒也没有想太多,天竺的神跟他没关系,他只是觉得有些诧异,为什么几个古老的文明都记载了这种近乎幻想的战争,难道真的曾经有这么一场战争?
    访道回来,刘修和卢氏、风雪闲谈起老和尚说的天竺版涿鹿之战,她们也非常好奇。不过她们都是坚定的有神论者,疑心远没有刘修那么重,接受起来没什么心理障碍。
    “大人也不要太着急了。你现在担心北疆的战事,难以静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修道之人通常居于山林,求的就是没有干扰,大人虽然资历不错,但是在闹市之中修道,也的确为难了些,非大智慧不能成。”卢氏安慰道:“也许打完这一仗,大人也许就能心安了。”
    刘修苦笑一声,心安?我等着哭吧。如果檀石槐真的像风雪说的那么厉害,这一仗必败无疑,到时候北疆烽火四起,哪能心安啊。不过卢氏说得也有几天道理,一般修道的人都是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不问俗事,哪有像他这样白天要陪天子玩艺术,晚上要陪老婆玩耕田的忙人能修成道的。他要是轻轻松松的修成了,王稚这些在山里苦熬了几十年的老道岂不是要跳楼。
    一想到,刘修的心情反倒轻松了些,和她们有一搭没一搭的扯起了淡。他拿她们开心说,真要有这种武器就好了,我nòng一个来往弹汗山一扔,不管檀石槐有多厉害,肯定也化成一道青烟了。
    风雪反驳说,那是神的武器,只有神才能用,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
    刘修哈哈一笑,心道要这么说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