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

第8部分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第8部分

小说: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脏坏死,需要切除。岂料手术台上,护士错画了手术切口线,右侧错在左侧。医生也未加细察,将好肾切除留下了坏的。梁启超元气于此耗尽,不久人世便成定数。(页尾注: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里说,由于协和医院名声攸关,误切肾脏的医疗事故作“最高机密”不让外传,四十年代外界和梁思成才得知真相。梁思成续弦林洙所著《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也说,“对这一重大医疗事故,协和医院严加保密,直到一九四九年以后,才在医学教学中,讲授如何从光片中辨别左右肾时,例举了这一病例。梁启超的子女,也是在一九七零年梁思成住院时,才从他的主治医师处得知父亲真正的死因。”此说为众多林徽因传记采用,但不确。当年这起事故即传向社会,引起了《晨报副镌》、《现代评论》等重要报刊的议论。)梁启超病倒对于林徽因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梁氏大厦渐渐倾覆,而她已纳入这个家族唇齿相依。比之那次父亲猝不及防的遇害,这回林徽因所受的重创,似乎隐痛愈加绵长,磨练也愈加入骨。林长民文人气十足,是朋友似的父亲,但舔犊之情不在细微处;而梁启超是父亲似的朋友,对其关爱备至,一旦失去了梁启超细致入微的呵护,林徽因柔弱的肩膀就必须准备承受看似无法承受的重负。

   正是梁启超病重之际,一九二八年春夏,林徽因和梁思成离开留学四年的美国,往欧洲欢度蜜月。他们从欧洲取道俄罗斯回国,此后林徽因再也没有重新踏上欧美两块大陆。 
    蜜月之旅长达五六个月,它更像是一次欧洲建筑考察。关于行程路线,年轻人考虑省钱,打算由陆路经莫斯科过西伯利亚回国。梁启超则主张行海道,认为刚建立的苏联野蛮残破,没有什么可看,出入苏联边境或有意外危险,也未必省钱。他亲自替新郎新娘设计了行程路线: 
    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玛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 
    (致梁思成信) 
    梁启超嘱咐儿子:“我盼望你每日有详细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影象(凡得意的东西都留他一张照片),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 
    看来梁思成并未听从父亲的嘱托记下这份日记,他的续弦林洙证言:“他们在欧洲游历的观感没有留下文字的记录。”(林洙著《困惑的大匠梁思成》)多种林徽因传记描述梁、林游览欧洲各地情景,纵然绘声绘色,恐怕都不大可靠。唯有林徽因对她的学生关肇邺回忆过那次参观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情景,算是此次欧游印下的雪泥鸿爪。 
    格兰纳达郊外的阿尔罕布拉宫是处西班牙名胜,历经岁月的剥蚀却还得以完整保存。梁林夫妇下午才到达住进旅馆,错过了往郊区的旅游班车。他们立即雇了一辆马车飞驰而去,却还是没能赶在闭宫之前。幸好东方青年的热忱打动了守门人,守门人不仅同意他们进入参观,竟还导游似的陪同一路。长方型的主体石榴院和狮子院互相垂直矗立在不高的山上,俯视着浓郁树丛和蜿蜒红墙。石榴院用于朝觐,狮子院供妃嫔居住,一肃穆,一奢华。游人散尽,石榴院内长条水池涟漪闪烁,波动着天上的群星。周围月色氤氲,给他们以梦幻般的游仙感受。狮子院十二个石狮,个个生气勃勃又似躁动不安。筑建宫殿时格兰纳达小国正遭受西班牙君主强加的屈辱,林徽因欣赏眼前的王宫,它在精致、富丽中给人一种忧郁的气息。皓月升天才乘马车返回城里,回望笼罩在凄迷月色下的古老宫殿,林徽因一阵感慨,想起哀伤中国亡君李后主的有名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龙阁凤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他们对欧游未作文字记载,倒带回了一批照片。通过照片,人们可以想见梁、林欧游时的情景。只是林徽因对自己的留影很不满意,她很气恼地说:“在欧洲我就没有照一张好照片,你看看所有的照片,人都是这么一丁点。思成真可气,他是拿我当Scale(标尺)呀。” 
    他们的欧游未能如期结束,梁启超发电报催促儿子尽早做好前赴东北大学任教的准备,他们不得不匆匆提前归来。或许是这个原因,二人没有遵行父亲建议的路线,还是走了陆路,乘上穿越西伯利亚的列车,颠簸行过鄂姆斯克、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贝加尔到边境转乘中国列车,经过哈尔滨、沈阳抵达大连,在那里又换乘轮船到大沽上岸,冒着倾盆大雨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数千里行程,荒漠无垠的冻土,这样的旅行难免单调乏味。是另外一对年轻人扫除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旅途寂寞。这对年轻人来自美国,名字叫查理斯和费迪(有人译作芙瑞莉卡或蒙德里卡)。列车停在站台上,查里斯夫妇从满眼衣衫不整、举止粗鲁的旅客中,立即发现了与众不同的梁、林夫妇,他俩斯文,高雅,林徽因的美丽尤其亮眼。一方想了解陌生新奇的文明古国,一方尚眷顾刚刚离开的异域故旧,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足够他们说上一路。两对年轻夫妇热烈交谈起来,都为遇到如意旅伴而快慰。他们在沈阳一起下车参观了大图书馆,查里斯看到,那里许多人朝梁思成打躬作揖,因为他是梁任公的儿子。到了北京,梁林夫妇热情地陪同查里斯和费迪游玩了故都的名胜古迹和大街小巷,还出入饭馆、戏院、店铺,包括梁启超的私家花园。 
    短暂的相处已经令查里斯深切地体味到,这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心里揣着崇高理想,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感到祖国变得异常陌生和混乱,为此而震惊,乃至担心自己是否将会像欧文笔下的人物文克尔那样与环境格格不入,并对将来能否有多大作为表示怀疑。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决心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要将在海外学到的本领奉献给国家,甚至怀着田园诗般的梦想,决心将自我融入这块土地。 
    查里斯和费迪在中国走马观花过后去了日本京都,两对夫妇邂逅匆匆,如浮萍,如行云,他们没有再度相逢。可是美好的记忆在美国朋友心里珍藏了一生,查里斯晚年写下数千字的回忆。这次邂逅或许注定,林徽因、梁思成将与另一对美国夫妇——费正清和费慰梅结下终生友情。

  病中的梁启超写信给欧游度蜜月的新人:“(我)在康复期中最大的快慰是收到你们的信。我真的希望你能经常告诉我你们在旅行中看到些什么(即使是明信片也好),这样我躺在床上也能旅行了。我尤其希望我的新女儿能写信给我。”见字如面,最后一句袒露了老人急切心情,他已四年没见过林徽因。 
    八月中旬新郎新娘到家,全家大人小孩个个兴高采烈,欢迎林徽因正式加入梁氏家族。院子里像是在过节,梁启超很疼爱的小儿子老白鼻(名Baby,即至今仍健在的航天权威梁思礼)成天挨着新娘二嫂。几年不见,变化了的林徽因并没像梁启超担心那么洋味十足。他告诉大女儿思顺:“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一句话,满意的心情溢于言表。 
    思成回国前梁启超已经思虑儿子的谋职问题。他卖着老脸拜托清华校长,请清华增设建筑图案讲座,让思成任教。校长不便独自做主,需学校评议会投票,想进清华并不容易。他也为儿子考虑过退路,倘若进不了清华,就叫思成暂且到上海大藏画家庞莱臣处,为庞老先生做几个月义务秘书。最坏的打算是思成在家赋闲一二年,为工作作些学问准备。此时沈阳的东北大学正创办建筑系,邀请先已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杨廷宝担任系主任。但杨廷宝已经受聘于某公司,于是推荐还未到家的学弟梁思成取代。清华学堂这边的答复相当勉强,东北大学那边却十分殷切。权衡利弊之后,梁启超来不及征询儿子的意愿,当机立断代思成收下了聘书。在东北大学任教月薪二百六十五元,这是新教师中薪水还最高的一级。 
    新夫妇在北京行了大婚拜祖礼节,只稍事休息,梁思成就先行赶赴沈阳筹组东北大学建筑系。这是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其他少数学校仅有建筑专业。林徽因抽空回福州老家接母亲北上,她出生以来还没有到过福州老家,没有见过祖父老屋门口写上林字的大红灯笼,也没有见过父亲置办在水部高桥巷的日本式平房。在家乡她特意看了父亲创办的福建法政专门学校,为另外两所中学的学生作了讲演,一次讲“建筑与文学”,一次讲“园林建筑艺术”。暑后开学林徽因才和母亲一起到沈阳,这一走再没有能回来,她替林天民叔叔设计的东街文艺剧场是留给故乡的唯一遗迹。如今剧场早已拆除,能看到的是一张林徽因和亲友在法政学校门前的合影。 
    东北大学刚创建的建筑系全体教员只梁、林夫妇二人,林徽因讲授“雕饰史”和建筑设计,后来又讲“专业英语”。她几乎每晚在课堂上替学生修改绘图作业,每每到夜深回家。那时东北时局很不稳定,社会治安则相当混乱,土匪出入乃是常事。校园处于城郊,土匪们从牧区进城,纵马飞奔经过校园,此时家家户户不敢亮灯,漆黑中弥漫着紧张气氛。林徽因偷看窗外,月光下骏马上的彪悍男子,个个披红色斗篷疾驰而过,在诗人眼里,她竟觉得十分的罗曼蒂克。而夜间工作恰是美国学校建筑系不收女生的原因,林徽因无意中给了母校一个无言的嘲讽。她教过的四十多个学生,其中走出了刘致平、刘鸿典、张鎛、赵正之、陈绎勤这样一群日后建筑界的精英。堂弟林宣也是她的学生,晚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担任教授。 
    沈阳的古建筑不少,尤其多的是清代皇室陵寝。林徽因和梁思成教学之余忙着到处考察,他们留有一张测量北陵的照片。照片里夫妇俩一左一右爬在石兽两侧,正悉心细察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的遗物。原先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仅仅是从课堂到书本,真正的实地考察工作是在沈阳起步的。建筑系教员第二年增添了生力军,来了梁思成的老同学陈植,还有童寯和蔡方荫。他们成立了“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林徽因虽没有挂名,可凡事总参与其中。她主要是古建筑学家,建筑规划和设计仅为她的副业,建筑设计方面留下的作品并不算多,和梁思成合作设计的“萧何园”,应该是她最初的实践。若论当时林徽因完全独立的设计作品,该算是一枚小小的东北大学校徽。东北大学改组后,张学良亲任校长,公开悬赏征求校歌和校徽。最终选中的校歌是赵元任应征的歌词:“白山高高/黑水滚滚/有此山川之危利/故生民质朴而雄豪/地所产全美/所在相与劳/东邻兮日本/北果骄饶/苟捍卫之不利/宁宰割之”校徽便选中林徽因设计的图案,它的整体图形是一具盾牌,其间巍峨耸立着白山,横流着滔滔黑水,构思呼应了校歌的内容。为此赵元任得了八百元奖金,林徽因得到的是四百。 
    梁、夫妇在东北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梁启超终于因误割左肾而丢了性命。林徽因循当时习俗,麻衣草履,饮泣料理丧事。事后,她又与丈夫共同为公爹设计了墓碑。墓体、碑体均取材大理石,高二米八,宽一米七,呈中国建筑中的榫头几何形状,与传统的墓碑设计迥异,现代气息浸透其中。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则保留在距碑墓不远的小亭,那是家人祭扫时休憩的处所。《新月》杂志组织了悼念梁启超专辑,徐志摩特约林徽因传写《梁启超先生最后╳╳天》特稿,这篇文章后来由梁思成等众多子女具名的《梁任公得病逝世经过》一文所代替,也没有发表在《新月》而是别处。半年后林徽因的第一个孩子诞生,夫妇为女儿取名“再冰”,以纪念离别不久的父亲,梁启超的书房叫“饮冰室”,他的著作叫《饮冰室文集》。 
    林徽因做了母亲体质虚弱,极不适宜东北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加之感染肺结核病,她不得不停止一切劳作,在一九三零年冬天回到北平医疗静养。徐志摩见到她和梁思成,徐眼中的夫妇俩瘦得像一对猴儿,林徽因脸上骨头都突出来了。第二年梁思成也辞去东北大学教职,他的继任者是东北人童寯。梁林夫妇离开沈阳,除去林徽因健康状况的原因外,还另有一些缘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变得明目张胆,东北形势越来越紧,很难再容纳一张平静的书桌。果然不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军人关闭了大学。还有,张学良治理学校的军阀作风也使受过欧风美雨熏陶的知识分子们反感,少帅扬言要枪毙那些纷争不已的各派教员。当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北平新建立的营造学社亟待梁林夫妇加盟。沈阳只能是林徽因人生的一个小小驿站,不过,她逗留时间虽不长,却从这里开始,逐步取得了建筑学的辉煌成就。 
    被迫关闭的东北大学建筑系由童寯主持南迁到上海,当中国第一届本科建筑系学生毕业的时候,梁思成写去三千字长信热烈祝贺。信中他深情地说:这些毕业生将是“国产”建筑师的“始祖”,他们责任重大,前程无量。他代表林徽因,以两个人的名义向学子们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