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472部分

满江红之崛起-第472部分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的之前,他们的政府曾为了便于管理,将其分为班、排、连、营之类的队伍,而自治会中的大都是当初的“军官”,在移民中他们往往都是声望很高的人。
    “托利税官,要过来喝一杯吗?”
    朝托利走来的马大山,向酒馆的老胡作了个手势,老胡连为他倒上一碗酒。
    “兹”
    看着那一碗透明的烈酒,托利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而没有一丝血色,带着妻女上任的第一天,他曾体会过中国式的“接风”,在接风宴上,他喝了三碗酒,然后,嗯,醉了三天,痛苦的如恶梦般的三天,从那之后,只要看到这酒,他下意识想到的便是——逃。
    “呵呵,马先生,我正在工作,改天吧”
    嘴上这么说着,托利的脚便朝后退了过去,脸上堆着的笑容显得僵硬,人一退出酒馆,几乎是慌不择路的逃开了。
    “哈哈”
    瞬间,整个酒馆内响起了一阵笑声,
    “好了,人家托利也不容易”
    手端着酒柜上的酒,马大山冲老胡嘿嘿一笑。
    “老胡,这酒”
    “俺请托利的,他没喝,你给喝了吧省得费了”
    老胡颇为上道的言一声,脸上全是不在乎的模样。
    “嘿,老胡,那俺可承你的情了”
    一口喝完碗里的酒,马大山便笑着回到桌边,看着桌边的几个人,双眼一睁。
    “咱们可说好了,一家一箱,到时谁也不能”
    “瞧您马哥说的,不就是买一箱子弹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地方野物多,家里备个千把几百发子弹,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现在,我家里的地窖里还放着一千多发子弹”
    说话的人是宋亢,他是退役老兵、在乡军人,即便是现在在德属东非,他还是在乡会的副会长、自治会副会长,对于这些在来东非前曾接受了半个月集训的移民而言,他们习惯于保持着国内的生活,越是在国外、在他乡,他们往往越喜欢保持过去的生活习惯,似乎这是联系起他们和唐山的一种寄托。
    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而言,或许他们身在国外,但在内心里他们唯一认同的却是唐山,是中国,而非所在国,就像他们国庆时在门廊处挂出的国旗一样,那才是他们的归属。
    “只是,这样一下买这么多子弹会不会”
    叼着烟袋李柱显得有些犹豫。
    “这新齐鲁镇上一共有583户,一户一箱子弹,就是583箱,这可是几十万发子弹,会不会”
    “你是担心德国人?”
    马大山一皱眉。
    “俺那杂货店里就有枪,咱们这地方,两月都卖不出一箱子弹,一下子卖小六百箱子弹,就是傻子,也知道不对劲。”
    李柱的一句话,倒是让马大山犹豫了起来,他说的是事实,可那边领事馆里发来了电报,让他们做些准备,准备什么,到是没细说,只是告诉他们以防万一,防什么,同样也没说,但作为在乡军人,马大山还是听出领事馆的意思,是准备武器。
    武器不需要准备,在修中央铁路的时候,路工不仅碰到了吃人的狮子,还碰到了土著居民的袭击,最后在领事馆的强烈要求下,德国人同意路工自备枪支,而新移民来到德属东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杂货店买枪,买子弹,以防范土著人和野兽,他们在国内也曾接受过射击训练,这些年下来,可以说,枪早就是他们生存根本,往往在移民的家中枪比人多早已经普遍现象。
    但子弹却是麻烦,谁家里也不会没事备上五六百发子弹,能有个一两百发就不错了。
    “这”
    犹豫着,马大山没了招。
    “其实照我说,这领事馆的意思,肯定是想让咱们做好心理准备,这以防万一,没准是防”
    手朝着北方一指,李柱压低声音。
    “指的是北边的英国人,你没看报纸上说,奥、奥什来着”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了最后通牒,就是要打仗的意思。”
    退役前得到高小毕业的马大山接腔说道。
    “要是英国人来了,咱们准备什么?帮德国人打英国人。”
    “那得看陛下怎么办”
    提及陛下时,宋亢手朝着中国的方向轻鞠。
    “若是唐山向英国宣战,我等为皇朝之民、在乡军人,虽于海外,也自当行忠君报国之行,如此才不负陛下厚恩,不负皇朝之民忠义之名”
    老光复军退役的宋亢在说话时全是一副正气模样,只说他人纷纷点头,对于绝大多数移民而言,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在出国前,除去极少数一部分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地贫民”,他们往往将在东非的温饱富足生活归功于“陛下恩赐”,可以说,东非、巴西、婆罗洲、兰芳自治领的中国移民对皇室的忠诚,甚至远胜过国内的同胞,而对于他们来说,每年最盛大的庆典就是皇上的生诞。
    “可若是向德国宣战呢?”
    “向德国宣战?”
    达累斯萨拉姆带着浓郁的欧洲风格的领事馆内,李子诚的眉头一皱,他还真没想到过会有这种可能,至少在此之前,他压根就没考虑过这种事情。
    “领事先生,现在我们不得不考虑这种可能,”
    伍子豪认真的说道。
    “现在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一是帝国向英国宣战,二是帝国向德国宣战,因为欧洲之同盟与协约阵营分裂,使得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提前作好准备是应该的,但这只是海军部的密电,虽然我们未接到来自国内的指示,但是海军部作出这一决定,显然有他们认为需要的地方,现在海军第三远洋训练舰队将于近期访问达累斯萨拉,也许是出于某种方面的考虑,才会”
    话到嘴边,伍子豪却看到原本似在沉思中的领事神情瞬间发生了变化,此时他的脸上尽是惊讶之色,一言不发的他视线转向窗外,整个人显然是处于极度的震惊之中。
    海军部、训练舰队、侨民准备一系列的线索在李子诚的脑海中勾勒成了一条线,接近事实的他只觉后背的汗毛猛的坚立起来,随后,整个人瞬间沉默了下来。
    “我”
    话到嘴边,李子诚吞了回去,然后他走到窗边,推开百叶窗,望着窗外碧波万顷的印度洋,整个人再次陷入思索之中。
    坐落在非洲东海岸畔的达累斯萨拉姆是一座东非少有的天然良港,濒临碧波万顷的印度洋。整座城市清新淡雅,草木终年不调,在满是椰树街道上行走时,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那海风抚来时安逸。
    “唐人街就是达累斯萨拉姆、达累斯萨拉姆就是唐人街”
    离开港口后看着街道两侧那一栋栋华式建筑,邵清零终于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无论是在建筑上或是人口上,德属东非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更像是一座中国城市,而不是欧洲人建立的城市,这里绝大多数居民是华人,绝大多数建筑是中国式建筑,而欧洲人和欧洲建筑,反而成了其中的点缀。
    “达累斯萨拉姆”
    朝着领事馆走去的时候,邵清零开始在心里思索着未来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名称,一个中国式的名称。
    “在斯瓦希里语意为“平安之港”的意思。”
    想着在船上看到的资料,邵清零便在心里为这座城市命名为“平安港”,或许这个名字更具有东方的色彩。
    “踏碧波万里,入平安之港”
    想着未来这座城市这满街的德文招牌变成中文招牌,邵清零的唇角微微一扬,似乎看到在这里某一条街道被易名为“清零街”或者“清零路”,这是上校的许诺,对于一名驻埃及大使馆海军武官而言,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幸好,这平安港领事馆未驻海军武官啊”
    达累斯萨拉姆的城市规模并不大,很快他便走到的了位于威廉皇帝大道的中国领事馆,看着那欧洲古典主义式的三层高领事馆,邵清零又是心笑一声,这是中国所有驻外使领馆中,唯一一栋欧式建筑,对于外交部而言,每一座驻外使领馆都等于驻在地华人的家,为了给他们家的感觉,往往不惜大兴土木参照中国古代会馆建筑,建成带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的建筑,而达累斯萨拉姆中国领事馆却全然不同。
    原因很简单——达累斯萨拉姆的中国人太多多到外交部需要考虑它的主人,德国人的想法。
    核对印鉴、核对证件、核对派遣密码,在领事馆的保密室内保密人员不停的核对着眼前这位驻埃及公使馆海军武官的各种身份证明,在核实身份时,邵清零一边喝着茶,一边慢慢的等着,他知道核对身份需要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
    等吧
    喝一口茶,邵清零偶尔会看着自己带来的行李,那里面是一部电台,如果有电话的话,也许更方便。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的达累斯萨拉姆”
    “非官方渠道,只要想来,总会有办法”
    “达累斯萨拉姆港的要塞完工了吗?”
    “最近刚开工”
    不停的答问间,邵清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对方同样也得到了他的答案,也就是在这时候,领事馆保密官得到了最终的身份确认。
    “邵少校,领事在办公室等着你”
    看一眼坐在面前的邵清零,李子诚的眉头微微一皱,又是海军派来的,海军,海军到底想干什么?
    尽管对军队并不算了解,但是他却知道陆军亲德、海军亲英,而现在海军在达累斯萨拉姆和德属东非的异动,却使他不得不谨慎从事,尽管在几个小时前,他作出了某种大胆的推测,但在真正上报国内之前,他却不得不去犹豫,他怕自己猜错了,更怕在经过电报局向国内发密电时,密电被德国人破译,到时因为自己错误的推测,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但
    “这是从国内送来的密件”
    将一个密封的信筒递给李子诚,看着那钢笔粗细的信筒,李子诚被吓了一跳,信筒上的封印显示的是皇室的封印,圣旨。
    “密码是外交特一密码,5012区”
    用保险柜内的密码本译出密码后,李子诚整个人处于极度震惊之中,密信的内容非常简单,只不过是简单的几句话,的确是圣旨,授有陛下的印章。
    “帝国将与近期向德意志帝国宣战,请贵领馆作敌区应急准备”
    仅此一次话,也就足够了,在收起密信之后,李子诚来回在办公室内踱着步子,现在,他心中的那种不安消息了,不是什么海军的事情,根本就是陛下想心下寻思着,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达累斯萨拉姆,望着这个和平之港,想到将于六天后造访达累斯萨拉姆的训练舰队,想到在这里的十几万中国移民,接着又想到了那仅只有几百人的东非警备队,李子诚摇了摇头。
    这里的和平很快就会终结,但为什么陛下会向德国,这么一个友好国家宣战呢?
    “外交的职责”
    苦笑一声李子诚冲门外喊了道。
    “邵少校,请进吧”
    在邵清零走进办公室后,李子诚看着眼前的这位少校,不用他也知道对方是担负着特殊使命。
    “需要我配合什么,请邵少校直言”
    “浮筒、电话、电话线”
    邵清零简单的提出了自己要求。
    “嗯,还有一所中国学校,最好靠近港口,当然距离总督府也要近一些”
    “嗯?”
    在惊讶时,李子诚急忙问道。
    “还会有人过来吗?”
    但邵清零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自顾自的说道。
    “还需要200支步枪和两架机枪”
    剩下的已经不用再说了,李子诚已经明白对方要干什么,他是想在海军军舰进港访问的时候,利用水兵上岸的机会控制港口,水兵进入学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他们控制了港口,舰队上便会有上千名水兵从军舰上进港,到时他们甚至不需要炮击,都能轻松控制达累斯萨拉姆,一但他们攻克了总督府,那么德属东非都将被占领,他能够想象的出,当海军占领达累斯萨拉姆的消息传出之后,那些向来以“发扬忠义”为已任的移民们,会在第一时间集结成一支民兵,控制各地政府机构以及警察局,甚至监管起他们的邻居。
    可在此之后,水兵和侨民的举动在非洲造成的影响呢?陛下考虑了这些事情了吗?
    “是海军看了达累斯萨拉姆吧”
    此时,李子诚只能在心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海军,但愿一切都能顺利实现吧。

第11章 俄罗斯
    第11章俄罗斯
    “23日下午6时,奥匈向塞尔维亚递交了照会。而各国政府已于前一天上午便得到了这份照会。
    照会先指责6月28日事件是挑拨奥匈领土脱离帝国统治的颠覆活动,并指责塞国政府对其境内各种运动社团乃至恐怖、暴力活动的纵容和迁就。
    接着照会强烈指出:刺杀事件完全是贝尔格莱德策划的,武器弹药是塞军官同政府人员提供的;刺杀人员是在塞国边防军官的协助下来到现场的,为此要求塞国政府必须保证采取措施取缔这种罪恶的恐怖和宣传活动,同时要求塞政府在7月26日‘政府公报‘第一页上声明以下内容:
    “塞尔维亚王国政府谴责针对奥匈的宣传王国政府对于这些罪恶行为的不幸结果深感遗憾。”
    “王国政府对于塞尔维亚的军官及政府人员参加上述的宣传,因而危害了1909年3月31日声明中王国政府庄严保证的睦邻友好关系,深为惋惜。”
    “王国政府否定并放弃一切干预或企图干预奥匈帝国内任何地区居民的将来命运的意图,认为他们有责任警戒文武官员及全体人民,此后将以最严厉的措施处理意图从事此种罪行的人,他们将竭尽全力加以镇压。”
    同时要求必须在陆军‘公报‘上公布以下10项保证:
    1.禁止任何煽动仇恨及蔑视奥匈帝国以及有损害帝国领土完整倾向的刊物出版;
    2.立即解散所谓‘国防会‘这个组织,没收其所有宣传工具,并对塞尔维亚境内从事于反对奥匈帝国的其他社团及其分支部采取同样行动。王国政府须采取必要措施制止已解散之社团以其他名义及形式继续活动;
    3.立即取缔塞尔维亚教育界一切煽动或可能煽动反奥匈的宣传;
    4.凡从事于反奥匈帝国宣传的文武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