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山环水绕俺种田 >

第2部分

山环水绕俺种田-第2部分

小说: 山环水绕俺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阵清风袭来,田里顿时翻滚起了金黄的稻浪,伴随着沙沙地声响,一阵阵稻香飘进了每家每户,诉说着在望的丰收。

这时,新一季的收获才刚刚开始!

——

“喔喔喔——喔——”清晨的鸡叫声此起彼伏地响起,像个闹钟一样,睡梦中的人们纷纷被唤醒,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只有很小的孩子和特别老的老人还可以继续趴在被窝里。曾巧巧就是这些幸运儿中的一个,因为她才四岁多一点,还是个被爹娘和兄姐呵护的宝贝。但今天她只多睡了一小会,也爬了起来准备去干活。厨房里,曾巧巧的三姐——八岁的曾小燕正在做早饭。

“巧儿,今天起这么早!”看到曾巧巧进来,小燕问着,一边赶紧给她舀热水洗脸,还将巧巧专用的小脸帕放到小木盆里,又把木盆端到外面的地上,曾巧巧跟在后面,似乎还有些没睡醒。

“快来洗脸,巧儿,待会跟三姐去田里不?”一边问,一边麻利地将小妹的衣袖撸上去一些。

“嗯,我也去。”巧巧说话不是很顺,一字一顿的,声音也还是奶声奶气的。说着还抱住小燕的腰蹭了蹭,“谢谢三姐。”

“谢什么呀,赶紧洗,我去做饭了。”说着,转身就去厨房了。

巧巧蹲在地上,撅着屁股,左手扶着木盆,右手捧着小脸帕,趴在木盆上洗着脸。乡下人家里习惯全家共用一块脸帕,而洗澡和擦脚的帕子则是分男女各共一条,曾巧巧知道这个习惯后,非常不愿意,缠着她娘给她做了新的小脸帕,还有洗澡、用水、擦脚的帕子,只让她一个人用。而且看到她的帕子旧了或是破了,赵氏就会再给她做新的,这让巧巧觉得非常幸福。说起来,在大月国都是妇女自己织布,自己动手做衣裳,卖的布和衣裳没有自家做的划得来,而且不织布做衣裳的妇女是不勤劳的,会被人耻笑。家境一般的人家都是自给自足,没的做就没的穿,有多余的倒可以拿去卖。乌山村就是如此,若是自家织的布不够用,当家妇人就会被家人埋怨,实在没的法子就只能去相熟的人家借。而织布的线则是用麻或者棉花去作坊里换,或是出钱以及麻、棉委托作坊代加工,因为纺线的工艺较复杂,自家做不来。而富人和达官显贵的人家里是怎样的呢?曾巧巧还特意问过赵氏,赵氏告诉她无论哪个妇人,除非是动不了的,都要动手织布、做衣裳,不织、不做就是不贤、不勤,是没用的妻子,轻则被骂、被耻笑,重则被丈夫休弃。就是宫里的娘娘也要织布、做衣裳。当然,这些人里大多数都只是做做样子,不一定非要做那么多,她们家有女仆做这些,或是去商铺里买,听说商铺里的布和衣裳都非常漂亮,是专门供富贵的人穿的。曾巧巧又问有多漂亮时,赵氏说她也没见过,只是听别人说起罢了。然后,曾巧巧又跑去问她爹,可她爹也不知道。他们虽然去过镇上,但青山镇的富人并不多,而且富人也不会在卖菜的地方转悠,这些事都有仆人去做,所以他们并没有见过所谓的漂亮衣裳。在他们见过的人里,大家穿的都是一样的,里面是白色的棉布里衣,外面是褐色的麻布衣裳。

“哎!这该是有多闭塞啊!”曾巧巧当时感叹道。她并不是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好,相反,这样的用植物纤维做成的又没有染色的衣服没有污染,她很是喜欢,她感叹的是这里消息的不灵通。她自从来到这里,就勤学好问,努力学习这里的风俗习惯,因为她始终记得她那发家致富的目标,这里的风俗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除了语言和长相一样,她真不知道这儿是不是古代的中国,因为历史书上从没见过“大月国”这个国家,地名也对不上,比如大月国的都城叫“月城”,既不是燕京,也不是长安、洛阳,或者金陵。对曾巧巧来说,这儿是个新的世界,秉着“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原则,她对于这里的一切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听人唠家常,那副津津有味地小模样常常把人逗得捧腹大笑。

好了,言归正传。

曾巧巧洗完了脸,又把帕子拧了拧,拿着帕子去找小燕,小燕正踩着板凳在炒菜,就对巧巧道:“巧儿,你等着,我一会就好了。”

“嗯,我不急。三姐真厉害!”居然能踩着凳子炒菜,才八岁就就开始煮饭了,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曾巧巧崇拜这里的每一个小孩,因为他们都是如此的能干!

小燕把锅里的辣椒炒茄子盛到灶台上的大碗里,又往锅里加了一瓢水,就下了板凳,先就着巧巧洗脸的水洗好了手,又接过巧巧手中的帕子拧干,搭到厨房外悬着的麻绳上,然后拿来巧巧专用的喝水的杯子,倒了小半杯热水,又掺了冷水,再递给曾巧巧。巧巧捧着杯子就去外面漱口了,没有牙膏,也没有牙刷,先喝一口水,“咕噜咕噜”两声,再吐出来,然后重复两遍,漱口就完成了。巧巧还伸出手哈了一口气,闻了闻,嗯,没有味道,然后又拿着杯子回去倒水喝去了。等她喝完了水,曾小燕的饭也做好了。

小燕把饭菜装在两个菜篮子里,准备一手拎一个,因为只做了两碗菜,而她的力气又大,路上再歇上两回气就能把东西拎过去了。

“三姐,我拿什么?”巧巧看着那两个篮子问。

“嗯?”还真不敢让她拿什么,力气那么小,而且在曾家兄妹眼里这个最小的妹妹是宝贝,是舍不得她干活的。“你拾稻穗的小篮子呢?”

“噔噔噔”曾巧巧飞快地跑去堂屋拿来了她的小篮子,这个篮子用竹条编得很密,不用担心谷子掉出来。

“给你筷子。”说着,往巧巧的篮子里放了一把筷子。

“还有碗。”巧巧说着。

“两个碗,不能多了,快走。”说着就提着篮子出门,待把堂屋和厨房的门都锁好后,就带着巧巧往曾大树他们割稻子的田里走去。曾大树他们起床就去割稻子了,只带了水,还没有吃早饭,小燕把饭送到田里,大家吃完饭,休息一会就继续干活,快到中午时,小燕再回去做午饭送过来,接着干到天黑,晚饭回家吃。农忙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曾大树家共有十二亩半的水田,分八块。两块三亩的连在一起,离他们家最近。两块两亩的也是连着的,在靠近田地中间的地方,是他们家最好的田。两块一亩的,一块离打谷场很近,一块离小河最近。还有一块半亩的则是在路边。乌山村没有地主,田地大都是靠世代传下来的,也有后来开垦的。田地多得种不来的人家也会把田租给别人种,承租的人给一部分收成给出租的人,但给的会比较公平合理。只有女儿的人家若是招婿或是终身不嫁,就可以继承田地。绝户的人家田地归公,租给缺地的人种,收的租粮分给每家每户。乌山村的田地是不租给村外人的,村内也是不买卖的。这里的人们既勤劳,又守本分,优渥的自然条件使他们在用稻谷交完人口税后能够养活一家子。而大月国的税收也没有沉重到压垮农户。人口税除了稻谷,还有麻和棉花,不过后面两样税负很轻。麻、棉花、还有蔬菜就种在屋子周围,乌山村的房屋不会靠在一起,总是隔着一段既定的距离。那些还没有建房的山脚就平均分到每户,待到又有人要建房了,再收回。

在乌山村,可以保证每一个成家的男子都有像先人一样宽的地来居住。为了有更多的地来种麻和棉花,儿子成亲后就分出去过,不过家中只有一个儿子的就不能再得到建房的地。这些都是乌山村人世代传下来的规矩。

------题外话------

大家过年好!多多收藏!



正文 第五章 辛苦的劳作(中)

火红的太阳已从东方升起,万丈光芒洒向这片希望的田野,这将是既辛苦又喜悦的一天。

姐妹俩个沿着田间小路向她们家的那块离打谷场最近的田走去,路上和他们一样提着篮子送饭的还有很多,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大家遇上了会笑着打个招呼。走了大约一刻钟,曾小燕就有些提不动了,两个人把篮子放下,站在路边歇脚。

“巧儿,累不?”小燕捏了捏巧巧的脸,问道。

“不累。不许捏脸。”巧巧不喜欢被捏脸,怕被捏得流口水。

“今天田里好多人!”巧巧感叹道。

可不是,今天可是全家出动的日子,老老少少齐上阵呢!割稻禾,打谷子,挑箩筐,捡稻穗,送饭,翻谷子,赶鸟,每个人都在辛苦地劳作着,都干得相当地起劲,恨不得把吃饭的时间都省下来干活了。

“巧儿,快点走了。”看到有的人家已经坐在田埂边吃起了饭,小燕不禁急了。

“喔!三姐,你待会也要割稻子吗?”巧巧边追边问。

“当然了,你四哥比我还小一岁,不也一大早就去割稻子了。”小燕答道。小山才七岁,小峰才十岁,虎子也才十一岁,可是已经作为一个劳动力在用了。

“今天太阳很大,会很热。”巧巧说。

“太阳大才好!巧儿要是热得难受要告诉三姐,晓得不?”小燕说。

“晓得了!”在这样大的日头下干活确实容易中暑。

姐妹俩说着话,不一会儿就到了曾大树他们干活的地方。

赵杏花正在用打谷机打谷子,她的腰不好,不能长时间弯腰,所以打谷子的活都是由她来做。

这儿的打谷机是脚踏式的,利用脚作用在脚踏板上的力,一踩一松来带动转轴转动,转轴上嵌着的铁齿轮能让谷子“脱粒”,机仓是由木板榫接起来的,非常牢固。这样的打谷机比较轻,一个壮汉就能扛起来。

虎子和小峰还有小山正在弯腰割稻子,田里还剩下一半的稻子。没看到曾大树,估计是挑谷子去打谷场了。大家的脖子上都搭着一条长长的帕子,不时的用它擦擦汗。

看到巧巧也跟来了,赵杏花又欣喜又惊讶,小丫头往常都要睡到吃早饭的,而且还是被抱出被窝的。

“巧儿怎么也来了?”赵杏花问。

“来捡穗子。”巧巧仰着脸答道。

“今天起得可早了,还帮我提了碗筷呢!”小燕夸道。

“哟,巧巧今天这么乖。”虎子说着就伸出了手,巧巧赶紧把脸捂住,叫道:“不许捏脸!”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时,曾大树挑着箩筐也到了,于是大家赶紧吃饭。

“巧儿怎么来了?”曾大树又问道。

巧巧的嘴里正塞着饭,不能说话,赵杏花替她答道:“她自己起来的,说要来捡穗子呢。”

“呵呵那敢情好,巧巧也能帮我干活了。”曾大树笑着道。

吃完饭,大家坐在田埂边休息,而巧巧已经提着小篮子蹲在地上开始干活了,她现在的视力超级好,一粒零落的小谷子也会被她捡起,一个人干得起劲极了。

“小山上午去打谷场翻谷、赶鸟,行不?”赵杏花问。

“好。”小山答。

“不许贪玩,听到没,不然这半年可就吃不饱饭了,晓得不?”赵杏花又道。

“娘,听清楚了。”小山回道。

休息完,大家又回到了工作的岗位,开始干活,打谷的打谷,割稻的割稻。而小山跑去打谷场了。

——

大家又奋力干了半个时辰,终于把一亩地给割完了。这时,太阳还不晒人。虎子、小峰和小燕又赶去那两块两亩的田地去割稻子了。赵杏花和曾大树把剩下的稻子打完,然后全挑到打谷场上去晒,处理完这亩田,又扛着打谷机往那两块两亩的田地去。

割完小半块田后,太阳就变得烈了起来,大家都戴起了草帽,男的脱掉了外衣,有的甚至打着赤膊。随着日头越来越烈,人们的脸被晒得通红,汗水跟小溪似的顺着皮肤一阵阵地流着。不过,谁也不会抱怨这日头,因为大家之所以恨不得把吃饭的时间都用来干活,赶的就是这几日的大太阳。如果没有大的太阳,谷子根本晒不干,储存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发霉、长虫,而且一受潮还容易发芽。那么一家子小半年的口粮和来年的稻种可就泡汤了。这可是关系着吃饭、活命的大事!

田里的人干得是热火朝天,越干越起劲,就连巧巧的小篮子也装满了稻穗和谷子。有的田里的汉子甚至一边挑着箩筐或是打着谷,一边唱起了山歌。

“出太阳嘞~哟嗬~出太阳来我打谷嘞~哟嗬~打起谷来我望媳妇嘞~哟嗬~媳妇脸蛋晒红红嘞~哟嗬~收了谷子堆满仓嘞~哟嗬~满满谷子吃不完嘞~哟嗬~”

豪爽的山歌和着微风吹遍了田野,吹干了汗水,也吹走了疲惫。

终于快到中午了,小燕忙赶着回去做饭,顺便把巧巧那一篮子穗子提回家去,那是喂鸡的粮食,曾大树让她把饭直接送去河边的田里。这边,大家收完一块两亩的地后,实在是受不住太阳的炙烤了,就收拾好东西,赶去河边的田里。

作为乌山村人的母亲河,这条河没有名字,清澈的河水默默地流淌着,倒映着两岸的垂柳和金黄的稻谷。河边有树荫,有凉风,有田在河边的人家纷纷赶来这里,好躲避正午的日头。

很快,小燕就提着饭菜来了,饭菜都是早上做好了的,热一下就行了,小山也过来了。

巧巧家田旁边正是桂香婶子家的田,也是一亩。桂香婶子在赵杏花生巧巧时来帮过忙,两家人很是熟悉。就在曾大树他们吃饭的时候,桂香婶子一家也扛着打谷机赶过来了。



正文 第六章 辛苦的劳作(下)

桂香婶子的男人叫刘远山,是从外村入赘来的上门女婿。桂香婶子也姓曾,家里有五姐妹,没有兄弟,桂香婶子年龄最小,上面四个姐姐都嫁去了外村,她留在家里招了个上门女婿,生养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十七岁的家兴,十五岁的家旺,十四岁的家田,十岁的家青,都随她姓曾,都还没成亲。大月国的成亲年龄是男十八,女十七,不过也有例外。桂香婶子的父母也还健在,两老人都已经六十七八了,身体不是很好,就安排在打谷场翻谷子和在家做饭。

其实巧巧的爷爷奶奶也都还健在,不过两老人和曾大树的六弟曾大力一起生活,两家住的并不近。曾大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老二曾大柱,老四曾大田,老六曾大力。三个妹妹:老三曾柳儿,老五曾青青,老七曾美娟。弟弟妹妹都已经成家生子,其中,曾美娟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