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53部分

穿越晨光里-第53部分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邹晨吓了一跳,这也太多了,她连忙站起来摆手道:“不行,不行,太多了,我看要不然这样吧,我拿一成,剩下的都归家里所有。我也不过是出出主意,其实还得家里人去做啊,一半太多了。”

    两家人又讨论了一下,一致决定加到二成。以后这个习惯也成了家里的制度,凡是家中有任何一项重大的决策,除了小奶娃不参与,家里所有人不论男女都要参与。

    最终决定了,一共养四亩地,两亩养螃蟹,两亩山蛤。邹晨又给出一个主意,不如在养山蛤的那亩田里混养一些泥鳅,这样泥鳅在下面松土,蛙在上面吃害虫。也许会效果更加好。

    第二天,邹正达和邹正业便从邹晨这里取了钱,去了金小乙家中,付了一吊的定钱,请他代收螃蟹苗和山蛤苗,又请他顺便也帮着收一些泥鳅苗。金小乙眼见得能赚得几个中人钱,自是高兴。邹正达又吩咐他,若是幼苗收到须得及时通知他家,并且以后可以请他去家中看管这四亩幼苗,每日愿付他二十五钱工钱。可以住在稻田边,日管三餐。金小乙听了这话,更是不住的点头。只恨不得把一颗心掏出来让邹家兄弟看看,拍胸脯保证定会将此事做得滴水不漏。

    邹家忙完幼苗的事,在家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五郎他们请了一天假。两家人坐上牛车往宛丘城而去。

    依旧是在西门进了城,将牛车停在了常去的那家邸店中,便径自去了弦歌街第一家的会仙茶馆,因这茶馆乃是张贡生家开的,所以世人皆称之为张记会仙茶馆。

    到了茶馆之中,问了茶博士方知鲁妈妈还未曾到。便留了一个地址请店伙计在鲁妈妈到了之后去喊他们,然后给了茶博士两文的传话钱便去了巷子里经常买书的那家书店。

    进了店门一看,门后坐着的乃是一位未曾见过的少年郎。想必是这家店主的子侄辈。于是邹正达和邹正业领着妻女们站在店外闲聊,邹晨和四个哥哥则是进店挑选一些书籍。

    邹晨在书架里看了一圈,也未曾看到有一本是农耕的书,不由得奇怪。这宋朝不是最重视农业,怎么在书店里竟是没有农书?想了想。便走到门后问那位少年郎。那少年郎听了之后愣了一下,自开业以来。还未曾有人来书店买过农书呢,所以店中从未进过。听了这位小娘子的话,他沉吟道:“小娘子说的极是,这农乃国之根本,书店岂能无农书,以前是自家疏忽了,定会进些农书摆上。”说完揖了一礼以示谢意。

    邹晨连忙摆手,她笑道:“小郎君误会了,奴奴的意思是你家店里能否为我家进一些农书,奴奴可以付定金的。”

    “不知小娘子都想要一些什么农书?”那少年郎问道。

    邹晨于是便说了几本书的名字,象《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四民月令》以及本朝的《洛阳花木记》和《太平御览》。并说了,如果有蔬菜类农书、治蝗类农书也可以一并帮她家留下,她都愿意出钱购买一本。少年郎听了这些书名竟都是闻所未闻,连忙取了笔墨纸砚记下,一边记录一边惭愧,自家枉读了十年书,竟然还不如一位六岁的小娘子知道的多,果真是读万卷书,需行得万里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一会邹晨的几个哥哥也挑选好了书籍,并且又买了些纸笔和墨条。收钱的时候,少年郎说什么也不肯加钱,执意要以进价卖给他们,并说是感激这位小娘子相教之恩。但是,哪怕就是进价,也是花了七八贯。

    邹晨看着二伯和父亲背上的钱褡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叹息道:这书啊,穷人,真读不起啊!又另付了一吊的定钱放在书店中,并言明,每逢初一十五自家人都会来赶集,若是进到了只需留在店中既可。

    又站在店外说了一会闲话,便看到有一个店伙计打扮的小童站在书店门口询问,“请问哪位是姓邹的大郎?”

    邹正达忙上前回话自家便是,那小童揖了一礼说有人在茶馆中等他们,让他们若是无事就请随他一起回去。

    茶博士看到他们回来了,忙热情的迎上去,“各位郎君,鲁妈妈已在二楼恭候各位,请随我来。”说完摊手请他们上楼。

    跟着这茶博士到了二楼,茶博士推开一间茶室,殷勤地请他们进入。

    这间茶馆共分内外两间,内间有一个多宝格当隔断和外间分开,垂有吊帘看不清里面是什么样。

    鲁妈妈正坐在外间一个人品茶,柳氏进了屋看到内间垂有吊帘,便心生不悦。鲁妈妈是何等样人,惯会察颜观色,看到柳氏脸色心下便知。她也不点破,殷勤地请众人坐下,然后状似无意地转到多宝阁那里,随手将帘子拉开,内间空无一人。邹家人看到这才松了一口气。

    鲁妈妈笑道:“今日请大嫂阖家前来,断不会叫大姐受半点委屈。那沈家人并不会来此间茶室,一会大姐随我站在窗口,往东边看既可。若是相中了就和老身说,若是相不中,哈哈,老身管保再替大姐找一个如意郎君。”

    这时门外茶博士前来奉茶,鲁妈妈便停止了说话。

    待茶博士退出房间,鲁妈妈便端起茶碗,请众人饮茶。茶饮三分之后。室外又有人敲门,一个少年郎的声音在外面传来:“祖母,时辰到了。”鲁妈妈走到门边回了几句话。那少年郎在门外答了几句直接便退下了。

    “两位大嫂,可先去内室,内室也有一扇窗,可半掩着瞧个分明。”鲁妈妈笑眯眯地说道。

    邹晨仗着年纪小,便厚着脸皮拉着母亲的手也蹭到了内室。走到那半掩的窗户前往东看去。只看到在翠芜掩映之下,有一座竹楼立在茶馆之中,二楼正中的小窗大开,有一个少年郎站在窗下,身后有一个妇人相陪。

    两幢竹楼离的并不远,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对方的长相。那少年郎容貌清秀。面容略有些消瘦,显见得是病过一场,头戴书生巾。肤色白皙,眼如点漆,堪当得上濯濯如春月柳这一句。身后的妇人有四十岁左右年纪,显见得应该是这少年郎的长辈。

    一会,便看到那少年郎脸上浮起红晕。状似手足无措,却又时不时的抬头偷瞄。而身后的妇人则是微微颌首。外间突然传来鲁妈妈的哈哈大笑,不过几息,美娘便捂着脸踉跄着冲进内室,一头扎到柳氏怀里再也不出来了。

    鲁妈妈脸上含笑走到内室,伸手将帘子垂下,打量了柳氏怀里的美娘几眼,低语道:“两位大嫂?如何?”

    柳氏自然是一百个愿意,这样好的少年郎,看在眼里便爱上心头,怎会有不满意之说。而且自家若不是托着张家的福,岂会有如此的福缘?她拍了拍怀里的女儿,耳语了几句,美娘则是嘤咛了一声,埋在母亲怀里不肯说话。

    “哈哈哈……”鲁妈妈见状已然是知晓,“那我这就去对面,你们娘几个说说话,哈哈哈……”

    外间的邹正达,也是看到了少年郎的模样,他搓着手,咧着嘴嘿嘿直乐,在屋里来回转了好几个圈。每转一个圈,每回头看邹正业一眼,把邹正业看的心里直发毛。实在忍不住了,便问道:“二哥,你是不满意还是满意啊?老盯着我干啥?”

    邹正达终于恢复正常神态,他走到邹正业身边,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老三,啥也不说,以后哥哥我,啥也不说了,你擎好吧。……”

    又回头对两个儿子喝道:“回家之后,规规矩矩在学馆读书,将来要象孝敬我一样孝敬你三叔和三婶,若是让我知道一星半点儿的……哼哼,乖儿子们,小心你们的狗腿!”

    邹正达正在这里训子,便听到有人拍门的声音,鲁妈妈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过去开了门,看到有一个四十多岁学子模样的中年人,背后跟着刚才在窗户后面的妇人,鲁妈妈手里托着一个红绸盖着的木盘,笑盈盈地走在最前面。

    鲁妈妈当先进了门,先笑着向邹正达介绍了这两位,原来果真是沈芳的父亲沈嘉生和母亲冯氏。邹正达连忙见礼,邹正业也上前行了平辈礼。

    几个孩子上前行了晚辈礼,柳氏才拉着美娘从帘子后面走了出来,黄丽娘抱着小七和邹晨走在最后。

    冯氏看到美娘出来,一双眼不住得上下的打量,将她从头到脚都细细地看了一番,看完之后暗自点了下头。这位小娘子身段还行,又有福子之相,骻骼宽大显见得子息旺盛。将来她若嫁入沈家,子嗣上必是不愁。

    鲁妈妈眼色示意,冯氏看到便点了下头。于是鲁妈妈便掀起木盘上的红绸拿起一物,走到柳氏身边。

    PS:

    在此再次感谢所有订阅我文的朋友哦!为了感谢你们,我以后所有的文都不满整数,这样你们订阅的时候就会少花钱啦,嘻嘻。我的文一般情况下都会写成3400多,最多的也不会达到4000字,这样看的爽,却少花钱啦。

正文 第七十二章 沈家看上邹家大姐

    鲁妈妈掀起木盘上的红绸拿起一物,走到柳氏身边,将手中的金钗插入了美娘的发间。

    美娘的脸,早已经是红的不能再红了,她嘤咛一声捂住了脸。柳氏在她旁边伸手拽了拽女儿的袖子,拉着她走到冯氏面前,让她行了一个晚辈礼。美娘行了这一礼后,屋子里便热闹了起来。鲁妈妈见缝插针,左右逢源,把两方人马逗得都合不拢嘴。

    沈嘉生听说了邹家四个儿子全部进了学,便有意考较了几句,结果自然是非常满意,于是竟和几个孩子们说到一堆去了。

    冯氏是越看美娘越觉得喜欢,尤其是她听鲁妈妈郑重其事的向她隆重推荐美娘那道鲜活鱼之后,脸上更是笑成了一朵花。宋代人与别的朝代不太一样之处在于,这个朝代从始至终都对吃食上比较讲究。对妇人要求最高的并不是文才,也不是绣活,而是厨艺。

    记得某大僧请了几个文豪们去寺院吃饭,几个文豪吃完了饭便开始挑剔,炭火烧的过旺,调料放的过多,食材下的过早……把某大僧弄的郁闷无比,由此可见这个朝代对美食的喜爱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她的目光又落到柳氏身上,以前她以为,一个粗野乡妇能教养出来甚么淑女,是以对这门亲事还多有不满之处,若不是因为娶了美娘便能与张家成姻亲,她是绝不会同意的。然则今次相亲,看到美娘容貌秀丽,待人淳扑,天真烂漫,又兼得一手好厨艺,是以心中竟十分的满意。

    男女双方又坐着说了一会话,冯氏从袖子里取出一个红贴子递到了鲁妈妈手里。鲁妈妈一愣。转瞬露出欢喜的笑容。她单独请了柳氏进内室说话,将红贴递到柳氏手中,又向她索取美娘的生辰八字,柳氏打开一看,这上面写得竟是沈芳的生辰八字,显见得是早就写好的。

    “这,未免太快了些吧?”柳氏低语道。

    鲁妈妈关了窗户,紧贴着柳氏的耳边快速说了几句,柳氏脸色大变,狐疑不定的看着鲁妈妈。然后看她点了点头。便掀起垂帘将二郎招了进来,让他写一份自家姊姊的生辰八字给鲁妈妈。

    二郎将八字写好,吹干墨汁交给鲁妈妈。鲁妈妈眉梢带喜的掀开垂帘出去。柳氏跌坐在地毯上,抚着胸口脸色惨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一副后怕的模样。二郎不明所以,站在母亲身后轻轻替她捶着肩膀。柳氏一把抓住他的手,低语了几句。他听了一愣,但是却老实的出去将邹晨给叫了进来。

    “晨儿……”柳氏抓着邹晨的双手,不住的颤抖,“我得替你姐谢谢你。晨儿,你救了我们娘俩两条命啊。……”

    “二婶娘?”邹晨坐在柳氏身边,不解地看着她。

    柳氏深吸了一口气。快速的地说道:“果真是官家要秋选宫女了,那鲁妈妈是才知道的,刚才送了沈芳的庚贴给咱们家。我已经让你二郎哥写了你姐的生辰给沈家了。晨儿……二婶娘……谢谢你了。”

    “二婶娘,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我看既然两家人都有意尽早的办,不如您出去和他们商量一下,把礼给过了吧?”

    “对!”柳氏听了这话立刻强打起精神来。整了整头发,带着邹晨走了出去。

    外间。鲁妈妈已经将庚贴送给了冯氏收好。柳氏使了个眼色请她旁边说话,便将刚才在内室邹晨说的话重复了一遍,鲁妈妈连连点头。

    鲁妈妈站在屋内正色讲道:“好教各位得知,方才两方已经过了草贴子。待得两方归家之后,须将细贴子写好送于我中,这细贴子上须得写明各方三代近亲名讳,家中有无需服丧之人,有多少田产,三代直亲可有官职,若无官职须写明可有做奸犯科之举。望两方细细写就,不得隐瞒,若是日后让老身知道有些许隐瞒之处,必是要吃牢饭的。……”

    讲完了这些话,拿眼看了一下屋中之人。又以帕掩唇笑吟吟地说道,“两方均是知根知底的人家,这些不过是过场,写清既可。”

    邹晨听到这里,和二伯交换了一下眼色,想到当初若不肯放走三郎告到族里,怕是此亲转眼便要散了,心里一阵庆幸,又垂下眼皮细细听鲁妈妈讲其他的事情。

    于是,男女双方又在鲁妈妈的见证下,订了一个下聘之日,约定五日后男方去女方下聘礼。如此一来,皆大欢喜。中午两方又一起去了肉食馆吃了午饭,邹家便提出告辞,沈嘉生领着冯氏和沈芳直送到宛丘城外。

    一路之上,家里人不免喜气洋洋,回到家中又将家里的院子四处打扫了一番,看着没有什么纰漏了才满意。

    柳氏和邹正达驾着牛车回到了柳家堡将美娘要订亲的消息告诉了娘家人,当娘家人知道是要和柳林集的沈士子家里结亲之时,均是吃惊的睁大了眼睛。柳氏解释了许久,柳家人才彻底的明白,原来此时结亲竟是还沾了三房的光,柳家人对三房人自是万分感谢。更是嘱咐柳氏和邹正达以后要多和三房来往,而这些邹正达和柳氏自然是心里明白并不需要柳家人嘱咐。

    鲁妈妈中间来了一次,取走了细贴子,又将男方家中的细贴子留在家中。走之前拉着柳氏的手低语道:“男方已请了天师合过八字,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