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三国之暴君颜良 >

第390部分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390部分

小说: 三国之暴君颜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年的冬天,天下三大诸侯,很有默契的进入了休战期。
    但颜良却很清楚,他和曹操、刘备两个枭雄,表面上虽无战争,但暗中的较劲却一直在继续。
    军府中,颜良正自批阅文书,许攸匆匆而入。
    “启禀主公,北面有最新的消息了。”许攸的语气略有些凝重。
    “说吧。”颜良却一派沉静,连笔也未曾停下。
    许攸从袖中取出一道帛书,拱手道:“启禀主公,我关中的细作刚刚送到的情报,不久之前,曹操已借汉帝的名义,封了刘备为燕王。”
    颜良手中之笔停了下来,眉宇间闪过一丝意外之色。
    曹操地盘小,兵马弱,不敢与颜良再战,这是明摆着的。
    以曹操的奸雄,为了对抗他颜良,唯有选择联合刘备,这是颜良早有所料的。
    但颜良意外的则是,曹操为了联合刘备,竟然下了这么大的本钱,竟是封了刘备为王。
    “刘备呢,他接受了吗?”颜良问道。
    许攸点头道:“回主公,邺城的细作也有情报,刘备不但接受了汉廷的授爵,还主动派出使团,前往长安向汉帝进献方物。”
    “嗯,看来咱们的刘皇叔,终于是抛弃了他扫灭曹贼,匡扶汉室的口号,要跟他口中的汉贼同流合污了。”颜良把笔往案上一丢,毫不掩饰对刘备的讽意。
    “当年刘备曾投奔曹操,今日他借曹操之手,名正言顺的得到他禁寐以求的王爵,这也没什么稀奇。”许攸也流露着对刘备的讽刺,却又道:“不过,曹刘联手,再加上刘备称王,对我们怕是有些不利吧。”
    “两弱联手以抗一强,此乃纵横之道,孤早有准备,没什么好怕的。”
    颜良对曹刘的联合,早有所料,并没有感到意外,意外的只是刘备的称王。
    刘备一称王,离称帝就只有一步之遥,且其又占据有两河这等传统的中原地带,中原的那些士族和百姓,惯性的就会识他为正统所在,刘备在北方的统治,便将更加的稳固。
    颜良以南方的诸侯身份,同拥有“正统”地位的北方之王对抗,单在政治上面,并不占优势。
    沉思半晌,颜良抬起头来,看了许攸一眼。
    他的眼神中,显然暗藏着某种暗示。
    许攸旋即体会了颜良的心思,当即拱手拜道:“刘备已然称王,主公岂能落后,攸以为,主公也当即刻进位为王,唯有如此,才能聚拢四州士民之心,名正言顺的北向争雄。”
    许攸不愧是许攸,最能体会颜良的心思。
    颜良嘴角掠起一丝欣慰,既没有当场答应,也没有虚伪的推拒绝,只摆手道:“子远最必孤心,该怎做,你就怎么做吧。”
    颜良的暗示,已是再明显不过。
    “属下明白了。”许攸拱手一拜,抬头之际,已是一脸的兴奋。
    当天的这场会面后,未过多久,雪片似的上书,便从近到应天,远到诸州别郡,纷纷送往应天。
    所有的上书,都汇聚成了一个统一的呼声,那就是劝他们的颜良,即刻进位为王。
    而在几天之后,以许攸做牵头,文丑、黄忠、甘宁、庞统、贾诩、田丰、徐庶、张辽、凌统、法正、李严等四州诸文武,更是联名上了一道劝进书,集体劝颜良进位为王。
    经过群臣的苦劝后,颜良遂是接受了群臣所请,建楚国,进位为楚王。
    颜良之根本,乃荆扬二州,而此二州又为古之楚国。
    且颜良以荆州起家,黄忠、甘宁、庞统等骨干力量,皆乃荆楚出身,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颜良之国号,也只能为楚国。
    当年刘邦的汉国,灭了项羽的楚国,今逢汉室分崩,颜良建楚国,也有某种天道轮回的意思,更是向天下人释放出明确的政治信号,我颜良的大楚国,要取代汉朝。
    当年,如今颜良尚未称帝,进位为王,名义上乃是“自表”,尚需向长安的汉帝上一道自表书。
    不过,所谓的自表也就是走个形势,使者尚未离开应天时,颜良便开始在玄武湖筑坛,其地方圆九里,分布五方,设置旌旗仪仗,作为称王仪式之用。
    时年冬,晴空万里,除镇守要害,无法离职的重臣外,以庞统、许攸为首的四州文武,早早的就已集于玄武湖畔的高坛。
    日近午时,由应天城开出的车驾,浩浩荡荡的到达,中央那辆最为华丽的车驾上,颜良身着王服,端坐其间,脸上虽仍是一派沉静与冷肃,但目光中,却难掩那份兴奋与得意。
    王车缓缓行驶在直通高坛的大道上,车驾过处,列队肃立的六万将士,尽皆敛容行礼,文武群臣亦躬身退让。
    诺大的仪式区,一片的肃静,一眼望之不尽的人海,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颜良的敬畏之色。
    远望着那将至的高坛,环扫着敬畏的臣下,此时此刻,颜良竟有种错觉,仿佛时间正变慢,过往的种种回忆,正如电影的画面一般,从脑海中流过。
    他首先想起了自己的前世。
    那时的自己,和那个时代大部分草根的年青人一样,没有关系,没有裙带,尽管怀着满腔的热血,想要创造一番事来,到头来,却只能拿着微薄的薪水,受着那些油头猪脑领导的压榨,受着那些关系户同事的欺负,在卑微中艰难屈辱的过着麻木的生活。
    而今穿越千年,自己却凭着一双手,一柄刀,从汝南到新野,从新野到襄阳,从襄阳到应天我用我自己的双手,从一名出身卑微的家将,生生的打出了一片天下,打成了天下第一大诸侯,将那些自诩高贵的名流们,肆意的踏在脚下。
    麾下,数百万的士民臣服于己,数不清的智谋之辈和勇武之士,追随于己,如众星拱月一般,将那个前世草根的年青人,托上九天云宵。
    现在,离那王者之位,只有几步之遥。
    此刻的颜良,竟有种恍如隔世,如梦似醉般的梦幻。
    神思之际,王车已在高台之前停下,颜良从回忆回到现实,面色肃然,带着冷峻的气势,从容下得马车。
    左右处,黄忠与许攸,一文一武两位重臣,已恭立于旁,齐声道:“吉时已到,请主公登坛,进冠冕玺绶。”
    颜良微微点头,抬起脚,一步步,从容的走上高台。
    一番传统的祭祀仪后,颜良受了王冠与印玺,而后面南而坐,向群臣宣布,正式进位楚王,建大楚国。
    “吾王千岁,吾王千岁——”
    台下处,文武百官,六万将士,尽皆伏首拜贺。
    颜良高坐王位,俯高着坛下的臣子,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与快感,不禁涌满心头。
    “老子我颜良,今日终于也称王了,袁绍、刘表、孙权,你们这些曾经耻笑过我,轻视过我,你们这些已在黄泉的家伙,不知你们会做何感想呢,哈哈——”
    颜良放声狂笑,笑得是何其的肆意,何等的狂放。
    当天,颜良进式进位楚王,并开楚王府。
    次日,身为楚王的颜良,下诏封夫人黄月英为楚王后,并立长子颜渊为楚国王世子。
    封后立储之后,颜良接着要做的,自然是大封群臣。
    经过一番权衡后,颜良遂是下诏,升文丑为前将军,假节铖;升黄忠为右将军,假节;升甘宁为左将军,假节;升张辽为后将军,假节;并任魏延为中护军。
    这五员大将,乃追随颜良较早的有功之将,为颜良的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颜良称王之后,自然要重加封赏。
    而颜良立国后,已决定重整军队,分建中军与外军,故以魏延为中护军,统领中军,其军职虽不及四方将军显赫,但地位却极其重要。
    封赏五员大将后,颜良又亲赐他们“五虎上将”之称号,以彰显他们的武功与地位。
    除此五人外,其余如张颌、吕蒙、李严等诸将,颜良也依功封赏。
    似李严、吕蒙、陆逊等将领,兼有统帅之职,坐镇一方,故颜良又给他们都加了都督之衔,命其统帅外军,坐镇一方。
    武将大封,文官们的功劳,颜良自也不会忘记。
    诸如庞统、许攸、贾诩、田丰、徐庶、法正等谋臣,皆获得了参署楚王府事的权力,而在平吴,取蜀中建有巨功的庞统,除了军师将军之外,更是获得了尚书令的官职,至于元功之臣许攸,亦获得了丹阳尹的要职。
    众文武各有封赏,麾下将士也尽皆有赏,颜良更大赦诸州,以为庆贺。
    一时之间,四州欢腾,数百万的士民,尽皆沉浸在对他们主公身登王位的欢庆之中。
    (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九章 铜雀春深锁众美
    邺城,燕王府。
    身着王服的刘备,雄姿昂然的端坐在那里,灰白的脸上,时隐时现着些许得意。
    如今的刘备,就坐在袁绍曾经坐过的位子上。
    你四世三公的袁绍,能自称魏王,我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照样也能称王。
    而且,我这个王,还是当今天子御诏所封,比你袁绍那个魏王,更名正言顺。
    如今之天下,看谁人还敢再笑我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徒!
    心中神思之际,刘备是越想越得意,嘴角的那一丝阴冷的笑意,也愈发浓重。
    正自得意时,殿外侍军来报,汉廷的谒者陈群,已然抵达,如今正在殿外候见。
    刘备收敛了得意,命叫宣入。
    片刻后,再次出使邺城的陈群,趋步入殿,口称拜见“燕王殿下”。
    耳听着曹操的臣下,这般恭敬的呼自己为“殿下”,刘备心情愈佳。
    几番客套后,刘备便问陈群此来,所谓何事。
    陈群便挑明了来意,言是奉了曹丞相之命而来,想要与他刘备约定同时出兵,南伐颜良。
    南伐颜良刘备的脑海中,霎时间浮现出了梁国惨败的情景,浮现出了自己被逼无奈写下休书的那屈辱的画面。
    一股压抑已久的愤怒,油然而生。
    “颜贼自立为王,实是大逆无道,今大王扫平幽燕,全据河北,已无后顾之忧,正当挥师南下,一举荡平颜贼,为国家,为天下黎民百姓除此暴夫才是。”
    左首陪坐处,诸葛亮语气慷慨,似乎迫切的想促使刘备南征。
    刘备心中的怒火,给诸葛亮点得愈烈,心中隐然产生了一股大义凛然,替天行道的正义感。
    便在刘备蠢蠢欲动时,右首陪坐的司马懿,却道:“大王虽平定幽州,但塞外的乌桓等胡虏尚未臣服,东面袁谭逃到辽东,与公孙康联手,亦为隐患。而那颜贼新得益州,声势正盛,臣以为,稳妥之见,大王当不急于发兵南下才是。”
    司马懿颇为冷静,而且他的态度,跟诸葛亮截然相反,显然是在唱反调。
    而原本蠢蠢欲动,妄图一战的刘备,听得司马懿这一番劝言,怒火很快就平伏了下来。
    沉吟片刻,刘备目光转向了陈群:“陈长文,本王仲达军师的话,你也听到了,非是本王不起兵南下,只是眼下时机尚未到,你就回去转告曹孟德,联手讨颜之事,本王既然答应了他,就绝不会反复,不过,却不是在此时,你让他耐心等一等吧。”
    诸葛亮还待再劝时,却没想到刘备因司马懿一席话,就早早的下了决定。
    话到嘴边的诸葛亮,只能生生的又咽了回去,转目望了司马懿一眼,眼眸闪过一丝忌惮。
    司马懿却神色如常,一副大公无私的沉静之状。
    那陈群眼见刘备不肯出兵,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拱手应诺。
    公事谈罢,陈群当即请辞,刘备却转色笑道:“长文啊,本王与你也算旧日主臣一场,今你难得来一趟邺城,岂能这么轻易就回去,陪本王喝几壶好酒,好好叙叙旧再回长安不迟。”
    早年刘备从陶谦手中接收徐州之时,陈群即为刘备的部下,后刘备派其去许都时,陈群才为曹操所征辟。
    说起来,刘备也算陈群的旧主,这也是陈群为何敢挺身而出,自请为曹操做使者的原因。
    眼见刘备兴致甚好,陈群拱手一笑:“大王既是如此盛情,群自当恭敬不如从命。”
    “甚好,甚好,走,咱们后园子里去说话。”兴致大好的刘备,携起陈群,大笑着步出殿外。
    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忙也身起陪侍于侧,起身之际,二人的目光正巧撞在一起。
    那两双眼眸中,瞬间都闪过一丝阴色。
    旋即,那阴色却已烟销云散,二人的脸上,转眼已为淡然的笑意所占据。
    “孔明军师请。”
    “仲达军师先请。”
    二人相互恭谦了一番,却是并肩齐驱,一起昂首走出了大殿。
    应天城,楚王府。
    众谋臣们都在议论着,刘备会何时出兵,和曹操联手南下。
    似如庞统、贾诩等绝顶谋士,都认为刘备短时间之内,不会挥军南下。
    表面上的原因嘛,无非是袁谭未死,刘备的后顾之忧尚未肃清。
    不过,庞统等人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刘曹联盟的貌合神离。
    曹操想让刘备出兵,当然是想借着刘备的手对付颜良,然后从中渔利。
    刘备也不傻,不可能轻易的去给曹操当冤大头。
    曹刘联盟,就像是曾经历史中的孙刘联盟一样,天生的就存在着缺陷。
    庞统等人的推测,正也符合颜良所想,而未几从邺城传来的情报,也证明了颜良的判断。
    “哼,大耳贼,你不抢先动手,容我三军休整已毕,就等着老子杀上门去吧。”
    冷笑声中,忽有王府侍卫匆匆入内,惊喜叫道:“启禀大王,吴郡凌公绩将军捷报——”
    凌统捷报?
    先前时,凌统一直奉命围困山越,今已快有一年的时间,如今忽然有捷报传来,颜良心中隐约已有所料。
    “念出来吧。”颜良摆手道。
    “凌将军报称,围困山越一年来,山越人困苦已极,无路可走之下,已于不久前派使者前往凌将军处,称二十万山越人,愿出山归降于大王。”
    这个消息一处,大殿之中,顿时沸腾了。
    围困一年,那些顽强的山越人,终于归降。
    那可是二十万山越人啊,骁勇善战,天生就是优秀的战士,二十万山越人当中,至少可以编出三四万的精兵。
    最重要的是,二十万山越一降,三吴腹地的威胁,就此得以解除。
    这也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