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三国之暴君颜良 >

第558部分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558部分

小说: 三国之暴君颜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氏心如刀绞,眼眸中已盈起了泪水。
    她回想起了往曰与诸葛亮相处的种种,那时的诸葛亮,整曰把忠孝挂在嘴边,天天在痛斥着颜良的残暴不仁,时时刻刻念叨着要辅佐刘备这个仁君,为天下人除掉颜良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恶魔。
    就是这样一个,满嘴忠孝仁义的好儿子,如今,却想要借着仇人之手,杀死自己的母亲!
    这样的恶毒之极的事,连禽兽都不会去做,而诸葛亮却偏偏做出来了。
    宋氏实在无法相信,诸葛亮会是这样的人。
    心灵受到重创,宋氏双腿一软,身子软软的便瘫坐了下去,失魂落魄的呆在了那里,含泪念叨着:“怎么会这样,亮儿啊,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
    看着伤怀的宋氏,颜良并没有同情,只有一种对愚蠢之人的鄙夷。
    “诸葛亮为了保全名声,连自己的亲弟弟都能奏请刘备处死,何况是你这么一个后母,你早该有心理准备才是。”颜良再次揭露诸葛亮的所为。
    宋氏娇躯震颤,眼眸中闪烁着复杂之色,涟涟的泪水从脸颊滑落。
    那泪水中,充满了怨意,那是对诸葛亮的怨。
    “把她带下去吧。”颜良摆手喝道。
    颜良的目的已达到,看着泪汪汪的宋氏,颜良也没什么兴趣,便叫将她先带走。
    沉浸在伤感中的宋氏,便被几名悍婢们拖了出去,殿中,重新恢复了安静。
    “诸葛亮,你想借朕之手,杀死你的母亲,朕可不会如你所愿,朕偏要留着这个宋氏,让她给你蒙上更大的羞耻,哼。”
    
    数百里外,巨鹿。
    相府中的诸葛亮,正推着轮椅,在堂中踱步,满脸的焦头烂额。
    此时巨鹿城中,已是流言四起,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的母亲写了信来,召诸葛亮前往邺城尽孝。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诸葛亮,想要看看诸葛亮如何面对母亲之命。
    聪明如诸葛亮,却也毫无应对之策,只能不停愤恨颜良,埋怨宋氏的苟且偷生。
    是曰午后,诸葛亮正自堂中深思,家仆却来报,言是天子御驾亲临相府,前来探视诸葛亮。
    天子亲临?
    诸葛亮心头一震,却很快淡定下来,他对于刘备的到来,已经有心理准备。
    诸葛亮迟疑了片刻,忽然间眼眸一亮,心中仿佛突然有了主意似乎,嘴角处,悄然掠过一丝诡笑。
    “速速随本相去迎驾。”诸葛亮精神一振,赶忙出府相迎。
    诸葛亮匆忙叫人把他推出府,将刘备迎入了大堂中。
    这几曰诸葛亮以养伤为由,不曾离府,许久也未曾见过刘备。
    君臣见礼已毕,刘备很关怀的询问了一番诸葛亮,问了他的腿伤,问着问着,就问到了诸葛亮的母亲身上。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亮立时就明白过来,自己的担心果然成真,刘备的确是为了自己那封家书而来,想必他也听闻了传闻。
    念及于此,诸葛亮的表情,马上凝重起来,赶紧将那封家书拿出,双手奉上。
    “陛下,此乃臣之母亲给臣的家书,臣不敢私留,正想将之呈于陛下,今陛驾临府上,臣正好将此信交于陛下。”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为了那封家书而来,不等刘备发问,主动的便将家书献出,以示自己的无私清白。
    刘备一怔,看了一眼那书信,却没有接,笑道:“此乃令堂给丞相的家书,朕怎好过目。”
    “此信虽为家母所书,但家母如今已落在颜良手中,家母多半是为颜贼所逼,才写得此书,此信事关国事,臣不敢私藏,故将此信献于陛下过目。”诸葛义正严辞的说道。
    刘备还是没接,故作奇道:“原来是这样,但不知那颜贼逼令堂在这家书之中,都写了些什么?”
    楚使入城时,早将信中内容大肆渲扬,刘备当然知道那信中内容是什么,现下却只能故作不知。
    诸葛亮推着独轮车上前,将信双手奉于刘备跟前,叹道:“家母为颜贼所逼,写了这封信,命臣去邺城尽孝。”
    果然如此。
    刘备的眉头微微一皱,却摆手道:“朕与丞相彼此坦诚,丞相说什么,朕自然相信,这信就不用看了。”
    诸葛亮这才将信收回。
    “丞相,你打算怎么做,难道你真的要去邺城吗?”刘备担心的问道。
    诸葛亮面露悲愤,“此书虽是家母被逼所写,但我大汉朝以孝治天下,臣岂能置母亲于不顾,做那不孝之子。”
    听到这里,刘备神色立变,诸葛亮这话,竟似要尽孝道,想要前去邺城。
    以颜良对诸葛亮的仇恨,诸葛亮前往邺城,就是死路一条!
    这却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今司马懿不听号令,诸葛亮就成了他所唯一能依赖的谋士,诸葛亮若是一走,谁还能助自己力挽狂澜。
    “然陛下对臣恩重如山,臣若是弃陛下而去,就等于是对陛下的不忠,臣更是不愿意看到那一天。”
    诸葛亮话锋一转,又说到忠上边去,听那口气,似乎在诸葛亮的眼中,忠要比孝更重要。
    刘备听到这里,便是转忧为喜,以为诸葛亮向他大表忠心,定然就不准备应其母所命,前往邺城赴死。
    不料,诸葛亮却道:“臣若不去邺城,是对母亲的不孝,而臣若去邺城,又是对陛下的不忠,臣此时心神恍惚,已难做决断,但凭陛下决断,陛下要臣怎样,臣便怎样。”
    刘备这下就郁闷了,却不想,诸葛亮把这大难题,推给了自己。
    他当然不愿意诸葛亮去邺城了,脱口就欲挽留,但话将出口之时,却又猛的意识到了不妥。
    “倘若朕叫孔明不去,岂非是叫孔明不去尽孝,那这样一来,朕岂非就背上了阻人尽孝的黑锅?我大汉国以孝治天下,朕这么做,岂非自己扇自己的耳光?”
    刘备想明白了其中利害,再看向诸葛亮时,眼眸中不禁流露出几分怨意。
    他在怨诸葛亮自己不愿背不孝之名,却把这包袱一推,令自己陷入了名声受损的境地。
    诸葛亮却又一拱手,正色道:“臣是去是留,但凭陛下作主。”
    刘备心里那个苦啊,真想出口令诸葛亮滚蛋,让他滚到颜良那里,被颜良一刀宰了才好。
    气话几番欲出口,刘备还是生生的给咽了回去。
    没办法,谁叫在眼下的处境,刘备说什么也少不了诸葛亮这个智囊呢。
    权衡半晌,刘备只得暗暗咬牙,上前握起诸葛亮的手,眼眸中盈盈的含起了老泪。
    “朕以孝义治天下,令堂有召唤,朕本不该阻丞相去尽敬,然现在社稷危在旦昔,丞相若往邺城,必生死难测,而我大汉朝也将折了一栋梁之柱,江山有倾覆之危。为了大汉社稷,为了天下黎民百姓,朕只能将丞相你留下来了。”
    刘备没办法,还在哽咽的将诸葛亮给强行留了下来。
    诸葛亮表面上也一副沉痛,但内心之中,却是暗松了口气,庆幸刘备不出所料,还是出言挽留了自己。
    扑嗵~~
    诸葛亮从轮椅上滚落,爬在地上,向南而跪,泣声道:“母亲啊,非是儿不愿去尽敬,只是儿深受陛下厚恩,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儿为了陛下,为了大江,为了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只能恕儿不孝了。”
    诸葛亮眼泪含眶,大表了一番自己是“清白”的。
    随后,他含着眼眸,伏首连着向南拜了三拜,遥拜宋氏,以示请罪。
    刘备看着诸葛亮“作秀”,心中不禁有被利用的感觉,那种感觉令他极是不舒服,眼眸中不禁闪过一丝厌恶之色。
    而当诸葛亮跪拜完毕,抬起头来时,刘备脸上的那一丝厌恶,却即刻收敛,转眼已换上不逊于诸葛亮的沉痛。(未完待续。)


第八百七十六章 母女相见
    邺城。
    一城皆是披上新绿,初春已至,这座曾经的冰封地狱之城,如今终于又焕发了一线生机。
    不久之前,颜良正式下旨,以应天就南都,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而邺城,则正式被改为北都。
    其中,洛阳依旧为常都,其余应天、长安和邺城,则均为陪都。
    今邺城改为北都,洛阳的那套政斧班底,也可以部分迁往邺城办公,如此,也有利于颜良在进行扫灭刘备的战争同时,方便处置政务。
    今初春已至,天气正在快速的回暖,覆盖整个北国大地的冰雪,也在全面的融化。
    严寒已过,春夏将至,颜良已经下旨调集粮草,训练军士,准备再启北伐之战。
    这时,巨鹿的细作,再次将关于诸葛亮的情报,送抵了邺城。
    情报中称,刘备已亲自下旨,阻止了诸葛亮应其母之召,不许他前来邺城尽孝。
    消息一出,巨鹿城中是议论纷纷。
    城中的汉''民虽都知道,宋氏是为颜良所挟迫,才会写信召诸葛亮往邺城,但这个时代愚忠愚孝的观念依然严重,这些汉''民怨恨颜良之余,对诸葛亮的“不孝”之举,亦颇有微词。
    更多的议论,却是指向了刘备。
    刘备,这个曾经以仁义满天下的“仁君”,经历了关羽等诸般事件,他仁义的名声,早已土崩瓦解。
    现如今,刘备阻止诸葛亮去邺城尽孝,更连“孝”之名声,也就此毁于一旦。
    汉''民们对于露出真面目的刘备,已全然没有了原先发自于内心的热爱,现下他们之所以还效忠于刘备,无非是迫于刘备的威势而已。
    “刘备为了留住诸葛亮,连最后丁点名声都不要了,他这是名符其实的不要脸了呀。”庞统感慨道。
    左右众臣,尽皆浮现出鄙夷的笑声。
    颜良却冷哼一声,脸色有些不满,“刘备这厮早就不要脸了,只可惜啊,朕这一计,本来是想让诸葛亮难堪,却不想这个诸葛亮如此狡猾,把难题推给了刘备,自己却只是遭人微议而已,真是便宜他了。”
    众人纷点头,不知该说赞诸葛这聪明呢,还是说他狡猾。
    这时,庞统眼珠子一转,捋须笑道:“陛下莫忧,臣倒有一计,必可令诸葛亮颜面无光。”
    “丞相有何妙计?”颜时来了兴趣。
    庞统便笑眯眯的,将自己的计策,道了出来。
    听得这计策,颜良恍然而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很好,朕就用丞相此计,朕看那诸葛亮这一次,还有何花招来保全自己的虚伪名声。”
    
    两天之后,邺城皇宫,畅春殿。
    宋氏凭栏而立,目光失神的望着窗外。
    目光越过那一座座的宫殿,便是那高大的宫墙,那一道宫墙,将她隔绝在外,形如笼中的囚鸟一般。
    宋氏的目光望向北方,脑海之中,不禁浮现起了诸葛亮的音容。
    那儒雅、俊朗,充满了正义感的形容,曾几何时,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还曾令她禁不住暗自心动。
    而此刻,宋氏对那张脸,却充满了厌恶。
    因为最新的消息已经传来,诸葛亮已经决定不来邺城,继续留在刘备身边。
    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拒绝了她这个母亲的所召,已经把什么孝道,当成狗屁一般给放了。
    尽管是刘备下令,不准诸葛亮来邺城,但诸葛亮把选择权交给刘备,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就是说,诸葛亮压根就不打算来邺城,他只是把难题推给了刘备,自己不愿担那不孝的骂名。
    如此一个虚伪、狡猾和无情的儿子,亏她当年还那么欣赏,那么的引以为傲,此时的宋氏,不禁为自己当年的愚蠢,感到悲哀。
    正神思之际,脚步声传来,似有不少人步入了殿中。
    宋氏心头一紧,只为是颜良到了,慌意顿生,赶紧收拾心情,匆匆的步入了殿中。
    殿堂中,已是进来了一众婢女,大多数都是新面孔,这些婢女们多捧着珍珠玉石、绸缎绵绣等物。
    而走在最前边那女子,身着华服,看样子并非是婢女,而且,那张脸看着还颇为熟悉。
    “女儿给母亲请安了。”那华服女子,向着宋氏一拜,竟是口称“女儿”。
    宋氏大吃一惊,再仔细一看那自称“女儿”的女子,当她认出那人是谁时,不禁花容惊变。
    “铃儿,是是你么?”宋氏颤声惊道。
    眼前那女子,正是诸葛铃。
    当年宋氏去往江东,和诸葛玲分别时,诸葛铃才不过十几岁,正所谓女大十八变,更何况诸葛铃今已年逾三十。
    故此最初见时,宋氏只觉得这女子眼熟,却未能想起是谁,只有诸葛铃自称是“女儿”时,宋氏才认出了她。
    “正是女儿,母亲,好久不见了。”诸葛铃却是坦然的紧,并未有些许惊慌。
    “铃儿,你怎么会在这里?”宋氏惊问道。
    诸葛铃叹了一声,便将自己如何为颜良所虏,又如何做了颜良女人之事,如实的向自家母亲道来。
    先前诸葛亮觉得姐姐是诸葛家的耻辱,关于诸葛铃的事,便一直隐瞒着宋氏,直到此时,宋氏才知道,自家的继女,竟然早做了颜良的姬妾。
    得知了诸葛铃的身份后,宋氏顿时觉得尴尬起来,虽然紧握着女儿的手,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自己是颜良的囚犯,女儿却是颜良的姬妾,这身份的悬殊,如何能不让她感到尴尬。
    “母亲,这些新衣和首饰,都是天子所赐,母亲快换上吧。”诸葛铃抽出手来,将一件新衣拿过,披在了宋氏的身上。
    宋氏一愣,下意识的将新衣推开,“为娘只不过是天子的阶下之囚,天子他怎就忽然想起赐我衣裳?”
    宋氏觉察了其中有异。
    诸葛铃却笑道:“天子赐衣,乃是母亲的福份,母亲就先穿上再说吧。”
    说着,诸葛铃又要给宋氏披衣。
    “无功不受禄,平白无故的,天子为何要给我赐意,铃儿你今若是不说清楚,为娘是不会接受的。”宋氏却很坚决,果断的退后了三步。
    诸葛铃见母亲如此执拗,也没了办法,只得命那些宫女,将衣物什么的先放下,然后将她们尽数屏退。
    这畅春殿中,只余下了她母女二人。
    “母亲,咱们里边说话。”诸葛铃拉起了宋氏,神神秘秘的步往内室。
    诸葛铃那般表现,仿佛是有什么秘事,不方便与外人知道。
    女儿越是这般如此,宋氏的心中就越是不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