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春从天外来 >

第266部分

春从天外来-第266部分

小说: 春从天外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贞笑着解释给小九晏哥儿听。

    小九颌首,晏哥儿也点了点头,不过随后小眉头就皱了皱,可是再过一个月天气就该冷了,还能移栽梨树吗?

    因为种过落花生,所以晏哥儿知道什么叫做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因此真是不明白为什么到了冬天还能移栽梨树。再加上,为了种落花生所以在去年冬天的时候还像模像样的把那块地冬耕了一下的,所以晏哥儿亲眼瞧见过,知道冬天因为气温低,土壤是会结冻的,就跟个冰坨坨似的。这样的地,还怎么挖坑怎么种呢?

    通过这些年来的锻炼,苏慎对于孩子们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能够游刃有余了。不过这会子晏哥儿这个问题问出口,苏慎还是暗自庆幸了一把。毕竟,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他昨儿刚刚知晓的。

    不过却是丝毫不显的,细细告诉晏哥儿和小九知道,因为梨树移栽的最好时期就是在落叶期到萌芽期之间。只不过,因为移栽的季节环境比较恶劣,所以移栽的时候是要注意许多问题的……

    这一晚上,一家五口,除了汤圆儿,四人的话题就没在梨树上挪开过。

    一会儿问苏慎掖县是不是没有人种梨树,一会儿问可贞什么叫做授粉……

    小九晏哥儿从可贞苏慎这听说的越多,就感觉自己知道的越少。洗漱好后爬上了大炕,姐弟俩就凑在了一起,细细翻看着《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

    翌日薛氏过来的时候小九和晏哥儿刚巧要去上学,临走临走了,还拉着薛氏告诉薛氏他们要种梨子做试验了,等到试验成功了,树上就能开多少花就结多少梨子了。

    可贞听的啼笑皆非,薛氏却是听的云里雾里的。

    还是可贞细细解释了一遍后,才明白过来两个孩子为什么这么欢欣雀跃的。

    问着可贞,真的能人工授粉吗?

    这也不确定呢,还得慢慢尝试才能知道具体要怎么操作的。

    薛氏点了点头,不过,不过怎么样,总是个盼头不是。况且,眼看着掖县城里城外的那么多人家都磨刀霍霍的打算种植落花生,那么多富家商人都打算开设榨油坊,薛氏对人工授粉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又告诉可贞,石柱篮的那块地被黄家买去了。

    可贞一听这话,倒是有两分欢喜了。毕竟,苏世彦在的那阵子,刘家人有多荒唐,可贞亦是知道的。而相对而言,黄家真是要靠谱不少的。不说旁的,整个掖县城里,为育婴堂的孩子提供最多学徒机会的就是黄家的几家商铺作坊,这真是不容易的。所以黄家能到这这块相对而言非常适合建榨油坊的地块,可贞也是为黄家人高兴的。

    这样想着,可贞又问起了薛氏关于育婴堂的情况。

    而薛氏今儿过来,就是有关于育婴堂的事儿要和可贞商量的。

    可贞听到薛氏开了个头,就不由得正色了起来,等到听说是育婴堂有几个残疾孩子主动提出想要搬出育婴堂后,这心里,真是既欣慰又心疼的。

正文 第四百三十四章 妥当

    可贞这心里真是既欣慰又心疼的。

    欣慰的是,这近一年来,他们做的这一切已经初见成效了。

    只是一想到那些孩子们的懂事和善良,可贞不由得就又心疼上了。

    虽说这半年来,薛氏等人从来不曾提过等到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后也可以申请廉租房搬出去的话儿。

    可是好些孩子们,特别是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强个性又比较好强的孩子们,来来回回的数着钱匣里的工钱,已经自己打起了这个主意来了。

    即便这时候,他们还根本就不知道廉租房是什么。即便这时候,已经入冬了。

    可以说,在苏慎关注重视育婴堂之前,堂里的这些孩子们,不管是健康的还是残疾的孩子,生活基本上都是与世隔绝的。

    他们生活的空间,只有这么一方小小窄窄的育婴堂。接触的人,也就只有育婴堂里的这些伙伴和司事大使。

    日复一日的如出一辙的生活,麻木而无力。

    他们对于生活甚至生存的要求非常低,也不用吃饱穿暖,只要有口饭吃有身衣穿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若是冬天的时候屋子里能设个火盆,生病的时候能够喝上一碗热水,就更是感激不尽了。

    所以虽然只是一墙之隔,可是这些孩子们即便心里再想,也不过就是在心里想想罢了,并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表现的。

    而这其实还算好的,毕竟还敢想想的。可还有好些残疾孩子因为自身的原因,所以只愿意缩在这方能让自己感到安心的小天地里。根本不敢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哪怕一点点的奢望。

    可从去年年底开始,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大冬天里,能吃的饱,不仅有热腾腾的面饼子和不会咸的根本咽不下的腌咸菜。而且还能吃上以往过年时都吃不上的大块的肉。

    能穿的暖,还不是以往打着补丁浆洗的发硬的破衣裳,而都是絮着白生生的厚棉花的新棉袄。大家伙穿着这样的新衣裳连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蹭脏了,更别说像以往似的逮哪儿坐哪儿了。

    炕上的那些已是有些发霉了的麦秸也都收拾赶紧了,又换上了干净的麦秸,还都铺上了崭新的席子。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的被揪的已经不剩什么了的棉胎也都没了。而是换成了厚厚暖暖的棉花被,还缝着花花绿绿的花布被面和软软的棉布被里。几个年纪小些的长这么大都没见过被面和被里,看着稀罕的不行。刚盖上新被子的那几天,谁都舍不得把被褥展开来盖,都抱在了怀里,生怕弄坏了。

    好在,今年冬天,一溜的火炕不再是摆设了,日日夜夜都有柴火烧的热热的,连炕尾都是暖暖的。而且。当地还有火盆子,烧的哔啵作响,就好像过年一样。

    大家伙再也不用害怕生病了,今年也不会再像往年一样,每到冬天都会有一两个伙伴撑不下去就再也见不到了。

    不过,其实就算生了病也不怕的。因为堂里的司事们会请大夫来给他们把脉瞧病,还能吃上苦苦的药。药虽然是苦的,可在他们而言,却是难言的甜。

    原本大家伙都以为这肯定就是天堂了,能吃饱穿暖,冷了有火炕有火盆,病了能瞧病能吃药,这不是天堂,哪是天堂?!

    却没想到,他们竟还有能读书识字。做学徒学手艺自食其力的一天。

    而到了这一天,因为不间断的学习,也在不间断的开阔着孩子们的眼界。大家伙已经不再拘泥于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了,都渴望去触碰外面的世界。

    闲下来的时候,就愿意听薛氏。或是在外做学徒在络子铺里做伙计的那些伙伴们说说外面的世界。薛氏知道他们心里向往,有时候出去的时候也会带上一两个,让他们去看去交流。

    但凡尝到过自由的味道,就没有不心生向往的。

    何况,这些孩子们中有好几个已经快到年纪了,数数钱匣里也已是存了一笔钱了。虽然数目并不大,可在他们而言,已是这辈子见过的最多的一笔钱了。

    再加上,他们在育婴堂里住了这么多年,自然知道每年冬天,都会有一些孩子因为家里头日子过不下去被遗弃,可是育婴堂里也就这么几个名额,根本就救不了这么多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基本上已是可以自食其力了。虽说现如今育婴堂里都是超额的,可是他们既然有这个能力,自然就应该腾出名额来,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救助的。

    感受着孩子如如此晶莹剔透的善良,可贞怎么能不为之感动为之心疼的。

    不仅可贞,就是薛氏这个大风大浪都经过的人亦是感动不已的。

    而对于孩子们有这样的想法,薛氏其实还是赞同的。

    毕竟,薛氏很清楚,会遗弃孩子的,除了重男轻女的,很多都是万不得已实在没有法子的。原先都知道育婴堂不过就是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罢了,就是送给人当童养媳当徒工也好过送进育婴堂的。

    可是现如今,大家伙儿都知道育婴堂条件改善了很多。就是有些寒门小户的孩子们,都不一定能像育婴堂里的孩子一般吃饱穿暖,隔三差五的还能吃上顿大肉的。再加上,这些孩子们等到了年纪还能去外头商行作坊里做学徒,或是在育婴堂里学手艺,都是能自力更生的,可以说很多人家都是没有这个门路的。于是乎,实在山穷水尽没有法子了,育婴堂就成了一众父母的首选了。所以今年冬天,被遗弃在育婴堂附近的孩子尤其多。

    虽然司事们协同衙门里的兵壮们都会去排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为人父母的在入冬时节把孩子们遗弃在街头。因为这般排查,虽然也有几家完全有能力抚养孩子,可是因为或是重男轻女或是嫌弃孩子身有残疾的父母被找了出来。可到底大多数的孩子,是再也找不到父母的。

    虽然这会子育婴堂真是来者不拒的,可到底若能空出名额来,自然是好的。而且,他们所做的这一切,不就是为了孩子们都能自食其力么!

    因此上,和育婴堂大使商量了后,今儿一大早就过来找了苏慎。商议好后,又过来告诉了可贞。

    送走了薛氏,可贞让柳月取了两千两银票出来,打算和苏慎商议过就交给账房关师爷。

    和苏慎商量,专款专用,这笔银子除了购买安置孩子们的廉租房外,就是专门用来发给孩子们安家费和生活费的。

    这些孩子们,除了自己的衣裳铺盖饭碗筷子和一个钱箱外,可以说是身无长物的。这会子搬出来住,即便只是一个人,可也是家了。一个家中,该有的家什日用自然都要齐全的。

    对于这点,苏慎自然是赞同的。

    叫了育婴堂大使和主管账目的司事过来,耳提面命了一番,随后便让他们去关师爷那领银票去了。

    而育婴堂大使也不负众望,很快就找到了一处带有水井的宅子。

    又按着苏慎的意思给孩子们采办家什日用,一众东家掌柜的们知道是育婴堂在采买物什后,还都给打了个折扣。

    宅子修缮布置的差不多了,薛氏那也把想要租住廉租房的孩子们列出来了。

    苏慎一众人列下的规章是,只要是从育婴堂养济院出来的,都可以申请廉租房。

    廉租房没有时限规定,想租多久就可以租多久。但是每个人可以租住的间数是有规定的,一人只能租住一间,如果成了家了,那再酌情安排。租金的话,其实也是象征意义的,一月只要一钱银子,只为满足宅子的日常修缮工作。

    这样听下来后,好些原本并不觉着自己有能力自力更生的孩子也有了搬出去的想法了。

    毕竟这些日子以来,这些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几个比较自立的孩子,早已是决定要搬出去的,所以是没少打听物价的。

    细细算了一遍又一遍后,房租只要一钱银子一个月,然后吃穿嚼用,就算隔三差五的吃顿肉,五钱银子一个月也就顶了头了。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竟还能攒下五六钱银子来的。

    再想想,都是住在一个宅子里,其实和住在育婴堂也没有什么区别的。那些个原本舍不得育婴堂生活的孩子们,也都动心了,纷纷找到了薛氏。

    不过,即便好些鼓足勇气找到了薛氏这,也被薛氏否决了。

    有的是因为年纪还太小,还有的是因为身体虽然勉强允许,可是薛氏还并不能够放心,还想要多多的教授他们一些生活的技能。

    虽然被薛氏否决了,可孩子们都知道薛氏是为了他们好,所以虽然遗憾,可到底知道自己也是会有搬出去的一日的,所以并不沮丧。

    而且更多的,那是干劲十足的。

    尤其是几个年纪略大些的女孩子,生怕哥哥姐姐们搬出去后要置办的东西多,银钱上不宽裕,所以都卖力攒起了银子来,到时候好帮上一帮。

    而当听说搬出去的每人除了一整套的家什日用外,还各发了二十两银子后,个个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为哥哥姐姐们高兴了起来。

正文 第四百三十五章 保媒

    第一批搬出的孩子一共八个,两个姑娘六个小子。

    六个小子中有四个是身体健康的小伙子,眼看着这两年就快到出堂的年纪了。可以说,廉租房制度真是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了。

    毕竟,他们这样育婴堂出来的,到了年纪都是要由官媒保媒配婚的。

    虽然不愁讨不到媳妇,可到底连自己都堪堪养活甚至都还养不活的,还要养活妻子儿女顶起这个门户来,这日子有多艰难完全是可想而知了。

    而现在,不管怎么说,一个个的壮劳力,每月一钱银子总是拿的出来的。这么一来,起码遮风避雨的地方总算有了,不必东住两个月西住两个月的三天两头的搬家了。再加上,又有做工的地方,不用像之前育婴堂出去的那些兄长们一样四处打零工卖苦力,每月都能有固定的收入,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而另外的两个小子也都是差不多的年纪,不过一个是下肢有障碍的笃疾,另一个是听力有障碍的残疾。

    听力有障碍的那个小子并不在养济院的救助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到了年纪也是要和健康的孩子一样离开育婴堂自力更生自谋生路的。

    以往这样孩子的日子自然是难熬的,毕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手艺,因为身体有障碍更不会有人愿意雇佣他们做工,只能四处打些临工聊以果腹。可现如今,学了一门手艺能赚到银钱,又有廉租房可以租住。真是一下子就觉着这日子有奔头了,迫不及待的往薛氏那挂了名。

    而那个下肢有障碍的孩子,虽然是在养济院的救助范围内的笃疾。可这孩子却是个非常自尊自立的,以前那是没办法。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养济院起码还有一口吃的饿不死,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起码不用四处流浪,去养济院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可是现如今不然,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他自觉他是有能力自力更生的。再加上。在育婴堂这么多年,他自然知道其实算起来,他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