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玄机变 >

第116部分

玄机变-第116部分

小说: 玄机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汉朝,诚如兄台所说,天灾人祸,百姓难以生存,可是,民变起又如何?能抚者。温言劝之,放粮慰之,严词恫之,不能抚者,大军戮之,铁血镇之,诸位难道当真以为,乌合之众可以和朝廷的正规军相提并论吗?”

那人环视一圈,见众人都听的认真,继续说道:“张角众人,以无妄之说妖言惑众,以天命之言蛊惑人心,百姓信了也就罢了,可是,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人,那些富甲一方的人,那些世代贵胄的人,他们居然去相信这些歪理邪说,岂不可悲?民变起后,这些口口声声忠君卫国的读书人,居然置国难于不顾,岂不痛哉?天汉四百年旌旗,北之北海苦寒之地,南到交趾蛮荒之滨。却一夕落下,岂不惜哉天下?若使天下读书人,公忠体国,天下为公,焉有今日?”

这小子口无遮拦,说的倒是高兴,可是最后一句“焉有今日”可是诛心之言啊,碰到有心人给他扣上一顶“图谋不轨,意图谋反”的帽子可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好在,此人倒也能说,马上接着说道:“因此,在下看来,与其强君权,或是重民生,不如教化士人,士人安,则国安啊。”

正在大家思虑之时,突然有人朗声大笑道:“说得好,诸位说的太好了,我朝果然是人才辈出啊,中兴有望啊,哈哈哈哈。”

顺着声音看去,说话的是台上一个中年男子,此人一身白衫,风姿儒雅,头戴峨冠,气宇轩昂,举止间的风范,丝毫不比谢鲲王敦差。

这人就是曾在朝堂上见过一面的庾亮!

中书令,太常卿,庾家的家主——庾亮!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六章 交锋

【呜呜呜,忙死了,晚上还要去拼酒。。总之,大家多多支持吧,收藏订阅鲜花都往上上啊,多谢啦。】。。。。。。。。。。。。。。。。。。。。。。。。。。。。。。。。。。。。。。。。。

庾亮字元规,颖川鄢陵人,和王家一样,也是北方南迁士族子弟。不过,与王家以定策之功权倾天下不同,庾亮则是靠强大的个人魅力凝聚了大批的支持者。

相传十五年前,那时候才十六岁的庾亮,就跟随其父坐镇会稽,其父好郊游围棋,这时候,年纪轻轻的庾亮就崭露头角,为政严谨务实,判案秉公有序,绝不姑息,很快,年轻的庾亮就名扬天下。后来司马睿当上镇东将军时,仿效刘备数次拜访,才请得庾亮出山。

结果,庾亮的精明,干练,很快就在具体的事务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且不同于王导为政的宽和,庾亮一切都按律办事,不讲情面,纵然是皇亲国戚也在所不惜的得罪,而王导也对庾亮这样的行为表示了尊重,如此一来,庾亮的声誉更是扶摇直上,很快由西曹椽,尚书门下,最后升至中书令,太常卿。而庾亮的周围也很快聚集起大量的有识之士,颍川庾家也成为第一流的世族。

庾亮在台上出现,表示作为太常卿的他,要对太学生们讲话了,可是没想到,我们自己倒还先辩论了起来。

不过,见庾亮满面春风,似乎并没有生气的样子,不少人心里也长舒了口气。

“诸位都是朝廷的财富,将来的栋梁,如今皇恩浩荡,朝廷唯才是举,简拔诸位进入太学,尔等务必夙兴夜寐,朝乾夕悌,文武之道,圣贤之书,存乎一心,运呼一体,口舌之辩固然快意,但是,口舌能退的了百万雄兵吗?口舌能解决天下百姓的吃饭问题吗?口舌能让天下的官吏勤于政事,清廉守法吗?”

庾亮并没有按照程序引经据典的大说子曰诗云,而是针对我们的辩论,连续问了三个为什么。不得不承认,这三个为什么问的很尖锐,可以说直指要害,像一般人的口舌之争,确实对他这三个为什么无能为力,我已经看见很多人陷入沉思,而更多人则是面露敬佩之色。看来,这朝廷重臣里最年轻的权臣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手腕好,权力大,这学问这洞察力,也是没得说啊。

只是,挑起这一事端的小书生和他的跟班等人,却一直表情淡然,似乎这一切好像都和他们无关一般,倒让我很是惊异。

不过,他们没有看法不等于我没有,他们不敢说不等于我不敢说,既然来了太学,不出点名那就不是我了。

“庾大人所言虽是,然其错不在口舌,而在于朝廷办太学的宗旨和取向。”我放开嗓门朗声说道。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这个人居然再次口出狂言,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射到我的身上,连台上的庾亮也不例外。

庾亮深吸一口气,淡淡说道:“方才引起辩论的,是不是你。”

“正是在下!”我毫不退缩的行师生礼,朗声说道。毕竟说起来,我是太学生,庾亮是太常卿,也算是我的老师。

“报上你的姓名。”庾亮的语气很淡。

“会稽卜机!”

庾亮听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双眸一亮,虎躯一震,而是依然很无所谓的说道:“你就是卜机?唉,打仗还是行的,好吧,既然你站出来了,就说说,朝廷办太学的宗旨取向有什么问题吧。”

我听了这话不由一阵郁闷,虽然说我很清楚的知道,庾亮的淡然只是“故作”的,如今我在朝廷的分量虽不足以改变时局,却也举足轻重,尤其是处于漩涡中心的庾亮他更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他那句“打仗还是行的”,不是明显在讽刺我嘛,是人都要争口气呢,既然是你先挑衅的,就怪不得我了。

于是,我轻轻嗓子,朗声说道:“众所周知,太学由西汉武帝最早创建,立《诗》、《书》、《礼》、《易》、《春秋》五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至西汉末仿孔子弟子三千,太学亦设员三千。到王莽时,太学生增至一万多人。

建武五年十月,光武皇帝在洛阳南开阳门外建太学,学业重开。自光武皇帝开始,历代君主都重视太学教育,太学声誉日高,匈奴亦遣人来洛阳学习。顺帝继位后修缮太学,开拓房舍,造构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太学的讲堂长十丈,广三丈,非常气派。到孝桓皇帝朝,太学生已达三万人。这时候,太学到了颠峰,却也到了末日,可以说,这时候,就注定了太学的命运!”

此言一出,众皆大哗,很多人怒斥我胡言乱语,妖言惑众,辱没斯文,若不是庾亮及时喝止,恐怕早就有人拔拳相向了。就是那捣乱三人组也不例外,那个领头的小书生还好点,另外两人对我也是怒目相向。

毕竟,在太学的地盘上说太学的不是,没有点勇气怕也是不行吧,我不由还有些自鸣得意。

庾亮颇为有意味的瞥了我一眼,道:“说下去。”

有这三个字,就够了!

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却总是抓不住关键,就像修仙者似乎悟道了门槛,却总是缺乏跨过去的动力一般。我不禁感到头疼欲裂。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七章 对决

突然,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突然从我的足底生出,虽然刚开始极其微弱,可是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沿着腿部经脉朝上飞驰,很快进入丹田,循环一个周天后又沿原路返回,再在足底又运行一个周天,如此循环往复,而气流的运行速度,却是越来越快,而原本细弱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终于,三十六个循环后,这股力量最终在我的丹田宁静下来,不再乱动,而此时我只觉得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全身修为似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神志恢复后,我只觉得浑身大汗淋漓,而这一切,似乎只不过是在常人一呼一吸之间所发生。

庾亮正满脸微笑的看着我,见我双目突然光华四射,不由微微颔首,那神色竟是包含着关切。

见其他人也都关切的看着我,我才意识到,方才正在谈论术,道德问题,说到了太学的取向和价值的问题。而如今,我正在众人瞩目中,和庾亮对话呢。

方才的话茬必须继续下去,而如今的我,脑子比以前只是更加的灵光而不是迟钝,毕竟,方才突然来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就好像脱胎换骨一般。

清清嗓子,我朗声说道:“诚如所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然统领天下者,君也,治理天下者,士人官绅也,天下之根基者,民也。倘若名君励精图治,朝乾夕悌,良臣庶竭驽钝,兢兢业业,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可平。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话一说出来,马上就有人叫道:“你不过是在和稀泥而已。”

“这些人家都说过了,有什么新鲜的。”

“就是,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尽管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不过庾亮毕竟不是凡人,他依然淡然的看着我,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不过,从他眼中,我读到的,却是鼓励与支持。

名臣大家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就在这里,虽然道可以不同,但是,他们的温文尔雅,他们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是那么的光彩照人。

我此时心中升起的那股豪气,激励着我,要在这太学生云集之地,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把这一切说个明白,说个透彻!

“先说人君,古往今来,太平盛世必然有明君当权,分崩乱世则常有昏君当道,那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明君?”

我顿了一顿,见众人都面露思考之色,才接着说道:“事必躬亲,勤政爱民就是明君吗?不,事必躬亲虽然勤政,但是为政者,关键上为苍生社稷谋太平,中为四海六合谋安定,下为黎明百姓谋生机,勤勤恳恳就能把事情做好吗?爱民如子就能让百姓吃饱饭吗?百姓吃饭,要的是粮食,不是君恩!”

“大胆!”先前一直静静听着的小书生突然发作,好在庾亮及时止住了他。

我不理会他的不悦,接着说道:“守卫社稷,要的是民心凝聚,保家卫国,要得是铁血兵戈,百姓安居,要得是一份生机,说到底,古往今来的昏君,或者做事太多,或者做事太少,或者总是做坏事。而明君,有的能把事情做好,有的做不好事情,但是能用人,还有的不会做事也不会用人,但是,他可以维持,作为君王,至少不能坏事!”

见众人听得入神,我知道这段话算是起到了作用,忙继续说道:“为君者,祭祀天地以为苍生祈福,镇守京城为天下根本,统帅百官为朝廷中枢,繁衍龙子为天下延续,修明仁孝为天下典范,兴学修文为天下风气,若能为以上六者,则可谓明君,其余者,垂拱而治即可,至于秦皇汉武,则是千古之帝尔,不足为之。”

接着,我整理了下思路,接着说道:“至于刑名诉讼,典狱钱粮,礼乐刀兵这些,其事务繁忙而其量甚具,本该人臣之责,而昏君多欲为之而不堪其重,佞臣趁机蛊惑君王,天下遂乱,若是法度严谨,人臣尽心,文者录其事,武者奋其身,何愁天下不治?”

四周静悄悄的,就连庾亮也是一脸关切的看着我,听着我这番看似一般,却字字透着玄机的话。

“为人臣者,忠孝礼义而已,忠者,不惟忠君,犹忠天下者,孝者,不惟孝父母,犹孝苍生也,礼者,不为守官宦之礼者,犹天下之礼者,义,不惟小恩小义,犹天下之大义也。何为天下之忠孝礼仪?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也。而真正培养天下官绅之地,不就是我们的太学吗?”

见我饶了半天,终于说到太学上了,就是先前一直对我嘟着嘴的那个小书生也来了兴趣,而他身后的两人也稍微开始拿正眼看我了。

“方才说道,洛阳太学是太学的巅峰,但是卜机斗胆直言,那也就是太学的末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天下的英才,大半没有进太学,进了太学的英才,出去了也就是庸才!”

这话一出,再次引起哗然,这次抢先发难的,却是庾亮。

“卜机,你这是何意?你要知道,如今你的周围,全都是全国各地的风流俊杰,各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这么一说,可将他们,包括你自己,置之何地?”

“卜机既然敢说,就敢承担这些责任!”我勇敢的迎着庾亮的目光,大声说道。

“那你就说说看吧,只是,若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那你就自求多福吧。”

看来庾亮今天心情很好,居然三番两次容忍这小子放肆。很多人都在心里暗暗揣测。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八章 震慑全场

【今日第二更,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订阅,鲜花都不要少。】。。。。。。。。。。。。。。。。。。。。。。。。。。。。。。。。。。。。。。。。。。。

“那是自然,今日卜机若是说不出让各位信服的道理,甘愿爬出太学的大门!”我毫不犹豫的指天发誓!

既然已经发下重誓,无论是看热闹的,别有用心的,也都暂时放下了成见,姑且听我继续说道。

“太学讲学的是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是从西汉开始。作为教官的博士,除了讲学授徒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这些人,在诸位看来,俱都是天下的鸿儒,是一言而为百世师的贤良。

太学生都是些什么人?除了卜机,各位要么是直接由太常挑选的18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要么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再或是官宦之后,看起来,也真的就是天下的贤才尽入太学了。

太学教的是什么?诸位都知道,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熹平四年,下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这个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唐代太学生要修“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和“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兼习《论语》、《孝经》及时务策。

怎么样?先生是最贤良的,诸位是最优秀的,学的都是经史子集,可是,这些就够了吗?

永嘉之乱的时候,我们的前辈们,那些洛阳太学里最优秀,最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