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现代奇人续 >

第286部分

现代奇人续-第286部分

小说: 现代奇人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小孩子听完周文兵的话,激动的说道:“周叔叔,我觉得考古和记录文献差不多,而你学习的又是考古学,那么你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记录文献?太爷爷说过,每个人本事都不一样,我们都要看一看自己的本事,衡量一下之后再去做某一件事情,就好像我喜欢这些东西,我以后就会去做这些事情一样的,你既然喜欢考古学,为什么不去考古呢?”
    周文兵没有想到这个小孩子还真不是一般的聪明,笑了笑才说道:“其实考古学和我们现在做的文献工作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就好像就在记录着这些发生过的事情,而考古就是在发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只是他们要找出一些证据出来,证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反正都一样,国家现在需要我做这个文献的工作,我就来做了啊!”
    周文兵也知道,现在的小孩子再怎么聪明,也都还是一个小孩子,对这里自己当年都觉得无聊的事,兴趣是不会大的,如果不提前培养一些他的兴趣,等到以后他不喜欢的时候已经晚了,既然又有一个人有这样的爱好和兴趣,周文兵中自然不会放弃,笑了笑说道:“你知道十年前,我们国家有什么重大的考古发现吗?”
    小孩子摇了摇头才听见周文兵笑着说道:“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句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1990年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软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郧县人的年代外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扯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谁和层分的三层,上层芳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的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扯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职约20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坋土,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层规整,坋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扯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杖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扯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积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科。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扯,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扯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供了重要资科。
    1990年10月14一23日,安阳队对郭家庄墓地北部的160号墓进行发掘,发现该墓未经盗掘。出土铜、陶、玉、石、骨、牙、竹、漆等各种器物共353件。其中,青铜器291件,38件铸有铭文。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工具、兵器、杂器等,种类齐全,以兵器为主,有戊、刀、戈、矛等,计200多件,族900多枚,礼器41件,有鼎、罏。籃、尊、罍、卤、盉、、角、盘、斗、方卢形器等。出土玉器33件,并出土一竹篓。学术界认为,该墓属殷墟文化第三期,墓主人应为一地位显赫的武将。
    殷墟160号墓的发现,填补了殷墟研究中缺乏第三期较大铜器资科的空白,160号墓青铜器中有,方形器较多,方形器和盖提梁四足鼎都是罕见器形,大多数铜器上的纹饰繁缛华丽,制作非常精致。铜器组合、相配别具特色,对了解商代贵族生话与葬俗,提供了很好视角。其胡铜器成份的分析,对研究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季墓,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葬具为重淳单棺,随葬未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7鼎6篮规格。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礼乐器和玉器。青铜礼乐器有鬲、方壶、豆、盘、方颇、尊、爵、斣、方葬等和编钟、编磐等,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必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组佩,死者腰身部位还发现一组珍贵的腰带饰。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t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暝目”造型,也是汉代金镂玉衣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合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合饰品;整件毛织衣物,是国内同期墓葬发掘中仅见的;皮马甲及盾牌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的遣册是国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书法珍品;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种兼备,栩栩如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北温带地区生物品种。
    据器物铭文考知,墓主人为季,为西周晚期某一代国君。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为季、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三座车马坑,紧密的连在一起,是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墓地发掘所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末期与春秋早期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研究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第四章 第四百四十五章 文件的奇异备份(二)
    第四百四十五章文件的奇异备份(二)
    什么样的家庭就可以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就连贵族都是要三代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一贵族来,而小孩子自然年纪也才十岁左右,但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面,接触道的东西,都是这方面的东西,所以在关于这一方面的事情,不但比同龄人要强上很多,就算是一些大人也未必能够比他要强。
    小孩子睁着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望着周文兵,好奇的说道:“周叔叔,你说的这些事情实在是太有趣了,我觉得做文献的工作比较无聊,还是考古的工作比较有趣得多,太爷爷当年就说过,文献的工作是一个很需要耐心去做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可以,我可不想变成一个小老头的样子啊!”
    周文兵见这个小孩子对考古如此的感兴趣,自然也不会埋没掉这样的一个人才,笑着说道:“李春秋车马坑位于瑙博市临瑙区后李村。其中,1号车马坑南北长31米,东西宽3。6…4米,深12…17米。坑内出土10辆车,32匹马。车马配套,摆放整齐,马在车前,马首向西。车辆木头已朽,但痕迹清晰,马骨架保存完好。其中6辆车前每车4匹马,另4辆车前每车2匹马。车分战车、重车两类,战车车典、车轮较小,4号战车前有铜戈、矛出土。车辆有铜构件,马身、马头有铜、角、骨、贝质饰件,马饰精美,各具特色。2好车马坑南北长7。6,米,东西宽3米,深2。1米,殉马6匹,葬式与1号坑不同,车马上下分葬,马上、车下。根据出土器物及地层推断,当为春秋中期或略早,国王或贵族之殉葬坑。”
    战国大墓位于瑙博市临瑙区齐陵镇齐王陵附近,发现于齐国王陵区,拥有封土堆的“甲”字形大墓。虽多次被盗,仍出土相当数量的仿铜陶礼器和铜、石乐乐器、出土铜器、陶器百余件。陶礼器组合完好,七鼎六籃配置。铜、石乐器成编相配,铜编钟58件,有钟、甬钟、钮钟三类五种组合,石编磬每8件一组,共三组,24件。兵器有戈、矛、剑、戟、镞等,并有一件有铭铜戈。墓室内发现20余辆独辕马车,更是发掘的重大收获,根据车舆结构与用途,大致分为三类:兵车(轻车)、安车、役车(栈车)。特别是在挖掘时用石膏灌注出的许多原型标本,为研究古代独辕车的构造和战国车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墓室北侧并发现一座大型殉马坑,殉马数量多达69匹,是已发掘的齐国大墓中保存随葬品最多的墓葬之一。
    西汉景帝及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阳陵从葬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位于帝陵东南,北区位于帝陵西北,各有24个从葬坑。
    阳陵从葬坑出土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漆、木、骨、蚌、丝、麻等各种器物,以及麦、粟、菽、黍等各种粮食标本。其中数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种陶塑制品,包括各类陶俑及陶塑动物。
    阳陵陶俑,多为裸体俑。这种裸体俑又称着衣式陶俑,以别于塑衣式陶俑。其特点是陶躯木臂,赋彩著衣。从葬陶俑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数量极多。以各种武士俑为最,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阳陵陶俑不仅是西汉军事制度的直接反映,也是西汉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信息的载体,对研究汉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陶俑本身,造型生动、刻划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扯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谁和层分的三层,上层芳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的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扯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职约20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坋土,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层规整,坋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扯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杖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扯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积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科。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扯,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扯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供了重要资科。
    城是隋唐两代东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东都城由郭城、皇城、宫城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建于地势较高的郭城西北隅。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
    史载应天门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现仍可区分隋唐两个时期不同的建造工程。出土文物中则既有隋代的,又有唐代的,还有不少是宋代的。经过数月精心清理,东阙遗址显露出昔日宏伟风貌。这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为当时发现的隋唐洛阳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处遗址。也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