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嫡策 >

第6部分

嫡策-第6部分

小说: 嫡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往左拐,有五间紧闭的厢房,每隔十步就有穿着丁香色素纹小袄的侍女站立在侧,行昭问了身旁的一个侍女:“厢房里可还有歇息的夫人?”
  那侍女摇摇头,又想了想说:“方才应邑长公主来歇了会儿,没多久,就往外走了。”
  行昭笑着点点头,让莲玉打赏了一贯钱,便裹裹大氅,将手袖在貂毛暖袖中,顺着走廊往西边走。
  再往西走,就是外院了…
  行昭心头大惑,难不成应邑果真往外院去找贺琰了?也太过大胆了,若是真心想来凑面,会往哪里去?内院通外院有门子,出入需要人开锁放行,外院肯定不可能。内院女眷们在听音堂听戏,大半的仆从也在宅子的东北边侍候。女眷往外院去没有道理,那若是老爷们多喝了,要进内院来歇息呢!?
  行昭缓缓踱步,莲玉性格沉稳紧随其后,穿过垂拱花门,眼前豁然出现一个紧锁的院落,许是久无人居,青石地上存着一滩厚厚的冰水,蜿蜒淌下,栅栏里的杂草叶上有层薄薄的白霜,厢房的窗户紧掩,被风吹得一动一颤。
  行昭心头一动,敛起裙袂,便欲向前,却被莲玉拉住:“姑娘,如今可不是淘气的时候,湿了鞋袜事小,磕着碰着可怎么办?”
  行昭转了身,握着莲玉的手,郑重出言:“我必须去,不是淘气,不是任性,不去…我心难安。”
  话到最后,含了些哽咽,莲玉惊诧于行昭的郑重和坚定,索性心一横扶着行昭往里走。
  将穿过圆门,地上极滑,主仆二人扶着圆柱慢慢走,忽然听见有一带着明显压抑,却仍旧尖利的女声:“阿琰,那病痨鬼拖了我十年,我念了你十年,你却连一个承诺也不肯给我?”
 

第九章 堂会(下)
更新时间2013…7…26 21:44:04  字数:2830

 亲们~求收藏求点击求书评求推荐哟~
  是应邑的声音,语声有怒气有酸楚,隐隐约约从前头的小阁里传出去,话到后头,鼻音浓重。
  行昭当即愣在原地,面色晦暗不明,紧咬住唇,眉眼半分未动,心却兀地沉沉落下来,原有百种猜测,有千种准备,有万种设想。真的到了那一天,亲耳所闻后,竟还是不敢相信,更没料想到自己竟然猜对了,赌对了…
  果然不是如同,前一世定京传言那样——临安候贺琰风姿绰约,人如挺竹,应邑长公主新寡后一见倾心,非君不嫁。
  行昭连忙回首,却见莲玉捂住嘴,瞪圆了眼,向其安抚一笑,又轻拍她手,示意她不要慌。
  莲玉哪里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头一回亲身听到天大的隐秘,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又如同置身在正月的冰窖里,浑身冻得不敢动弹。
  又感到手被人轻拍,带着不可言明的安定,惶然抬头,却看行昭展眉一笑,更觉行昭的笑里,有苦有怪异,更多的是难以置信的平静。
  主仆二人心怀各异,躲在红漆宝柱后,小阁里的二人浑然不知。
  小阁里,几扇窗棂紧闭,内室只有透过窗棂缝隙直射而下的光,显得阴暗湿润。有光斑驳在应邑长公主的脸上,应邑撑在蒙尘的半桌上,身往前倾,眉角高挑,方才那句与其说是质问,不如说是哀求。
  “你到底要我给你什么承诺?娶你?”前方是一着青竹滚云纹镶边斓衫,背手立于窗前,面容清俊,却眉头紧锁沉声缓言的临安候贺琰。
  “你让我等你的!我却等到你穿吉服娶那方氏!方氏有什么好?她到底有什么好!”应邑本来还压抑着的语气,陡然扬高,怨毒得极似伺机而动的毒蛇。
  贺琰转身扶住应邑的肩膀,眼前女人情绪几欲失控,只好温声安抚:“你我相识于少年,方氏木讷笨拙,到底比不过你我情分。张君意累你甚深,你晓得我一直牵挂着你的。张君意一死,你便遣人给我送花笺,让我来,我不顾前程家室,不也来了?”
  行昭静静地听,面容半分未动,倒是莲玉在旁边颤得如同抖筛,大约怕多于气。
  当事实以其原貌出现在面前时,哪怕真相能如同刀割一样让人钝痛,也要咬牙沉住气——这是历经苦难之后的领悟。
  应邑闻言,登时红了眼,软了心。在年少时静好时光里,他是侯府飒爽英姿少年郎,别人都将自己当珊瑚珍宝一样,敬着供着。只有他,明明是着青衫戴方巾的风流男儿,却敢一挥马鞭,扬尘而去,策马赢她后,再回头冲她挑眉一笑。这一笑,这个人,便直直撞进心里,永生难忘。
  “阿琰…”这一声唤得极缠绵悱恻,“你的玉箫,我还收着。我给你绣的扇套,却不见你再戴了。”
  贺琰伸手揽过应邑,拥其入怀,轻轻说:“我细细藏着呢。是我的错,方氏是母亲费了心力求娶的。那个时候…”
  “我知道!”应邑急急打断,“那个时候临安侯府风雨飘摇,老侯爷一病经年,你需要一个臂膀极硬的外家。我虽是公主,若你娶了我,就要另辟公主府出来住,临安侯府算是真断根了…”
  行昭的手心已经被指甲抠出了血,扶着柱子,慢慢抬起头,望着檐下百子戏婴的雕甍,几乎想嚎啕大哭,大约世间的男人们都一个德行,审时度势,只取所需,心里藏一个,身边放一个,哪个有用娶哪个,没用的时候便弃之如敝屣,再寻真心。
  周平宁如是,贺琰亦如是。
  只是母亲何辜啊!她又何辜啊!世间种种遇人不淑的女人们,何辜啊!
  “你能理解便好。那日大婚,我喝得醉醺醺地挑开方氏的喜帕,天知道,我有多希望一挑开,便能看到你的脸。”贺琰见女人温和如初,放下了心,继续温声说。
  应邑极欢喜地一仰头,便急急说道:“张君意已经死了!你娶我罢!我去向母后求,让我做贺家的宗妇,你还是临安候,不用搬到长公主府去!到时候我为你生儿育女,我为你肃清后宅,我们白头到老…”
  说到最后,话里的甜意满得几乎要溢出来了。
  行昭一颗心攥得紧紧的,屏住呼吸,提起裙摆,躬身沿着墙垣往里走,却听里面一管清朗的声音,略带了些迟疑说着:“方氏到底是结发元妻,也无犯七出之罪,停妻另娶,就是方皇后那里也说不过去呀。”
  应邑一声娇喝:“方皇后?圣上早厌了方家了!方家远在西北,拥兵自重,哥哥话里话外多有责难,听母后说,最近连凤仪宫也不大去了。”
  又听应邑略带了些得意继续说:“方皇后又无子,又失了宠,如今在宫里都要夹着尾巴做人,自身都难保了,哪里管得了方氏。”
  行昭大惊,前世她只是深闺娘子,母亲正月里自尽后,朝堂似乎是有大的动荡。母亲死后,临安侯府哪里又会有人来同她说方家的事,白白惹她伤心呢。只是,到最后方皇后也并未被废啊。
  行昭赶忙将耳朵贴在青砖上,却听贺琰难得地语声激昂:“此事可属实?方家…方家经营西北多年,在西北根深蒂固,近年确是越发有几个御史连续参奏方家,但圣上皆留中不发,不像是要下力整治。”
  应邑一撇嘴,眉角高高挑起:“我不懂你们男人们前朝的事,但是我晓得**有时候是面镜子,照得真真的。”复而又高兴起来,从贺琰怀里起来,欢喜地说:“等方家倒台了,方氏死了,我就嫁到贺家了,给你生个白白胖胖的嫡子。看方氏那样子,生出的孩子能有几个好的?”
  莲玉杵在柱子边上,不敢大口喘气,抖得愈发大了。又想跟上前面的行昭,颤颤巍巍举了步子,却没注意脚下,踢着个破砖,低低惊呼了一声。
  里头反应极其灵敏,立马安静下来,只有男人低沉警觉一喝:“谁!”
  行昭一把拉过莲玉,反身往墙角躲。
  贺琰几步上前拉开门,虚掩一半,探身出来看,眼神极犀利,举步就往墙角边走来。
  行昭捂住莲玉的嘴蹲在阶下,透过横栏眼看着那双牛皮直筒靴一步一步越靠越近,心也越跳越快,藏在喉咙里的尖叫几欲破口而出。
  “侯爷?您在这儿做什么呢?”是何妈妈在小阁那头唤,行昭一瞬间几乎喜极而泣。
  贺琰听声亦是一惊,却迅速平静下来,扶着脑袋转过身,边说边急步走过去,不着痕迹地将门拉过闭上:“我还到处找人来伺候,三爷呢?”
  行昭看那双直筒靴转了边,反应极快,拉着莲玉就往小径里跑,一路快步地跑,疾风打在脸上,也不觉得痛,却觉有雪蒙住了眼睛,不然怎么会雾蒙蒙的一片呢。
  主仆二人钻过侧门,离小院愈远了,莲玉这才敢带着哭腔,拖慢了步调:“姑娘——”
  行昭没有停下步子,只转过头,一脸平静地喘着气儿说:“我们要比应邑先到听音堂,把湿了的鞋袜都换了,应邑才不会起疑。”
  “姑娘,您——”怎么哭了!莲玉却不敢说下去,心头更觉心酸,亲耳听到亲父与情人密谋着怎么把亲母休弃,姑娘到底该怎么办?
  莲玉拿手一抹脸上的水,也不晓得是泪是雪,神情带了几分壮士断腕般:“莲玉是姑娘的人,吃的是姑娘的饭,姑娘…”
  行昭这才慢了步调,泪眼朦胧地看着莲玉,想张口,却不晓得说什么,终是带着泪扯开一丝笑:“我知道,我知道…我还有你们…我更要坚强起来…”
  主仆二人相携到了听音堂,听太夫人念叨外边儿冷不冷后,又去内厅换了鞋袜。
  一出来,戏台上正是二胡在咿呀呀地低吟,九转缠绵,极尽悲伤。
  柳文怜演的芳娘,重新对镜贴花黄,换回女儿装回到故乡,家乡的老父却已经驾鹤西去,独留下一个坟冢。
  贺行昭眼从应邑的空位上一晃而过,眼神定在戏台上。
  她知道,从此她的父亲在她的心里,也只留下了一个坟冢。
 

第十章 绕梁
更新时间2013…7…27 20:38:22  字数:2825

 戏台上,芳娘一袭红妆,髻上斜插一支金簪,形容哀戚,掩面悲啼:“戎装一生,到头来落得个东流逝水,再不回来——”
  水袖扬天一甩,几经折转,哀哀落在地上。
  听音堂里有嘤嘤的哭声,行明耸着肩膀拿帕子擦眼角,二夫人也红了眼眶,大夫人揪着帕子,一向讷言的七娘也靠在黎夫人身上。
  太夫人面色如常,老人家见惯了悲欢,戏台上的做作,还入不了眼,同身旁的三夫人说着:“可见世事都圆满不了,芳娘至情至性,在前方,以女儿身克敌卫国,老父却…唉…”
  “芳娘代父出征,满腔孝心忠心,她老父是个知耻明理的人,也算是含笑而终,算不得太大的悲剧。”三夫人面容虽有悲戚,却不深。
  太夫人点点头,深望了三夫人一眼,又指着行昭笑:“这倒是个镇定的。”
  行昭僵着脸,在慢慢缓过来,两世为人,经受的苦难多了,便也不那么在意了。
  撞破内情,伤透心过后,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听太夫人这么说,行昭扯开一笑,神情里带了无奈:“三姐姐和七娘一直哭,我哄了这边,哄那边,就忘了自己也是要哭的了。”
  一句话逗得夫人奶奶们都笑了起来,行明有些不好意思,抽泣着红了脸,拖着锦杌便往七娘那边靠,嘴里嘟囔:“阿妩是个坏心的,我俩再不同她好了。”
  听音堂里又是一阵笑。
  这厢正说着话,那厢戏台又敲敲打打着,《训子》开锣了。
  台上将唱了一句,便有人撩了帘子进来,灌进来一股寒风,三夫人连忙迎上去:“长公主可赶得巧了,新戏这才开始。”
  行昭浑身一僵,听得一个极是兴高采烈的声音:“是吗?倒是我的运气了,前一出戏唱得怎么样啊?”
  纵然台上已经是唱上了,应邑的声量也半分未降,边说边落座,面容光洁眼神明丽,同方才那个拿着戏单有些不耐烦的样子,判若两人。
  三夫人还没来得及说话,便有人赶着奉承了:“长公主点的角儿,能有不好的?柳文怜唱得着实好,听哭了多少人呢。”
  应邑双手放在黄花木扶手椅椅背上,抿嘴一笑,再没有答话。眼神扫过大夫人,落在行昭与行明身上,冲她两招招手,侧首同太夫人明艳一笑:“这两个小娘子就是您的孙女儿?临安候的掌珠?”
  行昭与行明都站了起来,立在太夫人身后,长辈间说话,小辈不许轻易答话。
  太夫人摇摇头,向缩在角落里的贺行晓招了手唤过来,压低了声音:“行明是老二的女儿,那个才是侯爷的幺女,晓姐儿。”
  应邑眼神在行昭与行晓身上打着旋儿,一个脊梁挺直,明眸皓齿,眉眼之间毫不闪躲。一个绞了长长的刘海,遮住大半的神情,很标准的庶女模样。
  行昭心里极厌恶应邑那毫不掩饰的打量,她凭什么做出一副运筹帷幄的样子。却还是压低了声音,与贺行晓一道恭谨行礼问好。
  应邑笑盈盈地褪了腕上的两支赤金镶青石镯子下来,一人一个地套在行昭与行晓手上,又拍了拍行晓的手,眼神从行昭身上一闪而过,同太夫人又说:“真是两个好孩子。太夫人好福气。”
  太夫人心下疑惑,应邑并不是好相处的主,连几位王爷家的郡主都没得过这样的亲近,旁边还站着行明,三房的行晴、黎家的七娘也在,还有几家的姑娘在,这样区别对待行昭与行晓,是什么道理?这个时候却容不得人细想,太夫人亦是自矜回笑道:“哪里又有多出挑。两个小丫头还差着远呢。定京城里多的是顶好的小娘子。”
  正巧,太夫人话音将落,台上就响起了叮叮咚咚的锣鼓声,太夫人笑着朝戏台方向,抬抬手,示意台上正唱着戏呢。
  应邑微敛了笑意,轻轻颔首,余光扫过行昭,瞬间变得极黯。
  行昭摸了摸腕上,明显大了一圈的镯子,青石冰凉沁人,她若有所思地再看了看贺行晓,贺行晓虽垂着头,唇角抿得紧紧的,眼神里却有很不可置信的激动。
  戏台上演到第二折,戏中老母蔡文氏正面向看官们哭诉:“我那儿,狼心狗肺,我予他吃,予他穿,助他高中皇榜。他却叫我老来无依,老妇人有冤有怨,只好撞头去向那阎王诉!”
  三夫人这厢正支着耳朵听应邑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