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潇潇雨歇 >

第285部分

潇潇雨歇-第285部分

小说: 潇潇雨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轿鞅北呓缟先ァT谔歧蠢矗挥腥美钍烂窭肟ぐ玻崖牡姆吲⑿沟酵回嗜松砩先ィ攀窍ぐ参;淖罴逊桨浮

    李渊没有听从唐瑛的建议做什么决定,他此时并没有过于担心突厥人的侵扰,因为颉利的主力已经被李靖给打败了,按照往年的经验,颉利在今年不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所以,突厥的威胁,在眼下这个时候,反而不如他儿子给他带来的威胁严重。

    唐瑛的一切努力都没用处,而李世民等人没她的这种耐心,早已经放弃了对李渊的争取。在越来越紧迫的压力下,以长孙无忌为首,李世民的心腹们都团结起来,轮番开始在李世民耳边灌输武力夺权的必须性,一封封充满试探的信件也被秘密送达到那些需要秦王府格外注意之人的手上,这些人包括了李靖、李世勣、李孝恭、李道宗、刘弘基等。

    “怎么样?有几封回函?”

    秦王府的书房中,李世民面无表情地望着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手中有一叠信件,但只得关注的,却只有一封。

    “任城王回函了,一切听从殿下的。”

    李世民点点头,这在他的意料之中:“李靖的回函呢?”

    “他没有回函,只让送信过去的人带了一句话回来。”长孙无忌顿了一下,看着李世民突然变的有些紧张的眼神,摇头道:“他是大唐的臣子,秦王与太子的孰是孰非,非臣子所能议论的。”

    李世民一听这话,顿时长出了一口气:“好一个李药师。无忌,你得跟着学学。”

    长孙无忌也是轻松地一笑:“是。不过,臣怕是没有这个资质去当李大将军的徒弟。”

    “呵呵,各有所长嘛。李世勣那儿呢?”李世民笑笑,话题一转,到了李世勣的身上。

    “几乎与李靖的回答如出一辙。”长孙无忌这次却是苦笑了一下:“看来,他还是置身事外的态度,而且,唐瑛的作用,没有显现在他的身上。”

    李世民缓缓地点头:“也罢。李世勣是并州总管,他的态度直接关系到长安的稳定,只要他不把目光放在这里,对我们就无大碍。”

    “需要让唐瑛再写一封信给他吗?”

    “不用。”李世民断然挥手:“前一段时间,他回长安的时候,唐瑛找过他,他心里应该有数了。”

    长孙无忌点头,不再谈李世勣了:“刘弘基那里没有回函,只是让人传话,说从太原到现在,他没任何改变。”

    李世民微微一笑:“好,本王明白了。屈突通老将军呢?”

    “老将军什么话也没说,给殿下写了几个字:安全第一,洛阳有他。”

    “好。洛阳无忧,你我的退路就有了。”李世民一拳砸在案几上,激动之情不再掩饰。

    长孙无忌叹口气继续道:“西安王……没有消息。”

    “孝恭兄这两年待本王不比以前了。唉。”叹声气,李世民苦笑一下。

    “臣派的人回报说,他也没有派人去见太子。”长孙无忌沉声道:“臣会派人继续看着。”

    李世民点头:“嗯,此事你去做就是了。”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有些闷闷的,赶紧笑道:“也有好消息,据敬君弘来报,吕世衡早就仰慕殿下风采,已经先跑去试探他了。”

    李世民一愣,随即笑了。敬君弘、常何、吕世衡都是玄武门的守将,敬君弘早年就是李世民的属下,一直对他忠心耿耿;常何是秦王府这两年拉拢过来的,三大守将中,只有吕世衡没有被他们试探过,却不料主动倾向了李世民。常何是主将、敬君弘、吕世衡是副将,三大守将全都成了李世民的人,不由他不笑呀

    夺嫡之争再一次把长安城里的气氛推向了紧张,特别是那些时刻关注太子与秦王的人们。人们不敢在公开场合讨论这件事,但私下里的串联却在进行,而泾渭分明的界线也在慢慢形成。

    靠军功从底层起来的将军们和一些被秦王府从底层发现提拔起来的官员们,都慢慢地靠向秦王府,他们不曾公开讲述自己的意愿,却在暗中跟秦王府的人越靠越近。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官位较低,并不太受朝廷上层官员们重视,所以,太子一派的人马也没怎么注意过他们。

    而站在太子身边的那些人,却都是眼下长安城里举足轻重的人物,有朝廷枢纽的中心人物,有关陇门阀的掌门人,有贵族功勋的元老和子弟,有后宫宠妾的家人亲属们,还有外放大员们的家人弟子们。这些平日里眼睛都往上看的大人们,自知与秦王关系不好,也害怕秦王的那身血腥味,所以,不由自主地抱成团,都围在了一向跟他们关系很好的太子身边。

    满天乌云笼罩下的长安城里,各种暗流在迅速流动着,压迫着人们的神经,刺激着人们的感知。只不过,在所有这些人中,李渊的头是最痛的,因为,他不止在为儿子们的争斗而发愁,另一件大事更让他愁上加愁,这就是从开春到夏初的大旱。

    武德九年从开春起就开始的大范围干旱到了季末是越来越严重,眼看夏季将至,田地里的庄稼却只剩下一片干枯,翻裂的土块如同一只只张开嘴的恶魔,吞噬着人们的悲伤和绝望,今秋粮食绝收的后果,几乎已经无可挽回了。

    干旱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广,灾害面积的不断扩大,也让朝廷上下等人从五月中旬开始,就把心思暂时从皇子之间的争斗上转移了出来,李渊也减少了平日里的歌舞酒宴,连避暑的习惯都断了,难得的主动处理起朝政来。

    李建成也是忙的一个头两个大,不仅仅要天天收取各地飞马送来的驿报,还时不时地被李渊唤进宫去询问旱情的情况。往往是从天不亮忙到天黑,还有一大堆急报等着他处理。他忙的昏头转向之时,自然也就暂时放开了对秦王府那边的监控。

    大范围的旱灾影响的不仅仅是收成,还有税收问题,就五月底报上来的各地数据显示,全国税赋比武德八年同期足足减少了好几成,近乎一半。大灾减产,税收降低,需要花费的钱却直线上升,这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就会产生,这可是天大的事。所以,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神都用在减灾挽救上去了,连很久没直接参与朝政的唐瑛,也奉李渊的旨意在裴矩那里帮起忙来。

    坐在李渊面前,唐瑛规规矩矩地奉上各地传来的文书,这些都是她从李建成那儿给李渊带过来的,每每裴矩和李建成忙不过来的时候,唐瑛就得替他们往李渊这里跑,当资料运输员了:“陛下,根据并州和洛阳传来的消息,那边都还勉强过的去。山东那边旱的非常厉害,几个月不见滴水。唉,中原大范围的减产,看来是无法避免了,眼下,朝廷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做好救灾安抚,一定得保证不死人。”

    李渊翻看了几份告急文书,眉头却是越皱越深:“河南可是粮仓,你看看,屈突通却说,十地九旱,恐怕不是减产,而是要绝收了。”

    唐瑛正在看江南道发来的文书,听了李渊的话,回道:“眼下正是夏初,夏旱则秋涝,今年恐怕很难过的去,陛下要有所准备。”

    “嗯,太子那边商议的如何?”

    “太子他们已经在着手准备各地放赈的事情了。好在前两年收成不错,加上几个大仓的存粮还不少,我跟裴大人计算过了,今年大范围的放赈抚民足够了。”

    “灾年都不是一两年的事,今年过去了,要预防明年。”李渊沉思了一会儿,缓缓道:“你去告诉太子,放赈的安排一定要细致到位,该放的地方要放,能不放的地方尽量不要去。”

    “是。”唐瑛忙答应着:“可惜,如果有作物能在大旱之后播种,并短时间可以收获食用,就能暂缓灾情带来的损失了。”

    李渊眸子一亮,旋即又苦笑摇头:“难找呀。”

    唐瑛何尝不知道难找这样的作物。在她的知识里,有这样的作物,就是马铃薯和红薯之类的,可惜,在这个时代,这两样东西还不知道在世界上哪个大洲深埋在野外呢,至少,她没见到过。

瓦岗三年 第四百五十六章 救济

    第四百五十六章 救济

    踌躇了一下,唐瑛决定让大唐人去碰碰运气,如果这个时候有红薯,找到最好,没有,能找到类似或者近似的,也应该是好事:“我当年跟着母亲流浪的时候,见过一种野菜的根茎,好像叫什么生薯,听那些逃难的乡亲们说起,那东西好像不避旱涝,栽哪儿都能生长,而且长的快,十分抵饿。”

    “生薯?能吃?”

    “肯定能吃,我就是吃过才有记忆。不过,我只吃过一点点,这么薄的一小片。”唐瑛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给李渊比划了一个厚度:“味道有淡淡的甜,可香了。”

    李渊笑笑,摇摇头:“你那时候才多大?饿极了,吃啥不香呀。朕记得,当年二郎征讨宋金刚回来后对朕说,他吃过野菜了,味道清香,简直是美味,说的朕都流了口水。后来,朕命人也去找了一些野菜,却没吃出什么香味,倒是苦涩的居多。所以说呀,这吃东西香不香,得看什么时候。唉,倒是难为你了,小时候吃了不少吧?”

    唐瑛被李渊一句叹惜,勾起了刚穿越过来那两年的心酸日子,再想到母亲,这眼泪一下子就充盈了眼眶,哽咽了一声,点点头:“那种时候,能找到那些吃的就很不错了。”

    “好了,是朕勾起你的伤心了。你说的这个生薯,既然能吃,朕就命人去找,只要能找到,就弄去种上。眼下是非常时期,啥手段都得用,总之,就你说的那句话,尽量做到不出现饿死人的事。”

    “陛下心怀百姓,是大唐百姓的福分。”唐瑛这句马屁拍的可是真心实意:“其实,各地有各地的情况,只要各地的官员肯用心,一定能找到暂时的替代食品。”

    李渊对唐瑛的建议很是动心,但这些事情毕竟只能试探着去做,能不能找到替代食品还在两可之间,作为皇帝,他顾虑的事情远比唐瑛顾虑的多:“你说的不错。这样,你回去后把你刚才想到的细细写一个条陈给太子,然后告诉太子,就说是朕的旨意,让各地官员都留心一下,尽量各自解决困难。开仓赈济的事情更要组织要严密,受灾严重地方的人员流动要控制住,灾民如果安置的不好,难说会不会造成大的动乱。”

    “控制灾民?那,不允许他们离开的话,万一没有吃的,会不会……”唐瑛一愣,在她的印象里,大灾之年,受灾严重的百姓出外乞讨过日很正常呀,可李渊居然说不许,这让她很不理解。

    “大隋灭亡的前车之鉴不得不学呀”李渊叹口气:“一旦流民聚集在一起,就会生事,没事变有事,有事变大事。不管怎么安排,都不许发生动乱,哪怕饿死几个人,也比有人造反死的人少。”

    李渊不加掩饰的回答,让唐瑛心里很是难受,虽然她已经在努力接受这种封建社会的观点了,可这样不把小民的命当命,只顾自己皇权稳定的封建君王做法,还是让唐瑛无法接受。可她也无法改变,甚至连这方面的争取都做不到。

    见唐瑛沉了脸不说话,李渊笑笑:“朕知道,你心怀仁慈,见不得小民死的多,但你那真是妇人之仁。隋末的大乱,死在战乱中的人口,可比死在灾荒年景里的人多的多呀。所以,天灾不怕,怕就怕人祸。朕也不是不体恤那些百姓,所以,朕才会命太子他们抓紧时间安排各地救灾事宜,就算一定会死人,也是死的越少越好。”

    “陛下说的是,唐瑛受教了,以后一定会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唐瑛躬身行礼,暂时把那种不舒服压了下去。不管怎么说,李渊毕竟还是比较注重民生的皇帝,即便是观念上有巨大差异,他的那些道理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他这个皇帝当的也算不错了。

    “你做事还是很好的。”李渊很满意唐瑛的回答,转而安慰起她来:“肯为小民请命,正是你的长处,这点,太子他们倒要多跟你学学。朕见了屈突通的上奏,他告诉朕,他手下官员视察旱灾情况时,发现洛口仓附近有近千亩田地几乎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颇感惊奇,仔细一打探,你猜怎么?”

    唐瑛笑笑:“朕又在开我的玩笑了。是,那一大片田地是臣家里和周围邻居们的。这可不是臣自夸,臣家里田地中的小水窖,已经建成了五六年了,经常保养使用,所以,在此次大旱中,终于发挥出了大作用,将旱灾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

    “唉,你给朕提出小水窖的建议,也有三、四年了吧?你去年回到长安后,曾建议朕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兴修小水窘,并修正各处的水利设施,朕虽然给下面的人提了,但今天看来,还是下手太晚,动作太小了,否则,今年的大灾也不会影响这么大了。唔,今冬吧,今年冬季里,一定要让各地官员抓紧这个水窖的建设,还有你提过的那个水库的修建。”

    面对李渊的感慨,唐瑛只能笑笑:“如此的大旱,那种小水窖的作用也不大了。臣家里的小水窖之所以作用还可以,主要是洛阳地区今春还是下了点雨的,加上那些小水窖数量多,所以积蓄的水量基本够用。并州这几年也建设了不少小水窖了,只是大家没经验,有了今年的教训,估计明年都能积极一些了。”

    人都有一种懒惰本性,没见到成效的新生事物,被接受的程度都很低,所以,即便并州、河南、山东,包括长安周遭都挖了不少小水窖,但人们并没怎么用心,所以,成效也没出来。加上这几年里,李渊父子的多半心思都用在了稳定政权和争权夺利上,小半的心思也被突厥人等占据了,哪儿来的时间去注重这些民生建设呀。

    想是这样想,唐瑛却没这么说。不过,她心里也想到,不管怎么样,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只要大唐上下通过这一次的大旱认识到了小水窖的好处,想必明年真能在全国推广小水窖,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了,这样一来,百姓就有福了。唔,我是不是找个借口,再出去跑两年?

    “瑛儿,你有这些方面的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