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道果 >

第477部分

道果-第477部分

小说: 道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这一入河北道,沿途的所见所闻,却让邱言心境为之一变。

    河北,已然大旱三年!

    满目疮痍!







第七百四十七章 灾在外,运在身,书生欲积德

    “老爷,你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大爷,我女儿自小身子好,把她卖给您做丫鬟,您看成不?”

    “好心的老爷,赏口水喝吧……”

    河北道为古幽州所在,被开发了足有千载,曾是朝廷粮仓之一,但这两年天灾不断,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多数旱死,有限的一点储备,都被地主握在手中,轻易不肯开仓。

    而朝廷立下的常平仓、惠民仓,则在几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朝廷派人彻查都找不到头绪,如此一来,光景哪里能好了?

    再加上地处边疆,时有草原人寇关劫掠,天灾**一相逢,便成了人间惨事。

    这路上的黄土地处处龟裂,看不到水源,却能看到皮包骨头的人沿途乞讨,不少人都晒得皮肤黝黑,气若游丝,兀自拖着沉重的身躯。

    向远处看去,能在枯死的树干下,看到有人躺着,无声无息,有蝇虫聚集,生死不知。

    更有因为营养不足,而小心跟在长辈身边的“大头娃娃”,当真让人看着就要生出恻隐之心。

    邱言所乘坐的马车,就在这种环境中前行,接连不断的有人过来挡车,有的是为求食,有的则是要将自家的儿子、女儿卖了,当然,也有不少人成群过来,想要劫掠。

    对于这些人,孟家都有安排,不过邱言却有自己的打算,那孟家派来的人,名为孟威,乃是家生子,年不到三十,但很得孟家看重,人也机灵,注意到邱言的打算之后。就主动将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了邱言。

    其实,对于这些,孟家都有了准备,世家大族,幕僚、智囊不少,一旦决定和哪个人结交,就会有一群人去收集情报、分析喜好,提前就列出应对之法。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若有人献殷勤。被献的那个人不是自己,难免会觉得献殷勤之人太过趋炎附势,让人鄙视,可如果被献的人是自己的话,反会觉得那人懂事、有眼色、有眼光,那是怎么看怎么顺眼,连带着其人背后的家族,也会生出好感。

    这种法门,流传许久。百试不爽,化孟家当然也驾轻就熟,所以在幕僚推测出邱言的性格倾向后,早就在过来接人的马车和护卫车队中备上了物资。在邱言做出安排之后,立刻就有人出面分发给难民。

    但如此一来,周围的灾民见了,立时闻风而来。一拥而上,有种要发生踩踏的迹象。

    不过,对此邱言早有预料。也都安排了孟家的护卫提前做好了准备,可以及时的维持秩序,倒也算是安稳——邱言在交接兵权时,做的格外干脆,连一个护卫都没有留下,孑然一身的入关,身边除了邱安之外,就只有灵秀仙子相随,后来考虑到一些事情,连灵秀仙子也暂时隐没。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过来的人越来越多,马车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到了最后,甚至寸步难行了。

    车上,孟威却是见怪不怪,还在与邱言说着三晋之地的风土人情,但等到马车一晃,这才微微色变,召人过来问清楚了原因,知道又有饥民过来想要抢夺,但这次的人数太多,护卫人手已经不够,所以没能拦住,但现在已经平息下去了。

    只是,经过这一番混乱,那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怀起异心,蠢蠢欲动。

    这种灾难最是展露人性,是善良还是丑陋,是待死,还是冒死一拼,又或者用旁人的命来就自己,都在一念之间。

    而这些人的情绪变化,也随着淡淡波动,传入邱言心中。

    “修撰大人,还是见好就收吧,”听完汇报,孟威来到邱言跟前,出言建议,“灾民饥民着实可怜,咱们能帮自然要帮,可毕竟不是朝廷,这种年景,好心拿出粮食,一个不小心,反而有可能闹成大乱,好心办坏事。”

    邱言闻言,点点头道:“你说的不错,那就适当减少吧,尽量发放,但也不能不顾自身安危。”邱言并未坚持,他本就料到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可有些事,总不能因为惧怕后果,就不去做了,只是不能拿孟家的人命,来为自己铺路。

    况且,远宁兵灾,灾民入城时,邱言也曾施粥,自然清楚变故的可能,知道孟威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孟家的人能做到这一步,足以证明诚意。

    有了邱言的这话,孟威也就放心了,立时出去安排,指挥的井井有条,虽然饥民难免会有反复,却没有造成什么大乱。

    未过多久,马车驶入中途县城,这城中与外面的景象不同,虽也能看出灾情,但相对来说更有秩序,城中街道边上,也能看到搭棚施粥的人。

    马车来到一座客栈前停下,众人下车。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一晚,明日继续赶路。

    入住的过程没有什么好说的,晚饭时候,孟威向邱言求教了一番,看得出来,这位孟家的家生子,还是很好学的,而且颇有见识。

    这点,邱言白天就有所发现,看出这个人看事情能看到点子上,处理事情也堪称果决,更难得的是对调配人手也很擅长,是个难得人才。

    任何世家对这样的人,都会求才若渴,这样的人也是维持一个庞大世家所不可缺少的,从侧面来看,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孟家,也不简单。

    谈话持续到晚饭结束,跟着孟威颇为不舍的告辞,说是不敢打扰邱言休息。

    送走孟威,回到房中的邱言拿出书本,默读起来,他的两部典籍原本,在交接兵权时,就随负责传召的内侍,同往京城去了。

    那京城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期待一观典籍真面目,甚至有不少大儒、宗师,不辞辛劳的从各地赶去,隐约是场盛会,但他这位作者却没必要非要出现。

    没过多久,包裹中的人参宝宝等物便又闹了起来,但丝毫影响不到邱言,他看了一会之后,抬手虚抓,汇聚身上的寄托念头顿时显形。

    这些是白天,他下令分出物资和粮食后,牵引而来的民愿,与远宁施粥相比,更为浓郁、醇厚。

    不过,邱言摇了摇头,将愿念一搓,化作一团气运,屈指一弹,气运分散,回归寄托愿念的一名名饥民身上,壮大与他们的气运,这样可以提升活命几率。

    邱言而今虽然神通不小,修为也算高手了,可并不能一举扭转人道变化,想拯救全部灾民,不是靠他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必须要有龙庭出面才行,话说回来,如果他真的凭一己之力,用神通解决了灾祸,或许才是祸事的开端。

    不过,这不妨碍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给予帮助。

    做完这些,邱言就要吹熄灯火,修养一番,却被窗外传来一阵嘈杂人声给吵到了。

    几息之后,就有孟威过来敲门,将事情原委说了一遍。

    原来是位远游学子归来,看到城中之人安睡,而外面的饥民却忍冻挨饿,在城中慷慨陈词,引发许多人的共鸣,造成了混乱局面。

    “此人号召商贾、士绅将家中余财捐出,解民水火,这客栈中的住户,也被他派人通知了,让咱们也把东西全都捐出去,积个阴德……”孟威说话的时候,颇有些不以为然的味道。

    “原来如此,”邱言点点头,问道,“既然是游学归来,想来其家也在这里,是否已经做出表率,破家救人了。”

    孟威闻言冷笑:“问题就在这里,这人的祖籍虽然在此,也有宅子归于河北,可其父乃是一方封疆,家业、产业、田业的大头都在外地,就算是捐出宅子又有何用?再说,饥民缺的是粮食,给他们宅子,官府也不会轻易将他们放入成中,更何况,这人在家中也说不上话,那宅子的事也不是他能做主的。”

    孟家自有消息来源,那起头之人的背景已然被孟威摸清,如数家珍。

    说着说着,他忽然问道:“对了,小人这次上来,是想要请教修撰,要怎么应付此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多余的口粮都予他,但要留足护卫所需。”邱言这般吩咐,其实他也看出,孟威已有打算,之所以过来询问,是要体现尊重。

    “那就好办了……”孟威笑着离去。

    不过,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他所料般顺利,虽然他们不想找麻烦,但麻烦却主动上门了——

    第二天一早,邱言就在客栈大堂中,见到了那位发起人。

    此人倒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出身于本地一户书香人家,名为孔三卫,其父为的岭南道观察使。

    “早听过邱兄名头了,在下早就有心一会了。”这位孔三公子一开口,说出来的话,却让孟威等人略有不满。

    要知道,如今的邱言不是当初那般默默无闻了,就算边军将领见了他,也要称呼一声“修撰”,士绅更要尊称“先生”。

    可这位不过举人功名的孔三卫,无论是从礼节还是称呼上,都隐隐有种凌驾其上的味道,惹人不快。(未完待续。。)

    ps:  感谢“小武他爸”投出的月票!







第七百四十八章 片语自有乾坤,岂在一面之词

    “孔兄客气了。”邱言倒是以礼相待,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这份涵养令孟威等人暗自佩服。

    他们却不知道,在邱言看来,血肉身的命格也好、名声也罢,都是体验人道的过程,能借此接触到不同心理的人物,本身就是种收获,又何必将之放在心上?

    孔三卫听了邱言回答,微微一愣,神情稍微庄重了些,跟着恭维了几句,最后则道:“邱兄过来,我本应尽地主之谊,可眼下国难当头,哪里还能有个人的享乐,这朝廷不顾灾民,硬要出兵也罢了,被派来救灾的钦差大人,个个尸位素餐,使局面越发糜烂,着实令人心痛。”

    邱言听他终于切入正题了,就邀他就坐。

    “我这次过来,一方面是想和邱兄切磋、印证所学,另外一方面,则想问问邱兄对河北旱灾的看法。”孔三卫也不客气,坐下之后,就这般说着。

    孟威听了,却是暗暗撇了撇嘴,从他与另外两名护卫的脸上,不难猜出心思——

    “这人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和修撰大人切磋?修撰乃文魁状元,书就典籍,在草原上领着一帮奴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是何等人物?”

    “他一个未经世事、不过只读过几本书的书生,说要和大人切磋,还印证所学,未免太不自量力了!传言修撰大人的墨宝,就算是大儒宗师,都曾争夺过,更不要说几次会试,都有异象相应!”

    “还问对旱灾的看法?笑话!他一个无官无职、没干过什么实事的举人,却一副将修撰当成幕僚,寻求建议的样子,着实可笑。”

    这些念头,在几人心中闪过。他们对视一眼,看出了彼此的心思了,都是暗自冷笑。

    不过,孔三卫自然不知道几人心思,他本身小有名气,一路上和同伴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彼此吹捧的时候,都是把天下兴亡作为己任的,胸中自有抱负和理想。

    就这一点而言,邱言前身也是一般。是种朴素的理想。

    不过,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就难免令理想膨胀,分不清高低轻重,做出在旁人看来离奇之事。

    这种事,在邱言的前世并不罕见,很多人不知民间疾苦、不晓术业专攻,就能指点江山、舍我其谁,视自身强过泰斗。旁人看来不可思议,可沉溺其中之人却毫无所觉,言行举止,已和妄想中的自身重叠。

    而这一坐下。孔三卫却将见闻说了一遍。

    他这次外出游学,本有意参加会试,因为一些事情错过日子,只得作罢。既然不用科举,这心中的悲天悯人便发作起来,想起老家的大旱。这才赶来,一路所见,令他怒不可遏。

    邱言却不关心对方的心境转变,而是问道:“照你这么说,河北道腹地,已被卢钦差平息混乱,暂时缓解了灾情?只在处置流民上,闹了些动静?”

    他口中的卢钦差,正是被派来处理旱灾的钦差。

    从孔三卫的话中,邱言对河北道的旱情,算是有了个大致了解。

    其实,旱灾第一年的时候,算不上多么严重,但由于官府疏忽,没有及时做好准备,后面才会不断恶化。

    事实上,朝堂上对于这次国战的反对,就有河北道旱灾的原因在里面,很多大臣倾向于议和,就是考虑到灾情与兵事都是后勤黑洞,一个不好,伤及国朝根基。

    不过,随着新任钦差上任,局面却被渐渐打开了——在此之前,已经有己任钦差了,却都没能有所作为。

    而这位卢钦差,一改前几任的作风,虽也调集物资赈灾,更是严厉查处克扣和贪污,施以重刑,除此之外,却又由南向北大兴土木、水利。

    邱言入关之后,所见的都是河北道北方景象,还处于治理盲点,显得严重。

    “若非孔兄提及,邱某险些陷入以点及面、盲人摸象的误判中了,将北疆一线的光景,当成整个河北道的情况。”谈到后面,邱言感慨起来,“这位卢钦差,倒有几分能吏之态。”

    这是他有感而发,神灵身在河北道没有祭祀流传,即便有着几点灵性,也只是心有鬼神的层次,难以衍生法域,所以他对道中情况并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一隅之地发生的事,理所当然的冠到整个区域之上。

    简单来说,就是听说河北大旱,又见到了最北边的情况,就觉得整个河北都是人间炼狱了,在这么一种情况下,朝廷不仅不拼尽全力救灾,还调动物资去与草原柔罗交战,无疑就是穷兵黩武了。

    但实际上,北疆的惨状,除了灾情之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正是由于草原入寇造成的,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扯不断、理还乱。

    不过,再看河北道南边,却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卢钦差救灾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挑选灾民和流民中的青壮,负责兴修水利,并提供食宿,发放工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