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

第410部分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第410部分

小说: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志常哈哈大笑道:“忘却前生,不求来生,缘法只在今生修得,故名修缘。十二年后,还有见面的机会。”

    说罢,李志常大袖一拂,一道清风拂过,李茂春和妻儿眨眼就会居然回到了数里之外的家中。

    而那仙风道骨的年轻人,和他身边的小厮,早就不见了。

    李茂春看着妻子怀中的儿子,不哭不闹,露出安详地笑容,心中想到此子来历恐不寻常,不知是福是祸。

    那人说十二年后,还会相见,李茂春不禁有些担心和好奇。

    他这些心思,李志常自然不会去管。两人立在一座山头之上,小武又感受了一番道家飞行绝迹的剑仙手段,心中想到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做到这样。

    到时‘绝云气,负青天’当是何等快活。

    李志常负手而立,看着底下万家炊烟,南方比之西北,人烟更加稠密。

    红尘万丈,气机纷杂,才演绎得许多悲欢离合,又有那些仗剑高歌,足为可道。

    前面不远处便是一座山,一座奇山。

    有何奇处?

    此山前峰後屏,左环右抱。形似凤翔。

    浙州书院之多,乃是天下之冠。

    而前面这座山,便叫凤凰山。

    上面有一座凤山书院。闻名遐迩,仅在四大书院的名头之下,里面有不少大学者在其中讲学。

    常人只能看到这凤山形如凤凰,而在李志常望气术下,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那书院中,有文气溢出,缥缥缈缈。色彩缤纷,灿烂如锦锈。有股文气,所发出的光芒直冲云霄。足以与日月争辉。稍稍次之的数十股文气,光芒也有几丈高,或者几尺高,依次递减。最次的文气也有一点微弱的光。胜过萤烛之火。

    以最强的那股文气。恐怕一般的元神高人都不敢在其上空飞过,不然铁定会被冲下云霄。

    文气也是天地气的一种,不同于神力受制于天庭,受制于阴司,那文气浩浩汤汤,自有一番神妙。

    正所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文气在儒家又称之为浩然之气。

    养生延年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一口浩然之气,足以万法辟易。

    在对邪祟的克制上。犹自胜过道家的纯阳元神。

    当然儒家追求的也不是除魔卫道,而是讲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或者说‘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

    儒家修行,跟道佛别有不同。

    道佛两家虽然法门各自不同,最终都是要求长生的。

    儒家修行的却是不朽之道。

    这‘道’便是道佛两家所谓的‘性’。

    以其性灵之光,不朽不灭,光照万世,为毕生追求。

    “公子这山除了长得像只鸡之外,没什么出奇处,有什么好游玩的?”一声娇脆的声音凭空在这山头响起,说的自然也不是李志常他们所登上的小山坡,而是前面的凤凰山。

    小武暗自发笑:这山说长得像鸡,确实更恰当一点。

    不过自来附庸风雅的人多,若以小姑娘的天真烂漫之词,恐怕就不免大煞风景。

    李志常和小武回头,只见到一个男子带着婢女也到了这坡顶。那人披头散发,磊落不羁,身穿秋香夹软纱青袍,脚穿玄色浅面靴头鞋,白绫袜上,罩着水绿绉纱夹袄。

    只是眉眼两旁,皱纹略多,显示出其年纪当是不小了。

    但其神态风雅,容貌清俊,李志常生平所见人物,亦少有人及得上。

    而这人身边的婢女,只一身红装,胜过骄阳,艳~丽无比,夺人耳目。

    两颗眼珠,滴溜溜打转,漆黑如墨,神采照人。

    李志常打量两人的同时,对方也在打量他,当李志常目光落在那红衣婢女身上的时候,对方亦毫不示弱,跟他对视。

    这世界风俗类似古代,似这红衣婢女,不怕生人的,并不太多。

    少女目光清澈,让人可以感觉到其真配得上那一句‘思无邪’。清亮的眼神,好似夜空下的星辰。

    李志常缓缓开口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座山值不值得游览,不仅要看它的风景,更要看上面有什么。”

    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着实然这位公子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过他没有说话。

    少女抿嘴咯咯笑道:“那前面的山有什么,有仙还是有龙?”

    这时候那公子才说道:“凤山书院虽然不是四大书院之一,但也有陈立荣这样的大儒,比诸神龙、凤凰亦不会逊色。”

    他直呼凤山书院院长的名字,语气极为平淡,不似寻常士子会带着恭敬,也不似一般狂生,通过对大儒的蔑视,来表明自身与众不同。

    李志常轻声笑道:“相请不如偶遇,一同去那凤山书院拜访一下,如何?”

    这公子亦回之一笑,道:“固所愿尔。”

    红衣婢女道:“公子我可不愿意。”

    那公子敲了敲她额头道:“香儿,出门在外,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

    小武打趣道:“这位公子,你家婢女太不听话了,应该将她好生调~教一下。”

    那公子一怔,哈哈大笑道:“小兄弟这可不是我家的婢女。”

    李志常出口道:“这位小姑娘是尊驾的侄女吧。”

    “这位贤兄眼里不差,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公子倒是十分好奇。

    同时红衣少女也打量李志常,看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瞎猜的。”李志常悠悠地说道。

    “哼,我瞧也是瞎猜的。”这位叫‘香儿’的姑娘道。

    凤山书院门前,数名儒生后面跟着十几位仆从,似乎在等什么人。

    其中一位儒生道:“贺兄,这次到底来的是什么人物,居然先生突然要我们出来迎接。”(未完待续。。)

第七十七章气学

    那位被姓贺额儒生,站在数名儒生最前面,腰板挺直,好似岩岩山上松,气质超拔众人之上。

    如果李志常在这,便知道在书院中,此人的文思之气,当在前五之内。

    此人姓贺,名知行。

    贺知行乃是山阴人士,世家子弟,其堂兄贺知章状元出身,名动天下,现在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虽然不是文坛盟主,但也地位崇高。

    贺知行作为贺知章的堂弟,虽然光芒为其兄掩盖,但是其人能够潜心学问,不求功名,在这凤山书院中,修身养性,即使陈立荣也认为,将来他必然大放光彩,送了他一句‘桐花万里茶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茶山便是凤凰山的别称,意思是贺知行固然年纪尚小,却能和其兄贺知章相为呼应,必会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贺知行目光平直,延伸至远处,平平稳稳地站在书院之外,好似风吹不动,心若止水,同时神情淡然,给人一种严谨的感觉。

    他身边稍后的儒生,神情就不面带着几分讨好,气质差了许多。另外一名儒生道:“昨日我听先生说今天徐清长要来,难道我们迎接的是他?”

    先前那名儒生不屑道:“徐清长不过是有些才名而已,怎么值得我们出来迎接。”

    贺知行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徐清长不止有才,连我大兄都对他的学问敬佩不已。不过此人确实偏激了些,能为才子,却不足以为万世表。先生叫我们出来相迎的另有其人。”

    两人不免一惊,又有些期许地问道:“难道是哪位先生要来讲学,可是这等事情,先生应当提前告知才对。”

    许多名闻天下的大学者,也常常到其他书院讲学,未必仅限于本院。

    当然由于儒门自身派系众多,若非当真学问深厚。做得锦绣文章的饱学之士,也不敢到其他学院讲学,不然出了丑。当真是一世英名扫地。

    凤山书院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不亚于一般的道门大派。

    建立者乃是张横渠,亦是圣贤人物,直追中古诸子。在儒学中开辟气学一脉。虽然没有执掌儒门正宗,但是这些年来,影响力与日俱增。

    气学一脉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气学建立者张横渠又曰:“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因此气学也吸收了道家‘道—气—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玄—元气—万物”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把元气作为“玄”和“太易”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和质料。

    所以气学在儒门中可谓独树一帜,也与道家有着联系。

    不可以等闲视之。

    因此凡是敢来凤山书院讲学的人物,虽然未必都是名震天下,但无一不是见识深刻、阐发幽思的超卓人物,不然很容易贻笑大方。

    这样的人物并不多见,因此每来一次讲学,都是书院的盛事。

    有些求学凤山书院已久的儒生,都未必能每年遇上一次。

    距离上次讲学,也足足有十个月之久,那次来的是,江南的名士顾超之,当真是文思泉~涌,令人折服,让两人记忆犹新,这次自然不免更有些期待。

    因为如果将凤山书院比作道门大派,那么贺知行便是首席大弟子,让他出来迎接,几乎便是对来人极为敬重了。

    毕竟陈立荣,已经年近九十,德高望重,除非跟他同辈的大儒,即使对方名声再大,也不合适出门相迎。

    如果来的人是徐清长,两位儒生肯定是不太服气的,即使徐清长算得上‘冠盖满京华’,但是向来放浪形骸,倚红偎翠,着实让人提不起敬重之意来。

    但是贺知行说另有其人,而其言外之意,似乎此人比徐清长更厉害,两人自然有了些许意外和期待。

    毕竟两人虽然言语中有些瞧不起徐清长,却也知道这人是本朝第一才子,文思敏捷,倚马千言,只是时运不济,未能在东华门外唱名而已。

    这也跟徐清长本身性格有关,此人狂浪形骸,不曾就学于任何一家书院,曾言师法天地,当世无可教他之人,故而被提学记在心上。

    加上他文风独特,只要参考,文章必然被考官轻易认出,自然被黜落掉。

    后来他寓居京城,参加乡试,也有考官怜惜他的才情,想让他通过。却被人皇无意得知徐清长也才参加了本次京城乡试,此前徐清长写过一句‘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流传甚广,人皇格外不喜。

    批了一句‘且去填词’,还没到放榜的时候,就已经名落孙山。

    此事被徐清长得知,更加绝了功名念头。

    从此眠花宿柳,时时有诗词传颂于世,固然名声越来越大,但他有些自暴自弃,赞扬者自然不少,但心中未免有些鄙夷。

    不等两人转动心思,贺知行淡淡道:“人来了。”

    这时候李志常和那公子、少女以及小武四人,悠悠而来,已经在百步之外。

    李志常抬头望去,看见三名儒生和许多仆从在大门迎接。

    儒家讲究礼仪,虽然凤山书院不似中古士人,迎接人也要分出小礼、中礼、大礼的区别。

    可是到了五十步距离后,贺知行便开始动身。

    他每一步迈出犹如标尺,不长不短,总是如一,行动间有如清风徐来,面上波澜不兴。

    后面的儒生和仆从随即跟上。

    这一番做派,浑然天成,毫无刻意。

    颇具大家风范。

    等贺知行走到李志常四人面前之后,才微微拱手见礼,说道:“在下贺知行,乃是陈先生门下,见过这位贤兄和清长兄。”

    李志常心道:这凤山书院的陈立荣果然有些不凡之处,竟然能预感到我到来。(未完待续。。)

第七十八章寒波澹澹起

    贺知行当然知道跟着李志常一起来的男子便是徐清长,不过三十余岁,就名满天下。

    此人毁誉参半,但是的确出类拔萃,贺知行并没有要怠慢对方的打算。

    何况此人跟他大兄贺知章诗文唱和,为忘年交,贺知行自然不会跟两位同门一样,生出偏见。

    李志常和贺知行通了姓名。

    徐清长这才放声一笑,道:“陈老先生向来可好,这次没有打搅到他老人家吧。”

    贺知行微笑道:“先生自是安好,他还惦记着上次输你那一局棋。”

    徐清长知道贺知行向来为人严谨,今日能跟他这样说话,多半是看在贺知章的面子上。

    他轻轻点头,然后不再说话。

    这明显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天的主角,似乎并不是他。

    他自从科场失意之后,颇为放~荡了一阵。

    近来有所悔悟,决心潜心著学。

    同时侄女香儿也是个跳脱的性子,加上她也是黄山一位有名的剑仙门下,其实真遇到什么意外,被保护的还是他这个叔叔。

    不过这侄女性情古怪,看多了那些小说,觉得叫他叔叔,显得他太老了,不符合他这大才子的风范,硬是要叫他公子,让他有些头疼。

    徐清长听到李志常的名字‘李忘生’,不禁有些好奇。因为李忘生这人,他从没听过。

    他交游广阔,天下人物。即使说不上如数家珍,可是值得贺知行出门迎接的人物,他至少应该听过名字。

    但是此人居然看来依旧寂寂无名。着实让他有些惊讶。

    以他的眼力自然看得出来小武身手不凡,却甘为李志常仆从,自然说明李志常身份不同寻常。

    而刚才一路,徐清长更觉对方超逸脱俗,当是江南某个后起之秀。却不知道是哪位世家子弟,没想到对方报出了姓名,他还是猜不到。

    贺知行也不啰嗦。对着李志常直接道:“先生说李兄不似寻常人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