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国策 >

第951部分

国策-第951部分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战略侦察机也派不上用场,李东石根本不知道到达机场的美军在哪,但是进行覆盖式炮击,根本不需要精确的目标坐标,甚至不需要确定打击目标,只需要划出一片炮击范围就行了。因为有足足一个炮兵旅,所以李东石把整个机场,以及机场附近500米的地区都划在了炮击范围内,并且将整个炮击范围分成了数个区域,由炮兵旅的各个炮兵营进行交叉火力打击。

因为第一战斗单位最快也要到11日上午才能参战,所以李东石给炮兵旅下达的命令非常明确,那就是在完成了覆盖式炮击之后,在第一战斗单位参与的面作战之前,只要还有弹药,就得按照炮火支援参谋安排的打击方式,对迪亚巴克尔机场进行无规律的,瘫痪机场为主要目的的炮火打击。

李东石的目的非常简单,让第82战略师无法参与迪亚巴克尔的防御战。

在炮击开始后不久,第十战斗单位的进攻部队就从阵地上出发了。

在很多人看来,李东石想趁此机会吃独食,即抢在第一战斗单位到达之前打下迪亚巴克尔,不与凌云霄分享战功。

显然,这太小看李东石了。

作为一个立下了不少战功的前线指挥官,李东石几乎获得了共和国的全部勋章,还得到过老挝、越南、朝鲜、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与尼泊尔的勋章,甚至是老挝与朝鲜的荣誉军人。对他来说,需要贪图功劳吗?

事实上,换个角度来看,凌云霄也不会与李东石争功。

对李东石来说,体现其价值的不是获得多少功劳,而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东石肯定打算只用第十战斗单位攻打迪亚巴克尔,并且争取在天亮前取得突破。这样一来,凌云霄的第一战斗单位赶到的时候,就能绕过迪亚巴克尔,直接向西进军。虽然第一战斗单位不见得能够走多远,很有可能在锡韦雷克遭到土耳其国防军阻击,在没有充足支援的情况下,第一战斗单位也不应该冒进。但是对围攻迪亚巴克尔的战斗来说,如果第一战斗单位能够快速向西突击,就算不能打下锡韦雷克,只要能够切断迪亚巴克尔西面的公路,再派小股部队北上穿插,就能完成包抄行动。到了这一步,只需要持续不断的压制迪亚巴克尔的机场,阻止美土联军向这边增兵,就能迫使美土联军放弃迪亚巴克尔。

对第十战斗单位来说,兵不刃血的拿下迪亚巴克尔,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当然,作为一名来自空降兵的指挥官,李东石从来都不认为,胜利会来得如此轻松。

在他看来,即便包围了迪亚巴克尔,美军也不大可能投降。原因很简单,迪亚巴克尔距离大后方并不远,加上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都是疲惫之师,美军再不行,也会在最后关头拼命突围。

作为一个很有大局观的前线指挥官,李东石必须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之前的战斗已经让李东石认识到,美军不缺乏勇气,也不缺乏战斗技巧,武器装备的性能也不差,屡屡败在共和国军队手中,主要是缺乏实战经验,即不清楚该如何与一个如此强大的对手作战。

显然,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随着战局发展下去,美军迟早会获得实战经验。

事实上,已经有这方面的征兆了。

拿第7步兵师来说,在最初的那场战斗中,第7步兵师根本就不是第十战斗单位的对手,一直被第十战斗单位压着打,甚至连还手的力气都不够。攻打迪亚巴克尔之前,第7步兵师主动放弃了比斯米尔西面的防御阵地,向西收缩防线。当时李东石就派了几个营去趁火打劫,结果第7步兵师早就有所准备,不但撤退的时候很有章法,负责掩护的部队也非常尽职,没有让对手占到便宜。那几场小规模战斗足以证明,通过对之前战斗的总结,美军正在熟悉共和国军队的战术战法。

必须承认,李东石是一个很有想法,而且心狠手辣的指挥官。

意识到美军正在进步之后,李东石就主动向袁晨皓提出了围歼第7步兵师,并且趁机打垮增援迪亚巴克尔的第82战略师的作战建议。为了让袁晨皓采纳他的建议,李东石直接提出了美军的战术变化,以及他的担忧。正是如此,袁晨皓才安排了这场战役,并且说服裴承毅支持这次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李东石的目的是全歼第7步兵师与第82战略师。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仅仅包围迪亚巴克尔,甚至不需要包围迪亚巴克尔,而要逼迫美军离开防御阵地,要么发起反击,要么积极突围。不管怎么说,只有在运动战中才有可能迅速歼灭2个美军师。如果与美军打阵地战,李东石将得不偿失。正是如此,战斗打响之后,第十战斗单位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穿插进攻,把组织防线的任务留给了跟在后面的第一战斗单位。

用一个战斗单位去对付最擅长打阵地防御战的第7步兵师,确实很冒险。

事实上,连美军都没料到,同样应该是擅长打防御战的第十战斗单位,竟然会放弃稳打稳扎的进攻战术,改用不太擅长的突击战术。这种准备上的不足,让美军在最初几个小时的战斗中显得很不适应,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突然变了打法的第十战斗单位。要知道,几乎所有美军都认为,应该是已经赶过来的第一战斗单位负责进攻,而第十战斗单位的任务就是在围住迪亚巴克尔。

天色快亮的时候,第十战斗单位的突击行动已经收到了效果。

随着突破了美军设在域区外的防线,李东石立即投入了预备队,扩大突破口,并且集中兵力向机场突击。

这个时候,第一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也到达了迪亚巴克尔郊区。

作为一员“老将”,凌云霄收到前线指挥部的作战计划时就意识到,这是李东石策划的一场进攻战役,而且是让第十战斗单位充当尖刀,让第一战斗单位充当盾牌的作战行动。虽然这等于对调了两个战斗单位的角色,但是凌云霄非常佩服李东石的想像力,并且支持李东石的作战行动。

让第一战斗单位全速赶往战场,不是凌云霄担心李东石进攻受挫,而是害怕第十战斗单位打得太猛,迫使美军提前选择突围。如果第一战斗单位不能及时赶到,顶替第十战斗单位守住外围防线,并且向其他几个方向穿插,就算第十战斗单位在前面打得再好,也很难全歼美军。

对于早就功成名就的凌云霄来说,绝对无法容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事实上,当时美军确实有可能提前突围。

因为第一战斗单位提前赶到战场,之前负责压制机场的炮兵旅转为听从凌云霄的直接指挥,不再对机场进行炮火打击,让运送第82战略师的运输机群能够在机场上降落,所以美军才没有在11日上午选择突围。换句话说,如果第一战斗单位按照计划行动,那么美军很有可能在重压下,在11日天亮后不久就开始突围。

不管怎么说,随着第一战斗单位到达,就算美军想突围,也没有那么容易了。

第126章 低空霸主

强攻迪亚巴克尔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从好的方面看,此举完全打乱了杜奇威的战术安排,让他在11日上午不得不放弃打击马尔丁的想法,让重新返回战场的美国海军航空兵集中力量为迪亚巴克尔的守军提供空中支援,打击正在围攻该城的共和国军队。

因为未能及时阻止共和国陆军向马尔丁增兵,所以在当天上午,之前负责攻打马尔丁的伊拉克军队把马尔丁的防守任务交给了共和国军队,攻占了西南方向上的克孜勒泰佩,随后又南下打通了前往叙利亚卡米什利的努赛宾,打通了第二条地面交通线。得到后方送上来的作战物资之后,在该方向上的共和国军队与伊拉克军队可以沿着边境线上的铁路,以及笔直向西的公路发起进攻。因为伊拉克军队的机动能力不如共和国军队,而且南面的铁路线更加安全,所以伊拉克军队会在南面活动,已经到达马尔丁的共和国陆军第六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则会在北面的公路线上活动。

总而言之,随着马尔丁成为扫荡土耳其南部地区的桥头堡与大本营,迪亚巴克尔的战略重要性大大降低。从当时的战场情况来看,就算共和国军队无法打下迪亚巴克尔,也能在数日之内扫荡该地区,将东西两个战场连在一起。

这个时候带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要不要死守迪亚巴克尔。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因为托罗斯山脉南面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上游流域,地势比较平坦,适合大部队作战,所以共和国陆军的主力一直在该地区活动,没有越过托罗斯山脉。站在杜奇威的角度,依靠迪亚巴克尔这样的大中城市建立起来的防线,实际上比不上依靠托罗斯山脉建立的防线。也就是说,如果沿着托罗斯山脉建立防线,能够更加有效的阻挡共和国军队的前进步伐。

在此之前,杜奇威没有这么想,是因为政治上还不成熟。

如果以托罗斯山脉为防线,就得放弃南面的所有地区,不管是美国当局、还是土耳其当局,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至少无法接受不战而退的结果。随着战局发展,在不得不撤退的情况下,就算土耳其当局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要想保全自身,也不得不答应杜奇威的防御部署。

当然,要想把托罗斯山脉变成防线,还得做好几件事情。

一是切断山区内所有公路,即炸断山区内的所有桥粱,并且在重要路段上埋设地雷与感应炸弹,在重要交叉路口上设置防御阵地,并且武装一些游击队,将托罗斯山脉变成美土联军的防御阵地。二是充分利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水库,在必要的时候,以开闸防水、甚至是炸毁水坝的方式来阻塞交通路线,挡住共和国军队的前进步伐。三是全力控制战线两端的几处重要城镇,不给共和国军队迂回包抄的机会。

相对而言,最后一点最为重要。

托罗斯山脉东面就是凡湖,西面则是阿塔图尔克水库。在两端的战略要地中,以东面的穆什、以及西面的埃拉泽最为重要。因为这两座城市都远离前线,所以防御工作由土耳其国防军承担。相对而言,穆什受到的威胁并不大,毕竟共和国陆军不可能走回头路,调头回去攻打这座山区小城。从长远来看,仅仅固守埃拉泽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以固守的方式守住。说得不客气一点,在之前20年的战争中,共和国陆军还没有遇到打不下的城市。

要想守住埃拉泽,就得拓宽防御范围,也就是扩大防御纵深。

向后方拓展防御纵深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向前方扩大防线范围。

严格说来,美土联军死守迪亚巴克尔,就是在守卫埃拉泽,因为从迪亚巴克尔有直通埃拉泽的铁路与公路。只要共和国陆军占领了迪亚巴克尔,就能向埃拉泽进军,甚至能够轻而易举的打下埃拉泽。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迪亚巴克尔守不住,也就很难守住埃拉泽。

至少不可能以固守的方式守住埃拉泽。

要想守住埃拉泽,就得设法让共和国陆军无法进攻埃拉泽,也就是在其他方向上制造麻烦。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如此一来,美土联军就得在锡韦雷克部署重兵。早在迪亚巴克尔的战斗打响前,土耳其国防军就在锡韦雷克部署了重兵,并且担负起了向迪亚巴克尔运送作战物资的重任。只是杜奇威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土军身上,用他的话来说,如果土耳其国防军的战斗力真有其吹嘘的那么厉害,就不需要美国派兵参战了。要想守住锡韦雷克,并且对迪亚巴克尔构成威胁,杜奇威就得在这里部署一支作战部队,最好是一支具有强大突击能力的作战部队。显然,最理想的选择就是第101突击师。

当时,杜奇威也只有这一个选择,因为能够及时到达锡韦雷克的只有第101突击师。

与第82战略师一样,第101突击师是美军中比较特殊的部队之一。实际上,当时美军总共有3支特别部队,除了前面两个,第三个就是第1骑兵师。

众所周知,第101突击师就是之前的第101空中突击师,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第101空降师。半岛战争后,因为共和国陆军的15军、16军与17军的作战表现非常突出,给美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就影响到了美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美国陆军将第101空中突击师改编成了突击师。

两个字的差别,代表着战斗力上的巨大差别。

作为空中突击师,不需要过于强大的地面作战能力,其主要战术就是以机降的方式夺取敌人战线后方的重要据点,并且利用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打击敌人,等待己方进攻部队到达。也就是说,步兵完全依靠空中机动,只有在上下直升机之间参加地面作战行动,最大限度的利用直升机的战术机动能力。

这种战术在面对弱敌的时候屡试不爽,可是在面对强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管用了。

半岛战争中,第101空中突击师就在共和国陆军面前吃了不少亏。特别是在解救2个陆战师的战斗中,因为无法突破共和国陆军的防空网,所以第101空中突击师形习虚设,不但没能做出贡献,还差点成了2个陆战师的陪葬品。

改骗之后,第101突击师的编制更像共和国的空降军,即更加重视地面作战能力。

当然,改编的前提是新战术,而新战术的前提是新装备。

如果不是美国成功研制出了VC…22的替代品,也就是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VC…31型垂直起降运输机,美国陆军也不可能改编第101突击师。要知道,VC…22“鱼鹰”最多只能运载战斗重量在10吨以下的军用吉普车,无法运送战斗全重20多吨的轮式战车,更不可能运送30多吨重的步兵战车。不能向前线投送装甲力量,地面部队也就没有什么进攻力,也就无法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事实上,在DZ…25C之前,共和国陆军的空降部队也没有实质上的装甲突击能力。

虽然与DZ…25C相比,VC…31因为采用的是涡轮发动机,需要消耗航空燃料,所以在性能上,特别是在持续出动能力与可维护性上差了许多,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运载能力,作战半径等方面的差别不是很大,美国在螺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