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枭 >

第275部分

明枭-第275部分

小说: 明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福缘见到的,这次他算是开了眼了,如果无视他逃离战场的时候,身边仅仅有自己的几十个心腹这种凄凉景象,其实,他也算是长了见识。

“麻痹的,这日子没法过了!”惊魂未定的他,朝着后面看了一眼,狠狠的朝着地下吐了一口唾沫,那些官兵没有追上来,倒是让他有些安心。四五千人,这官兵抓只怕也要半天吧,别说是人,就是四五千头猪,这会功夫,他们也处理不完。

“这些官狗太能打了,幸亏咱们走的快!”他身边的心腹,也是心有余悸的样子:“这谷县附近,哪里有这么能打的官狗?”

“看清楚了他们的旗号没有!”夏十三狠狠的瞪了自己的这个心腹一眼,要是到现在还不知道是谁把自己打的一败涂地,这说出去,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他夏十三毫无疑问会成为这河南众多大大小小的民军头目口中的笑料。

“看见了,是打的‘赵’字旗号,这官狗的头目姓赵!”

“你净扯淡,你识字么,那分明是个‘余’字!”另外一人反唇相讥,他非常确定自己看到的那中军大旗上,是一个“余”字。

夏十三阴沉着脸,此刻,他在想着自己的出路,虽然这次抢劫的财物之类的,大多都在这几十骑的身上,足够他逍遥很长一段日子了,问题是,在这烽烟四起的河南,手上没有人,他有命去享受这一份富贵么?

但是,若是去投奔李自成或者是罗汝才,他无疑等于是要从头干起,没点实力,人家百分百的只那么待见他。

只见他脸上忽红忽白了好一阵子,终于下定了决定:“走!”

“去哪里,大王!”

“去开封,老子投闯王去,将这里有这么一支能打的官狗的消息带去,以闯王的仁义,总不会连我们的容身之处都没有!”

一行人匆匆而去,迅速的消失在路的尽头。

在他们身后的战场上,赵登脸上一丝哭笑不得的表情,看着自己的人马正在打扫战场,神情十分的耐人寻味。

这是打仗吗?简直和赶鸭子一样没多少区别,这一场打仗打下来,他的人马伤亡不超过两位数,而且,这伤亡打都是在战斗结束后,在抓对方的俘虏的时候产生的。这个时候,他对于临行前余风的那一番说话,才算是真正有些了解了。这些流民军,起码这些不算流民军主力的乌合之众,实在是连对手都算不上。

“旅帅,这些俘虏怎么处置?”一名千总打扫完战场,急匆匆的赶来回报,他没有捞到出阵,结果眼睛一眨,敌人就败了,打扫战场的事情倒是轮到了他。

“怎么处置,养着费咱们的粮食么?”赵登冷冷的朝他看了一眼,那千总心里一突。

“旅帅,杀俘不祥啊!”他不是没起过这个念头,以前对着鞑子的时候,他更是干过此时,若是眼前的这些面黄肌瘦的流民是鞑子的话,他连请示的举动都没有,直接就按照流程办了,放在这种事情,军中上下都成了一个共识,鞑子俘虏落在他们手里,想要活命,那得看你的官儿够不够大了。

可是,这几千俘虏,实际上都算不得是兵丁啊,他心下着实有些不忍。

“谁说要杀他们了?”赵登不怒反笑,“圈在一边,不给他们吃食,不用看守,难道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么?”

“哦,明白了!”那千户点了点头,心里嘀咕道,“干嘛这么费事,直接放了不就是了!”

赵登却不是这么想,若是这当时就放了,这还费力抓个什么劲儿,除了那些个伤了自己士卒的流民,必须处死以外,其他的人,不过是一些为了活命附从的农民,留得他们一留,不让逃跑的敌将从新聚拢他们,也就是了!而且,他还要派人拷问几个俘虏中的头目,至少,他要知道前面的敌情是如何的了。

一天后,余风的命令传到了赵登的手中,整个先锋旅,暂缓向前移动,前面已经有大股敌军活动了,余风命令他,直接朝着已经不断靠近的大军考虑,以免失陷于敌手,造成被动。

赵登自然对于余风的命令毫不犹豫的执行了,哪怕在他的侦察中,敌军至少还在百里之外,但是,他可不知道余风说的这个前面,指的是多远的“前面”,大军的战略,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旅帅可以改变,不遵守军令吃了败仗,余风虽然不会大义灭亲,但是他赵登估计此后也别想再得到重用了。

两只人马,缓缓的靠拢,一方是日夜兼程加快速度,一方是小心翼翼谨慎后退,而在他们的前方,一股人数在十万以上的流民军,正有条不紊的在怀庆府的渡口布下了防线,在他们看来,无论前面的那一路官兵,是来自何方,他们要去开封,这里是他们的必经之地,而且,很有可能,这里也是他们的埋骨之地,只要他们傻傻的一头撞进来的话。

第四百三十五章 风云 家国 以及其他

对新军的小觑,让罗汝才抽来的人马,吃了大亏,尽管在他看来,他已经很重视对方了,但是十来万流民军,其中主要的骨干,不过四五千之众,如何在装备精良又蓄势待发的发的新军面前,讨得了多少便宜。

大战在距离集庆府不到两百里的地方,骤然爆发了。从一开始,罗汝才就打算依靠用数量上的优势,用人数来堆垮面前的这一只官兵。他是打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法子,若是不彻底将朝廷的兵马打疼打散,这只兵马过后,谁知道还有没援军过来。

而且,他也是存了和李自成一较高下的意思,东边的官兵的援兵出现,毫无疑问,是为了开封府而来,而他的兵力,大都在这开封的东北两面,西边和南边,那是李自成的人马,这世界上的东西,就怕是货比货,若是他在击溃官兵这一仗上,打得比李自成的兵马出色,那他毫无疑问,会成为此刻开封之战最闪亮的一点。

开封城指日可取,这个他没有半点的怀疑,凭着他手下精锐尽出,就算没有李自成的兵马在里面搀和,他也有着足够的信心,城里的陈永福手下那几千兵丁,又不是天兵天将,就算他用人名去换,也能将他手下的兵丁磨干净,这个时候,全歼援军的意义,比起直接攻打开封,就显得更大了。

如果城里知道援军尽没的消息,他们又还能支持多久呢?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两厢兵马一碰撞,他就发现,自己的判断,可能出现了偏差。不,不是出现了偏差,而是根本错误了,他不用该如此挥霍手中的兵力。

余风的战阵,从一开始,始终就保持着优势的,不间断的火力输出,而他新近建立的炮队,更是在这种人员密集的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没一枚炮弹下去,就能在密集的人群中,犁地一样的犁开一条血沟,带走几十条人命,而余风以前甚为依赖的一窝蜂,在发射了两轮后,根本就跟不上战争的节奏,这种羽箭,伤人倒是伤的不少,但是要像像大炮一样,直接一击毙命,却是力有未逮了。对那些流民军来说,身上挂着几只箭去厮杀,根本就不算个事情。

战争不是一边倒,至少,刚刚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凸显在最前的余风的一个千人方阵,在流民军不要命的冲锋中,在战局一开始的时候,就被淹没在流民军的大潮中,尽管有左右两翼拼命的策应,这个千人队又死命的抵抗,但是,在余风的第二梯队推上来的时候,这个方阵的火铳兵,撤下来的,不过三成,而钩枪手和刀盾手,几乎是阵亡殆尽。

罗汝才的大军,在付出了五六千人的代价之后,终于打残了余风的一个千人队,这还是他有眼光,下令放弃两翼,全力突击正面才有的战果。这样的战果,不仅没有让他放心,反而,令他更是感到胆寒了。因为,这样一个方阵,对于官兵的兵马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就是这样,他也啃得这样吃力,而且,这一次冲锋,他所有的决死的人马,都几乎消耗殆尽,要指望其他的流民像刚才这样玩命的冲杀,那他是不要指望了,若是他强行下令,只怕官兵还没有乱,自己这边就要出大问题。

他还在考虑下一步的战略,但是,余风却是没有给他多少时间,第一梯队两个几乎完整的千人方阵,和第二梯队的三个方阵,成品字形,开始朝着他们的本阵突击了,而侧翼,大量游骑也出现了,这分明是摆出一股决战的架势。

而且,官兵明显的学乖了,他们不再托大,而是保持着严密的阵形,和他的人马保持距离,有条不紊的用火炮和火铳收割着他的手下。他只能一点一点的用自己的人马,去阻拦官兵的脚步,当然,骑队是他的老底子,他是绝对不会用的,就算这些步卒炮灰全部打光,他凭着自己的骑队,一两个月,又能拉出这么多的人马来。

他的选择非常的正确,实际上,他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就在他的面前,切切实实的发生了。在全军崩溃的时候,他果断的带着自己的这只骑队迅速的脱离战场,有了战场上成千上万的败卒的阻拦,官兵的骑兵,也一时半会追不上他。

崇祯十三年二月,罗汝才十余万兵马和官兵大战于集庆,官兵大胜,罗汝才率三千轻骑遁走。

二月底,流民军内讧,闯王李自成设宴款待罗汝才,席间杀之,罗汝才部悉数并入李闯部。

三月,余风新军抵达开封附近,于黄河渡口,于李自成一部大战,李自成军溃败。此时朝廷援救开封各路援兵已经逐渐逼近,李自成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开封,回师洛阳,开封之危顿解。

五月,奉朝廷旨意,余风留五千兵马,驻防天津,其余所有人马,均经海路返回朝鲜。五月底,朝鲜李琮发布诏令,册封余风为大将军,总督朝鲜军务。与此同时,大明朝廷亦加封余风为镇远将军,朝鲜总兵官,加兵部侍郎衔,给予他独断专机之权。余风无论是法理上,还是实质上,成了名符其实的朝鲜王。

十四年秋,大清再度南下牧马,朝鲜镇远将军,奉大明皇帝圣旨,挥师攻伐大清,大清朝廷,迅速调集大军,意图一举击败朝鲜镇远将军所属军马。然而此时镇远将军手下兵马,已过十万,战将如云,此刻精锐净出,顿时让大清国国本动摇。

接连十三战,战战报捷,大清不得不紧急将进关的兵马急速召回。然而,此刻大明上下,已经达成共识,竟欲与镇远将军遥想呼应,一绝这数十年之北患。国内各处平定李自成的兵马,远远不断的调往宣府,大同,蓟,辽,更是在山海关陈设重兵,堵住了鞑子北归之路。

这样的结果,就是镇远将军一直兵临盛京城下,都没有在遇到大清的主力的有效阻击。大清朝廷在皇太极的不甘之下,远遁漠北,一时之间,貌似强大的大清国,从此分崩析离。

国内阻击鞑子回归的大明官兵,也付出了足够的代价,为了全歼这一股实力强劲走路无路的鞑子,大明的军力,几乎伤亡了五成以上,但是尽管如此,当最后一个鞑子授首的时候,仍然是举国欢庆,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的威望,一时达到了顶峰。

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到大明仍然处于高兴从此以后,再无北患的欢乐气氛的时候,李自成麾下聚集了百万之众,开国称帝,国号大顺。并自洛阳起兵,开始东征。

此刻大明朝精锐损失得七七八八,各府各县一片空虚。大顺军所到之处,望者披靡。不过数月,几乎就取了半壁河山。大明一时竟有社稷将倾的气象。

无可奈何之下,大明又打起了镇远将军的主意。镇远将军和大明的关系,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一个不清楚的,这镇远将军,虽然看起来听从朝廷调遣,但是,那也是一个听调不听宣的货色,而此刻他麾下精兵强将无数,早已经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若是想凭着一纸圣旨,便让他率军入关,那恐怕不太现实。

出兵打鞑子,那是有着看得见的好处的,说是奉大明皇帝圣旨讨伐大清,这不过是一个顺手人情罢了。但是,这厮已经是朝鲜总兵官了,还要给他什么好处,才能说得动他出兵呢,难道封王?

对,就是封王,虽然崇祯朝,一个异姓王都没有出,但是,这个例子,今天就要从余风身上开了,若是那李闯进了京师,这大明朝都不在了,这王不王的还有什么用,若是这样一个爵位,能换得来十万精锐,傻子才不换呢。

崇祯和他的朝臣不是傻子。

十五年春,余风封王爵,爵名开平王。封爵旨意上清楚的表示,如今余风所占领的地盘,如今全是他的封地,所谓开平王,意为开拓平定之意,开自然是开疆拓土,平自然是平定宵小。余风欣然受之。半月后,十万大军,奉旨自山海关入关平贼。

朝廷一边加紧操练新军,一边密切注视着开平王军和李闯军的博弈。毕竟是千军万马刀山血海厮杀出来的强军,余风的军队,从一登场,就没有让他们失望过。李自成的军力,比起鞑子来,那是远远不如,不过,他身在麾下人数众多,从十五年打到十六年,期间余风余风还去湖南四川转了一圈,将跟在李自成身后摇旗呐喊的张献忠随手收拾了。

十七年春,李自成最后的一股人马,在湖南石门,被余风的兵马紧紧包围,李自成绝望之际,挥剑自刎,一代枭雄,终成了一钵黄土。

余风班师回朝,天下大定。

十七年秋,崇祯禅位于余风,余风登基,定国号“华”!

【全书完】








声明:本书为(。),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