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明虎臣 >

第151部分

大明虎臣-第151部分

小说: 大明虎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等待。

    “小虎啊,建奴不可能束手待毙,什么时候会展开攻击?会攻击哪里?”朱大典不见外,已经没别人了,他直接问了起来。

    “估计快了,至于攻击目标,恐怕还是何督师驻军的保定方向,建奴对我们在河间的驻军无可奈何。何督师恐怕还要遭受一次攻击!”

    史可法赶忙插话:“那就增援一下,小虎带来的军队不少,火器犀利,可以送一些火器。也可以派人支援一保定。”

    “当然要增援,可以先给一些手榴弹,其余火器给了也用处不大,没有经受训练。士兵用那些火器等于送给建奴,所以,我们可以派一小部分军队增援何督军。同时,我们现在必须展开行动。”

    “如何行动?”史可法与朱大典几乎异口同声的问了起来,两人满脸的兴奋。

    周虎臣信心满满:“天津,我们直取天津,河间距离天津只有两百余里,骑兵用不到一日就可以到达天津,步卒三天时间,这毫无问题。建奴不会坐视北都的门户失去,所以,我军要做出牵制的架势,正好可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小虎,你是说做出佯攻的架势让建奴无暇去攻击保定,但。。。真的要拿下天津?”朱大典瞪大了眼睛问道:

    “当然!”

    “天津必定有重兵把守,这可不容易。”朱大典轻轻摇头,这个想法曾经有过,也曾商议过,但因为某些原因根本不敢实施。

    “天津那个破城我去过,只需要几炮的事情。”

    周虎臣不在意建奴的所谓强大,朱大典可不这么看:“关键不在天津城的坚固与否,而是这二百余里的路途一马平川,建奴的骑兵正好纵横驰骋,沿路没有坚城可守,我军是步卒为主,这对我军非常不利。”

    “督师大人,我带过来六千龙骑兵,五千骑兵,还有五万步卒和无数最犀利的火器,加上河间可以抽调部分军队,就是碰到建奴的骑兵军团我会怕他们吗?就是一步步往前推进也会推到天津城下,可惜,现在运河马上就要封冻了,否则我军可以立即借助水路展开行动。”

    史可法和朱大典没听说过什么龙骑兵,更不了解,两人督军甚众,总是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六千人显然没看在他们眼里。两人对所谓龙骑兵问都懒得问,而是继续探讨这个进攻天津的问题。

    “天气的确冷了,已经有了薄冰,水路是不能走了,可这陆路还是等一等,如果建奴大举进攻保定,我军就可直取天津。”史可法看向朱大典,看来他同意了周虎臣的建议。

    朱大典想了想,随后点点头:“可以进攻天津,但河间好不容易到手,不能丢,一定要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御。”

    “建奴还有大麻烦,若山西有变,保定暂时会安全,今冬恐将是建奴在我中原大地度过的一个晦涩冬天。”周虎臣转变了话题,他微笑着拿出了姜壤的密信递了出去。

    史可法两人好奇的凑在一起展开书信,这封信很短,但内容无疑让两人一阵狂喜。

    “小虎,这。。。姜壤可是有名的墙头草,可信吗?”兴奋归兴奋,反应过来后,史可法首先谨慎的提出疑问。

    “墙头草才好倒吗?既然屡次投降就说明姜壤怕死,山西曾经是我的天下,姜壤知道我军的战斗能力,没有多少建奴军队相帮,他姜壤能在山西坚持多久?投降才是最好的出路,而且,姜壤可以摘掉那个汉奸的帽子,从汉奸谱上被抹掉,我已经做了保证,保证他全家的生命安全并给他一个既往不咎继续掌兵的承诺,他姜壤有的选吗?”周虎臣轻轻摇着脑袋,他满脸得意。

    朱大典也点头:“有道理,姜壤没得选,我看这事十有**能成,只要王总兵过了宁武关,建奴怎么在京师站住脚?”

    周虎臣果然是一个福将,他一来就有这样的好事发生,史可法沉吟一下也微微点头:“看来建奴的兵力有些吃紧了,这姜壤发现自己走投无路,是一个机会!姜壤应该是这样的选择,毕竟可以摘掉骂名,宁武关好让人期待啊!一旦我军过了宁武关,建奴恐怕会异常惶恐吧!”

    过了宁武关就是周虎臣曾经的老巢大同,王德用拿下大同自然没有问题,而大同紧挨着宣府,宣府的东侧就是延庆州,延庆州已经距离北都只有百余里。就是拿不下延庆的内长城关隘,周虎臣也有资格意气风发,因为攻击延庆的长城注定会牵制住清军的大量兵力。兵力的极度分散无疑是失败的节奏,清军的这个冬天将很难熬,而到了春季估计会更难熬,因为随着气候变暖将进入明军的进攻节奏。

    周虎臣带着得意的表情,他意兴阑珊的开始憧憬未来:“失去宁武关,建奴岂止是惶恐,三路进攻,恐怕建奴将毫无反击之力,北都已经在望,熬过这个严冬,估计明春就是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的春天就要来了!”(未完待续。。)

第296章 不乐观的局势

    山西无疑是一个制胜点,也是一个牵制点,只要失去宁武关,恐怕建奴今冬的战略部署就会被打乱。

    周虎臣不希望自己的士兵在这种严寒中和建奴进行大规模的作战,他的手下士兵南方人太多,这些士兵对这种彻骨的严寒无法适应,会极大地降低战斗力,周虎臣不想随着敌人的节奏进行战斗,明春无疑才是周虎臣最理想的作战时间。所以山西的事情为重中之重,只要山西的宁武关到手,加上一系列的牵制作战,建奴的冬季攻势将被严重干扰,只要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胜利会向周虎臣招手。

    北风呼啸,寒流降临,运河终于彻底封冻了。

    寒风中,周虎臣来到河间,莫显成等将士终于盼来了自己的主帅,也等来了士兵和各种物资的补充。

    北京城内。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人正在商谈着目前的时局,很挠头,因为据可靠消息,明军在河间的主帅换了,换来了比周遇吉更凶狠也更狡诈的儿子周虎臣,还带来了十万援军。

    两路大军的失败其实都是被周虎臣击败的,这一点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人都很清楚,这个年轻的周虎臣太厉害了,他的崛起和到来无疑给大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局面越来越严峻,明军有富庶的江南作为支撑,兵源充足,而大清虽然有银子和粮食,可由于地域限制,加上这不是自己实际的领地,士兵很难的到大量补充,就是勉强补充一些也毫无作战了。如果继续等待下去显然会对大清越来越不利,利用气候条件出战已无可避免。

    “河间的明军是块硬骨头,还是牵制比较稳妥,还是保定。何腾蛟那些人都是手下败将,再击败他们一次未尝不可。”首先开口说话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保定府距离河间太近了,若是出兵必须做好坚壁清野,还要防止周虎臣趁机北上或者大举增援保定,也要防止周虎臣进攻天津,一旦失去天津这个咽喉要地,将得不偿失啊!”多尔衮也很稳重,出战很有风险,不出战无法缓解危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老家那里不是增加了近万抽丁吗?还有蒙古也增加了几千骑兵。正好用来防守正面,英亲王可以再次出战。”

    “周虎臣军火器犀利,我军骑兵都应对的非常困难,这些新丁用来对付周虎臣等于送死啊!”

    多尔衮很发愁,那些抽丁实际上都是老弱,黑山白水之间的精壮的男丁其实已经被抽空,除了比较放心,这些新丁和那些新附汉军的作战力其实没区别。至于蒙古骑兵,除了科尔泌蒙古的两千骑可以用一下。其余那些蒙古骑兵其实就是牧民,骑在马上摇旗呐喊还行,对上周虎臣的骑兵等于白给。多尔衮始终不明白大明怎么突然间冒出了周遇吉父子这样的人和军队,以前的周遇吉虽然有作战凶猛的美誉。但绝没有如此强悍,兵力与火器更没有这样雄厚而犀利的让人绝望。现在的周遇吉不但依旧勇猛,而且还有了周虎臣这么一个变态儿子。说白了,雄厚的兵力加上火器。周家父子成为大清的桎梏,这父子就像无法逾越的一个高山,多尔衮已经隐隐的感觉到自己距离彻底失败已经不远了。

    济尔哈朗有同样的感觉。可不出兵作战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这个季节失去,一旦周虎臣等到机会主动发动进攻将是致命性的,分崩瓦解、彻底失败、撤离北京好像为期不远了。

    “那就让十二哥暗中做做准备,一定要瞒着那些汉军,现在的局势有些不稳,那些人一定要防着些,还是自己人比较放心!”

    多尔衮有些无奈,周虎臣的舆论造势做的太好了,条件丰厚的让人无法拒绝,除了老汉军,那些新附军队已经出现了波动迹象。建州的崛起除了依靠残暴的强力控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这些投靠过来的汉人来维持,人口基数决定了建州人无法靠自己统治象大明这样庞大的一个国家。无论是汉人的奴隶、士兵还有官吏对大清国很重要,周虎臣无疑在给大清火上浇油,失去这些汉人的相助,大清能维持几天?

    清军入关后,以明末战乱造成大批无主土地为由,强行将京畿土地无偿分给八旗王公贵族,造成大批被圈土地的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更加动荡。民心本就不稳,加上周虎臣的推波助澜,大清国显露出了举步维艰。

    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官民随同迁入关内,分布在北京及京畿地区。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多尔衮下令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北京内城(又叫北城)的几十万汉民强迫迁往外城(南城),腾空内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汉人搬迁时虽然给一点搬家费,但根本不够买房或盖房。许多汉民倾家荡产,或流离失所。另一件事,是在京畿地区跑马占地。清廷派出官员,骑在马上,拉开户部发给的绳索,纵马圈占百姓良田,俗称“跑马占地”。名义上是圈占无主荒田,分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官兵,实际上是把农民的大量土地无偿占有了。

    屠杀和残暴只是为了为了震慑汉人,笼络等于利用汉人为自己提供各种所需,就是为了稳固统治。可现在,因为周虎臣的原因,因为自身的原因,汉人更不可靠,人员的缺乏和种族问题彻底暴露出来。

    “我去河间府配合博和讬与陈锦牵制周虎臣部,让科尔泌的骑兵随行,让鳌拜与李率泰去保定配合英亲王去进攻何腾蛟,带上吴三桂,这样如何?”济尔哈朗也正当壮年,向来稳重,这建议很中肯。

    这种安排无疑很稳妥,博和讬是阿巴泰的儿子,陈锦是汉军八旗最忠心骁勇的将领,两人能攻善战、头脑清醒、卓有才干,很有作战经验。而鳌拜是有名的“满洲第一勇士”,军功赫赫,也是一个敢打敢拼的有名将领。李率泰则是明军第一个投降建州人的高级将领李永芳的儿子,还是是阿巴泰的外甥。至于吴三桂,这个时候不能和周虎臣再有接触,很危险,所以必须放在保定一线。

    “还有朝鲜的几千士兵也去进攻保定,让那些新丁也去保定,还是要练一练,留些精兵在霸州一线防着周虎臣,就这样吧。” 多尔衮点头表示同意,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安排,作为多年的属**队,这些朝鲜军同样不能让人放心,而那些新丁对付何腾蛟的流寇军队也正合适。现在最强大敌人还是周虎臣,这个崛起的大明将星诡计多端,实在是大清国的心腹大患,不得不防。

    局势有些不好,为了保密,两位大清国的辅政王把细则重新梳理了一下作战事宜,这件事算是定了下来。

    简单准备后,济尔哈朗带领一部分军队和科尔泌的蒙古骑兵起身了。

    一股寒潮袭来,大风起,呼啸的寒风带着呼啸声给人以刀削的感觉。降温了,寒风刺骨,烈烈寒风像针一样穿透心灵,寒冷加上战争让路上的行人已经绝迹了,飞鸟,走兽,消失的无影踪。

    雪花飘飘,今冬第一场雪落下,不久,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毯子覆盖在大地之上。寒冷的银光透着隆冬的讯息,大地冷得在颤抖,河水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就在这样的气候中,济尔哈朗迎着雪花来到霸州。

    保定府的紫荆关。

    现在的紫荆关实际上还是属于清军的控制,一大早,一支几百人的骑兵队伍出紫荆关,随后;疯狂的奔向京师方向。(未完待续。。)

第297章 宁武惊变

    宁武关。

    姜壤、姜让和姜瑄三兄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薄薄的雾气中,以姜壤进为首的前明军决定了一次亡命的搏杀。尽管驻守在宁武关的清军有准备,一直在防着姜壤等人,但清军在宁武关的兵力还是太过薄弱,而姜壤这些人已经没有了选择,清军的不信任和兵力缺乏,周虎臣的强大兵锋成为了姜氏兄弟反叛的导火索。

    “已经派人通知了王总兵,卯时准时行动。”说话是老三姜瑄。

    “军中的沙子已经被盯住了,准备吧!”

    姜壤的口气带着无奈,因为所有家眷都在京师,这等于抛弃了家人,可姜氏兄弟没办法,这是唯一的机会。王德用暂时攻不下宁武关,可姜壤知道周虎臣那些巨型火炮的厉害,当周虎臣的大炮运上来,宁武关的城墙根本形同虚设。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还要背负千万年的骂名,为了活下去,为了不遗臭万年,抛妻舍子在所难免。

    山间的气候异常阴冷,在黑暗中,一支队伍贴着城墙摸向了城头的马道。

    兵力占优,打不过也没关系,不用干掉这些清军,只要姜壤牵制住他们就行了。牵制住建奴,为王德用争取登上城头的时间,合军拿下宁武关并不难。

    天异常寒冷,宁武关的城头一片昏黄,无数火盆的篝火在风中左右摇曳着。

    正是无月的日子,宁武关外更是伸手不见五指,就在这无边的黑暗中,铺天盖地的黑影再向前慢慢移动。

    对宁武关外已经很熟悉,这些人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他们在距离宁武关的护城河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停了下来,随后,就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黑暗的世界再次寂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