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明金主 >

第193部分

大明金主-第193部分

小说: 大明金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是徐元佐在别处化缘得来,那就更没有干涉的理由了。
  徐元佐最初是想直接发银子,却又担心这笔银子被人挪用,并不直接发到每个社学。更为了避免学生拿到银子,被家中没收,从而使得发银子完全变成了无意义的作秀活动,所以才将银两折成稻米分批以实物形式发放。
  按照每人五两银子的总预算,每月一次发放,考虑到米价的涨跌,差不多可以发放一整年。用长达一年的时间来提醒学生:徐氏愿意为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会钞——至于日后如何处理与徐氏的关系,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接受过这份礼物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吃徐家的嘴短,轻易批评华亭徐氏,难免被人视作白眼狼。
  眼看过了九月,又要进入征收秋粮的时候了。
  今年上海和崇明因为风灾略有歉收。不少田地被洪水淹没。不过华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田产与往年相平。徐家的田地因为雇佣了不少流民里的庄稼老手,带来了一些实用的异地手法,庄稼长势比之往年还要好些。
  徐元佐虽然对农田不甚了解,但是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理念是有的。之前许多被弃之不顾的边角上也种了蓖麻、棉花、绿肥之类的经济作物。
  其中叫人诧异的是蓖麻。这种传自天竺的作物在江南虽然不罕见,但是从来没人刻意去种植过。因为它的价值要等到工业化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作为高级润滑油。
  徐元佐刻意安排蓖麻种植,主要是为了榨油。虽然文科生不了解技术,但是印刷术总该有所涉猎。尤其是在涉及古籍版本的问题上,纸墨装帧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点。如今的印刷墨料仍旧是水基墨,这就导致活字印刷术的质量远远不如雕版印刷。
  报纸这种每天要刊行的文书,用雕版印刷成本实在太高,而且做工时间也太长,没人能够承受得起,即便通政司发的邸报也是使用活字印刷。别人都可以接受的色泽不匀、墨水透面等问题。徐元佐却实在难以忍受——他甚至只看《曲苑杂谭》的小样,那是手抄本。
  就徐元佐所知,印刷的主流还是走雕版路线——后世的激光制版原理也是雕版印刷术。不过眼下自己要想做出有质量,又能控制成本的快消文本,活字印刷术总是逃不掉的。而性价比最高的,莫过于改进墨料,用油墨取代水墨。油墨用的油,便是以蓖麻油为上。这种工业用油粘度高。凝固点低,既耐严寒又耐高温。榨油之后的油饼中富含氮磷钾。用高温脱毒之后就是很不错的肥料。
  蓖麻虽然不挑土质,房前屋后到处都可以栽培,但是吸肥力也强。加上江南还没有人刻意栽种蓖麻,在育种和田间管理上都缺乏经验,收获并不理想。好在徐元佐并不需要大量使用,今年的主要任务还是摸清性状。请药农帮忙看顾——蓖麻一直是作为药材被人所知的。
  然后就是研究从木、煤之中制取炭黑,研究配方。当然,这事基本上也可以交给李腾去做。
  徐元佐在唐行东山——难民营后面为李腾买了一块坡地,盖了一座三进的道观。
  如今道观建筑已经起来了,不过订制的神像还没送到。也就没有开门接纳香客,至于李腾带着四个徒弟住在观里。实际上他也不打算对香客开放,那样会影响他“清修”和“炼丹”的时间。只是身为道士,有义务供奉三清圣像,这才占用了二进的正堂,观名也就成了很没特色的“三清观”。
  徐元佐去三清观从来不坐马车或者肩舆,权当散步一样,带着棋妙,在罗振权或者甘成泽的陪同下就走过去了。每回他过去都要带点文稿,主要是两本书的草稿:《物理小识》和《初等数学》,至于化学这门高深的学问,徐元佐暂时还没想好该如何下手——当年他就没怎么及格过,如今更是基本上忘干净了。
  李腾对于《物理小识》很感兴趣,而且贡献颇多。不过数学方面就不怎么吸引他的关注了,尤其对于徐元佐所谓的:万事万物可以由数学表达——这一论点颇有怀疑。当然,这也怪徐元佐,谁让他连圆锥体体积公式都忘了,还是李腾帮着研究了几天,方才总结出来,然后放水验证。
  就在这种磕磕绊绊之中,徐元佐终于在某一天忍不住摔书了:“我决定了,派人去澳门!”
  “澳门?”李腾很是疑惑,头回听说这个地名。
  “唔,广东香山,那里有一群泰西葡萄牙国的人。”徐元佐道:“他们那边有一群景教教徒,在数学和物理上有些小造诣。”
  李腾微微颌首:“物理对于工匠的确颇有用处,数学也有其精妙的地方,不过也不值得跑那么远去求教吧。”
  “不光是工匠有用。”徐元佐大摇其头:“想春秋战国之世,百家并起,我们非但有道儒法家之教,也有墨农医家之术。这两类,前者是研究人组成的社会,夫子们琢磨的是如何让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如何让整个社会更加有秩序,更加和睦美满。虽然主张不同,主旨却是一致的。”
  李腾点了点头,并不觉得意外。
  “墨农医……其实主要是墨家的机关术和医家,钻研的是如何利用天地之力,了解天生之物,从而为我所用的学问。这一类,便是后来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为君子所不耻。”徐元佐道。
  李腾道:“其实我道门也有经义学与炼丹术的分野。你想说的,大约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学和器术吧?”
  “并不尽然。”徐元佐摇头道:“数学、物理也是能够衍伸出自己的道。更像两种入手功夫……唔,对了,就是道家所谓的性命之学,是从了性入手,还是了命入手。”
  李腾怀疑徐元佐的解释有些牵强,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自从独尊儒术之后,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分道扬镳已经很久了。国朝以文学取士,取中的人自然都精通于道德文章,但是自然科学底子太差,所以才会有各种荒谬的言行。在这上面,我们华夏就像是个瘸脚的巨人。我要去泰西取经,正是要将这只瘸脚补上。”徐元佐慷慨道。
  李腾微微颔首:“数学之道,学久了的确会改变一些想法。”
  徐元佐一愣:你这认识很深刻啊!
  “那我向泰西红毛夷取经,会不会太过于惊世骇俗?”徐元佐问道。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不是儒生们自己说的话么?”李腾不以为然道。


第355章 科学的新起点
  文明就跟学习不稳定的中学生一样,站在世界之巅时没必要骄傲,跌入悬崖的时候也不该自卑。从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的历史来看,如今华夏的世界领先地位,的确已经受到了威胁。
  最早在唐贞观九年,捏斯托留派的阿德本在长安见到了太宗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龄,并留下建立修道院,翻译经典。然而这次交流仅仅作为交流被记录在册。蒙元时期,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基督信仰再次来到华夏,但也只是作为异文明的使者,并没能站在与华夏同等地位上进行交流。
  现在耶稣会创始人之一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已经因为疟疾病逝在广东外海的上川岛,未能在有生之年踏上大明的国土。耶稣会的继任者们在葡萄牙人租借的澳门落脚,距离真正进入大陆进行文化交流还有十三年。
  徐元佐在遇到理科问题头痛不已的时候,很希望能够有人带本教材过来。以他的学习能力,即便无法恢复到高考前的巅峰状态,中考水准应该还是有把握的——如果只是追求个及格。冷静下来回忆了一下文艺复兴的进程,徐元佐这股热忱也就冷却了大半。在他的记忆中,数学家们的崛起距离现在还有二十年,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还被称为博物学者,没有严格的分野。
  唔,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伽利雷才刚刚六岁,他要再过两年才会上学启蒙,而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徐元佐的《物理小识》中了——很遗憾,没有署他的名字。至于伽利略的学生托利彻里,那位发现了大气压的小朋友,唯一的历史任务大概就是发明气压计了——徐元佐在这上面还没下手。但并不保证他能赶在大明科学家之前造出来。
  不过在生理学上,欧洲的解刨学家和画家的确已经走到了明朝人的前面,血液的小循环系统也被发现了。徐元佐在整理思路的死后,觉得可以请澳门的传教士带些人体解剖图过来,并且培养本土的解剖学者——顺便把血型分类的著作权抢先署名。
  这些可都是无形资产啊!
  徐元佐坐在课堂上,在纸上写下了自己需要的各种西方书籍。主要还是欧几里得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至于当今的西方著作,只能笼统地说“基于古希腊文明而阐发的今人著作”。这张清单将会随一个三人小组被送到澳门,呈交给耶稣会在澳门的主持神父——如果徐元佐没有记错,应该是去年创立了圣辣非医院的贾内洛。
  等他写完了这份小小的清单,发现课堂上十分安静。
  徐元佐抬起头,看到李腾正在等着他。一时间,好像回到了高中化学课上看小说被老师抓住的时候。
  “怎么?”徐元佐轻声问道。
  李腾道:“刚刚想到一个问题。咱们已经知道磁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若是用阳极磁石铺地,再身穿阳极磁甲。人岂不是就能飞起来了?”
  徐元佐有些头大。
  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巨人康复”计划,最早的自然科学教育,便放在了三清观的偏殿里。学生是四个小道童,老师是道士李腾和半吊子徐元佐。这个小小课堂很难像后世那样安安稳稳上满四十五分钟的课,因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随时遇到各种问题。
  或者是想出各种问题。
  倒是很像研究生课程。
  “很好的想法。”徐元佐首先肯定李腾的想象力,然后在心中暗道:若是这个黑科技叫你搞出来了,磁悬浮的造假还会那么高么?不管怎么说。明朝还有人把火药绑在椅子下面,想做成土火箭升空——虽然最后肯定是失败的。不过也足以证明我国人民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不过受力是否能够均衡很重要。”徐元佐道:“还有就是斥力的大小。如何增加斥力呢?”
  “如何增加斥力呢?”李腾也问了遍。
  ——我要是知道还算是文科生么!
  徐元佐干咳了一声,道:“与其考虑这个问题,我在想另一个问题。”
  “请说。”李腾走了过来,一个徒弟给他搬来了椅子,坐在徐元佐对面。
  “磁铁发出的力,无论阴阳。显然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咱们主观臆想的吧。”徐元佐道。
  李腾点了点头。
  “那么由这个力生成的场,的确会影响罗经,是否说明对人也有影响?”徐元佐又问道。
  “恐怕与风水之说颇有关系。”李腾道。
  “我们既然知道力是可以相互影响的,那如果切割这个力场。会发生什么事?”徐元佐道。
  李腾陷入了沉思。
  徐元佐看了看外面的日头,提前给出了答案:“我打算用铜线圈试着切割一下磁场。如果成功,应该能够生成电流。如果成功,这就该是电学的新篇章。”
  李腾对电并不陌生。在道门内部的黑科技中,电的研究并不算冷门——因为雷电共生,在甲骨文中,“雷”字中间就是闪电。实际应用之中,便产生了避雷针——铜制的高高扬起的鱼尾;或是昂起的龙头,吐出金属舌头,经过暗藏的金属线牵引到地面。武当山著名的雷火炼殿神迹,其实也是建立在对电的理解上才建成的。
  人工制造静电并不稀奇,要制造电流,这就有些意思了。
  “你弄点铜丝来,我帮你做这个实验。”李腾理所当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兴趣——说不定这东西能解开雷法的奥秘呢。说不定还能大大降低修炼雷法的门槛呢!
  徐元佐很满意李腾的反应,当即答应下来。虽然磁石的品质并不怎么好,但是铜丝管够啊!感谢三百年前阿拉伯人带来的掐丝珐琅器工艺,如今无论是在苏州还是杭州,或者京师,都能买到任意规格的金属丝。虽然做不到工业生产,但是工艺是绝对没问题的。
  李腾靠在椅背上,又设想了一下自己该如何完善这个实验。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产生了电流,该如何确认。
  他并不知道有一种发光体叫小灯泡,更不知道电流表之类的仪器,不过架不住他的聪明智慧,很快联想到了电流的特性。
  这玩意会打人呀!


第356章 机械厂
  徐元佐从三清观出来,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这大约就是“希望”的疗效,即便明知十七世纪不可能产生工业革命,或者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种子埋下去之后,谁又知道未来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呢。
  相比李腾这边放养式的科技树攀爬,严宇那边的机械厂就是压力满满的攻克技术难关了。
  徐元佐给这位木工世家出身的小伙子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每天都有详尽的报告,紧紧追踪纺车流水线制造的进程。
  严宇很珍惜这个机会,但是他终究技术能力有限,跟着父亲和哥哥们造房子做工程还行,到了机械厂大量都是细工,实在是应付不来。既然技术上有短板,他便一门心思放在了管理上,工作报告尽量写清楚。半年下来,手艺退化得厉害,但是文牍书写却长进不少。
  徐元佐借着三清观里带来的劲头,特意到机械厂视察工作。
  出于节俭的考虑,机械厂的厂房只是简单立了柱子,顶上一个茅草顶棚,挑高不过一丈,只有大风雨天才用蒲席围一圈。平日为了采光,都是彻底打开的。
  徐元佐看着这种地下黑工厂的格局,觉得有些不像话,起码也得垒两面墙啊。不过想到眼下连玻璃窗都没有,真要是造砖瓦厂房恐怕连光线要求都无法满足,所以还是忍了。不过还是得建个院子,以免技术外流。
  当然,现在要说技术外流还早了些。因为实在没什么技术成果。
  这半年多下来,机械厂的车床倒是多了几台,有些就连徐元佐都叫不上名字,看不出有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