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国之大贼 >

第366部分

国之大贼-第366部分

小说: 国之大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孙文和杨小林的不同之处,杨司令对于屠杀一向是敢于承认的,他甚至懒得去加以掩饰。
其实所有的国家都明白,这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从大青山打出去了,而且是用这样一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方式。
中国第四方面军开始朝大青山运动的时候,俄国人马上调集了重兵布防。西方的军事专家们都已经在大青山即将有一场可以决定双方战争命运的会战要打响的时候,杨打鬼却采用这种方式!
这意味着中国人反击的脚步已经开始了,中俄这场战争的决战马上就要打响了,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意识到俄国现在的不利局面,如果不想让俄国人遭受到更大的损失,必须让战争停止。他们调解战争的脚步也终于迈动。
已经和中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的大英帝国以这次屠杀为借口,打着为平民百姓免受战火之苦的旗号向袁世凯发出通电,希望中国方面响应,做到谈判桌上来通过和平的手段终止战火的蔓延。
“老毛子打北京的时候他们不阻止战火的蔓延,现在轮到我们打俄国人了他们就要来阻止,这帮洋人没一个是好东西!”
杨小林把袁世凯刚刚给他的报告看了一遍,老袁说现在必须响应英国人的号召,谈判可能马上就要开始。但是在停火的问题上袁世凯拒绝了英国人提出了先停止相互攻击的要求,战争一边打,谈判一边谈。
老袁也没有阻止杨小林的意思。就是想让他收敛一点。如果再搞什么屠杀的话别那么明目张胆的,现在他不是杨把总了,要注意中国的形象。
“松坡,载涛准备好了没有?”
蔡锷说道:“第四方面军两天之后就能到达大青山。不过载涛并不打算马上发起进攻。时机还没成熟。俄国人对大青山的布防还是非常严密的。吴佩孚现在闹的还不够厉害,只有打下俄国人的几个重要的补给点,才能把在蒙古的俄国部队全部调动起来。那个时候对第四方面军来说才有最好的战机。”
杨小林点点头,眼睛在地图上看了一会:“突击队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哪里?”
蔡锷想了一会,这些全部都是吴佩孚和二杆子他们临时决定的,杨小林绝对不会愚蠢到在几千里外给他们制定好行军的路线。不过大致的路线他们还是能猜的出来的,因为不管吴佩孚接下来要攻击什么地方,在三天之后他们都必须到达布鲁。
突击队从大青山杀出来,能在短短的两天之内打下武川,除了行动迅速之外最关键的就是火力的强劲。不管是为了保证他们的速度还是为了保证他们的火力,后勤都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坦克,骑兵没有子弹还可以用马刀来战斗,坦克没有了油料,那整个就废了。一点都不能少的。
给他们运送补给是很不现实的,而杨小林采取的办法是依靠张勋来做这件事情。张勋现在的忠诚已经不用去怀疑了,这小子跟着光绪去蒙古的时候那是看好光绪,认为在俄国人的扶植下光绪肯定能做的比袁世凯强。可是事实证明他下错注了。
老毛子在前线的失利让张勋非常的惶恐不安,正好这个时候尼雷尔离开了中国,雷振春接手了中国的情报机构,张勋一看这是以前的好兄弟呀,就托人找到雷振春,看看能不能寻一条出路。
雷振春也够意思,替他在袁世凯面前说了不少好话,加上张勋现在确实有利用价值,老袁大笔一挥亲自给张勋写了一封信,那意思是让他好好干,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
这一次突击队出征,张勋可以说是最大的功臣。首先俄国人的兵力分布情况都是他提供的,其实就是突击队的战斗补给,全部都是中国先通过秘密的途径送到张勋的手里,然后张勋再把这些物资放在某个兵力薄弱的地方,由当地的蒙古伪军看守。
只要突击队打下了那个地方,自然就能拿到补给了。
目前第一批存放物资的地点杨小林已经告诉了吴佩孚,离他们最近的就是布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想来吴佩孚会去那里拿补给的。
蔡锷的眼睛在武川到布鲁之间来回转了一下,最后点在图盖的位置上面:“这里,应该是这里。”
杨小林在图盖的位置上看了一会,这里如果打下来,再打下布鲁,俄国人应该会做出非常激烈的反应了。那个时候就意味着贝勒爷可能有了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基零斯基在北京的部队可能会选择撤退。
杨小林是绝对不会让俄国人就这样安安稳稳的跑掉的,所以他必须做好随时发起攻击的准备。打仗杨司令从来没怕过,可是这一次他的心里真的有些忐忑。
战斗马上可能就要打响了。而随着部队离开北京,一场将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角逐将在北京展开,这用不着怀疑。(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 五条政策

杨度很多次跟杨小林说过让他放心,可是杨司令真的是放不下来这个心。其实如果按照杨小林自己的想法,他和袁世凯还有孙文的纷争能再三年或者五年之后再爆发,情况当是最理想不过。
可惜他这只是最理想。
中国目前的形势非常复杂,虽然在对俄国的战争中已经取得了有利的地位,但是其他方面却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
就拿陈天华的三线发展策略来说,把战争局限于黄河以北中国是做到了,在长江和黄河之间以重工业和采矿业为拉动,保证地区的稳定与小步发展也做到了,可是在长江以南,陈天华发现自己做出的商业发展的策略是错误的。
为了让中国的货物能卖出去而和那些西方人合作,给他们空股的做法无异于饮鸠止渴!许多小型的作坊在合并成大型的工厂之后,一旦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都被那些洋人盯上,成为他们要猎杀的目标。
洋人们策略很简单,就是三步走,第一是合作,除了帮中国人出货得到的控股之外,他们许多人还注入了一些资金,然后输入技术和设备,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企业往往发展的非常不错,洋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再投资。
中国企业当然没有钱,没钱没关系,洋大人来投。他们投入之后控制的股份立刻上涨,有许多企业一下子就成为了洋人的企业。
若是这个办法无法到达目的,他们也不着急。还有第二步可以走。南方那些企业都是小型企业合并的,本身就有许多股东,洋人会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高价收购那些股东手里的股权,直到他们在企业中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为止。
这要是还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洋人还有第三步,技术上封锁你!
新机器拉来了,技工也是洋人派来的,你不答应可以,我马上撤回技工。至于这机器怎么操作你自己琢磨去,还有。以后出货的事情。我也不管了。
许多中国的企业都是倒在这一招上面,旧机器已经卖了,新机器不会用,就算琢磨出来了产量提的再高也没用。因为你的货卖不出去!这样下去谁能支撑的住?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把工厂贱卖。
陈天华对南方的发展扶植政策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这一段时间大批的企业被洋人收购。甚至直接破产,局面比英国人一开始对中国封锁还要糟糕!
那个时候南方的民族工业靠着本土市场的养活,虽然谈不上发展。最少还能支撑。这一下让洋人进来,加上英国人封锁造成的环境不好,自己的政策又不对,南方在短暂的希望之后马上就陷入了一种更加困难的局面。
这个时候陈天华终于意识到,在自己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不如别人的情况下,放开市场的开放式经营就等于是请狼入室!
英国人之所以到现在依然沉默,主要就是因为经济上面他们看见了中国的漏洞。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整个南方的民族工业将被彻底的摧毁,那个时候北京就麻烦大了。可能不用英国人动手,中国就会有反抗发生。
让英国人失望的是陈天华虽然错了,但是他改的非常快!在东北的多年经验真的让陈天华比孙文那帮人要成熟许多。东北他们也错过,错了之后努力改就是了。
也就是事情刚刚看出来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他马上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再走回去是不可能的,你如果封闭起来自己发展,那就正中那些西方国家的下怀,估计英国人会笑的十分开心。
经过和经济发展部部长杨度还有实业部部长盛怀宣十余日的商讨,在征求了各方意见之后出台了五条意见。
第一, 马上建立纯商业的技术研究扶植体系。不光要有一个专门为商业服务的技术研究所,还要鼓励工人的发明!任何领域的工人一旦有了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成果,给予重奖!哪怕只有一个发明意向,也可以向政府申报资金支持。
第二,加大扶植力度。 对于现在依然在坚持的企业实行政府支持,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大批量的购买他们的商品,并且由政府出面帮助他们宣传,打通销售渠道。
第三,为国货做大量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国人民使用国货,在所有的乡镇及县城路口张贴国货的名单以及商标,在小学的课本的第一页,就是四行字“你也买布,我也买布,不买洋布,只买国货”。
同时,对于一些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国货,坚决取缔。对故意造假,以次充好的工厂,坚决打击,保证国货的质量。
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挽回丢失的市场。
第四,分解市场。对于那些已经沦陷的市场就像是战争中已经被对方攻陷的阵地一样,这个时候中国的企业无力对他们发起反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主动给他们招来竞争对手。让那些人无法形成垄断整个市场的局面,两个不够就给他们招来三个,有了竞争就不是铁板一块,那些残存的中国小企业才能在夹缝中找到生存的空间。
第五条是杨度提出来的,他说现在要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在东北的经验告诉他们越是到了危险的时候越是需要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不能让外国人钻了这上面的空子。只要老百姓依然肯支持政府,相信所有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在这一条中总理内阁对政府官员的平时作为做了详细的规定,不准穿洋布,不准进酒店,不准有专门的马车和轿子,住房不准超过多少平米,老百姓来办事的时候不准推诿……
这一系列的规定当真让许多人都叫苦不迭,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做了官那是应该高高在上的。
没办法,不说新中国就要有新气象,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和百姓不能对立!杨度和袁世凯说,这条命令颁发之后肯定会遇到一些阳奉阴违甚至公然抵触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应该杀一儆百,拿那些敢于顶风的家伙开刀。
袁世凯答应了,他认为这是应该做的。
这个时候老袁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个方案除了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杨皙子手里锋利的尖刀。
老袁根本没有想过杨度会对他有什么动作,杨度来北京之后一直表现的非常低调,安心的发展着他的经济,甚至前一段时间陈天华和邹容把东北的力量合成一个党,叫“进步党”,要求杨度参加的时候,杨皙子都婉言拒绝了。
那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真的迷惑了袁世凯,老袁认为杨度可能已经知足了,或者说他聪明,知道在杨小林走了之后孙文和陈天华不是自己对手,所以再一些他认为是小事的问题上,老袁总会向杨度妥协,很痛快的就签了这五条,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发下去。
袁世凯真的忘记了,咬人的狗是不会乱叫的。他从来没有想过杨度想过当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孙文和陈天华身上的时候,杨皙子的刀锋已经向他逼来。老袁对危险浑然不觉,等到杨度把刀举起来的时候,他亲手签发的那第五条命令将让许多跟了他十几年的北洋要员成为牺牲品。
老袁的家宴上面杨小林可以堂而皇之的坐在那里了,现在他们真的是一家人。但是杨司令从来没有喊过老袁岳父大人,想想两个人以前称兄道弟的,老哥喊的那么亲热,忽然改岳父真的有点喊不出口。
好在老袁这人在这上面也不太在意,其实在他的心里送个女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杨打鬼这家伙安份一点,别跟自己捣乱。至少从目前来看杨打鬼表现的挺让老袁满意,不喊就不喊吧。
“小林,南方的形势现在不太好,北京这边英国人又逼着我们马上谈判,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发起攻击?”
饭桌上面老袁问的很随意,其实他非常的关心这个问题。从国事的角度来考虑,对俄国人的进攻真的是越快越好,毕竟老毛子的国力摆在那里,如果拖延下去给俄国人调整局势的时间,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目前他想做的事情也必须让杨小林离开。不是说杨打鬼在这里他就不能去做,只是这个家伙不走,老袁心中不踏实。
杨小林的回答好像也没有经过思考:“这事还真说不准,我们必须先打乱俄国人的补给线,并且切断他们的退路。吴佩孚虽然已经出兵了,可是载涛那里必须打出一两场歼灭战,把俄军在蒙古的兵力干掉。我估摸着,怎么也要一个月吧。袁公,英国人那边怎么说的?”
老袁放下了筷子,叹息一声:“还能怎么说?就是要谈呗。我可不像你,你他娘的就知道打仗痛快,这次谈判不管怎么说也是我们和英国人的一个对话的机会,我不想就这样错失了。我告诉你,你动作最好放快一点,老子要是提出来条件俄国人就答应,可能一个月之后条约都签订了!”
杨小林笑了一下:“不会的,俄国沙皇不愿意在我们中国丢这个人,不然的话他现在掉头就跑我根本拿他没办法。你把条件提的苛刻一点,一个月的时间应该有。”
袁世凯看看他:“你把仗打的干净利索点。”
杨司令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那笑容带着一点狡猾和凶狠:“放心吧,总要让老毛子在我们这里留下点深刻印象才是。既然不愿意丢人,那就让他们丢命好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停战谈判

老袁这个时候也吃完了,估计他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冲一旁的雷振春使了一个眼色,雷振春忙的从自己的公文包里面拿出来一份情报,递到杨小林的面前:“司令,这可是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弄到的东西,相信您一定感兴趣。”
杨小林有些错愕,不知道什么东西让雷振春认为自己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