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荆州我做主 >

第117部分

三国之荆州我做主-第117部分

小说: 三国之荆州我做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逊用计离间妫、戴二贼,然后率军赶至秣陵,妫览被三公子夫人设计杀死,夫人见陆逊势大,便举众投降。”
  黄盖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之后陆逊集中丹阳、吴郡并诸暨大军,强攻山阴,主公战败,本来早已心存死志,却被刘琦劝说,决定劝我等投降,自己却动身前往襄阳,在前往山阴接老夫人的途中见到了顾夫人和吴侯,承认了杀兄的罪行,但由于态度诚恳,得到了他们母子的谅解,但老夫人拒绝随主公一起生活,主公大哭之下迁往襄阳定居,从此深居简出,广纳侍妾,如若没什么意外的话,估计就这么终老此生了。”
  周瑜听得浑身一震,虽然他已经猜测到,孙权刺杀孙次的事情应该是有可能的,但他心中却始终不愿相信此事,或者说是不敢相信,可是没想到到了最后,铁一样的事实还是摆在了面前,让他不得不相信。
  “其实这一次末将代表镇南将军来这里,主要就是……”
  “你不要说了,本将知道,肯定是主公写信将我劝降。呵呵,公覆,此事难道还有其他的选择吗?本将同意也就是了。你去告诉镇南将军,明日午时正,本将在南城门外恭候大驾。”
  “既然大都督如此痛快,那末将也不再多说了,末将告退。”黄盖向周瑜拱了拱手,这才把刘琦写好的劝降信叫给周瑜,然后转身离开。
  刚要走出大帐,黄盖忽然转过头来,对着周瑜说道:“以末将得这点才能,便会被镇南将军拜为建威将军,想必以周都督的大才,将来必定会得到重用,呵呵,末将在这里先恭喜大都督了。”
  周瑜闻言不由得一愣,暗暗苦笑着说道:“你以为我投靠刘琦是我了功名爵禄吗?错,我不过是要保住满城军民而已,之后我便会追随伯符于地下了。”


第一百八十章 归心

  在送走黄盖之后,周瑜不由得苦笑不已,对于其临走之际说的刘琦会重用自己的事情,他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毕竟对方麾下名士不少,而且很多都是一开始就投奔到他名下的,比如徐庶、庞统、贾诩等人,这些任务都是年轻俊杰,为刘琦立下了大功,即便是新崛起的这个小将陆逊都不比自己逊色多少,这些人不仅有才能,而且对刘琦忠心耿耿,哪里会像自己这样的人,追随着孙氏两代人,又从骨子里对孙氏兄弟忠心耿耿,如果让自己独掌大权的话,难道他就不担心自己会心存异志?
  而自己的才能主要擅长战略规划,掌控大局,如果不是一方统帅,就与普通将领没什么区别。
  更何况自己早已心存死志,万念俱灰,根本就不会再去想什么建功立业的事情了。
  其实周瑜并不是现在才产生这样的想法的,他在判断出江东势力灭亡之后,心中已经做好了举众投降的打算,但他还是决定在投降之后就自杀身亡,随着孙策一起到地下再去征战天下,待得后来证实孙权杀了孙策之后,更是万念俱灰,这种想法就更加坚定了。
  他只等着将宛陵城投降给刘琦、保住一城军民之后,便一死了之。
  之后周瑜便吩咐下去,所有守城军士全都从城头上撤回,众将官集结所部兵马,准备在第二天午时正,出城投降。
  对于周瑜的这一决定,所有人的心中都没有反对,因为他们早就知道,如今的宛陵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根本没有保住的可能,投降是唯一的出路,如若不是顾忌周瑜军法太严,早就有人向他建议投降了。
  如今周瑜颁布了投降的命令,大家的心中都是无比轻松,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保住了一命,也是因为宛陵城内的数万百姓终于躲过了一次战火,从此之后,整个江东地区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遭遇战争了,这对于持续了近十年苦战的江东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第二天午时正了,周瑜率队走在最前面,命令亲兵举起白旗,打开城门,然后缓缓出城,来到护城河外的刘琦马前,举行投降仪式。
  这一次周瑜的投降和以往的任何投降者都不一样,他并没有袒背、绑缚自身,而只是脱去了甲胄,身着文士服,背着双手,缓缓走到刘琦马前,然后抱拳说道:“下邦罪臣,不识将军天威,妄自冒犯,还请将军见谅。”
  刘琦见周瑜终于肯归顺自己了,不由得心中大喜,连忙扶起对方,笑着说道:“久仰周公瑾性度恢廓,雅量有致,实乃千古奇才,我更听闻公瑾善音律,坊间有言,‘曲有误,周郎顾,’本将更是为此赋诗一首,诗曰: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呵呵,公瑾**倜傥,今日能得一见,实乃幸事。”
  说完之后,刘琦亲热地拉着周瑜的手,然后正色说道:“周瑜听令,我欲拜你为安北将军,领南阳太守,后军师,令你率宛陵旧部并南阳之众,以吕蒙将军为副,防御南阳的刘备和许昌的曹操,不知将军可愿从吾所愿?”
  “啊?什么?”听到刘琦的话,周瑜不由得呆住了,因为他从来没想到,刘琦竟然一上来就就给他如此高位,作为一方统帅也就罢了,还给自己一个安北将军的名号,据他了解,在刘琦军中,也就只有安东将军、扬州刺史徐庶和安南将军、交州刺史裴潜有这样的待遇,他如今的地位甚至还在正红的发紫的陆逊之上,这如何不让他的心中有一丝的感动?
  “呵呵,我素知公瑾忠良贤德,能够与你共同开创不世功业,乃本将之幸,更是我大汉之幸,我知道公瑾自出仕以来,算无遗策,料事如神,你今日之败,并非是自身才力不足,实乃未得明主之故。”
  刘琦看了看想要张口说什么的周瑜,笑着说道:“本将知道公瑾想要说什么,其实孙伯符与孙仲谋兄弟也算是了不起的英主了,尤其是孙伯符,对公瑾可以说是亲如手足,更兼言听计从,公瑾所受之宠信,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极为少见,其实这一点我也不反对,只是伯符作为一方之主,以万乘之尊,亲冒矢石,奋勇当先,虽然能够鼓舞士气,却也使自己至于危险的境地,这一点本将看得清楚,孙仲谋也看得清楚,就连张子纲也清清楚楚,否则的话,本将当初如何能够连续两次偷袭得逞?孙仲谋又如何能有机会将他刺杀?”
  “这……”周瑜闻言不由的默然,因为孙策这一点毛病,他当初何尝不同样是看的清清楚楚?也曾经力劝过几次,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完全接受,如若他当真完全接受了,恐怕凭着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就算无法打败刘琦,也绝对能够轻易保住江东之地,断不会有今日败亡之耻。
  而刘琦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让周瑜振聋发聩:“无论是一方之主,还是一方统帅,甚至是一军之将,都不能逞匹夫之勇,这是战争,刀剑无眼,你无事还好,一旦有事,会因为一己之失而输掉整场战争,甚至输掉宏图伟业,输掉群臣以及众百姓的幸福和希望,这其实已不能算是勇敢了,而只能说是极度的不负责任,不对自身负责,不对父母妻儿负责,不对麾下群臣负责,不对天下百姓负责。当然,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冲锋陷阵的将领,但一定要保证这些将领在受伤之后能够维持整支队伍的正常战斗,也就是说,需要有得力有威信的副将。”
  “不负责任……”周瑜听了这个词汇,虽然感到很是震惊,但是不得不说,心中竟然有同感,隐隐有了一丝知己的味道,轻轻地咀嚼着这个词汇,越咀嚼越感觉有味道,半晌之后,长长叹了一口气,默默说道:“伯符,如果我当初能像他这样疾言厉色的批评你一番,或许事情的结局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怪只怪我当时太注重君臣礼仪,又没有想到这样精辟的谏言,结果说过的话不过是隔靴搔痒,你根本听不进去,导致最终出现了如今的结局。”
  “我们接下来再说一说孙仲谋,其实孙仲谋是一个明主,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他的兄长孙伯符还要强很多,孙伯符的那些缺陷他完全没有,他能够识人用人,所以江东许多名士都愿意为他效死力,只不过他太热衷于权力,太不甘平凡,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对孙伯符的权位产生了觊觎,尤其是在与孙伯符政见相左的时候,这种倾向就更严重,所以,在权力欲的驱使下,他被利欲迷失了双眼,忽起歹意,将孙伯符刺杀,但是他的内心其实很脆弱,,所以对此事很是敏感,因此对你们这些老将心存忌惮,这才被我利用,离间了你们的关系。”
  刘琦摇了摇头,忽然正色说道:“其实他这样也是人之常情,但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只是把别人换位成自己思考问题,结果都只是根据自己的性格做出的判断,他不知道该从别人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对于公瑾你,你是一个诚信重然诺,忠贞有雅量之人,只要你成了孙仲谋的臣子,就绝对不会有异心。”
  “没想到果然还是他最了解我,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对于我的了解甚至比我自己都清楚,而主公,不,那孙权简直连拍马都赶不上。唉,败在这样的对手下,我真是心服口服。”周瑜看向刘琦的眼光已经不再是惊讶,简直就是佩服了,到现在他才知道,自己为何会屡屡败在此人手下,原来自己的一切都被他了如指掌。
  而这时的刘琦则继续说道:“而正是他的这一个缺陷,导致他在关键时刻对你失去了信任,不仅不派兵援助,反而抽掉你的兵力,公瑾不愧为千古良将,依然顶住压力,不肯发兵,可他却采取非常措施,直接给你麾下众将写信催调,结果不仅令你兵力减少,威信大损,令你不得不铤而走险,致使虎林战败。所以作为一个明主,不仅要尽量克服自己的一切弱点,不能让对手抓住一点过失,更要相信自己的臣下,所谓疑者不用,用者不疑,而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不断汲取臣下的正确意见和建议。”
  “诺。主公今日所言,末将定当终生铭记,末将知道主公今日为何对末将说这一番话,请主公放心,末将也不是泥塑木雕之人,能够体会主公的恩情,末将今后定当誓死为主公效忠,辅佐诸公创立大业,扶保社稷,安定百姓,扫平群雄,重定天下。”
  直到此刻,周瑜终于对刘琦说出“主公”二字,只有他们两个知道这两个字所蕴含的的深意,这是一个承诺,同时也代表了,周瑜这个千古名将,从此对刘琦归心。


第一百八十一章 右将军

  在成功接收了周瑜的大军之后,刘琦便命徐庶统领扬州之地,率五万大军驻守合肥,麾下众文武有太史慈、侯成、宋宪、魏续、鲁肃、刘晔、繁钦、华歆、王粲、朱治、朱桓、程普、张纮、顾雍、张昭、秦松、陈端、魏腾、吾粲、卜静、孙高、傅婴等将。
  之后又表奏陆逊为伏波将军,命陆逊率领三万大军,暂驻吴郡的秣陵,制造大船,探访夷洲和倭奴等地,寻机并其地,为大汉开疆拓土。
  为此刘琦又专门决定为陆逊设立一个夷州刺史的名号,以州刺史的待遇对待陆逊,令其统帅在海外开拓的一切领土,在征服夷洲之前,陆逊还兼任吴郡太守之职。
  本来陆逊只是遵命而行,并不知道在大汉之外还有多么广阔的领域,可是到了后来,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大,陆逊才知道自己究竟获得了怎样广阔的土地?而那时候,几乎是大汉所有的州刺史们都羡慕陆逊这个大汉最大的封疆大吏。
  因为刘琦知道,陆逊的职责十分重大,所以这次专门配备了陈武、杜袭、董袭、蒋钦、韩当、凌操、贺齐等精通水战的将领,与此同时,刘琦郑重的叮嘱陆逊,海上风浪之大不比江上,要他们一定要善于观察星象,判断天气,懂得及时躲避风暴等事情,为了能够让陆逊掌握星象,刘琦又把父亲传给自己的《荆州星占》和黄月英制造的指南针传给了陆逊。
  好在如今只是制造海船,尝试出海,积累经验的阶段,大军不会走太远,一切事情都可以慢慢来,刘琦又知道陆逊是一个稳重谨慎的人,倒也不必太过担心。
  而至于统率陆逊的这一支大军,刘琦给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海军”,对于海军的粮草供应和军饷、军器、物资的供应,则由镇南将军府专门供应,海军统率陆逊也直接对刘琦自己负责。
  与此同时,刘琦又任命黄祖统率其余的两万水军,庞统担任军师,驻守荆州的巫县、秭归一带,由兼任巫县长的甘宁作为副将,处理日常事务,实际上由于黄祖年迈根本不愿在巫县与江夏之间来回奔跑,这支水军由甘宁全权负责,黄祖只不过是挂个虚名而已。
  而对这一点,黄祖也丝毫没有不满,毕竟他也知道自己年老,能力也不足,如果强行统率这支大军的话,只能会给这支军队带来拖累,更何况刘琦是他未来的女婿,如今他虽然只是江夏太守,却享受着荆、扬、交三州众将官的尊崇,而为了对他进行弥补,刘琦又把他的儿子黄射任命为襄阳县令,这可是镇南将军府所在地、荆州的郡治,整个荆、扬、交三州地区的核心,这样的职位虽然只是一个县令,可是权位丝毫不比一任太守差多少,甚至比刘琦正牌的大舅子蒯正,权势都要强上不少。
  所以,黄祖在不久之后就直接辞去了水统帅之职,坚决要求把此职位让给甘宁。
  刘琦见黄祖出于真心,便改拜黄祖为建德将军,任命甘宁为横江将军、加封水军大都督,甘宁麾下军师庞统拜为右军师将军、参军、长史,又拜麾下众将宋谦为偏将军,苏飞、邓龙、陈就等将为裨将军,还有江东孙氏的两个族人孙贲和孙皎,这两人本来作为孙氏族人,不愿出仕,但是刘琦却亲自请他们出山辅佐甘宁,并拜孙贲为昭义将军、孙皎为昭信将军,这两人见刘琦真诚,只好答应出仕。
  与陆逊统帅的海军相似,甘宁的水军也是直接向刘琦负责,一切粮草军器直接由镇南将军府直接负责,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在内河作战为主,如今由于荆扬两州统一,江水两岸除了广陵之外全都归属刘琦的治下,所以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陆上的秭归长、荡寇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