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城管大队 >

第182部分

大唐城管大队-第182部分

小说: 大唐城管大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然能够买的起一年的口粮,西突厥的牧民们差点没激动的疯过去。
只有经历过草原生活的人才知道粮食的宝贵,草原的子民不仅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无穷无尽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冬季的白雪,夏季的野狼,草原上的子民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民族,中原的汉人只晓得他们的骁勇,可是没人知道他们嗜血凶猛的背后是一堆嗷嗷待哺的婴儿。
归根结底,突厥人也是人,他们不懂农耕,不懂织桑,可是他们也需要活下去,所以他们每年才会成群结队的来侵犯汉人的边界。
他们,只是需要粮食而已。
而现在,唐人给了他们一条光明大道,那就是:努力的养羊、然后剃下羊毛卖给汉人、再从汉人手中换取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在突利可汗的号召下,西突厥开始了一场全民放牧的时代。
马不养了,牛不养了,只养羊,羊毛成了草原上的金饽饽,甚至都开始慢慢成为了一般等价物,用来人民之间的交易。
生活也渐渐变的丰富起来,以前唐人以前向突厥封锁的铁锅、铁铲、茶叶、香料、瓷器等,现在用羊毛都可以换到,如果羊毛的钱不够,唐人也收牛马。方便突厥人处理掉大批的马群和牛群。
不过人类的社会结构中总有一种不安分的因子。当吃饱穿暖之后。他们所思考的就不仅仅是继续保持当下的这种情况,而是要求朝更高的追求发展,现如今的西突厥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西突厥首领突利可汗是个十足的亲唐分子,当初他叔叔劼利可汗和大唐争锋相对之时,突利可汗就对大唐保持了十足的亲切,非但不出兵帮助他的那个叔叔,反而是向大唐泄露了很多东突厥的情报。
突利的这种行为是被很多支持突厥一统的人民所诟病的。他们还坚定的认为,只有唐人是他们唯一的敌人,东西突厥还是兄弟的关系。
东突厥最终过被大唐所灭,一时间李二成为了整个中东亚的霸主,以西突厥还不及东突厥的军力,想要阻挡大唐还是有些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所以在东突厥覆灭后的一段时间里,西突厥一片平静,毕竟那些逆反分子也知道,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
随着羊毛交易的扩大,幽州等地现在似乎已经成了西突厥人的第二故乡。极为繁荣的商业也是勾起了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
西突厥的大祭司就是这么一个人。
大祭司从很早就开始跟随突利可汗了,每一位可汗都有一名专属的祭祀。大祭司就是突利的御用祭祀,很早之前,祭祀在突厥部落中的地位很高,主占卜、预兆之事,可是随着突利倒戈大唐,大祭司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
西突厥的子民们仿佛被套上了一种魔咒,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骁勇善战的勇士,而是羡慕家中牛羊遍地的富户,自从这两年开始,突厥族人中美貌的少女不再以嫁个勇武的突厥战士为荣,反而越来越多的突厥女子嫁入了那些富裕的突厥牧农家当妾。
大祭司曾经多次向突利说明这是大唐想要杀人不见血的摧毁西突厥,必须坚决的抵制唐人的这种同化,可是突利却很是不屑的朝自己摆了摆手,说自己多心了,从那以后,大祭司就认为突利也已经成了大唐的走狗,他的血液中已经没有了草原天狼流传下来的纯正血液,而是变成了一只混身污秽血液的狼狗。
既然旧王已经腐化,那么就需要一个新王来拯救突厥。
贞观三年初,酝酿已久的西突厥大祭司经过半年的韬光养晦,振臂一呼,脱离了突利可汗的统治,带领罗索、卜蒙、楔陀三个大部落脱离了突利可汗所领导的五大部落,自立为新突厥,吸收了一批东突厥的逃亡余部,成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并且号称自己是有着真正天狼血统的政权。
对于这个消息,李二当初听闻也是笑了笑,对于别国的内斗他一直是持看戏的态度,身为帝王,他可是深知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外界而是内耗,像西突厥这种本质上仍是敌人的政权,他没有丝毫的支持和同情,所以对于突利来信请求支援,李二也只是回信一封,民族大义之类的云云,最后就一个意思,精神上支持你,物质上,想都不用想。
听说新政权和西突厥已经在草原上打了几场仗了,各有胜负,不过还是突利可汗占有有利形势,毕竟能和大唐交易这一点为他的大后方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突利就是一只混身污血的杂种狼,他没有资格拥有天狼的图腾,这一只天狼我们势在必得,罗索、卜蒙、楔陀三部愿意出两千头牛换取这样一尊天狼雕像。”身穿草原服饰的大汉血气方刚的说道。
“咳咳。”一旁的老者仿佛异常气愤,咳嗽了许久才愤然道:”突利可汗身上流淌着突厥族最初可汗的血液,是草原中血统最为高贵的王族,你这种污蔑他的小子根本不配称为突厥人,我们西突厥五部联合声明,愿意出三千头牛将这只象征我突厥的天狼雕像带回去。”
交易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因为价格已经超过两万贯,谁也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金,所以只好用牛羊来计数。
“三千一百头牛!”
“三千一百五十头牛!”。
一旁的房玄龄感觉自己有些头晕目眩,刚刚在台下,他悄悄问了徐阳这只玻璃狼成本大约多少,徐阳很是仔细的手托下巴算了算,最后还是说出一句,狼眼的那两颗绿宝石值个百来贯吧。
百来贯,换三千头牛,这种交易方式简直就是颠覆了老房的三观,用徐阳的话来说,他今晚就是拿着一堆沙子来换钱的。
本事啊!这就是鬼谷子的可怖之处,你们争得头破血流,最后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是人家不屑一顾的,不得不对鬼谷的奇术钦佩。
李二听着大厅中的报价,那两个突厥部族每一次增长的价格都让他心花怒放,李二不是在乎钱,他在乎的,是那些牛。
大唐现在仍处在大发展时期,今年的关中就已经全部种上了土豆,明年土豆的种植地差不多就已经达到了最大化,有了那些牛,又能开垦出多少荒地,又有多少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
“三千五百头牛,加上五百只羊!”那名身穿草原服饰的大汉咬牙切齿的说道,这是他们三族所能支出的最大价格,虽然心有不甘,可是如果再多出的话,可能今年冬天就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
老者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从他活了这么大的年纪,很明显的能看出来,新政权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想必这就是他们能出的最大价格。
不紧不慢的,老者缓缓道:”三千五百头牛,加上六百只羊。”
那大汉听闻果然一窒,面色通红,转过身和周围的十几人激烈的讨论着什么,不过最终,他也是颓废的低下了头,放弃了再次竞价。
“三千五百头牛加六百只羊一次,三千五百头牛加六百只羊两次,三千五百头牛加六百只羊三次!好,成交。”徐阳兴高采烈的将那判锤重重敲下。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 三岁看小,五岁看老

梁山伯与祝英台火了,长安的大街小巷传的都是这两个人的名字,不知道内情的还以大唐又出了什么新人物,纷纷四下好奇的打听。
“嗨,梁祝都不知道,老谭,我跟你说,出了门都别说你认识我。”
“嘿,咱哥俩这关系,快跟老哥说说,这梁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说到这梁祝嘛,那可就有的说了,自从上次《大唐新闻报》报道完长安胡商拍卖会之后,那梁祝话剧就不知怎么的从南山书院被众人知晓了,听说是因为几个书院的学子要把这个舞台剧表演给全长安的百姓看,听说还有一位是位公主呢!”
。。
“胡闹!”李二板着个脸呵斥一声,满大厅的人都不敢喘气,但是有一个女子却丝毫感受不到李二帝王的威严,拉着李二的袖袍道:“父皇,表演梁祝又不是什么不雅之事,父皇为什么老是反对。”
只见那名拉着李二袖袍的人是一名十几岁的少女,看模样,清秀水灵,不是清河公主又是谁。
“怎么不是不雅之事?表演话剧,那都是戏子所为,朕的女儿怎么能够去操持如此贱业。”李二有些置气的说道。
“父皇,女儿这一次表演梁祝是为了锻炼自己,李纲先生都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历万件事’女儿现在努力的尝试去做事,父皇也不同意嘛?再说了,连颜之推先生都说。‘表演此剧者为舞剧大家’。怎么又是贱业了。~”说罢。还撒娇似的晃了晃李二的衣摆。
看着眼中已有泪光浮现的女儿,李二也是一阵头大,他现在也是特别后悔,当初怎么就轻信观音婢的话,把自己这些女儿都送到了女子学院,现在好了,东西学成了,张口一个李纲先生说。闭口一个颜之推先生说,偏偏这几位老者都是大唐最后的大儒,年纪资历摆在那,自己也没办法反驳他们说的话。
“不行就是不行,朕是绝无可能让朕的女儿做上台表演这种戏子所做的事的。”李二说的斩钉截铁。
清河一听李二下达的这最后通牒,也是眼波流转,眼眶里含着阵阵泪花。
李二最终还是轻叹一声,摆摆手道:“朕不允许你表演,不过特许你把那梁祝故事写在《大唐新闻报上》,届时。天下百姓都能看到你的文章,你觉得可好?”
李二的这个允诺简直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把清河砸的有些晕晕乎乎。
“怎么?还不满意?”李二面无表情的疑惑道。
“不不不,谢谢父皇,谢谢父皇,女儿这就去准备!~”清河的声音中夹杂着一丝欣喜。。
。。
四月的长安又开始渐渐焕发生机,柳枝抽出新芽,田地间也是一片绿色,土豆都发了新芽,看的那些农民们整日逢人便笑,徐家庄如今也很热闹,金胜曼身孕已经有六个月,肚子也有了很明显的隆起,整个徐家庄现在都对这位二少奶奶客气有加。
“胜曼,你就别到处乱走了,都六个月了,别还像以前跟个没事人一样。”看着挺着大肚子在庭院里赏柳的金胜曼,徐阳也是忍不住责备道。
金胜曼努了努嘴,她身旁同她一起的刘梦璃朝徐阳一笑道:“夫君有所不知,妾身也是从妹妹这个时候过来的,深知待在屋子中的无聊滋味,所以这才带妹妹出来走走。”
徐阳摇了摇头,算是默许了。
。。
徐家庄最近都在围着庄主的私事转,前几天,徐兴唐才举办了看老抓阄,刘栋良给他准备了一大堆东西,有木剑、有油桃、有算盘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各行各业的器物。
在唐朝,这小孩抓阄还是蛮流行的,一句俗语‘三岁看小,五岁看老’就能表现出古人对孩童时代人的兴趣爱好决定一辈子的出路抱有很大的兴趣。
徐兴唐抓阄的那天,徐家还有刘家几乎所有的长辈都去看了,看到许多的陌生面孔让六个月大的小天物有些畏惧,身旁摆满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一大家子人的心。
在油桃面前,众人屏息凝神,在算盘面前,众人屏息凝神,在汤勺面前,众人屏息凝神,生怕这个小祖宗选了这些东西,将来当了个厨子之类的。
不过徐兴唐倒也争气,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倒是一次都没下手,直到最后,居然破天荒的选了一本外皮崭新的《论语》。
这一下可给刘家人乐的,老太爷的眼睛本来就小,这么一高兴,几乎都变成了一条缝,不顾众人反对,硬是拖着八十多岁的身体抱着徐兴唐在屋中转了一圈,边转还边道:“后辈要出大人才了。”
徐阳对这个抓阄其实一点都没兴趣,我堂堂一个现代人的儿子,无论怎么教,都能完爆这些古代人,还需要靠论语走仕途?
可是虽然心里这样想,嘴上却是夸赞道:“真不愧是我鬼谷的儿子。”

长安最近又有大新闻,当今皇帝陛下的第十一女,李敬清河公主,被陛下特许在《大唐新闻报》上连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一时间天下震动,原因还是第一次有女子在大唐新闻报上刊登文章。
朝中的那些酸腐老儒仿佛受了奇耻大辱,写了满满八页纸的谏言书,认为这简直就是对天下士子的侮辱。
不过很快他们的声音就渐渐淡了下去,清河公主虽然年纪较小,而且文笔也不如那些饱读诗书的士子们好,但是她极为用心和刻苦,为了将梁祝这个故事写的生动活泼,几乎一天三次的朝徐家庄跑,询问这个故事的创作者徐阳种种剧情,同时还向李纲陆德明他们学习怎么使文章写的工整优美。
从刊登的第一章前世今生到如今的第七章尼山书院,故事无论是笔锋还是剧情都越来越流畅,也是有越来越多的唐朝百姓被故事中所描写的那段感人至深的剧情吸引,一时间,竟没有人在乎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个年仅十五六岁的女子了。

长安城东,兴化坊,有一处高宅大府,这里是工部尚书武士彟的府邸。
“乳娘,乳娘,快给照儿念最新的故事,快嘛~”一个稚气的声音从那片府邸的深处传了出来。
“照儿,今天怎么如此勤快,大清早就去丫鬟那拿了报纸。”一个长相颇为年轻的女子笑着抚了抚武照儿的头。
“不是照儿唤女婢们去拿的,而是照儿自己去拿的~”武照儿有些骄傲的说道:“那些蠢笨的奴婢又馋又懒,哪有照儿我起的早~”说罢,武照儿还有些自豪的抬起了自己精致的小脸。
听闻是这位小祖宗自己去取的报纸,可给那乳娘吓的不轻,急忙说道:“大小姐,您以后可不要在自己去取报纸了,要是走路磕着绊着了,家主还不要打死我们啊,以后像这种贱活让下人们去做就好了。”
武照儿似懂非懂的点着头,又看到了乳娘手中的报纸,兴奋的说道:“乳娘,快点给照儿念故事吧~照儿要听那祝英台姐姐的故事~”
“好好好。”乳娘拗不过这位小姑奶奶,只好摊开报纸,让武照儿坐在自己的怀中,一个字一个字的开始给她念了起来。
“第七章,尼山书院,话说上回梁山伯在。”
。。短短的一篇故事很快就结束了,不过武照儿仍有些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只见她兴奋的握着小拳头,水汪汪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朗声道:“照儿以后也要学祝英台姐姐一般,男扮女装去南山书院上学!~”(未完待续。。)
ps:  又到月底了,期待已久的新人物登场,希望各位书友能够喜欢。


第二十四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