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150部分

明末皇帝分身-第150部分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身织布产能只能生产500万匹,剩下的棉纱销售给周边地区,带动了周边地区家庭织布规模的发展。

纱锭的增多,令纺纱产量骤增。

棉花去籽、织布等等上下游产业,出现了发展瓶颈。

历史上,英国是因为发明了“飞梭织布机”,导致原始的纺车供应棉纱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而天津特区的纺织工业的发展轨迹却是不同,是由于“珍妮机”这种多锭纺纱机器的出现,导致了棉纱产量过剩,为了消化棉纱的产能,增加棉布生产效率,从而发明了“飞梭”式的织布机。

飞梭织布机,比起传统的织布机,生产效率更高。普通的织布机,一名熟练的织户,一天才能织一匹棉布。而飞梭织布机,则可以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织3~5匹棉布。

纺纱、织布技术皆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后,棉花的去籽加工,则成为了老大难问题。中国古代种植棉花的农民,除了摘棉花之外,还需要人工去籽,将棉花籽取出后,才可以销售出去。人工去籽的效率很低,至少需要几十天时间,才能够将棉籽去掉。因此,很多商户知道,棉花丰收的时候,并不的收取棉花的好时机,而是要再过一两个月,等到农民将棉花籽摘掉后,再去收取棉花。

去掉棉籽的棉花,和没有去籽的棉花,价格差别很大的。一斤去籽的棉花,在南方地区价值50文钱~70文钱左右。而没有去籽的新摘棉花,35文钱即可收购。农民倒是愿意,将未去籽的棉花销售,但是商人却不愿意收购,因为那样一来额外雇佣人工给棉花去籽,未必比农民自己去籽经济划算。

轧棉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籽去除的难题。历史上,一直到18世纪末期,刚刚dúlì的美国,农业经济逐渐从烟草为主,转型为种植棉花为主。棉花种植业经济效益非常高,但是棉籽的去除,是一个非常麻烦、浪费人力的事情。美国刚刚建国时期,劳动力资源是非常稀缺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在这个机器没有发明之前,黑人奴隶一天只能将1斤棉花去籽。而发明了轧棉机,一名劳动力一天之内,可以轻易的给50斤的棉花去籽。

而轧棉机并不复杂,肖图白稍微提点下,特区已经研发出了这种机器。

第二五八章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

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国营经济推动。

目前来看,经济发展的效率是非常高效的。但是,肖图白知道,着国营企业规模庞大,体制也会越来越僵化,效率也会越来越低。

后世,解决国营企业体制僵化的弊端,是引进竞争制度。效率低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规模淘汰,剩下的自是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了。

肖图白并不打算,将来国营企业体制彻底僵化后,再引进竞争机制,那样一来弊病丛生时再改革,阵痛太大。。。

还不如让国营企业一开始就与更多的私营企业竞争。

特区最大型的国营企业,无疑是皇家纺织公司。皇家纺织公司,从棉花采购、纺纱、织布和棉布销售,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的改进、发明,棉纺工业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皇家纺织公司全部参与其中。

在此时,皇家纺织公司,拥有员工4。7万人、总资产570万两,自身拥有的净资产230万两,银行贷款和客户的预付款有340多万两。这样盘然大物一般的纺织业巨头,垄断了天津当地市场之外,更占据了rì本、朝鲜市场的三成以上份额。

在大明的北方地区,皇家纺织公司已经具备托拉斯的气象,根本找不到匹配的竞争对手。哪怕就是江南地区,大型的作坊也不过是几千名工人。在规模上、技术改进等等方面的实力,皇家纺织公司。已经属于世界领先地位。。。

肖图白虽然鼓励皇家纺织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并不愿意天津的棉纺工业,仅是一家企业垄断。

为了给皇家纺织公司jīng简机构和培养一些竞争对手,肖图白指示皇家纺织公司淘汰掉2000台30锭以下的纺车和老式织布机。

这些老旧的机器,生产效率低。对于皇家纺织公司而言,使用这些机器进行生产,甚至不够支付人工薪酬。因此,这些老旧的机器,仅用于培训新员工。让新员工用这些旧机器。学习生产技能。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已经不用这些老旧机器了。

但是,这些机器对于家庭式作坊而言,作坊主自己就是工人。无需额外支付人工成本。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无需支付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一匹棉布的利润空间至少的150文钱!而家庭纺织作坊,一名劳动力可以年生产50匹棉布,年利润空间至少达到7。5两银子。这可比给人当佃农。一年忙到头仅有两三两银子的收入要强多了。

因此,皇家纺织公司的2000台落后的机器,向市场上公开销售后,顿时吸引周边村镇,疯狂的抢购。卖掉这2000台淘汰的机器,换回了12万两银子的现金流。

而卖掉老旧机器后,皇家纺织公司虽然是牺牲了一点落后产能,但是企业新机器更普及,人均劳动效率却是有所提升

在肖图白指导下,皇家纺织公司的结构,增加了企业的效率。不久,皇家纺织公司总经理李慎之风尘仆仆从江南赶到天津。李慎之长期在南方主持工作,就近在南方开设工厂,以及帮助天津采购南方的棉花原料。

此时李慎之却是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南直隶的棉布作坊和地主们联合起来了,棉花供应准备涨价!这个涨价,主要的针对我们天津的棉布产业。”李慎之忧心忡忡道,“江南地区的那些作坊主,至少私人拥有几千亩、上万亩的棉田,加上他们根基在南方。联合起来排外,我们拿他们没有办法!”

肖图白说道:“是为了rì本棉布市场的竞争?”

李慎之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原本江南地区每年向rì本等地销售棉布超过500万匹。但是,天津的棉布比他们价格便宜,对rì本出口的市场,被我们抢占了大半。光是去年一年,我们至少让南直隶的棉布作坊损失了超过百万两的出口利润。”

肖图白沉吟说道:“生意场上,如同两兵交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对rì本等地市场的竞争,我们不会让步的!”

“如此一来,江南地区的棉花供应,便不利于我们!”李慎之叹息,“甚至,南方地区的棉花采购渠道,将来也会失去作用!”

江南地区以松江府为例,明初的棉田种植仅占田地的1成,九成的田地种粮食。但是到了明末,随着棉纺产业rì益发展,已经是五成的田地种棉花。一个松江府至少种植百万亩的棉花,这也使得松江府成为国内最大的棉布生产基地。

当然,松江府的作坊,技术改进的比较谨慎的,甚至绝大多数的作坊,都是农闲时候的农民,赚取一些外快。等到农忙后,这些农民又纷纷返乡务农。因此,全职的产业工人,是非常少的。

而且,江南地区的部分作坊,为了降低成本,纷纷雇佣流民,只给提供吃喝,不发给工钱,用这种刻薄的手段,将人当做奴隶使唤。除了对于底层百姓,非常刻薄之外,这些作坊主们又和东林党结成了利益同盟关系。有东林党的声援,江南地区广为结社,为抗水、漏税行为张目。

因此,尽管江南地区的作坊林立,工商业非常的繁荣,但是底层的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其中的好处。

至于儒家提倡的种种仁义,那些饱读诗书的南方富人,一般仅应用在同等的富人阶层身上,而不会将仁慈用到底层的穷人身上。

天津地区的工商业,比江南地区要好一些,至少形成了全民富裕的的盛况。比如,以国营经济为主的皇家系公司,和地方国企,规定了最低约月薪为1两银子。

天津的私营企业稍微差一点,比如天津特区户口的百姓,必须要按照法定月薪支付工钱。那么,私营企业主,就不雇佣天津户口的居民,而是雇佣外地来打工的百姓,对于这些没有取得户口的流动人口,支付个五六百文钱的月薪,已经能够对这些打工者形成吸引力。当然,国营企业的存在,使得这些私营业主,不敢过于压榨,尤其是熟练工人更会涨薪水。毕竟,压榨过度,熟练工人带着一身技能,去投奔国营企业。

肖图白冷笑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随他去吧!江南地区棉花涨价,我就不买它的棉花!天津、山东等地,同样有棉花种植。rì本、朝鲜等等海外市场,也同样可以采购到廉价的棉花!”

其实,江南的棉花价格优势,并不太明显。天津地区也有种植棉花,采购价格和江南地区差不多。

唯一的缺陷是,北方地区的棉花种植的林林散散,往往一个村只能收到几千斤棉花。而不像江南地区,有着东林党人撑腰,使得地方富户对于朝廷法度蔑视,原本规定种粮食的田地,已经纷纷改为种棉花。所以,松江府的一个村,便可以轻易收购几百万斤棉花。商人去松江府收棉花,省时省力,效率是非常高的。

但是肖图白相信,多扶持一些北方的买办商人加大对北方棉花采购,而在北方收购棉花多了,农民便会积极种植棉花,形成了正反馈,今后采购将会更容易。

其实,肖图白也是知道,北方地区的动乱,并不是人均粮食产量不够。而是财富分配不均衡,富户的粮仓中拥有养活几千人几万人的粮食,但是并不愿意免费或者低廉的转让给穷人。而穷人因为没有钱,只能饿死或者造反。

财富分配不均衡,或者说,就业致富机会太少,令底层人没有收入。像棉花种植,能够让农民变成中产阶级,丰年一年的收入,能够度过三五年的饥荒。这样一来,农民抵御的天灾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社会也就更安稳。

事实上,明朝末年,饥荒严重的地区,粮铺中和地主家中,照样粮食堆积如山。只不过,破产农民没有钱购买粮食而已。

财富机制分配不均衡,造成底层佃农和自耕农穷死、饿死。

与其让他们继续种粮食,还不如鼓励农民去种植更赚钱的经济作物。

至于采购rì本、朝鲜的棉花,主要是因为,朝鲜、rì本市场的金银快速向大明流动,不利于贸易均衡。天津特区并不仅是追求不断的赚取金银货币,像棉花之类的生产原料,意义更为重要。

比如,采购rì本、朝鲜的棉花,将一半的棉花加工成棉布再卖给他们,便已经将原料采购成本价格赚回来了。而剩下的棉花原料,制作成产品在大明国内市场销售,又能够给天津停机建设添砖加瓦。

这种采购海外的原料加工,再将加工的成品倾销向海外,是肖图白更欣赏的模式。只不过,向海外市场大规模采购原料,对于帆船海运的能力,形成了更大的挑战。

要繁荣的贸易,就需要更多的帆船!天津的造船业,必须要大力的支持!

第二五九章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

说到造船,明朝前期的造船业曾经世界领先,永乐年间的龙江船厂甚至能够制造出万吨排水量的巨舰。

当然,肖图白看来,万吨级的木帆船毫无必要既笨重,又缓慢。无论作为商船,还是战船,都缺乏实用xìng。

当年郑和下西洋所用的万吨排水量的宝船,主要是从礼仪威严方面考虑的,用于宣扬上国天威、国力的而已。

事实上,那样的巨舰不但不能增强国力,反而形成巨大的负担。后来,一些腐儒反对造大船,也是以大型宝船空耗太仓国库,作为最有利证据。这也是明朝初年,造船的科技树点歪了,又没有找到合理的用途。如果,用合适的船型,专门用于经商,便不会对国库形成财政压力,反而成为新的财源。。。

肖图白也认为,造船更重要的是设计,设计出更合理的船型,以及琢磨更多的造船业的科学道理,而非单纯追求吨位大。

用风帆作为动力的时代,船只体积太大,会严重影响航速和灵活xìng。因此,追求速度和载货量的商船,2000吨以内的吨位的比较合理的。

哪怕是追求火力优势的风帆战列舰,3000多吨已经够了。再大的吨位,在风帆时代,已经华而不实。

至于船舶的设计,中国唐宋时期比较先进,但是到了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造船业开始是欧洲人领先了。这个年代的欧洲人,从地中海出发。开着他们的战舰、商船,驶往非洲、中东、南美洲、北美洲、东亚、印度,整个世界各地,都看得到欧洲人的踪迹,由此可见,欧洲人的船舶适航xìng之强。。。

肖图白看来,天津发展造船业,最应该吸收欧洲人对船舶的设计、制造理念,通过仿制欧洲船舶,引进欧洲人的造船人才。增进天津造船业的发展。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往往并不仅是闭门造车,而是海纳百川,取长补短。将各种先进的技术,熔于一炉。最终吃透了之后。再加以改进。

天津的造船业。在崇祯九年初,就开始启动。目前,已有天津水师督办的“天津船舶修理厂”和天津市舶司督办的“天津商船局”。还有天津海鱼食品公司也投资设立“天津造船厂”等等三大造船厂。

三大船厂中,“天津船舶修理厂”主要以修补战船、商船为主,后来逐渐自造一些哨船、座战船等等吨位较小的船只,主要是天津水师内部系统消化。

而“天津商船局”在市舶司的支持下,以仿制福船为主,能够制造400料、600料级的福船。崇祯十年,这一年内便造23艘商船,客户主要是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

“天津造船厂”因是天津海鱼食品公司所投资,制造的船只,制造的船只主要以渔船为主。“天津造船厂”造船追求的是量,一年生产各类大小船只300余艘,不但提供给天津的渔民,更销售给渤海岛屿、山东渔民和耽罗岛殖民地当地的渔民。

总体而言,天津的造船业发展,也是欣欣向荣,这是因此,贸易、捕鱼、水师方面的需求使然。

为了鼓励三大船厂造船,肖图白制定了《天津特区鼓励造船法案》,法案中,天津地区海上船舶的吨位,五年以内将要达到10万吨。十年以内,各类型船舶总吨位将要达到50万吨。

具体到崇祯十一年,天津海防水师、渤海运输贸易公司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