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294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94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晓山冷汗涔涔,这样一解释,对以后诸寺香火布施很不利的,可他终是一个禅宗弟子,不敢说郑朗说得不对。
  “金刚经总共只有五千来字,但里面说了多少类似的文字?”
  不是郑朗所说的三处,三十二分中出现了七八处。
  “各有各的妙用,总之教导众生受持此经,堪破有相执着,证发阿椁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又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正是开头与云若禅师对话的上面部分。
  “我应度化一切众生,如此灭度一切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为我度脱。”
  “大和尚,这样说百姓又听不懂了,能不能这样解释,何为灭度,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盘,这正是佛陀的心愿所在。佛陀这句话意是度了便度了,心里头不能说我度了多少人,那怕救了世上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这就是菩萨道。大和尚,我解释得对不对?”
  “对”,晓山身体摇晃。
  因为下面新的问题来临。
  郑朗不可能放过的,继续道:“佛陀度一切众生,心中都不敢留痕迹,你们做的好事远远没有做的坏事多,为什么要蛊惑百姓的财产,让他们烧香还愿。要知道这中间有的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尊不暖,这是佛的本心?!”
  “他们供养的是佛陀,今生虽苦,来生会有好报应。”
  “富通判。”
  富弼走了过来。
  “你替我下一道命令,凡有侵田、放高利贷、出入良家妇人宅第、霸占山林、蛊惑人心、经鼻商铺者,所有寺院僧尼一律流入到南海诸矿上采矿。”
  “郑施主,不可。”
  “有何不可,你刚才不是说,今生虽苦,来生会有好报应。”
  “两击不同,那是他们发自本心布施。”
  “大和尚,那你说他们这种做法是对的?”
  “……”
  “善恶都不能分,还是什么禅师高僧,去!”
  晓山羞愧万分的退下。
  郑朗看着诸位百姓,又说道:“为什么金刚经里出现多处类似的话,原因有两条,一是佛祖苦悟多年,证得佛法。让世人忘却烦恼,济世度人,可佛祖创立佛法时佛法闻知的人不多,或者说不知道何谓真正的佛法,于是鼓励百姓宣扬金刚经。他要的是度世人,不是财富,所以多次说持经宣佛远比三千大世界的七宝布施功德还要大。”
  下面还有许多和尚跃跃欲试,但不知道怎么说。
  到现在,郑朗并没有打刚佛教,相反,替释迦牟尼说了许多好话……但他打刚的是现在诸寺僧尼。因此,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说是好。
  郑朗继续说下去:“还有一种重要原因,佛陀著金刚经时是在舍卫国祗园精舍,须多达长者用金叶铺园,其心可嘉。作为佛教本身,一要弘扬真正的佛法,不仅是佛法本身,也要有寺院、招提、兰若,还要有佛像、梵唱、法器、寺钟,有了这些辅助的物事,佛教才能更快的推广。所以佛祖并没有排斥。然而民力终是有限的,僧尼不耕不织,要靠百姓布施才能得活,再用七宝建寺,建精舍,修得越多,对国家对百姓压力越大。特别住在祗园精舍里面,释迦牟尼感受颇多,故多次说用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及受此部曲,甚至不及受此经四偈福德多。而且金刚经劈开第一篇就写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即便是佛祖本身,也要乞食而活,不能享受百姓信徒的布施得活。为什么?不劳民力,不伤国财,不为祗园精舍奢华迷惑。这才是佛的本义。诸位父老乡亲,试问,今天有多少和尚是靠化缘谋生的?”
  这一问,所有百姓大声喧哗。
  佛祖都要亲自化缘乞食,况且这些和尚们。
  这就是金刚经中的秘密,可惜对佛教不产生兴趣的人不注意,产生兴趣的人又不揭破,甚至曲解,一直没有被世人知。
  有一个和尚气愤的站起来说道:“你以为佛祖的佛法是你写的中庸?”
  富弼闻听后,忽然笑了
  这岂不正是中庸的一种?
  “大和尚,为什么金刚经是万经之首,一是因为它朴实无华,更接近佛陀的本心,二是它说了一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谓佛法,天地万物运转的至理便是佛法,一切是佛法,儒家是佛法,道家是佛法。反之,佛法是儒家,道家是儒家。
  都在描述天地万物运转的道理,只是因为个人程度深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遭遇不同,而产生的感受不同,所以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才是无上大道!我说我中庸,为何不能称我的中庸是佛法?连这个都悟不得,有什么资格到我近前与我论佛。去!”
  说着努了一下嘴,富弼会意,又派人分发金刚经的译注。
  忽然空中又传出一个声音:“善哉善哉。”
  说得好啊,所以金刚夸奖了。
  富弼知道内情,又再次哭笑不得。
  不过郑朗在正式辨佛中,没有用图像为难这些和尚,也没有那个本事。夸了一句后,巨幔徐徐落了下来。
  东方的天际也出现了一丝曙光,雳珠象珍珠一样在树叶间闪着晶莹剔透的光泽。郑朗伸了一个懒腰,说道:“诸位高僧们,佛祖大约你们早忘记了,不过这黑的怎么辨成白的,还有两天时间,你们想想好。”
  但一个和尚伸手拦住郑朗的去路,说道:“郑施主,金刚经讲空。”
  有些急了,这样将郑朗放走,马上天一亮,杭州还不知传成什么样子。再加上那个巨幔收下,让这些和尚们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试图继续辨论下去。
  郑朗沉声说道:“不错,金刚经与心经皆是讲空。但不仅是讲空,还讲了许多思想,大乘小乘各门各宗,几乎都是在金刚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净土国的极乐世界、因果报应,禅宗的禅,因此这门经书字数虽不多,但真正源自释迦牟尼的言论,所以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仅是其中一鳞半爪,就可以发展为一宗一派。为什么在短短的数千字里,出现这么多次。还有一个原因,我本不想说的,既然诸位逼我,我索性说出来。当年释迦牟尼率诸比丘传道时,天竺乃是诸多小国组成,这些国家大者如我朝一州府,小者不及一县,具体情况,你们可以看一看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里面有诸多记载。舍卫国乃是尼婆罗的一个小国,尼婆罗有多大,想来你们都知道的。这些国家皆不大,一千多比丘不耕不织,再加上佛教还没盛行,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释迦牟尼足迹不得不遍迹怛河流域。祗园精舍估计是一个传说,一个小国家,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黄金来辅园子?但修筑得一定很精美,因此释迦牟尼才长住下来,在此传道,这一住便是二十五年。然而他心中也在隐隐担心,恐弟子以后不肖,没有学他弘扬普度世人的精神,反而学了佛法后蛊惑人心,以满足自己的贪婪与懒惰。故在金刚经这样的重要大经里,讲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五道……不能为外相的财宝所迷惑。讲空,可以用许多方法去讲空,为什么一再的提及这个布施?”
  “你是亵渎律陀!”
  “我亵渎佛陀,具听,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佛祖在世间时,并不能腾云驾雾,所以光着脚化缘后,脚踩在泥巴上,要洗脚,这才是真正的佛祖。”
  一句说完后,人群中立即响起一片嗡嗡声。
  为什么相信佛教,正是因为佛祖神通广大。郑朗两段话却毫不客气地将佛祖拉下了凡尘。与平常百姓一样的本领,谁相信。哲学家,中国还少吗?诸子百家,随手翻一翻,就能翻出一个伟人出来,为什么要信胡人的宗教?
  “你,你”,这个和尚差点气得吐血。
  “不用你我,本来释迦牟尼是好意,扬善去恶,普度众生,心怀慈悲。可经你们这些又懒又贪的和尚们再三演变,将佛教变成了什么?”郑朗又收了收,没有将佛教一下子拍死,那样的话,辨上一年也辨不完,不过语气没有松……”反而更凌厉:“佛教未来之前,华夏有三皇五帝,有五百年的商,八百年的周,西汉有文景汉宣这样的盛世。但自东汉时佛教东来,看到华夏变成什么,自佛教东来之时,华夏就开始民不聊生。东晋南朝信仰佛教,国家赢弱,最后禀程华夏正统,却被北方吞并。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横极一时。文成帝信佛后,北魏每况愈下。北齐信佛,周武帝灭佛,于是被北周吞并。隋焰帝信佛,民不聊生。武则天信佛,唐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边患四起。可惜唐武帝只继位几年,唐朝亡相已显。五代十国之时,南唐信佛,周世宗灭佛,于是南唐乃灭。不但华夏,天竺也是如此,连一个文明统一的国度都没有。这就是佛教,就是你们这些和尚带给国家带给百姓的好处。”
  不能这么说的,这些朝代的兴亡有很多原因,佛教在里面起的作用很小。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每一代国家兴盛之时,皆有一代或者几代英明神武的人君,这些人君绝对不会坐视佛教泛滥成灾,才有诸多灭佛事件。
  几乎所有和尚脸色全部变了
  郑朗说也就说了,关健他这段话传到东京城,皇帝与诸位宰相听后,会作如何感想!


 第三百二十三章 返京

  年关将近。
  冬天未过去,杭州湾已经吹来一阵潮湿的气流,天气一天天地在回暖。
  郑家上下正在准备收拾行李。
  朝廷下了圣旨让郑朗赴京叙职。有这个制度,唐朝用得多,宋朝用得少。主要是一来一去官员旅途颠簸,还浪费大量的财力,但有急事时还会使用的。或者不好的事,比如范讽那次,硬是召回京城询问贪墨原委。
  崔娴兴奋地问:“官人,朝廷这一回召你回去有什么差事?”
  “你说呢?”
  “陛下一定是亲自劝你返回京城任职。”
  说到这里崔娴一阵小激动,在地方任职是一份旅历,做得好更是一笔功绩与好的履历,但不能一辈子在地方漂,那就成了她父亲。还是在京城供职升得快,例如老实巴交的大宋,冬月里就担任了参知政事,成了副相。自己丈夫虽没有大宋岁数大,可是才华功绩,远远胜过大宋。
  “你啊,”郑朗无奈的在她白洁的脑门上敲了一下。又说道:“看一看孔道辅的下场,京城那个官不好当的。”
  孔道辅回京第一大事,便将懂军事的王德用弄下台,未必是有心的。从这时起,文臣无法无天的时代开始到来,孔道辅仅是其中一个。最大好处便是朝廷少了一个得力的武将可以随时咨询。
  郑朗也从未将所谓君子党当真,甚至从未看不起所谓的小人。比如夏竦,六月进谏,说太平兴国中,竭内帑之财,罄关中之力,不能扑灭。真宗即位,惟戒疆吏谨烽堠,严卒乘,此实真宗之远图也。然自灵武陷没,银、绥割弃以来,假朝廷威灵,聚中原禄赐,略有河外,服属小蕃。德明、元昊,久相继袭,拓地千馀里,积货数十年,较之继迁,势已相万。
  宋太宗时党项人仅拥有南河套巴掌大的地方,都未征服过,况且现在灵武陷没,银绥割弃,又有河外岭外,诸小蕃投降。不好打。
  可以说是整个宋朝官员对西夏人最清醒的认识。
  自己不算,那是穿越者的舞弊,没有这个利器,自己也未必有这个清醒的认识。
  再看看朝堂上的人,要么打,要么抚。全部是屁话连篇。
  因此夏竦献了十策,一,教习强弩以为奇兵;二,羁縻属羌以为籓篱;三,诏嘉勒斯赉父子并力破贼;四,度地形险易远近,寨栅多少,军士勇怯,而增减屯兵;五,诏诸路互相应援;六,募土人为兵,号神虎、保捷,州各一二千人,以代东兵;七,增置弓手、壮丁、猎户以备城守;八,并边小寨,毋积刍粮,贼攻急则弃小寨入保大寨,以全兵力;九,关中民坐罪若过误者,许入粟赎罪,铜一斤为粟五斗,以赡边计;十,损并边冗兵、冗官及减骑军以纾馈运。
  第一策使用强驽,宋朝的弩之利,几乎是举世无敌。第二是拉拢诸羌,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第三个是联吐蕃,现在说迟了,但比不拉拢的好。依郑朗之意,不但要拉拢,还要使用一些手段。其他几策,大多数比较好的办法。
  夏竦再次上书,要求增兵,大战在即,西北兵力缺少,战必不利。然而河中知府杨偕上书劳民伤财,东兵(河东河北之兵)犹不可代。于是朝廷下诏夏竦议。
  夏竦再次上书,陕西防秋之弊,无甚东兵,一则不惯登陟,二则不耐寒暑,三则饮食难充,骄丑相习,四则廪给至厚,倍费钱帛。今募土兵,一则劲悍便习,各护乡土,人自为战。二则识山川道路,堪耐饥寒。三则代东兵卫京师。四则岁省刍粮巨万。五则今岁霜早,收聚小民,免至春饥,起而为盗。六则增数十指挥精兵,袭伏贼气,乃国家万世之利。臣当奏云,虑有不忠小人,以谋非己出,或为人所使,曲要破坏,果有杨偕上书,惑乱圣听。且偕云,以寡击众,以一当百。以臣所见,此乃虚言,古者名将王剪,南取荆楚,须六十万人。韩信北举燕赵,亦请兵三万。惟光武昆战之战,乘累捷之后。
  这是很有远见的一份进谏。
  大战在即,不可能从京城或者河东河北调十万二十万军队过去,仅供给国家就吃不消。但西北兵力太少了,只能从训练当地乡兵着手。事实后来西北正是采取这一政策,延缓了西北危机。
  杨偕说劳民伤财,情有可愿。说东兵犹不可代,那在瞎说。宋朝最强的兵种不是东兵,而是陕西的西兵!不是东兵犹不可代,而是西兵犹不可代,正好颠倒过来。
  最胡说的是以一当百,还要对最顽强的西夏兵以一当百!
  试问宋朝有这样的名将存在么?曹玮不行,潘美不行,恐怕能免强做到的只有后来一个人,还是秦桧杀了。
  但杨偕就这么说了,俺不是小人,夏辣凭什么说俺是小人,竦引王剪事,今元昊一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