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295部分

大唐虎贲-第295部分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西与大唐为敌,入侵幽州无疑是以卵击石;与新罗为敌,夺回汉江流域:这新罗实力并不弱,又有大唐庇佑,依然不是明智的决定;与百济为敌,百济确实不强,但是他认了一个好爹,大和国与百济共同受到大唐的制裁,正如溺水中的兄弟,死死的连在一起,入侵百济等同与百济、大和两国为敌,以一国之力。对抗两国,高句丽也不占据优势。
  渊盖苏文很是年轻,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最大的优点是魄力十足,雄心万丈,最大的缺点也是魄力十足,雄心万丈,总想着干一些远超前辈的大事,好高骛远,不够持重沉稳。在乙支侯武的怂恿下。意图联合百济、大和国以及远在天边的吐谷浑一起阻击唐朝,集合四国之力,战胜如日中天的大唐。
  渊盖苏文满以为此举能够将高句丽带出困局。却发现情况远不如他们所预料的那么美好。面对四国同时出招,大唐予以了他们意料不到的犀利反击,直接拉起两线作战,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给予了他们这些挑衅者厉害与颜色。
  唐朝的反应他们始料不及。但并没有多大的担心。反而觉得唐朝走了一步臭棋,将会加速他们的灭亡。唐朝家大业大,经济情况只要稍微了解便能察觉。百废待兴的唐军禁不起长期作战,更加难以支撑双线作战……只要他们能够拖住唐朝,就如当年他们拖垮隋朝一样,要不了一年半载,唐军将会步入隋朝的后尘。
  然而情况再次出乎他们的意料,两路唐军一路在李靖的率领下势如破竹的突入吐谷浑腹心地。杀的吐谷浑全无还手之力,另一路罗士信亦是步步为营。一口一口的吃掉他们的城池,歼灭他们的军队,直接杀至他们的国都平壤。莫说拖上唐朝一年,连半年他们都没有支持下来。
  想着兵临城下的唐朝,渊盖苏文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
  作为身配五把刀的男人,渊盖苏文当前的压力极大,自从罗士信拆除京观之后,他便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乙支先生,唐军以兵临城下,当前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渊盖苏文已经察觉平壤国民震恐,文臣武将面对强势至此的唐军大多都自我混乱,真正能够与他商议的也只有廖廖数人,乙支侯武无疑是最器重的一个。
  乙支侯武抿着有些苍白的嘴唇,想着当前的局面心中存着一丝后悔:一力促成四国联盟抗唐,正如渊盖苏文怀疑的那样存着一定私心。他想为惨死于罗士信之手的父兄报仇,同时他看明白了大局大势。唐朝的李世民是一个励精图治雄才伟略的皇帝,唐朝绝无可能与隋朝一般昙花一现,至少在李世民执掌的贞观时期唐朝只会越来越强。李世民现在不过三十余间,若不发生意外怎么说也有二十余年的寿命。以唐朝崛起的趋势,发展二十余年,高句丽就算花上五十年也追之不上。彼此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若说现在打赢唐朝,为父报仇的几率的四成,十年后可能只有二成一成,时间拖得越久越是渺茫,唯有在唐朝面对隋末大动乱元气未恢复的时候,才有报仇的可能。他知报仇几率不足半数,然而却存着一赌之心。到了今时今日,输赢显而易见。
  看着自己的国家因为自己的私心一点点的走向灭亡,乙支侯武心底也不是很平静,见渊盖苏文问计,定了定心神道:“为今之计,我们只有死守平壤一路可走,同时还要传讯给大和、百济两国,退出对新罗地界的需求,谁先取得汉江流域,汉江流域便为谁所有。”
  “这怎么行?”渊盖苏文呼出声来,一脸的不满,随即一怔,却又无奈的点了点头,道:“也只好如此了。”
  **********
  平壤城下,唐军大营。
  漆黑的夜里十万唐军搭建而成的巨大营寨在黑夜中不时的闪现点点火光,犹如巨兽一般窥视着平壤城。
  罗士信领着薛仁贵看着平静的平壤,沉吟了许久,问道:“你觉得,我若强攻这平壤,将会用多少时日。”
  薛仁贵摇了摇头道:“不好说,平壤比辽东跟为雄伟,城中的兵卒虽不过五万,但是城里还有数十万的百姓。而且都是实打实的高句丽人,为何护卫自己的家园,关键的时候,他们未尝没有一战之力。打辽东,在大总管的策划下我军用了二十日。若强攻这平壤至少要三倍以上的时间吧。”
  “三倍,六十天!”罗士信低声盘算着,默默的点了点头,这个数值确实如跟薛仁贵计算的差不多,数值只高不少。高句丽这一次学乖了,担心罗士信再次采用兵围辽东的战术,一开始就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将周边的城池全部放弃,只守高句丽一城,将所有力量都聚集在平壤。这也就意味着平壤落,高句丽亡,同样的平壤攻防战将会成为一场决定国家灭亡与否的决战。面对这种决战,高句丽的爱国志士必将拼死抵抗,他们在攻城的时候也将遇到莫大的抵抗。
  自古以来攻城战都是用命换取胜利的战役,也因此有了攻城为下这一说。
  平壤攻防战一但打响,在分出胜负之前亦不可能停止,这也是罗士信还没有下达攻城命令的原因: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将十万大军就坑在这平壤城下。
  “去将李总管、苏总管、刘长史给我请来!”罗士信思量再三,让薛仁贵去将李道宗、苏定方、刘仁轨请来,又让人准备了就坐的席子。
  不多时,三人同时抵达,见三人一点起床睡意也没有,罗士信笑道:“你们也没睡?”
  李道宗瞧了瞧平壤道:“都走到这一步了,怎么睡得着,都在想怎么打呢……”
  “我找你们来,也是为了这事,我们合计合计,别在意什么礼节,就当朋友一起聊聊,随便谈谈。”罗士信当先坐在了事先备好的席子上。
  几人大多也了解罗士信的性格,没有什么客套的,相继坐了下来。
  罗士信先对众人道:“最近这几天,对于如何攻打这平壤,我个人是想了很多。就在不久前,我将自己当做渊盖苏文来考虑问题,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突然发觉高句丽已经不敢出兵跟我们打了,你们觉得呢?”
  罗士信叫来的这几人都是当代名将,智勇兼备是能够独领兵马的将帅之才,有着出色的战略目光以及远见。张士贵、莫虎儿这些人固然堪称大将,但是战略这一项很难与他们说一起去。
  “为什么?”李道宗一时没反应过来道:“据我所知渊盖苏文自幼骁勇善战,常年刀不离身,左右腰间配着长刀,后背挂着三把斩马刀,在高句丽人称缺刀将。说的是一次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将身上配着的五把刀都砍缺了口子。渊盖苏文不缺死战的勇气……”
  刘仁轨道:“渊盖苏文确实不缺死战到底的决心,但是高句丽却缺死战到底的资本。”睿智的眼中闪着异样的光彩,显然与罗士信想到一块去了,笑道:“海东三国这周边形势复杂万变,大和国、百济、新罗各怀鬼胎。我记得大总管曾说过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高句丽、大和国、百济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然触及利益,立刻千疮百孔。高句丽的主力部队让我们打光了,平壤城里的四万多兵马是他们整个国家最后的兵力。高句丽现在已经不是海东第一强国,而是海东最弱的国家,连极北的异族都比他们强。但是这个最弱的国家却拥有太白山这个宝山,谁看的下去?高句丽此刻的剩余兵力连自保都存着一定问题,他凭什么跟我们打?现在就算他有办法能够打赢我们,他也要掂量掂量自己付出的代价,能不能打。”
  李道宗恍然。
  苏定方眼中一亮道:“从长远计算,高句丽是不可能与我们打了。想要脱困,只有求助大和、百济……我们的敌人应该是大和、百济,而不是平壤。”(未完待续。。)
  ps:  思绪一下子枯竭了,整理了一下情节,回复了下灵感。


第五十二章 拟定对策 故人求见

  李道宗这时也反应了过来,高句丽目下举国兵力不过四万多,唐军一但发动平壤城攻防战,死伤在所难免。不管唐军最后能不能攻下平壤城,高句丽自身都伤不起。四万余兵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自保已经是严重问题,但好说歹说也有一点点的威慑力。但是再让唐军消耗个一两万,只剩下可怜的一两万兵卒护国,高句丽凭什么应对未来的挑战?就算不会被唐军灭了,也会受到历史弱肉强食的不变道理而亡。
  所以真正不敢打不敢消耗的是高句丽,不是握有十万大军的大唐。
  他双手一合,大笑道:“不错,他们只有四万多兵力,最怕的就是我们攻城,跟他们耗在平壤城下。我们耗不起,他们更加耗不起。”
  作为李唐皇室中唯一能与李世民相比的皇亲,李道宗亦非易于之辈,这一反应过来,思路打开,道:“我若是渊盖苏文面对这般情况,必定珍惜每一兵一卒。不会妄自动兵,只能借助盟友百济、大和国的手来对付我们。不过百济、大和国也不是说利用便利用的,渊盖苏文一定会下血本诱使百济、大和国来战。只是百济、大和当下正在于新罗僵持胶着,如何来增援?”
  苏定方望向罗士信道:“近日一直与高句丽作战,却忽略了百济、大和与新罗的战事,却不知他们那边的情况如何。”
  罗士信略微摇了摇头:“详细情况,我这里也不太清楚。左将军的仇敌在于高句丽,他们的情报网仅限于高句丽。新罗、百济不在其中,即便是我也没有得到第一手情报。他们三国的战事不太清楚,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收到关于新罗的求援信。可见他们的情况并不恶劣,不需要我们支援。”说到这里,他眼中有着一丝奇怪。
  苏定方笑道:“想不到新罗还挺能干的,竟然真的帮我们顶住了百济、大和两路大军,若不是他们,我们对上三国联盟,胜算还不好说呢。”
  罗士信摇了摇头道:“你们不了解新罗,当然我也不怎么了解。知道的比你们是多一点,偏远小国缺乏人才。不是我大唐这般人才济济,数之不尽。纵观整个高句丽在军略上可以值得一提的,不过是渊斌之、杨万春、渊盖苏文几人而已。而新罗他们接触我汉文化受到百济、高句丽的阻碍,人才更少。拘我所知,只有金庾信一人而已。”
  金庾信是朝鲜三国时代新罗的大将,在朝鲜也有一本类似于《三国志》一样的书籍,叫做《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正史。金庾信在《三国史记》的地位如同《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有着卓然的战略眼光军事水准,年纪轻轻便以成为新罗大将。最终辅助新罗君王先后覆灭百济、高句丽一统海东三国。
  除了金庾信,新罗其他将领能力水平很是一般,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此次百济、大和两国并非如以往一般联兵出击,而是兵分两路。两路攻打。在他们出兵之初,还未拿下辽东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高句丽。当时他们的情况岌岌可危。损失惨重,已有灭国危险。可是后来新罗却抵挡下来了。就在高句丽权限撤军之后。他们只有一个金庾信,却抵挡住了两面来犯之敌。
  这实际情况与罗士信知道的新罗实力不相符。这也是奇怪的缘由。
  新罗与大唐并不是盟军,确切的说新罗是大唐的附属国。附属国配合宗主国政治利益,而宗主国则庇佑附属国安危。宗主国可以安排附属国行动,附属国却控制不了宗主国,彼此并非对等关系。罗士信作为宗主国的一方,以自身利益为上,新罗的利益与他不大相干,反而只要有机会,他会毫不犹豫的利用新罗而为大唐争取利益,这也是所谓的政治立场……
  新罗不向大唐求助,罗士信也不好堂而皇之的干涉新罗军政要务。
  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几人沉默了半响,刘仁轨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大总管,你说新罗会不会跟百济、大和达成共识?”
  “不会吧!”薛仁贵年纪少还不够持重,当先叫了出来:“新罗在我们出兵前,让高句丽、百济、大和三面夹击合围,他们最是凄惨。会跟敌人共谋?”
  刘仁轨身怀宰相才,政治目光更为长远,沉声道:“共识不是共谋,而是在同一利益下,维持的一定平衡。平心而论,若非我大唐封杀大和、百济两国,他们当真就有胆子与我大唐为敌?”
  罗士信恍然大笑道:“原来如此!大和、百济他们不是打不下新罗而是畏惧我大唐,不敢打。新罗便抓着大和百济这个心里,将战况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中,以达成一定的共识,产生一定的和平。”
  以新罗的实力是难以抵挡百济、大和两国的夹击的,但是如果百济、大和打赢了新罗,那么他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救援高句丽,他们将会直接与大唐正面交锋。
  刘仁轨道:“大总管这路来,所向披靡,直接将高句丽这海东第一强国打残,百济、大和哪敢贸然的与我大唐正面交锋。若我所料不差,当初高句丽、百济、大和是商议着瓜分新罗领地,百济、大和他们不如以往一样联兵而战也可以看出猫腻。他们夺取了属于自己的领地,不想帮着高句丽用兵,更怕帮了高句丽还要面对我大唐的正面部队,索性就刻意与新罗打成一个胶着的局面。”
  “算计自己的同盟,这手段,真够卑劣的。”苏定方一脸的不耻。
  李道宗道:“他们最初未必的打这个主意,但是就现在而言,高句丽已经无法帮助他们更多。与其无私的为高句丽付出,不如为了本国自身的利益,从高句丽身上咬一块肉下来。”
  罗士信长吐了口气,这就是政治,就算他怎么不喜欢政治,也不得不承认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走到他今日这一步,不论是敌我都离不开政治的接触。
  正因为有利益,才会出现盟友,正是因为有利益,才会有背信弃义的事情。
  高句丽、百济、大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很牢固,所以他们的同盟亦很牢固:表面上的高句丽抵挡罗士信的大军,但是百济没有少给高句丽送马送粮,日本也没有少从他们的海岛国运送兵甲器械给高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