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146部分

黄巾张狂-第146部分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二十岁那一年,麹义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加凉州边军,他一路上依靠战功,从什长一路升上来,到达目前这个秩比二千石的位置,已经是麹义个人可以攀爬的官场最高位置了。
    在汉军中,二千石以下的位置,还可以依靠战功来搏一搏。但是,到了二千石这个级别,战功的作用,就变得比较次要了。如果身后没有足够的势力支撑,在这个级别的官位上蹉跎一辈子,也是正常得很。
    西平麹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强,在朝廷中根本说不上话。麹义若是想要继续上进,就必须投靠一个实力足够强,但是手头却缺少兵权的朝廷势力。
    虽然只是朝堂的外围人员,麹义对当前朝廷的派系划分,还是略知一二的。
    当今汉室朝廷,由于天子的有意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势力。
    第一大势力,自然是常年控制着宫廷和内朝的宦官,主导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
    这一派势力,依靠天子的宠信,牢牢把持了守卫宫廷的大汉南军,称霸于帝都雒阳。但是,阉党宦官们在州郡地方上,并没有什么根基。而且,十常侍们在民间的名声极坏。麹义若不是别无选择,不会投向这些阉党宦官。
    别的不说,当年威名赫赫的“凉州三明”之一,以自损四百,杀羌人乱党三万八千余人,俘获家畜四十二万七千头,威震天下的段颎,在投靠宦官一派后,固然得以官至太尉。但是,由于天下士人对宦官一系的仇视,段颎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被逼自杀。
    麹义自恃比不了故段太尉的英雄了得。连段颎都落到如此田地,麹义当然不敢步他的后尘。
    第二大势力,是以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为首的中立官僚世家。
    这些世家,虽然也算是士人一脉,却在朝廷斗争中,向来保持着微妙的中立。由于这一派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崇尚埋头做事,把握朝中的实权,属于汉室朝廷的官场中坚力量。
    无论哪一派得势,都离不开这些在朝中有能力治理天下,在治理地方时堪称经验丰富的老官吏。凭借这一点,让官僚世家们,向来在阵营选择上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例如,建宁二年【169年】,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谋诛宦官,结果事泄兵败。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中立官僚世家不但毫发未损,反而借机合理合法的大肆接收失败者的遗产。大将军窦武,家产价值近百亿钱,其中汝南袁氏一族,就从中接收了至少三十亿的田宅土地。
    发展到现在,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都已经是号称“四世三公”的天下顶级世家。如果单以根基之深厚。实力之强大,另外两派都无法相比。
    只是,这一派向来推行中庸之道,以维护朝堂稳定为己任,最擅长和稀泥。更兼其内部的山头甚多,两大巨头。袁氏和杨氏之间,也是面和心不合,很少能够统一行事,这才在朝廷中不显得过于强大。
    麹义是很想加入这一派中去的。可惜,无论是弘农杨氏,还是汝南袁氏,以他们的根基之深厚,阵营里根本不缺精兵良将。
    相反,为了避嫌。中立官僚世家还必须抑制己方在军中的扩张,以确保己方的子侄,能够在军中立足,而不被另两派同时打压。麹义虽然有心,却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真可谓是无可奈何。
    至于第三大势力,便是新近崛起的外戚势力和党人势力。
    严格算起来,外戚势力与党人势力。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早在几十年以前,在宦官们还未曾崛起的时候。外戚一方与党人的前身,也就是“清流”势力,可是斗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那时候,谁能想到,居然会有一天,外戚与党人能亲密的联起手来。共同合力对抗朝中的政敌?
    所谓世事难料,正在于此。
    外戚势力的代表,是近十年以来,才算是真正崛起的大将军何进。何进一派,原本走的是宦官“十常侍”的门路。自从四年前借助“黄巾之乱”。何进得以任职大将军,双方的关系才渐渐远行。
    作为在朝廷中显得势单力薄的一派,何进这个大将军,比起前任的窦武、窦宪、梁冀等人,可是憋屈得多。就连京中的太学生们,都敢公然讥讽何进的出身,生生将出身士人的何进,说成是“屠夫出身”。
    至于党人势力,虽然有不少天下知名的大名士,可是有鉴于朝廷的“党锢”政策,直到四年前才真正解除,那些被赦免的党人们,虽然纷纷得到起复,毕竟时日尚短,势力多分布在地方州郡,还不能真正的影响到朝廷事物。
    这两派,虽然立场完全不同,可是恰恰优势正好互补。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何进大肆征辟党人,进入他的大将军幕府。而党人们也借助大将军的威势,谋求对朝政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有了党人在背后的支援,大将军何进,才真正拥有影响朝廷决策的权势。
    当然,这样一来,原本身为盟友的宦官一派,自然将大将军何进,视作最大的敌人。就算有何太后在中间调节,也无法化解双方的矛盾。只是,有了何太后这个缓冲,何进与宦官的关系,不至于彻底破裂罢了。
    冀州刺史王芬,正是党人之中,位列“八厨”之一的大名士。所谓“厨”者,可不是后世的厨师。在汉时,那是用来称赞那些能以家财救济世人的名士。度尚 、张邈 、王芬 、刘儒 、胡毋班 、秦周 、蕃向 、王章八人,便是众党人所公认的“八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麹义其实是属于党人一脉的军队将领。虽然并不是太如麹义所愿,但也不是一个多么差劲的选择。
    但是,对于王芬下令,偷偷袭杀靠近太行山一带的小豪强这件事,麹义其实也很难理解。他能想到的理由,便是可以借此营造出冀州局势动荡的局面,以确保冀州州师不被解散。
    安抚完秘密执行杀伐任务回来的亲兵之后,麹义再次打开刚刚收到的一支竹简,看着上面的命令,心中隐隐不安。
    竹简上的命令,非常简单,只有寥寥几个字。
    ——八月初三前至高邑商议大事。(未完待续。。)
    ps:  多谢“书友131210092829994”投的评价票。破天荒啊!泪流满面中……



第6节 王芬谋大事
    高邑,是冀州刺史的目前的治所。
    在大汉朝的初期,原本刺史一职,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设立的。所以,每一个新上任的刺史,都有权利自行挑选治所。王芬为了有效的压制冀州境内的黄巾余孽,特地将治所选在高邑,就是看中了高邑离巨鹿郡近,又靠近太行山的位置。
    对于王刺史笔下的大事,麹义其实没有兴趣。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武人,除了打仗,对国家大事并没有多少发言权。麹义就算到了高邑,王刺史的大事,他也只有听的份。他要是想发表些个人见解,也绝不会被王芬看重。
    由于时间充分,麹义又在营中,训练了几天兵马,这才踏上了前往高邑的路途。不一日,路程就走完了。赶在八月初一这一天,麹义一行人,不急不缓的来到刺史所在的寺所,拜见刺史王芬。
    王芬已经年过五旬,须发半白。但是,他那双鹰隼般的狭长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每当盯住谁,谁就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麹义虽然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可若是被王芬盯着,也会不自觉的运起体内的“战炁”,以加强心中的安全感。
    “向道【麹义】,来的正好!吾给你介绍,这位是故陈太傅之子陈逸、陈伯闲;这位是平原襄楷先生。”
    麹义一听,急忙对王芬的两名客人行礼。
    故陈太傅,指的是党人中号称“三君”之一的陈蕃、陈仲举。平原襄楷,则是当今世上,名声最著的方士,星象、占卜、相面之术,号称天下第一。以两位客人的身份。自然当得起麹义的大礼。
    只是,麹义对这两个人虽然有所耳闻,却不熟悉。当王芬接下来与麹义讨论兵事的时候,这两人居然毫无避讳让开之意,难免让麹义心中,分外疑惑。
    王芬这次将麹义叫来。是告诉麹义可以扩军的消息。
    数月前,王芬以冀州有贼寇屡屡劫掠郡县为理由,向朝廷上书,请求允许冀州组建新军,用于扫除贼寇。朝廷在得到近来屡屡发生的,贼寇杀掠地方的可信线报之后,最后终于同意,让冀州自行组建新军,以防备贼寇。
    “向道。天子今年年末,有意衣锦还乡,回河间旧宅祭祖。时间紧迫,你务必在天子还乡之前,将这三千人招募训练完毕,以拱卫天子!”
    麹义的心中一沉。从朝廷拨下来的三千兵额,居然能牵扯到天子身上,这不得不让麹义感觉到压力。
    不过。为将者,又岂会嫌自己手下的兵力太多?
    当王芬非常痛快的将招募士卒、编组新军所需要的钱粮布帛之类军需。统统拨付到位以后,麹义立刻拍着胸脯表示,这些军中事物,必能在三个月之内完成。如若不然,甘愿立下军令状。
    听到这话,王芬大喜。很是勉力了麹义一番。第二天,麹义就带着刺史的手令,从州府府库中领取了一千万钱,作为初期的招募费用,返回了冀州州师的军营。
    送走了都尉麹义。王芬返回内室,询问方士襄楷:
    “大师,麹义此人,面相如何?”
    襄楷大师虽然据说年已七十,看上去却只有三、四十岁的模样。他身穿锦袍,手持节杖,一眼看上去,就是神仙中人的模样。见王芬问起,襄楷大师便笑着回道:
    “此人面相,有破军之能。吾观其以后,当有多番大胜,击破天下强军。不过,此人心怀桀骜,最后当为上官所忌,终被打压,寿考不终。”
    ——这人是个大将之才,能打很多胜仗。不过,最终会因为桀骜不逊,被上司打压,不得善终。
    襄楷大师对麹义的评价,可是太符合王芬的心意了。对王芬来说,麹义区区一介武夫,能够在自己的使用下,当大事发生的时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便已经足够。事后,此人的死活就变得不再重要了。若是此人胆敢对上官不敬,打压起来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听了这个评价,王芬与陈逸相视一眼,会心一笑,就此揭过,再也不提麹义此人。
    “如今诸事皆备,就等天子的车驾,进入冀州了。”
    陈逸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对王芬和襄楷说道。
    “吾已通知多位名士豪杰,八月十五,共会于此,同商大计!”
    王芬虽然早已过了容易激动的年纪,这一次,依然忍不住流露出一阵兴奋。
    王芬的兴奋,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建宁元年【168年】到中平元年【184年】,天下的党人,已经被朝中的奸佞依托皇权,禁锢了整整十六年之久!
    多少正直之士,被阉竖们下狱迫害,死者累累?
    多少清贵之士,不得不破家逃难,颠沛流离,无枝可依?
    这一十六年里,党人们在被捕、被杀、被迫逃亡的过程中,所积累下的怨恨,又岂是天子区区一道轻飘飘的赦免令,就可以抵消得了的?
    虽然事情是阉竖们做下的,但是,身为天子的刘宏,却不曾对此表示反对。光是从这一点来说,党人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刘宏不是一个合格的天子。
    所以,在得到朝廷颁布的赦免令之后,不管党人们是不是出仕,心头对当今天子刘宏的怨恨,依然隐隐保留。一些怨恨重的党人,更是私下里提出,应当学习伊、霍之事,以正汉室!
    伊、霍之事,是什么事情呢?如果对史书略有了解的,便能明白。
    伊,是指伊尹;霍,则是霍光。两个人在史书上最为著名的事迹,就是各自正式废黜了一位天子!
    自古以来,天子之位,都是终身制的。真要说起来,被人谋害而死的天子,数目其实不少。但是,被辅佐的臣子当众废黜的,有史以来,却只有两位。
    被伊尹流放于“桐宫”的商朝天子“太甲”,和被霍光废黜的大汉武皇帝之孙,大汉废帝,后被转封为昌邑王的“刘胥”。
    天子之位,重在其至高无上的权柄。若是天子本身都会被他人废黜,那天子之位还有什么可以显得特别神圣的地方?
    所以,只要身为天子,不管贤能或者痴愚,都不会对能够废立天子之臣有任何好感。而身为人臣者,也以被人视为“伊、霍”为大忌。但凡沾染上这一条的臣子,若没有篡逆成功,肯定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连这种言论都敢在私下发表,由此可见,党人们对当今天子的态度。
    在发表这种堪称“大逆不道”言论的党人里,王芬赫然名列其中。只不过,他在被重新起复之后,并没能留在朝廷中央,而是被外放到冀州,去收拾黄巾之乱留下来的烂摊子。所以,就算王芬想要废立天子,也是鞭长莫及。
    然而,事情在去年,也就是中平四年【187年】发生了转机。
    当时,陈逸与襄楷相携来王芬府上拜访。突然,一天夜里,天空发生了异象。
    王芬不懂天象,可是,前来拜访的襄楷,却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天象大师。他观察到那天的天象之后,情绪变得十分高涨。陈逸见了,便去询问襄楷。然后,他从襄楷口中,得到了一个令他激动得差点儿跳起来的好消息:
    ——紫薇冲斗,白虎坐宫,天象显示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这回真的要被灭族了!
    襄楷的解释,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只是,陈逸对于襄楷大师满口的蚩尤旗啊,紫微星啊什么的术语并不感兴趣。陈逸只要知道,阉竖们很快就要倒大霉,这就够啦!
    陈逸身为当年党人“三君”中陈蕃的儿子,对于害死父亲,让自己家破人亡,不得不东躲西藏十七年的阉竖们,自然是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是,他本身并无实力,想要诛杀阉竖,却是有心无力。
    所以,陈逸果断的找上了王芬。
    王芬本人对阉竖的痛恨,并不比陈逸差多少。不过,他好歹也是在地方上施政多年的能吏,考虑起事情来,还是比较全面的。
    阉竖的势力,其实并不难对付。关键在于,这些阉竖的身后,有当朝天子在背后撑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