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黄巾张狂 >

第71部分

黄巾张狂-第71部分

小说: 黄巾张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卓的那个朋友倒也有趣,笑话董卓道,李广若是也有董卓这样的身材,也就没资格被尊为“飞将”了。而董卓既然兼具了李广的箭术和熊的身材,不妨称为“飞熊”。
    就这样,以后人们议论到董卓的时候,都喜欢叫他一声“飞熊校尉”。后来,就连董卓本人也习惯了别人的议论,干脆自己称呼自己为“凉州飞熊”。
    城下的董卓,自然不会在意敌人的想法。他斩落了最后一个敌人的人头之后,将手中那柄寒光闪闪的宝刀,端在眼前,仔细欣赏。
    “真是好刀啊!”
    这柄锋利无比的百炼钢宝刀,本来是张角大弟子马义元的佩刀。在此次出兵冀州前,当今天子接见董卓的时候,天子说起董卓的勇武,一时兴起,就将这柄出自太平道的宝刀,赏赐给了董卓,让他拿着这柄据说是由逆贼张角亲手打造的宝刀,好多杀几个黄巾贼党。
    如今,在这柄宝刀的身上,已经沾染了不下百人的黄巾军鲜血。董卓每次用这柄宝刀斩杀黄巾军时,都有种特别痛快的感觉。以彼之刀,斩彼之首,这其中的讽刺味道,让董卓心中每每冷笑不已。
    根据汉军所俘虏的黄巾军小帅所言,像董卓手中这样的百炼钢宝刀,张角一共打造了七柄。
    七柄宝刀,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有用于战场的杀伐大刀,也有专精于刺杀的隐蔽匕首。七柄形状不同,用途各异的精钢宝刀,分别被张角赐予了七名倚为心腹的武道高手。
    刀,是用来杀人的。
    由于《太平经》里记载,“南斗注生,北斗注死”,这些杀人的宝刀,被张角分别以组成“北斗”的七颗星宿来命名。如此一来,七柄宝刀也因而可以被合称为“七星宝刀”,象征着代表死亡的北斗七星。张角更是在宝刀造好以后,为这七把刀,传出一句谶语。
    ——七星会,汉室毁!
    董卓当然不会相信张角别有用心而编出来的某一句谶语。不过,有那么一句话在,这刀拿在他的手上,有时候又的确感觉有些烫手。
    然而,董卓却又舍不得将“七星宝刀”深藏起来。
    不知道张角在锻造这些宝刀的时候,用了些什么手段。反正,董卓用起这柄宝刀来,那是格外的顺手。最为关键的是,当董卓运起体内的“战炁”时,感觉自己的“战炁”,在灌注到“七星宝刀”中时,比灌注到其他武器中时,损耗明显要小上一大截。
    只是凭着这个功效,这柄宝刀就能价值万金!
    砍完人,董卓的心情明显好了不少。他也不理会那些中箭但未死的黄巾士卒,傲慢的向鸦雀无声的广宗城头乜视了一眼,缓缓的驱动马匹,回到了随从之中。
    虽然在董卓砍杀黄巾军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了城墙上弩手的射程范围。可是被董卓的凶悍所震慑的黄巾军,居然没有人想到,趁机给这厮来一个强弩齐射。
    “泰山大人,果然是雄风不减当年啊!”
    牛辅的这番话,听起来有些像是奉承。可不管是牛辅本人,还是其他的侍从,都觉得这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
    “还是老了啊!想当年,吾跟随张然明【凉州三明中的张奂】征讨东羌岸尾【羌人首领】,终日征战,一日一夜开弓八百余次,犹然不累。如今开弓二十四次,就有些后力不济了……”
    虽然在话语中自陈年老,董卓却依然兴致高昂。趁着这股劲,董卓对着侍从们招呼一声:
    “走,回营!让那些小子们去通知各军主将,老夫要召开军议。三日后,全军动员,与蛾贼决一死战!”



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
    大帐之中,身为冀州讨伐军主将的持节、东中郎将董卓,正在一副对冀州一带地形、河流、城池等信息标定详细的羊皮地图上,研究决战的战术问题。在他的身边,环绕着诸多中级以上的军官。其中,光是俸禄达到“比二千石”这个级别的,就有三人。
    “蛾贼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正面交战,就算得胜,也怕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虽然董卓之前,已经将近日内必须出战的决定告知众将,可是担任着“护乌桓中郎将”的宗员在讨论战术的时候,依然时不时的隐晦表示一下他的不满。
    不过,宗员仗着自己资历深,官职高,敢于这样当面暗自表示不满。在帐中的其他武将,却基本上都没有这个胆子。
    通过冀州境内数月的战斗,董卓已经充分的展示了他和部下,身为凉州人的凶悍狂野。这种在数十年的羌乱厮杀中,锻炼出来的凶性,根本不是太平日久的关东人所能够抵挡的。
    比如说,来自大汉北军的步兵校尉和射声校尉,都是出身宗族和世家的贵胄子弟,官位只是略低于董卓。私下里,两人也常常将这些凉州铁骑,蔑视的称为“乡巴佬”。但是,两位世家子弟在明面上,倒是对董卓恭恭敬敬,绝不肯当面得罪。谁知道那些在战斗中能够用敌人的鲜血来解渴的凉州蛮子,会如何下手对付那些逆了他们心意的人。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一个长相极为英俊的健壮大汉,看都不看董卓的表情,大声的附和着宗员的话语。
    “张角不但兵多,而且精擅道法,绝非易于之辈。董郎将,某麾下的骑兵,擅长骑射,却不适合冲突军阵。大军若是出战,若是要强行突入蛾贼军阵,可别把某家的‘白马义从’算进去!”
    董卓脸色一变,不悦的说道:
    “公孙长史可是怕了?”
    英俊男子冷笑一声:
    “呵,某公孙瓒即使面对数倍的鲜卑精骑,也不曾皱一下眉头。这些出身农夫,还没有习惯舞刀弄枪的蛾贼,值得某家害怕?”
    他顿了一顿,用眼睛扫视了众将一圈,接着说道:
    “某家不过是为卢师的一番心血,觉得惋惜罢了。”
    “胡言乱语!来人,将他给我赶出大帐!”
    董卓被公孙瓒这番话,气的是吹胡子瞪眼睛。他大力的一拍手,就要让帐外的亲兵,将这个满心不服的愣头青,赶出大帐。
    其实,董卓虽然在表面上做出这般行为,可他在心中对公孙瓒此人,还是很有好感的。
    不说别的,大家都是边地的武人出身,都是为了保卫大汉的边疆,常年累月的与周围大大小小的蛮夷血战厮杀。虽然大家分属不同的州郡,可是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同行,或者用后世的话,说得更详细一点儿,就是汉室朝中被合称为“武人”的同一利益集团。
    而且,公孙瓒这人尊敬师长和上司,那是出了名的。毕竟他的老师卢植才刚被去职下狱,如果公孙瓒不是表现出这样的反应,那才叫怪事。有了这些大背景,对于公孙瓒的出言挑衅,董卓的心中,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生气的。只是为了保持自己在军中的威信,董卓赶起人来,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
    并且,董卓在军中的心腹,还隐隐的听到一种军中流言,说是他董卓嫉妒卢植将要获得的剿灭黄巾军大功,在小黄门左丰面前大力挑拨,这才让左丰盯住卢植,索要贿赂。
    这个流言,恶毒就恶毒在,从明面上看,卢植下狱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身为副将的董卓。所以,如公孙瓒这般的卢植嫡系,就算不完全相信这个流言,至少也是半信半疑。
    要论起来,公孙瓒的行为,还算是好的。卢植的另外一个学生刘备,在董卓刚刚接任主将职位的时候,居然就一声不吭的开溜了。这才是真正的不给一点儿面子的行为呢!
    不过,无论是已经开溜的刘备,还是留下来出工不出力的公孙瓒,都属于义务前来帮忙的“义兵”。这些不领汉室俸禄的“义兵”,属于需要朝廷大力表彰的孝义典范,单是在道义上来说,董卓还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当然,如果比较起实力来,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董卓完全不顾忌自己的名声,他还是能够治这些义兵的罪的。但如此做法,对董卓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不必叫人了!”
    被董卓下令驱逐,公孙瓒并未做什么激烈的行为。他只是从鼻孔里冷哼了一声,在大帐中的众将注视下,面无表情的掉头就走。这一幕,让少数几个怀着看热闹心思的将领,比如射声校尉,略微有些意外。
    公孙瓒只是个愤青,可不是傻子。
    董卓的东中郎将官位,倒是没什么要紧。公孙瓒作为边境郡国的长史,也是秩六百石的官府要员。凭借一句牢骚话,不过是秩两千石的董卓,还治不了他的罪。
    但是,不要忘了,董卓作为冀州讨伐军的主将,还有一个头衔,可是“持节”啊!
    所谓“节”,代表了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举凡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收捕罪犯、持节镇压起兵叛乱、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
    作为一个“持节”的大将,意味着董卓,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若是公孙瓒不知好歹,在大帐里闹将起来,固然可以让董卓很没有面子。但是董卓在恼羞之下,要是真的想斩杀公孙瓒,那可就轮到公孙瓒倒大霉了!
    等器宇轩昂的公孙瓒,沉着的出了大帐,董卓携着顺利赶走公孙瓒的气势,环视了众将一眼,厉声喝道:
    “可还有不同见解?”
    众将相互对视了几眼。这个时刻,即使是副将宗员,也没有发出不同的声音。
    ——打就打!
    仔细论起来,大汉立国四百年以来,汉军已经经历过无数次屠城灭国的大战役了。就连曾经雄霸北方大漠草原,疆域不下于大汉的匈奴人,都被汉军打成了一条乖乖的看门狗,在并州西河郡老老实实的呆着。区区一群蛾贼,还不值得让大家心怀恐惧。
    前任冀州讨伐军主帅卢植在之前,之所以不肯出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想让部下死伤太大。毕竟,冀州汉军的组成中,卢植的弟子门生们比例不低。站在卢植的立场上,如何让这些弟子门生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并且稳妥的获得足够的功绩,比起尽快剿灭张角,还要更加重要一点点。
    不过,作为凉州人的董卓,可就没有卢植那么多的顾虑了。反正不是自己的嫡系,多死一批,少死一批,对他来说根本是无所谓。不但如此,就算是董卓自己亲自率领的手下士卒战损了一半,他只要回到并州,发一个征兵的通告,就能召集到更多的悍勇士卒。反正征兵花费的钱财又不是董卓自己的,对凉州人来说,他们最好的出路,就是在大汉朝廷里混上一份军饷。
    当然,董卓也不会让手下白白送死就是了。
    见到众将知趣的没有发出不同意见,董卓这才满意的开始向众将布置出战任务。
    目前,冀州讨伐军的总兵力,大约为四万上下,对外则号称十二万。这种号称是惯例,并不是董卓故意的吹嘘。
    其中,以大汉北军的“步兵营”和“射声营”为基础,又临时征募了大量司隶地区的“良家子”所组成的约一万朝廷大军,是讨伐军的主力。其余辅助战斗部队,则包括了董卓从西凉带来的两千余凉州铁骑,和冀州州师一部,约一千多郡国兵。
    这些加起来达到一万六千人的部队,是真正可以被冠上“汉军”称号的部队。至于剩余的两万多接近三万人,一大半是当地豪强的私兵,另一小半则是来自冀州以外的各地,自发聚集而来的义兵。
    作为一名汉军中的老牌将领,董卓在这些天的接触中,对豪强私兵和义兵的战斗力,表示很是不屑。
    其中,豪强私兵也还马马虎虎算了。虽然他们训练极差,装备的盔甲很少,武器也不算充足,好歹为了保卫家园,拥有高昂的士气。若是打起来的话,击败同等人数的黄巾军,那是正常现象。
    不过,那些所谓的义兵们,可就切切实实的让董卓看不上眼了。
    按说起来,这些义兵武器装备比起豪强私兵们要好得多,战斗的技巧和经验也更加强力,其中还有不少“十人杀”、“百人斩”一级的勇士。光是从军事水平的角度来看,他们至少比起豪强私兵们,可要强上不少。
    但是,在深入了解了这些义兵的底细之后,董卓却绝不敢将这些家伙,派上大规模的厮杀战场。



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
    在深入了解了这些义兵的底细之后,董卓却绝不敢将这些家伙,派上大规模的厮杀战场。
    原因无他,只因为义兵们都是冲着黄巾军的财货和人头来的。若是小规模的厮杀,这些家伙为了汉室悬赏的官位钱帛,还肯搏上一搏。但是,真要打起大型战斗来,除了寥寥几只义兵队伍,其他的大多数义兵,通常是战场上崩溃得最快的一群人。
    毕竟,义兵们是来求财求官求爵位的,不是来拼命的。如果没有直接的好处,他们可不愿意被别人当做炮灰使用。一个很直观的数字,就可以说明真正的汉军,与豪强私兵和义兵们的差距。
    在历次的战斗中,董卓麾下的凉州铁骑,大约达到两成左右的伤亡比例,才会出现士气崩溃的现象。对射声营和步兵营,虽然不是太熟悉,董卓估计他们也应当忍受得了一成六到一成八左右的伤亡。
    豪强私兵们,为了保卫家园,一般可以达到一成五左右的伤亡才崩溃。不过,有鉴于这些临时被组织起来的私兵的武器装备,董卓不认为他们可以大用。在多数时间下,除了比较出众的几名豪强所统帅的私兵,其他私兵多是被当做辎重兵,或者说民夫来使用的。
    但是,那些前来求财求官求爵位的义兵们,可以忍受的伤亡程度,绝不超过一成。如果己方的胜利几率没有达到七成以上,惯于计较的义兵们通常便不会愿意出战!
    因此,这一次的出战,董卓只是打算调动几只比较强一些的义兵,来充当游击、骚扰黄巾军的外围轻兵。豪强私兵,则一半守卫营地,一半在后阵摇旗呐喊,助助威就行了。
    至于此次战斗的主力嘛,还得靠正牌的汉军!
    “……步兵营为第一阵,冀州军为左翼,凉州军为右翼,射声营为接应……
    这是对汉军主力的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