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太平春 >

第72部分

太平春-第72部分

小说: 太平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际λ档暮茫锩皇乔肟统苑梗且桓鼋准锻品硪桓鼋准兜奈渥氨┒挠泻头缦赣甑摹
  就算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国家混乱,以现在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还是能够坚持的住,一旦完成蜕变,恢复过来不是个事情,到时候自己的使命也就完成,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代人谋一代事。
  徐秀手无寸铁,势力也不过一个小小商会,就连传统地主阶级的豪富邹家,他都难以匹敌。
  有的,只剩下了他的智慧,以及几百年沉淀下来的见识。
  只道:“习鞑靼语,自名忽必烈。习回回语,自名妙吉敖孄,习番僧语,自名领吉班丹,六月的时候还自号大庆法王。我们这位正德皇帝玩心太重,国事并不是他所看重的,从他这着手,好过对付任何一个皇帝,只要能够让陛下知道,从此再无烦心事,君王寄情于山水,以这位皇帝的秉性,还是可能的。”
  还不要说之后自号朱能大将军亲自领兵,徐秀要做的,就是让皇帝成为后世英国那种象征物就行了,朱元璋再怎么样,一句民族英雄总是使得的,老百姓还是服气的,他的子孙作为明王朝的代表也无不可。
  更何况没了皇帝一时半会儿老百姓还不见得适应的了,在没有绝对枪杆子保证政权,这个天命所归,是最好的政府合法性。
  恐怕六扇门那些家伙也是有这个考虑,不然造反,恐怕也不见得不行吧,随即摇头否决这个想法,按照我来也的说法,六扇门势力庞大,山头必然林立,彼此制约,恐怕也难以为成。
  一枝梅道:“我会保护好你的。”
  我来也道:“那也让我来跟随你们吧。”
  “嗯。”
  谈允贤不知何时进来的,幽幽道:“你就不怕死了被人唾骂?你可就成了一个无君无父的大反贼了。”
  徐秀笑了,等到该做的做了,也就不必去担忧后果。
  道:“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

☆、第101章 太平春无君论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夫父子固不可变者,然君臣可变以非固……”
  陆深平静的注视着徐秀,许久才道:“你这些文章我看了,那么,你现在来,是来说服我的吗?”
  徐秀同样平静的道:“如果不能说服你,我就说服不了天下人,所以,陆兄,我必须要说服你。”
  陆深怒道:“你知道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吗?诛你九族都无不可。”
  徐秀还是第一次见到他这样生气,可是别无他法,道:“君非君,臣非臣,把天下安危寄托于一人身上,本来就不是一个可能的事情。”
  指着徐秀道:“这就是我们儒生存在的价值,帮助君王理政,还世道了一个朗朗乾坤,峻嶒,不要入了疯魔道,好好安心等着起复,到时候吾等文翰社兄弟一路同行,施展胸中抱负,难道不好吗?”
  徐秀恭敬的行了礼道:“陆兄,你知道我不在开玩笑,所以你才会非常生气,小弟十分的信任你能够成为一名为民请命的好官,我也相信我自己,甚至文翰社的所有人我都相信,可是这个天下不是只有我们这几个读书人,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官又有什么作为?等到一路攀升,宦海起伏,几十年也就过去了,到时候再有雄心壮志,也难为一事无成两鬓斑白的现实,趁着年轻不去干,到老来再去干,岂不是本末倒置。”
  站起身来大声道:“绝大多数的士大夫们为官一任,即以教戏唱曲为事,官方,民隐置之不讲,这样下去,国会不会亡?身会不会败?”
  这几年四处游历,见过太多的地方官员,这才是徐秀能够说的出这种话的底气所在。
  走起道:“朝廷上充斥着无所事事、消磨岁月的虚浮习气。因循守旧而不思改进。治理国家离不开各种法律规章,但法律规章必须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就拿我那个十取其三疏来说,于国是不是有益?然后呢?拖了多少时间?陆兄你告诉我!将近三年啊!官场上有多少三年可以等?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有多少三年可以等?张口祖制,闭口祖训,什么祖宗之法不可为通通都是狗屁,因为因循守旧,可以保全他们的官位,因为行姑且因循之政,才好不得罪人,难道陆兄不懂这个道理吗?你一定懂,我相信也有很多人都能看的明白,所以才有吴廷举大人大力支持。许多弊病已很明显了,为什么不肯加以更改,遂致积弊日重。”
  陆深平复了一下情绪,硬邦邦的道:“复立一法以救之,这才是安稳的办法,也是朝廷有识之士所作的事情。”
  徐秀道:“前人们在立法的时候,有他们独特的时代情况,不能够详究事势,后人们承其已弊,但拘于旧章,不能更革,才会想来复立一法以救,然后呢?陆兄你已经在多个部门做过事了,难道不知道法愈繁而弊愈多,天下之事日至于麻烦,公文往来就会耽搁多少时日?别的我也不说了,陆兄在兵部干过,勾军征兵一事,从国初到现在,是不是一直在立法救法?户部的宝钞是不是?这种东西废纸都比不上,还不是因为祖宗之法?一直立法救法,终究没有用,越来越尾大不掉。”
  “国朝之事自有内阁部堂操心,你发什么疯?”
  徐秀道:“陆兄,徐秀没有发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士大夫们日渐腐朽,落得个宇内无尺寸净地,把持上官,侵噬百姓,聚党成群,投碟呼噪,汉代有谚云:取官漫谩,怨死者半,如今也相差不离了。”
  陆深摇头道:“你太悲观了,大明春秋鼎盛。”
  徐秀道:“小弟在江宁县时,风土人情了解了透彻,方音也能够听的清辨的明,落到政事上,不管轻重缓急,小弟都要纲举目张,做好一切周详。从上而下无不妥当,然小弟直接管的,不过五人,所以才能够以知县一身,坐理数万户的赋税,色目繁多的公文从而不乱分毫,也能够让地方大户,油吏为我所用,本以为天下皆然,可小弟游历天下之时才发现,很多的官员根本没有那种本事,他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不知道,方音也听不懂,政权所寄多在猾吏,自己干什么呢?每日里寻章摘句,做些笔墨文章,就像先前小弟所讲,不过是唱个曲罢了,逛逛青楼,就算不是贪赃枉法之徒,于民有何益处?吏是青窟穴里虫,虎狼之辈,不走朝廷开支,银钱全是民脂民膏,盘剥剥削,层层叠近,吃人肉,喝人血,父以传之子,兄以传之弟,州县实权尽入其手,这难道不是一个弊病吗?如此下去,就是春秋鼎盛,太平长春,照样堕入无边黑夜,南宋崖山赴死,国朝必定没有,但元之跑马圈地,呵呵,肯定有。”
  这就很容易理解,宋代对士大夫那是真的好,可明就一直有有损士气的做法,让大明当官的士大夫少有有自己的功名是皇家赐的感觉,更多的是觉得是自己的本事,也就不难理解。
  见他不说话,徐秀继续道:“这还是小的,就足以蠢政害民,如果有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到时候民怎么能不穷困,国怎么能不弱,人人而疑,事事而制,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最终得以残害其民,生灵涂炭。”
  陆深道:“秀弟,你太过夸张了,你自己跑出去看看,老百姓的脸上穷困不穷困,我大明弱是不弱。”
  徐秀道:“三代以下,世道衰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如今虽无大厦将倾之虞,可是贪风之炽,逐日益烈,徐秀所作也不是为当下,更多的,先前早已经同陆兄言明,不谋百年不可为国,照此下去,必定难逃亡国之祸。”
  “百年后的事情谁又能够知道?”
  我就是知道,可是张口却不能明言。
  徐秀深吸一口道:“官员的俸禄足以取代其耕种,有的田地足以让他祭祀,没有囊中羞涩无法孝敬父母,也没有穷困到需要像别人借钱度日,这才是徐秀想要的官场,而不是如今。”
  道:“现在败军之将可以不死,赃吏巨万仅得罢官,而小小刑名都贪有凝脂美玉。永乐时,赃吏不过充军边关,宣德改为运砖赎罪,到了当今,纳米赎罪,与高皇帝剥皮充草相比,何等宽厚。靠着这样的代价想要让他们不去贪赃枉法,显然是不可能的。自古以来从来仕宦法网严密,没有如今日这般松散,上至京官部堂,下到驿站仓吏,都是虚文应酬,官不留意政事,一切付之银钱酒槽,而银钱酒槽过后,所奉行者,不过是往之历年成规,不做分毫逾越,就是上等考评。”
  徐秀道:“礼义沦亡,盗窃竞作,贪婪和无耻之风弥漫天下,官场如此,再看商贾,水利、碾恺、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而老百姓竟然相沿以为常事,这是何等可怕?”
  陆深道:“秀弟这几年跑了万里路。”
  闻言也是认同,书上得来终觉浅。
  “是见了些世面。”
  “你想做的是什么?所来我听听吧。”
  一听陆深这么说,徐秀心下安定,终于肯听了。
  当下道:“昔年清谈老庄,今日清谈孔孟,没有得到孔孟的精微奥妙,却继承了粗糙的东西,没有究竟其本质,而谈末流,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举夫子论学,其他一切不问,只说‘一贯’只说‘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什么事情都休矣。”
  陆深打断道:“心学?我怎么没听过王守仁有无君思想?”
  徐秀道:“有些地方是相通的,但小弟的本质是无君。”
  “何为无君?”
  “君上只管祭祀,落一个得国之正的明证,其他分治之以群工。”
  陆深道:“呵呵,陛下怎么能够容许?”
  徐秀道:“所以,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当今圣上的心性是最合适的了……我谓之,君主立宪。”
  “何为宪?”
  “宪,令也,牢不可破,无法逾矩,就是君王,就是天子,也无法逾矩,确立内阁责任制度,三法司独立……”
  两天两夜,徐秀与陆深密闭交谈,旁人不知道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徐秀最终是怎么说服陆深的,但当第三天一早徐秀从房内出来,他整个人都是神采奕奕的,可见事情终究还是搞定了。
  一人之力办不成什么事情,徐秀需要帮手,而最好的,就是这一群伙伴,彼此相知相识,又有多年的交情,说服了陆深,其他人他也能够有信心说服。
  只有当这些小伙伴们认同了他的观点,认同了他的想法,才不是一个孤家寡人,他也是有志同道合的伙伴的。
  徐秀看着明媚的阳光,道:“来吧,我已经准备好了。”

☆、第102章 太平春风云动

  随着正德皇帝夜半出片纸缚瑾,立地皇帝往日里的威风被打倒在了尘埃,狼狈非凡。
  满打满算,四年多一点的时间让这位刘瑾从云端堕入了地狱。
  三公九卿们面带微笑,自诩风度,百官们就少了些矜持,弹冠相庆,美酒相酬,合适。
  就连京城老百姓们也是笑脸儿挂上了面颊,都有人动上了响器,挂上了炮竹,噼里啪啦。
  至于这个刘瑾到底犯了多少恶事,什么样的恶事,恐怕也说不上来,只要知道那些有学识的老爷们都是这么说的,那就够了。
  相比北京的欢腾,东南地就不太平的多,原先好好的大青天徐秀不知道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游学吴中的时候一改平日里吴中士子所认为的散曲大家的印象,不在谈论散曲,反而直指人心,满口狂言。
  言说无君,言说非君,言说盖千百年国朝轮替,罪在一人天下。
  平地响春雷,炸的人晕晕乎乎,更有甚者一屁股坐地,少了士子风度。
  如此大逆不道,无君无父的言论,让人头一回认识到了那个华亭徐秀的真正面目,可是是不是真正的面目,自有后人研究。
  首先作出反应的,只能是华亭小贞村,徐秀的伯父一路跪到县衙,言说族里出了大逆不道之人,阖村老少都为出了这么一号人物羞愧难当,跪在尘埃,愧对列祖列宗,族谱除名,祖宅被烧,全为保全乡里。
  看着火光冲天,这一辈的家就在那里面,徐秀平静的一点波澜都无有,转身离去,下半辈子注定飘摇无根。
  我来也入住江宁商会,各种暗地里的探子被他一点点揪出消灭,建立起自己的情报系统,走向海外是商会的必经之路,为了这一切必须要将商会牢牢控制在自己人的手中,我来也是个合适的人选,也没有让徐秀感到失望,更有徐扬白飞从中为徐秀看管,总算滤清了错综复杂的内在小团体。
  多年下来,江宁商会已经有自己的网络,与陆家各种扯皮,与闽南地海商各种谈判,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船队,虽然不过几艘海船,只敢走走大小琉球的航路,可也是一个大大的突破,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一条退路,让徐秀的胆气足了许多。
  大明因言获罪自国朝建立初期就有之,徐秀逃也不过,但有一枝梅帮衬着,一路乔装隐行,无得碍处,两人游戏山河四处讲学,自然是笔家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正史写一句四处流窜蛊惑人心,好像也无不可。
  走在各处文社,之乎者也,言辞犀利,直指盘古开天辟地以降这君君臣臣实乃万世毒瘤。
  总有些小年轻们眼冒金星,闪闪发亮的盯着台上的那位先生,风姿卓仪,言说之物真乃世间真理,美哉。
  也有白发高士怒目圆睁,直斥妖言惑众,蛊惑人心,言之无物,言之无礼,辩上一辨,斗上一斗,厌哉。
  这在乡间小道,白话连篇,你为什么这么苦,你为什么这么累,好好想一想,不是天生低人一等,而是这人吃人的社会本就肮脏。
  “你和你的祖祖辈辈辛勤劳作创造财富,不是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在作坊里一天劳苦五六个时辰以上。这样也才仅得温饱,而那些王八蛋掌握的财富是你的几万倍,一辈子都衣食无忧,难道是因为他们比你勤劳几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