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南妃 >

第73部分

南妃-第73部分

小说: 南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帝王抛出了诱人的苹果,哪怕是颗毒苹果,他们也要拼着老命蹦跶上去咬一口,吞下肚子再议其他。

    唯一让他们稍嫌不妥的是,“勋卫”中的勋太过碍眼了。

    听上去,有一丢丢不够威风,正大光明,略显黏糊,咋一听,只会觉得靠祖上荫庇方得了这个职位。

    不如皇宫其他侍卫来的有底气。

 第一百零五章

    能够在进宫担任侍卫者,哪个不是朝中贵胄子弟,差事清闲又体面,倘若能够熬到御前,得到帝王青睐,身份立刻水涨船高,日后前程不可估量。

    同是侍卫出身的高滨杰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当下最让人眼红嫉妒。

    就连朝中一品大员,尚书大佬们见到他,也得礼让三分,谁让人家是帝王身边的最为信任的大红人。

    在听到帝王宣布组建勋卫喜讯的时候,心思活络的人立即将家中子孙在心里默默筛选了一遍,恨不能将家中及冠儿孙都塞进去堵上一把。

    甭看潘、将二老,年纪一大把,心思却比朝中年轻人还更为灵活,谁说大老粗们没大脑,他们反而想的更加深远。

    在大军即将开拔的节骨眼上抛出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诱饵,不得不让人三思再三思。

    朝臣们发现帝王变了,心思更为高深莫测,让人捉摸不透。

    先是狠狠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帝王的手段如今越发炉火纯青。

    不管心里对帝王此举有没有微辞,面上还是得摆出一副受宠若惊的大笑脸。

    潘、蒋二位老将军回到府里,一声不吭,将家中小一辈儿都招到面前。

    一溜排身材挺拔,面容俊朗的少年郎看上去让人眼前一亮,腿又直又长,宽肩窄臀,外形好到让人羡慕。

    潘老将军摸着三寸胡须,眼里的自豪都溢了出来,英武的外表挑剔不出一点半点不妥,心里甚为得意,怕是京里再也找不出比自家子孙更为帅气威武的大小伙了。

    无独有偶,蒋老将军大笑,京中哪家儿郎比自家的还要隽秀出色,自家这些儿孙气质上更胜一筹。

    除去继承家业长子嫡长孙,在朝中已有官职的儿孙,余下的全被潘、蒋二老一股脑打包在第二日一大早就送了过来。

    这种好事还得赶早不赶晚,就连潘老将军最为自豪满意的年纪最小的一个孙子也被他从军中给调拨出来。

    家里人很是不解老爷子这个举动,不成器不长进的送进去也就罢了,勋卫多少也算是个正经的前程了,再不济也能在宫里守个大门,好歹也是个正七品的官。

    怎么能将子孙中最为出色,最为出息的孙子也给丢进去,这不是断送了孩子的将来吗?

    潘子明的父母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不敢武逆在家说一不二的老爷子,悄悄地私下去找家中老祖宗柳氏商量。

    潘老夫人柳氏世家名门出身,年轻于闺阁之中就颇有才名,不知当初是如何看中了还只会简单拳脚功不显不显水的乡下小子潘老将军,两人结为夫妻的事再当时一向被人引为美谈。

    柳氏在听完两人心中所忧之事,只温和笑了一下,语气不轻不重道:“做人要将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迷雾给遮住了眼睛,勿计较一时得失,方为聪慧之人。”

    将夫妻两人打发走后,摇了摇头,儿孙历练不够,眼光尚浅,还消慢慢打磨,方能成器。

    乔子昭积极响应帝王号召,大清早令家人将被关了长久禁闭的龚其巍、付晨宇给提溜出来,收拾得清清爽爽,在两人璀璨笑容,“劫后逃生”的庆幸中直接踹到宫门里。

    两人欣喜,难道是舅舅心生愧疚,想补偿他们一二,特地带他们进宫游玩?

    奉上美美的笑容,刚想拍几句马屁,见乔子昭勾起唇角笑,皮笑肉不笑横了他们一眼,小心肝立刻提到嗓子眼,开始回想最近有没有犯错。

    这还真不怪两人多想,但凡舅舅露出这样要笑不笑的笑容,多半他们两要倒血霉。

    不得不说愚蠢的人直觉在某些时候还是挺准的。

    当两人带着几分警惕,来到一扇朱红大门前,推开门那一瞬间,两人有一股拔腿逃跑的冲动,在一旁侍卫虎视眈眈注目下,头皮发麻的推开门走了进去。

    注定了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在天启朝为官,十日休沐一天,这都将近半个月了,在家中左等右等,不见进宫的儿孙回来。

    派出去打听消息的家仆一茬接一茬,任是没见到人。

    这下谁在家中也坐不住。

    心急的人跑到帝王面前犹豫再三,拐弯抹角的询问家中儿孙在宫里情形如何,好歹让人知晓他们在宫里是好是歹,起码给家里带会一言半语,看上一眼,安一安家里老母妻儿备受煎熬的心。

    戚湛眉梢一挑,笑道:“朕还能亏待诸位家中子弟不成?”

    再一笑:“宫里是吃人魔窟还是刀山火海,朕都住得,难道他们稍微呆上几天都不成?”

    “……”。

    简直无言以对,难道他们家中子孙比帝王还要更加尊贵吗?

    向天再借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将话接下去,只好偃旗息鼓,哭丧着脸回家。

    心疼儿孙的宗室命妇、诰命们递上帖子,前去拜见姚太后,姚太后很快就宣召了诸位,笑容和蔼,好茶精致的点心招待着,每每有人话题引到前朝的事上去,姚太后脸上笑容不变,神色自若的将话题转开,自然而然的提起她最近新得的奇花异草,还特意命人抬出来让诸位女眷观赏。

    女眷铩羽而归,夜间就跟烙饼子似的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儿孙在宫里是怎样一个情况。

    度日如年也不过如此。

    又煎熬了四五天,勋卫们终于被放了出来。

    不过离家半个月,就变得又黑又瘦,细细看去,精神头却同以往大不相同,言语举止变化也挺大,一个眼风扫过去给人一种硬朗大气的感觉。

    心疼之余,不免又很是欣慰,儿孙终于有了长进。

    抱怨的话顿时咽下。

    吩咐家人备上一桌孩子爱吃的菜,狠狠的补上一补。

    到了夜间,再三询问,这半个月在宫里是如何度过的,奈何勋卫们嘴巴就跟蚌壳似的,那叫一个紧,无论你如何诱惑威胁,硬是撬不开,气的潘、蒋二老吹胡子瞪眼睛,连鞭子都抽了出来,柳氏一个眼刀子斜过来,潘老将军老脸一红,默不作声的背着手踱步出门。

    心里却很是高兴,走路虎虎生风,精气神十足。

    没想到才十几日过去,这些孩子长进还挺大,武功进步还在其次,身上那股气势才尤为最重。

    如狼似虎的狠劲有那么一瞬间让人望而生畏。

    潘老将军抬头望了望天边的如血的残阳,一丝不舍从深邃的双眼中划过。

    玉不琢不成器,将儿孙笼罩在羽翼下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待日后自己与老妻走后,往后的路只能靠他们自己。

    残阳如血,如鲜血染就,潘老将军目光逐渐得坚定无匹,不再动摇。

    虽说,眼下儿孙眼中那抹转瞬而逝的彪悍劲虽不能让人产生多少恐惧,一旦经过血的洗礼,这些年轻的少年能够走多远,不由让人心生期待。

    至于产生这些变化的出自谁的手笔,潘、蒋二老心知肚明,两人心照不宣,对家人都不会多说上半句。

    比恶狼还要凶残三分的鞑靼,固然让人心生畏惧,但在那如杀神一般的人面前,不敌那人一个锐利煞气升腾的眼神。

    潘、蒋二人私底下,没少聚在一起,讨论那人究竟经历过怎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往事,能将一身血腥与煞气收放自如。

    面上云淡风轻,实则却如一头狠狠盯紧猎物的狼崽子,每一次出手,必是致命一击。

    而此时的狼崽子,哪里有半分作为野狼的凶悍,整个人浑身的力气仿佛突然被抽离身体,透亮澄澈的双眸变得水润潋滟,湿漉漉的身体就跟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颤抖着声音断断续续道:“你……,你……你……”真是够了,未完的话语,被戚湛刁住艳丽的双唇狠狠堵住。

    一个迷蒙的眼神都能让自己深陷,怎么会够!

    戚湛将他的双手按在头顶,掐住他柔软的腰肢,漆黑的眼仿佛一汪寒潭,浓墨深邃不见底,如狼的目光紧紧缩在他身上,片刻也不愿离开。

    分别在即,只余满心的酸涩不舍。

    对方眼中的落寞刺痛了戚羽,戚羽用力紧紧抱住他,用尽全力啃咬着他的双唇,给予无声的安慰。

    同样的不舍在心口流连不去,摇摆着腰肢配合男人粗鲁凶狠的冲撞。

    寝殿宫门外,曹德义不知道自己这一夜叹了多少口气,说不清心里此时究竟是欣喜多还是伤感多一些。

    曹德义的徒弟小莲子见他师傅再次长叹一声,心跟着哆嗦了一下,凑了过来悄声问:“师傅,眼瞅着你将要跟南妃娘娘出征边关,应该高兴才是,宫里不知多少人羡慕师傅有扬名立万的机会呢。”一个没了根的太监,竟然能跟正常男儿一样冲锋陷阵,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合该浮一大白。

    小莲子很是无语,很是搞不懂他师傅不时会在没人的地方露出一副忧心忡忡的表情。

    “你懂个屁。”曹德义觑了他一眼,冲他后脑勺兜了一下。

    小莲子捂着后脑勺,讨好着让他师傅指点迷津。

    曹德义啐了一口:“等老子囫囵回来再说。”

    小莲子露出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师傅也是个普通人,怕死的很。

    曹德义狠狠踹了他一脚,怎么这样笨呢,原来的精灵劲哪儿去了。

    当初怎么就瞎了狗眼收下这么一个看着聪明,实则蠢笨的徒弟。

    老子是担心等老子回来,帝王身边出现一群妖魔鬼怪替了老子的位置。

    曹德义虚咳嗽一声,老子承认心中有那么一丢丢贪生怕死,也不知会不会竖着出去,横躺着被抬回来,抑或是连尸首都被野狗野狼啃得面目全非,只能魂归来兮。

    小莲子同情的看着曹德义,为他师傅乾清宫大总管,帝王身边第一大红人,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曹德义简直不能直视这小子的目光,老子还没死呢,你露出送花圈烧纸钱的表情为哪般。

    深吸一口气,千万别冲动,唯恐一怒之下将这笨徒弟给活活掐死。

 第一百零六章

    恰逢六月云朗风清日,天启帝王戚湛着衮冕亲率文武百官宣武门城门外相送大军出征。

    调集大军二十余万,兵分两路南下西讨,并南绍国一众同行。

    帝王亲授潘、蒋二老将军印,点南征西上左右副将二两名,皆是骁勇善战,谋智无双将才担任,授将军副印。

    戚湛将手中酒杯倒扣,酒水祭天地,为三军送行。

    鼓声震耳欲聋,三声礼炮响,猎猎旗帜,迎风作响。

    三军振臂高呼:“扬我国威,鞑靼必灭。”

    吼声震天,激昂振奋人心,锐气势不可挡,前来送行百官百姓无一被眼前这一幕给深深的震撼,热血沸腾。

    心中亦激潮澎湃,撕扯着嗓子情不自禁同将士高呼,嘶声力竭的喊声虽不如官兵响亮,却同样抱着必胜之心。

    黑白红三色大军如一条长龙,气势如虹,其中先锋营一列银甲银刀赫然醒目,成为三军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让人惊艳。

    因离的远,极目远眺,看不清领头小将样子,通体无杂色白色骏马上,腰背挺拔如修竹,拔刀间杀气凛然,举到间锐气逼人,火红的战袍仿佛残阳,血色弥漫。

    身后几排同样银甲银刀的骑兵,目如鹰隼,长刀出鞘,倏忽间闪着寒光,行动间整齐浩然,铿锵有力。

    最让人诧异的是,那通身掩饰不去的贵气,眉眼间虽稍显稚气,一身凛然气势却同领头小将有几分相似,尤胜久经沙场老兵。

    前来送行队伍的百官中,心里不由升起有儿初长成的为人父慈心欢心。

    有人不禁红了眼睛,侧身掩面,拭去眼角的泪水,欣慰的看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子孙。

    虽说这次前去战场,有帝王、潘、蒋的保证,无须真要他们征战沙场,只是名义上随大军走上一趟,生命安全觉得保障,可真到了个当口为人父母者,哪里能够真正做到没一丝担忧,刀剑无眼,待到了边关,鞭长莫及。

    儿行千里母担忧,为人父者同样如此心焦难熬,只不善于表达罢了。

    前来送行队伍中,有些人忍不住掩面哽咽出声。

    号角鼓声催,震天礼炮声中,浩浩荡荡的三军,带着帝王的鼓励,百官的期盼,百姓的祝福出发。

    戚湛仰头,发涩的双眼,似乎被什么给模糊了视线,眸中只余那抹血色的红袍上腾飞的麒麟。

    战马嘶鸣中,浓浓烟尘滚,步卒辎重过,银甲骑兵依然驻留一旁,高举的银刀雪亮,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满天飞尘中,戚羽无声的遥望了一眼高台上的戚湛,唇角紧紧的抿着,再抬头,眼中只存坚定,银刀入鞘,身后响起,整齐划一的刷刷刀入鞘声。

    隆隆战鼓之声,黑色马鞭扬,战马奔驰在蓝天白云下,扬起一片沙尘。

    南绍王一行人这次特别的低调,没有华丽的香车宝座,全部着统一的紫色衣裳,在高头大马上,对着戚湛遥遥抱拳,权当再见,策马奔腾,追赶前边的大军。

    待大军同南绍国一行人走远,礼部尚书徐可兴满脸抱怨道:“陛下,南绍国不过弹丸小国,却如此不识规矩。”即便说是相助我朝,竟不来拜别帝王,只简单抱拳别过,委实猖狂野蛮。

    在他看来,不足两百人的队伍,在几十万大军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实在不够看的,去了能起多大作用,相助是假,浑水摸鱼倒是真。

    户部暂代尚书刘正明掩去唇角的嗤笑,人家在天启朝的怎么不上赶着讽刺,待人走了之后,迫不及待算起秋后账来,真够丢人现眼的。

    如鼠之辈,不屑同之为伍。

    不着痕迹地远离徐可兴,唇角发出一声长叹,微红的眼角还残留着泪痕,儿子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