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香艳激情电子书 > 论语力 >

第3部分

论语力-第3部分

小说: 论语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我对这句话有了真正刻骨的理解是在2006年的“感动中国”的评选中。
  2006年年末在许多评选材料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位农村阿姨,从嫁到这个村子,就义务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地在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个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从小就觉得村里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帮忙给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四十年。当时我给她写的推介词是:如果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那穷人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看到她的故事时,我明白了什么是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虽然她一生并未走出过农村,但她就是一位活着的圣贤,掀开上面的铭文,每个人都有四个字。这位农村妇女的碑上的四个字是——“温暖世道”。
  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谐,讲究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讲究的是每个人“天下己任”、全社会“和而不同”。这有助于建立后工业时代的稳定秩序。
  从中国本土来讲,不能过分强调和推崇文化一元论。任何好的文化,我更愿意用健康这个词来评价。健康的文化生态,一定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我不希望说由于儒学是我们本土的产物,就认为文化应该是一元的,就要用儒学去拯救当今世界,拯救所有的文化问题,那样有失偏颇。文化基因实际上积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中、骨髓中,它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伦理判断。一位农村大妈,她可能目不识丁,但她知道孔夫子。她知道孔子的态度和观点,知道逢年过节大家要互致问候,也知道教育子女要为人诚信。也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一直为中国普通百姓所追崇。百姓熟悉的“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很多都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它对世界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但不能说它是世界性的文化基因,毕竟它更重要的是东方的,是中国的。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文化指称。孔子代表的是中华整体文化在心灵上的唤醒和复归。中华文化中不仅仅有儒家思想,也包括大量的道家思想,这就是我在讲完《论语》后主动提出讲《庄子》的原因。我认为如果只有“儒”而没有“道”的话,我们的文化建构是不圆满的。
  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地上行走,去实践,去以身践道,它鼓励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这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没有生命角色上的自我超越。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我们会变成过分沉溺的现实主义者,而失去理想色彩,生命自觉无法建立,就容易再一次进入集体无意识。
  我认为中国人说的人格理想就是盘古的理想,所谓“神于天,圣于地”,神圣两极,人就在天地间。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认为道德和秩序是同等重要的。很多东西是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两个坐标是能够制衡的。用儒家的最高理想来描述人格,而儒家所谓人一生的历练,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到达什么时候?70岁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个人道德指标,就是按照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去实现个人;不逾矩,是外在的制度指标,是遵循外在的一切社会要求,这两者能够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用庄子的话就更简单了,五个字,叫“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顺应制度;内不化,就是坚持人格道德。中国的儒与道,殊途同归,以不同的表述描述了一种和谐状态,就是个人与社会永远不要过分夸大冲突,而更应该强调一种和谐。
  这样的境界,太年轻的时候怎么可能感悟的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的伟大就在于你很年轻的时候,他不会让你觉得畏惧,真正的感悟需要用一生去体验。
  其实我当老师以后,开始讲中国古典文学了,又给了我新的一番感受。它关乎一个孩子的体悟成长,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悲欢。这是什么呢?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圣贤为什么在今天仍然让我们相信他活着,因为他活在我们每一个苦难的时刻、悲伤的时刻,他作为生命里一种救赎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苍凉的生命。
  古人说“破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这话真的是有道理的,仅仅关在书斋中我们可以把学问做得很深,但是很难透彻。学问有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是通透二字——通达透彻,能够渗入生命,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我走到泰山顶上那一刻,两度登泰山最终到达一个地方,我就明白了一个朴素的成语,叫做殊途同归。而中国人格一直是在儒家相济理念里学会成长的,这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在其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家。这么一想,儒与道不简简单单拥有一种严谨的学理意义,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它也是我们每一个朴素心灵可以分享的一种文化权利。
  解读经典,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这样一番体悟,我想,不是一个年头,一段经历,一个文凭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许这一生中永远在成长,永远在感悟,我今天谈的是今天的感悟,20年后,30年后,还有那个时候的感悟,21世纪是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人心容易迷惑,大家要追寻简单的真理,国学开始复兴。《论语》讲的就是“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另外,我们正好赶上大众传播时代,现在有《百家讲坛》这些途径,让一些有研究的学者,真正用自己的感受去体悟、去激活象牙塔里的东西,通过大众传播这个平台,还原到每个人心里去。媒介时代是外在原因,跟多元时代人心呼唤的内在原因,碰在一起,内外相合生成这种现象。作为一名传媒学者,我的学问一刻没有间断过。而向大众讲《论语》、《庄子》,也是我的使命。《百家讲坛》的定位是面对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要求15岁的中学生能喜欢,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为了炫耀学问,去和大家讲版本考据,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面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大众传媒首先要尊重大众。
  传播是形式,古典文化是内容。作为治学的学者,我在大学研究传媒。作为文化传承者,我在《百家讲坛》平台上讲读《论语》。在我身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不矛盾,相互激活。
  我的成功不是思想、学问的胜利,而是传播策略的胜利。我研究传播,传播本身有准则,电视传播非常松散,是先天的冷媒体,想让冷媒介抓住大众,就要讲究传播策略。你不能讲大学里的儒文化渊源、版本的考据。到大众传播平台上,我信奉“道不远人”,也就是真理离人心不远,要找到身边的小故事去诠释经典。《论语》简单朴素,流传千古,但它本身没故事,跟三国不一样,不利于传播。我的传播策略,就是要在故事情节中,让大家感悟道理,让老百姓活在经典之中,从内心完成唤醒,而不是外在灌输式的接受。
  我的书之所以交给中华书局出版有这个因素。我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是搞国学出身的,他对我这个独生女儿走这条路,影响很大。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以后,整理书稿的时候,找到我的出版社有十几家,加上找到央视的,有将近30家,都想要这个书稿。中华书局的同志跟我说得非常坦诚,他们说,我们是一个百年老店,学术实力是可以信任的,只是市场营销做得不太有经验。我们以前从来没做过这样的畅销书,营销能做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是我们很希望能拿到书稿。后来我想了想说:第一,于情,你们是我的父字辈,出于尊敬,要选你们;第二,于理,作为一个学古典文学的研究生,我是读着中华版的书长大的,在中华书局出一本书,对于我们这个行当的人来讲是一种荣誉。从心理上,我对这样一个百年老店充满了信任。
  得知我的《〈论语〉心得》要在日本出版,我十分高兴,《论语加算盘》打造了日本经济强国,日本人崇拜孔子,活学活用了《论语》。这本书经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翻译,在讲谈社和诸位努力下得以在日本问世,首先我向孔健、矢吹俊吉局长、柿岛部长、竹石健、笹岡等人表示衷心感谢!
  但是我想,这一生我会让经典活在生命之中,让经典活在当下,给我力量,让我自己的生命在经典里面不断成长。
  于丹《论语》扶桑行


  ——佐佐木正光的接待随行记录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于丹来了!
“道不远人。”这是《中庸》里记载的孔子的话,意思是“真正的道就在身边,是可以在普通的生活中得以实践的。”
  据说,于丹教授于2006年10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非常受欢迎的栏目《百家讲坛》中,对《论语》进行演讲,受到极大的欢迎,大约有半数的中国人7亿人,都收看了她的演讲。她的演讲被编辑成《于丹〈论语〉心得》而出版,包括盗版书在内,迄今为止总共销售了1000万册以上。作为此事的佐证,现在有了许多以前未曾有过的研究“于丹现象”的组织。开头提到的文章就是在《论语力》一书中,代替序文而发表的。
  2008年1月26日9:05,于丹教授坐在了从东京羽田机场起飞的全日空873航班的第一排的超级座位上。
  在办理乘机手续的时候,我只买了一张超级座位票交给了孔健,可是,孔健转手将它交到了于丹教授手上。我问孔健先生:“为什么你不坐呢?”他只回答了一句:“先生(日本人的尊称)太累了。”就和我一起坐到了普通座位上。看到孔先生给别人让座的身影,我感到了这非同一般。和于丹教授用英语交谈,和孔健先生用日语讲话,和于丹教授的秘书祝先生是英语加中文混杂在一起交谈,这就开始了非常奇妙的三国语的交流沟通。因为风雪的缘故,从羽田机场出发的时候大约晚点30分钟,加上跑道要清除积雪,到达秋田机场的时候,我们一共晚点了将近一个小时。在孔健先生
  等待取行李的时候,我陪着于丹教授来到了机场外面。还在飞机上的时候,她就不停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似乎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时我还不可能了解于丹教授的全貌。当她来到往返机场大巴乘车处,看到那里的积雪,她马上跑去团了几个雪球摆放、罗列在一起,还坐在了有雪的椅子上,就像可爱的小猫围绕炕桌上的毯子在嬉戏一样,用一句话来说的话,那就是“憨态可爱。”
  为了去公司取寄来的《论语》,我们先向秋田方向出发了,在途中,相机的快门声就像手表的指针那样不断“咔、咔”地响着,于丹教授不断地在说着“真美,太漂亮了,太好看了。” 
  她好多次地说到,北京太冷又干燥,像沙漠似的。“秋田一片洁白,真是又美又温暖的地方。”
  当我们到达大曲,刚从车上下来,她也马上走向积雪,捧起了一捧洁白的积雪。
  
初开眼界
在由大曲“扶轮国际分社”(国际交际社团)的有志者参加的首期《秋田论语讲堂》上,瞬间让大家大开了眼界。于丹教授讲课讲到一半的时候,从外面拿进来了黑板,白色的粉笔滑走在黑板上,就好像是在上书法课似的,那不是年轻美貌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好像是仙女从天而降在进行特别的授课,也好像是一道极为普通的学习风景。每当写在黑板上的白色粉笔字要被擦掉的时候,大家都想到了“啊,太可惜了!应该让于丹教授写在纸上的……”不过,这已经是马后炮了。
  这次授课大约晚了一个小时,是从下午一点开始的,转眼之间就结束了。大曲PC创立50周年纪念活动委员会的堀江先生拿出了姐姐传给自己的一本《论语》,那是一本昭和8年(1932年)岩波书店发行的,翻译这是武内义雄,定价是当时的40圆。因为古时候有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屡屡遭受到了来自权力的迫害,所以这么古老的东西得到如此珍藏,又是兄妹之间的非常珍贵地传承,这些好像都让孔健和于丹教授大吃了一惊。正因为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之下,《论语》通过“于丹”这样一位女子的传播,经历大约2600年,《论语》在中国大陆又得以“复活”了。
   
精彩绝伦的授课
不知不觉之间,《秋田论语讲堂》的授课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马上就结束了。只有七位学生来上课,这是有点太奢侈了。
  学生们提出了:《论语》在中国现在是怎样的情况?还在被应用吗?孩子们和老人们是如何参与的?等等的问题。于丹教授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说着“仁”“爱”“恭”“宽”“信”“敏”“知”“勇”,讲述着论语世界的一些问题。诸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体。”“好的大自然会产生好人。”“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做,这就是‘仁’的根本,也是‘爱’的根源”等等。
  人类的生活、生活的情况从2600年前至今,其根本没有什么变化,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已被认可。无论是谁也都会认为“的确如此”,“知道的”。虽然是这样,可是从于丹教授口里说出来“道理”,真让人感到了她好像就是《论语》的传道者。
  于丹教授的授课并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