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功高权重 >

第683部分

功高权重-第683部分

小说: 功高权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拙诚开玩笑地问道:“你的心眼太小,野心不大,而且眼界也不高。你就只需要几艘巡洋舰?战列舰?”
    陈维文老实承认道:“嘿嘿,我的野心确实不大,如果能给我几艘巡洋舰、战列舰,我就能大笑三天了。”
    郭拙诚反问道:“你真的不想拥有一艘航空母舰?”
    陈维文一愣,张口结舌地看着郭拙诚,良久才压抑着内心的激动问道:“郭主任,你是说……你是说我们海军将可能拥有航空母舰?这是真的吗?”
    郭拙诚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将目光看着遥远的海洋,过了好一会,才说道:“我国的海域面积这么大,没有几个航母战斗群实在太寒碜了,与我海洋大国的身份不符,不说美国等海军军事大国会欺负我们,就是周边一些小国也不会瞧得起我们。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这一步,我们就必须拥有航母。……,你肯定能看到我们自己国家的航母的,也许用不了三年、五年,你就会被调过去。”
    陈维文激动地说道:“真是太好了。上级组织就是让我上去天天擦甲板我也愿意。看到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开着苏联或美国援助的军舰在我们的海面耀武扬威地跑,我做梦都想我们能拥有大型舰队,能够让那些国家的军舰家伙老老实实地呆在他们自己的家里。”
    (感谢漠孤烟的打赏,感谢dreamsky119、kaf、豆腐张、peter0328的月票,感谢各位的订阅支持)

第1145章 得心应手的一把手
    陈维文小声问道:“郭主任,是不是上级已经明确了?……,是买还是建?如果买的话,困难很大吧,谁会卖航空母舰给我们?”
    因为陈维文的级别不够,虽然他是海军将领,但他并不知道上级已经有了给海军装备航空母舰的计划。
    郭拙诚模棱两可地说道:“快了。你先把南海的事情处理好吧,也许你将来真还有机会上舰。其实,我也想在上面溜达溜达,看看我们国家自产的航母是什么模样,感受感受它的威风。也想看看其他国家的海军看到我们的航母战斗群经过他们的军舰时他们会是怎么一副表情,呵呵。”
    想到中国将拥有航母,中国的海军军力将大幅度跃升,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
    郭拙诚在三丫市一共呆了三天,一天多的时间用在远洋捕捞的事情上,其余时间则用在考察其他事情上,用在听取三丫市政府的汇报上,用在了解三丫市的经济发展上。
    三丫市的市长现在是应伟刚,他原来是公署的副主任,是他主动请缨要求主管城市建设的,郭拙诚就将他调到这里来了。在这里,他如鱼入水,市里的工作在他的领导下都顺利开展,特别是有关城市建设上更是快速,各种宾馆、餐馆和与旅游有关的相关设施正在加紧建设,高质量的水泥路面也在快速延伸,用不了多久,这个县级市就会成为琼海岛首屈一指的新兴旅游城市。
    在听取应伟刚等人的汇报时,郭拙诚给予了他们不少赞誉,并和他们一起探讨了城市建设的问题,讨论了如何将夏威夷、新加坡等世界著名旅游点的优良特征利用到琼海岛来。
    不但是三丫市,琼海岛的其他城市都派人去了国外很多旅游名胜地参观取经。先行建设的三丫市就在其建筑、设计、规划方面揉进了不少外国的先进因子。
    基本上了解了他所认为最需要了解的几项工作,对这些工作做了妥善的安排之后,郭拙诚就乘车回到了公署,那里同样有很多事情等待他处理、安排。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公署原有的行政机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改革。
    郭拙诚准备将政府的职能和一些事业管理分开,政府只管政府该管的事情,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交给各企业处理,也就是前世所说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不再大包大揽。
    重生而来的他知道这项工作有多么繁杂,实施起来有多么困难。但又不得不做。
    因为涉及到大部分官员的调整,改革的阻力无疑会非常巨大,需要郭拙诚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他也知道这项工作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即使他专心做这件事也未必能做好,所以,他没有傻傻地将这件事公开提出来,甚至没有提交常委会讨论,而是将组织部部长蔡真喊到自己的办公室,很“轻描淡写”地说了自己的思路、想法和做这件事的意义。
    然后,他又如谈心似的。非正式地说出了前世政府部门的机构编制和各部门的职责。
    蔡真是组织部部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谓驾轻就熟,只听郭拙诚说了一下意图。只给了他一些信心,蔡真就明白了郭拙诚的意图。
    当时蔡真就表示会全力以赴做这件事,会在短时间内拿出有关机构改革的草稿请郭拙诚审查。
    蔡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郭拙诚这里非正式接受了这个任务后,他就开始连轴转。没有星期日、没有节假日,一切都是为了机构改革的事。
    在郭拙诚刚来的时候,蔡真是看不起这个小年轻的人,特别反感郭拙诚的自吹自擂,那个给所有干部职工增加二十倍收入的承诺让他很反感,感觉上级派这么一个年轻人过来真是胡闹。他不但心里对郭拙诚不以为然,而且在行动上也对郭拙诚的安排不清不愿,而且他还与其他人一起对郭拙诚的命令进行过抵制,只是因为上级的坚决支持,加上郭拙诚到来之后琼海岛一天天发生巨大的、让人目不暇给的、让人目瞪口呆的变化,这才使他改变了对郭拙诚的看法,也促使他改变了工作态度。
    等褚绪基、文保衡两人到来并一下占据了公署最重要的岗位后,他彻底明白了自己根本不是郭拙诚的对手,或者说连做郭拙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郭拙诚想赶跑他不比喝一本凉开水困难,而且他蔡真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人家随时可以从下面或从外地调来人员代替他,想为他郭拙诚做事的人实在太多太多,而且很多人的级别远比自己高得多。
    想明白了这些,看到自己的收入一步步增加,听到同事、手下不断说郭拙诚的好,听到自己家老婆对郭拙诚赞誉有加,并不断劝说他好好跟着郭拙诚干,蔡真的心态彻底扭转过来,终于知道只有跟着郭拙诚干才有出路、才有前途,而且这前途远比以前的要明朗得多,甚至一下子变得广阔起来。
    既然连熊慧忠、关应杰等公署的老领导都开始成为了郭拙诚热心的帮手,自己为什么还故做清高,为什么不努力投靠他?从此蔡真也成了郭拙诚最得力、最忠诚的手下之一。
    这次郭拙诚提出的机构改革虽然新颖,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蔡真知道郭拙诚这么做是对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将是大势所趋,是下一步改革的必由之路。既然是必由之路,又是将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人不傻的蔡真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是自己迈上更高阶层的阶梯。
    试想想,自己率先进行政府的机构改革的尝试,在全国所有政府机关的前面进行改革,是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成功了,自己将是如何地荣耀,上级给予自己的荣誉将绝对大大超过自己的想象:“改革先锋?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政企改革先驱?……”
    只要拥有了其中一顶桂冠,自己的仕途就会豁然打开,自己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就指日可待,以前辛辛苦苦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至于失败,郭拙诚安排的事情会失败吗?有这么多上级领导支持郭拙诚,谁会敢说三道四?再说,从现在的事情看来,郭拙诚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从来不把工作中的失误往别人身上推,而且每次有什么问题,他都能顺利解决,连与他对着干的领导,他都能原谅,都不穷追猛打,自己如果紧跟郭拙诚来,时刻向郭拙诚汇报进展、想法,询问他的思路,他不可能会拿他蔡真去当替罪羊,而且凭自己区区一个公署组织部部长,还不够资格当他的替罪羊。
    也就是说自己跟着郭拙诚干的话,只有机会,只有机遇,没有任何风险,没有任何危险,除非傻瓜,哪有不全力以赴的?
    蔡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郭拙诚自然也乐得高兴,时不时感谢和鼓励一下这些全心工作的手下,同时话里也不时给出一些暗示,一些将来给他们加更重担子的暗示,这让他们更是兴奋不已,工作起来也更加卖命,更加遵照他的要求去做了。
    这不是郭拙诚封官许愿,也不是收买人心,虽然这么做确实有这个嫌疑,主要是国家需要这些人,需要这些思想开放,想法很多的人,他们将会成为改革的先锋,将会成为改革的干将。
    虽然这些人思想是受他的影响,很多观点、观念是他强行灌输的,但他们能够跟上自己的步伐,能够跟上自己的思路,这就足够了。他们就有理由和必要走上更高的岗位,就应该上去代替那些尸位素餐、不思改革、死保过去那一套的人。他们上去之后,中国的改革才会更加顺利,社会进步才能更大、更快。
    郭拙诚交给蔡真的事情仅仅几天,他就拿出了一份草案。这让郭拙诚感动而惊讶的同时,不得不告诉他悠着点,注意一下身体。同时话里有话地说只有把身体保养好了,将来才能担负更重要的工作,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蔡真已经虽然一大把,是郭拙诚年龄两倍还不止,但听了郭拙诚的话还是激动不已,眼里全是星星。
    送走诚惶诚恐的蔡真,郭拙诚微笑着坐下来认真地读着蔡真写的《琼海行政公署机关改革方案(草案)》,感觉惬意极了。
    郭拙诚感觉现在的工作真是得心应手,没有了一点阻滞,只要自己安排下去的事情,手下无论是谁都会努力完成,努力尽善尽美,而且尽量提前完成。
    不过,他刚看了不到一页,上面写了一些修改意见,就看见秘书卞凉走了进来,轻声说道:“主任,卫生局副局长孙雪找你,说是要来汇报有关急救中心的事情。”
    (未完待续)

第1146章 孙雪的表白
    郭拙诚轻轻地放下手里的资料,看了卞凉一眼,说道:“请她进来吧。
    卞凉转身离开,虚带上门并朝外面走去。
    公安局成立了110,虽然还没有开始发挥效用,但郭拙诚又想整合一下各大医院成立120。只不过他前世对这个不是很熟悉,只知道有人打这个电话的话有应该有急救车过来运送病人、伤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救治,以挽救生命,但具体如何做,他不知道,也不知道该不该收取相关费用。
    前几天他从夜明珠岛的潜艇基地回来,孙雪来看他的时候,无意中说起了这件事,她就记在心里,当时就缠着他,要说一说急救中心的事情,让只好稍微说了一下。
    她听了之后就说回去一定好好想想,争取拿一个具体的办法来。
    实际上,郭拙诚对这个急救中心并不迫切,不是郭拙诚漠视生命,实在是现在的医院太少了,太简陋了,医生也太少了,有水平的医生更少。这些有水平的医生就是守在医院二十四小时做事也忙不过来,哪里能抽调人员坐在急救中心的车里到处跑?如果急救车上不安排有水平的医生,那对病人或伤者的作用也不是很大,更多的只是安慰。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公署没有这么多钱,摊子一下子铺开这么多项目实在忙不过来。就是医院需要钱的地方也实在太多,房屋要维修,医疗设备要购置,病床要增加,药品要采购,医生招聘。工资要提高,公费医疗更是完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现在大多数医院大多数医生的治疗仪器只有三样: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他们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发挥到了极致。病人刚进来,医生的目光就盯在他的身上,开始观察病人的气色、动作,之后就是边问边拿出听诊器听。
    与前世医生的动作相差极大,前世的医生往往都是稍微问几句就开始下单子要病人交钱去做各种各样的检验:x照片、ct检查、切片……,唯恐病人掏少了钱,唯恐让病人太悠闲。很多医生更是以让病人多掏钱为目的。
    郭拙诚当然不希望把现在医生的医德降低到前世低得不能再低的水准。但也必须增加医生的装备。仅仅靠医生的望闻问切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来自前世的郭拙诚总觉得有点不靠谱,必要的设备还是必要的。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必要手段,在郭拙诚想来要真正掌握这套本事可不简单,很多医生要行医几十年才能学到手。加上这套技术根本无法数据化,比如血压多高、血糖多少、血脂多少等等数据是中医无法确定的,就算再高明的老中医也不行。
    如果所有医生都是老中医,郭拙诚自然不会担心,因为中医存在几千年了,治疗疾病自有一套办法,不一定需要掌握血压、血糖、血脂的具体数据。老中医就能开出相应的药方,就能治疗好病人的病痛。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医生不可能愿意穷其一生跟在一个老中医后面学医术。与其他行业一样,年轻的学医者也希望自己能在学校读了几年书之后就开始赚钱,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养家糊口,最多就是在工作的时候跟着老中医学一点绝招。学一点祖传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再说。过去那种传帮带,一个老师傅只带一个徒弟的办法显然不适合社会对医生的大量需求,社会也需要大量的西医治疗疾病。
    所以,在医疗这方面郭拙诚还是倾向于增加医疗设备,倾向于在医院大量增加西医并逐步减少中医,或者减少中医在医生中的比例,优先改善现有医院的医疗条件。
    他的这一个思路自然挤占了120急救系统的资源,自然就与孙雪想成立完备的急救中心的想法相冲突。
    而120急救中心又是郭拙诚自己提出来的,孙雪是在他的启发下进行深入,可阻力却来自郭拙诚这个始作俑者,这让孙雪很郁闷。
    这不,她就找上门了。
    孙雪一进郭拙诚的办公室,见里面只有郭拙诚一人,立即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