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鉴宝人生 >

第363部分

鉴宝人生-第363部分

小说: 鉴宝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在车上,刘思哲有些遗憾的说道:“本来以为能够解开千古谜团了,没想到居然没找到,也不那只蜮的遗骸跑到哪去了!”
楚琛对此也觉得挺失望的,说道:“那条小溪水流很快,而且沿途的走势很平缓,再加上又这么多天过去了,我觉得很可能已经被冲到下游的湖里面去了。”
“琛哥,要不我叫人帮忙再找找吧?”段昆提议道。
楚琛心里多少觉得有些不甘心,于是点头道:“那就再找一下吧,不过王小山说下游的那个湖很大,而且还很深,如果真冲到湖里面去了,那就算了。”
“行,我知道了!”说完,段昆就拿出手机打了个电话。
过了片刻,段昆挂了电话,说道:“他们明天就会过来,我让他们仔细找三天,如果再找不到的话,估计就很难找到了。”
楚琛点头道:“恩,真找不到也就算了,再说,已经过了这么多天,我想很可能就只剩下一个壳,研究价值估计也没那么大了。”
刘思哲笑着说道:“其实吧,我觉得还不如研究碧犀,如果把碧犀研究透彻了,那可是能够开发出万能解毒药的,不说对社会的贡献,到时想不发财都难啊!”
楚琛笑道:“这个主意不错,等我回去后,就把剩下的药液拿去实验室研究……”
大家说笑了一阵,等过了那段崎岖的山路,楚琛突然想到那只机关盒还没打开,于是就从车子后面拿了出来。
“琛哥,这只盒子你破解的怎么样了?”刘思哲连忙问道。
楚琛回道:“还有最后几步了,我估计到涪城的时候,应该就能把盒子打开了……”
接下来,凭借自己过目不忘的本领,就如同楚琛说的那样,等他们的车子将要到达涪城的时候,机关盒总算被他破解成功了。
打开盒盖,里面就像楚琛先前“看”到的一样,四周都铺满的棉花,一点缝隙都没留下。
刘思哲迫不及待的说道:“我说吧,机关盒里面怎么会不放东西,琛哥,快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王先功和胡勇也紧盯着楚琛手上的动作,他们同样也都对盒子里面的东西感到非常好奇。
楚琛拿出一只塑料袋,先是把盒子里压的非常结实的棉花拿出来放到袋中,马上就有一只小巧玲珑的印盒,映入了大家的眼帘。
印盒不大,高不过8公分左右,盒子应该是彩用明末清初的工艺制作而成,呈圆角四方形,盒身子口,与盖扣合,盖面微抛,子母口均饰凸线。
楚琛仔细观察过后,发现全盒采用珍贵紫檀精工细作而成,呈现规整庄重之态,沉浑敦厚之感,方正大气。紫檀木色静穆深沉,打磨细致,材质纹理隐约可见,配上铜件装饰固定,尽露清妙淡雅之文人气息,颇为难能可贵。
看过印盒后,刘思哲就不禁赞叹道:“这只盒子不错啊,要是如果里面有印章的话,我觉得肯定不同凡响。”
“到底怎么样,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楚琛笑着把盒子打开。
看到盒子里面的东西,刘思哲就睁大了眼睛说道:“这……这是印玺啊!”
其实,不光是刘思哲,连楚琛也同样的万分惊讶,之前他虽然用了灵宝眼,但也只是看到印盒而已,并没有深入探究,因为他怕如果盒子里面的东西太过贵重的话,当时他会情不自禁的露出惊讶的情绪。
而结果也确实让他非常的震惊,居然盒子里面放着的是一方印玺!
印玺的作用想必大家应该都了解,这方印玺方阔四公分左右,高五公分左右,由和田上等羊脂白玉琢制,玉质温润,玉理精坚,冰洁无瑕,不着一尘。
其包浆自然亮丽,印钮雕刻一蟠龙,为典型的明初时期的风格,其工艺精湛,细碾精琢,线条遒劲,刚柔相济,可见治玉艺师超凡的技艺。
楚琛把印玺翻过来,露出了印文,王先功顿时瞠目结舌,惊呼道:“这……这……居然是“大本堂记”,这怎么可能?!”
王先功口中的“大本堂“是为明初皇子读书之地,如明《皇太子标传》,就提到过大本堂:“洪武元年册为皇太子。……会大本堂成,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后征四方名儒,伴读太子及诸王,分番夜直,间与赋诗,商榷政事。”
据史料记载,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命制玉质印章一枚,赠给当时的皇太子。此玺为蟠龙钮,方阔一寸二分(4cm),高一寸六分(5。33cm),印文为“大本堂记”。显然,楚琛手中的印玺和记载当中的一模一样。
说起来,明确记载明朝制作宝玺是在洪武元年。在这之前,明太祖朱元璋一直想镌制国宝,但苦于找不到满意的材料,因此一直拖而未决。
这年正月的一天,有一位叫胡浮海的商人向朱元璋进献了一块美玉,说这是他们家的祖传之宝,产于于阗(西域),可以用来制作御宝。
朱元璋闻讯高兴异常,忙召玉工验看,果然是一块良玉,于是朱元璋便下令用这块玉刻制了一方国宝。洪武二年九月,又制作乘舆六玺。终洪武一朝共有御宝十七方。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德九年正月,皇宫发生了一起大火,十七宝损毁严重。因此嘉靖十八年二月又进行了补造。根据《明世宗实录》的记载,这次共补造十一枚御宝,其中除四方为洪武十七宝原有之外,其余七方都是新添制的,这样,掌于尚宝司中的御宝共计二十四方,以后再没有改变,成为定制。
其实,说起来这枚印玺只算是闲章,不过就算这样也已经很了不起了,要知道,明人留下来的印并不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闲章还都是石质的。
而以楚琛眼前这方印玺的材质来看,所用玉料很可能就是当初胡浮海献给朱元璋的那块美玉,和那些石质的闲章一比,高下立判,而且因为正德年间那场大火造成的影响,也间接的提升了这方印玺的价值。
而且,现在故。宫藏有的明代宝玺,虽然印文一样,但却并不是原印,因此,眼前这枚朱元璋赐于皇太子的印章,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八章 猜测

说实在的,对于这枚印玺能在经历过明初的靖难之役,又有后来的正德年间的大火,再加上明朝被清朝灭亡,完好的保存下来,别说是王先功感到非常震惊,楚琛同样也觉得万分的惊讶。
刘思哲万分仔细的马这方印玺观察了一番,随后也目瞪口呆的说道:“我怎么看,都觉得这方印玺是真的啊!不过,这可是朱标的印玺……等等,会不会这方印玺随葬了,所以才幸免于难的?”
“这好像有可能啊!”王先功皱着眉头想了想,觉得有可能是这个原因。
楚琛摇了摇头:“我到觉得不像,因为如果真是随葬品,那印玺表面多少总会有随葬的痕迹吧?我觉得靖难之役的时候,被什么人从皇宫里拿出来了,可能性还比较大点。”
大家点了点头,对这个解释也比较赞同。
刘思哲呵呵一笑道:“反正印玺是真的,至于怎么留传下来的,咱们也不是什么历史学家,知道的那么清楚干嘛?至于现在古玩市场上兴起的传承有序论,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话不能这么说,该研究的地方还是要研究一下,到于传承有序嘛……”说到这里,楚琛也不禁摇头失笑起来。
这段时间,古玩市场上一些所谓的“专家”,大肆渲染鼓吹所谓文物传承有序论。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一些没有传承故事的文物,想法设法变成动人的故事诉说给不明真相的人和藏家去听信。
这和古玩市场上小贩讲故事,其实是异曲同工。其目的就是为了炒作多赚点钱。
具体的,不是专家和某些持宝人内外勾结。遥呼相应。就是某些专家和国外的文物贩子相互勾结。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本身不知来历的文物却偏偏要给它编上美丽动人的传承故事来说给国人听,以达到炒作的目的。
有位拍卖公司的总经理曾经说过:“一件最普通的定窑素瓷,脏、旧,但若见于市场,每一个贴在身上的签条都会使它身价翻倍,因为它见证了从清宫收藏到当代的历史,这就是‘传承有序’的市场力量。”
其实,说起来,一件文物古玩几百上千年下来。不知道都经过多少收藏家的手,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很详细的记载,就比如,博物馆难道还会把拥有过藏品的收藏者都一一列举出来吗?
既然连博物馆都不会刻意的追求什么传承有序,那作为买家,又何必要理这些东西?
买古玩,不要听故事,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那怎么在小摊上就会注意这一点。但到了拍卖会上,许多人就深信不疑了?而且,说起来,有些人说东西传承有序。但他又能拿的出多少强有力的证据?
所以,楚琛认为,东西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你就算讲再好听的故事。它也不可能以假变真。就算是真的,那些所谓的故事还是不要去听为好。一件普通的古玩,按上一个动听的故事,价格就要贵几成,难道这钱付的不冤枉吗?
刘思哲笑着说道:“研究下也好,不过这东西没线索啊!”
段昆说道:“谁说没线索,王小山家不就是线索吗?等会我再打个电话,让明天去的人帮忙问问,说不定能问出点什么来!”
刘思哲嗤之以鼻道:“得了吧,我觉得希望渺茫,他家连开箱子的口诀都能忘了,你觉得记得这印玺来历的可能性有多大?”
楚琛笑道:“话虽这么说,不过问问也好,咱们也算是尽人事听天命吧……”
车子到了涪城,大家就先找了个住的地方,好不容易来趟涪城,怎么着也得好好玩一下,不过王先功因为家里有事,准备坐明早的飞机回京。
于是,晚上大家在段昆推荐的饭店,好好吃了顿当地的美食,随后因为路途的劳累,大家就早早的休息去了。
第二天,告别了王先功,楚琛等人就开始游览这座西省第二大城市来。
涪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城市。这里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大禹的诞生地。这里曾经出土过,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
古往今来,这块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邓稼先、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蒋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
作为一座人文绚烂,风光迤逦的城市,可供游玩的地方很多,不过楚琛四人对涪城都不怎么熟悉,于是就临时找了个导游。
跟着导游在涪城城区的景点游玩了一天,第二天,四人却并没有接着游玩,因为昨天听导游说,今天是星期六,涪城的古玩市场在今天上午有赶场(赶集)。
作为古玩这行的从业和爱好者,楚琛他们当然不可能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四人一早就起了床,在吃过早饭后,胡勇就开车带着他们,问了几次路总算找到导游说的那个古玩市场。
据昨天导游说,这个古玩市场1995年正式营业,虽然地方不大,门面也只有近50家,但这里的人气却非常的高。
四人到了那里,发现确实如导游说的那般,人山人海,摊位众多,上面瓷器,书画、钱币、玉器、杂项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
见此情形,除了胡勇之外,其他三人都兴奋了起来。不过古玩这东西就是这样,十件里面差不多九件是假的,三人看过了几件东西之后,心里也渐渐的平静了下来。
赶场这样的场合,铲地皮的小贩肯定是少不了的。
所谓铲地皮,就是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他们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各商家,或者自己在市场上卖,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或者干脆叫“铲子”。
铲子们的成分比较单纯,几乎清一色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或者本是收破烂的,或者是游来荡去的懒汉,某一天看到古玩的生意挺赚钱,于是受传染而进入的。当然也有受亲戚朋友影响,拜师学艺的。
一般而言,一些比较专业的铲子,路跑的熟了,对于哪里爱出东西和哪里有什么买不上来的较好一点的货都暗记在心,当然,这样的消息一般对同行都是秘而不宣。理由很简单,告诉了别人,要争买卖,而且极可能把物主惊了,东西就更买不来了。
一般铲子们整年一直在农村转,收到的货色以低档货居多,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同样简单,世界上好东西本来就少,农村虽然广阔,却历来是经济落后的集中地区。
即使有个别富有的,多是收点租子过紧缩日子的土包子地主,既没实力,也没兴致花大价钱买好玩意摆在家里。再有,农村地广治安差,如果真有有好东西,万一被土匪知道了,搞不好会家破人亡,所以流散在农村的多是大路货,破烂货。
当然,农村毕竟这么大,好东西也不能说是一点没有,不过铲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基本是货来货走,小本经营。有些眼力的店家,集市的空档里去他们那里收货,有的互相取得信任,结成友好关系,一旦上点像样货还会主动打电话。
比如楚琛就认识好几个专业铲子,对方有什么好东西,也会联系他。
鉴于以上原因,好多铲子来市场后,摆出的货物多是被行家挑选后剩下的垃圾货了。
可是百密一疏,总有漏网的,何况铲地皮的小贩多的是,上的货更是花样百出,所谓的古玩行高手,肯定不会像楚琛这样全知全能,仅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内行,一般都有他的弱项,所以才遗留了下了许多的机会。
为了这些机会,赶市场淘宝的人才乐此不疲、披星戴月的赶早,以图获得更多机会。
因为做了将近五年的小贩,楚琛对于专业铲子的分辨,也算是小有心得,比如说眼前这一位,从他摊位上的东西,和周围顾客的交流,楚琛就猜想他应该是位比较资深的专业铲子。
一般资深的传业铲子来赶场,总会带些好货色,楚琛觉得他们来的早,对方可能有货,于是就打算探一探。
不过那摊主正在和其他人谈着买卖,楚琛就准备先看看地摊上的东西再说。
既然是铲子,那东西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此处摊位上的东西就是这样,大到瓷瓶、佛像,小到手钏(手链)钱币,可谓是五花八门。
当然,摊上的东西大部分门都普通货色,不过赝品却不多,这也是楚琛觉得摊主是一位资深铲子的一个原因。
“琛哥,这是什么玩意?”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