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

第38部分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第38部分

小说: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一次荧屏亮相
  陈云在离休后很少公开露面,只是每年春节前夕,和邓小平一起在上海“亮相”——这几乎成了“惯例”。
 


第40章 最后岁月(4)


  邓小平是从1988年起在上海过春节的。此后,每年春节,邓小平总在上海露面,接见上海市党政领导。陈云也照邓小平之例,每年春节来上海。这样,每年春节之际,人们必定可以从电视屏幕上见到这两位中共元老的形象。
  1993年1月20日,新华社记者陈毛弟从上海发出这样的电讯,报道陈云在上海过春节:
  鸡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上海市党政领导同志今天上午看望了正在上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首先代表上海1300万人民向陈云同志拜年,祝陈云同志新春愉快、
  健康长寿!
  陈云同志满面春风地说:谢谢!
  吴邦国向陈云同志介绍了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进展情况。他说:上海的形势是好的,1992年我们着重抓了转换机制,调整结构,经济速度是近年来少有的,但我们基本上做到产品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上海的基本建设和信贷规模都没有突破国家下达的指标。
  陈云同志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们按照江泽民同志讲的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工作是对的,你们的工作是干得很好的。你们给我拜了年,我也向你们拜年,同时向上海人民拜年。
  吴邦国说:这是陈云同志对我们的鼓励。
  这时,陈云同志问:新华社记者来了没有?
  新华社记者答:来了。
  陈云同志说:请你们报道的时候带一笔,我乘这个机会向解放军全体官兵拜年!向全国人民拜年!
  1993年圣诞节前,笔者在美国匹兹堡用电脑查资料时,居然查到一条关于邓小平在上海的消息:那是摘自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称“89岁的邓小平,本月去上海,将在上海过春节”。
  我在1994年1月中旬回到上海,很快就从朋友那里得到证实,邓小平确实在上海。
  邓小平来上海,行踪往往严格保密,不过,熟知内情的人,很快就会从某些“细节”中获知。比如,有人如从上海电视台调京剧的新录像带,特别是京剧名角言兴朋的带子,就表明邓小平来了!那是因为邓小平夫人卓琳喜欢看京剧,尤爱看言兴朋的表演。
  邓小平每年到上海过春节,已成“惯例”。大抵已摸透“规律”,上海电视台在除夕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摄像师做好一切准备,待命而动。一接到中共上海市委的电话,那个特殊的摄制组就立即出发。电话往往只说来西郊宾馆一趟,上海电视台的领导便知是拍邓小平接见。
  1994年邓小平来上海,看上去明显比过去苍老。他有过两次外出视察,都由上海电视台的摄制组跟随拍摄。
  一次是去视察新建的杨浦大桥。那天下着细雨,相当阴冷。原计划邓小平乘车过桥看一下,不料,到了桥上,邓小平却要求下去走走。他以年近九旬的高龄,居然冒着很大的江风,冒着细雨,在桥上走动,足见他的身体尚可。
  另一次,则是在深夜12时到南京路视察。由于那时行人稀少,他不会被人发现。
  至于陈云,身体不如邓小平,他来上海极少外出视察。陈云爱听评弹,他从上海电视台调看新录制的评弹录像带,透露了他在上海的行迹。
  1994年春节,邓小平和陈云在上海过节的镜头在荧屏上出现之后,人们对这两位中共元老的身体状况加以比较,普遍看好陈云。那是因为出现在屏幕上的邓小平,比往日消瘦了许多。陈云却不同,坐在沙发上谈笑风生,不断地打着手势……
  1994年2月9日,新华社记者陈毛弟从上海发出电讯,报道陈云在上海过春节的情况。原文如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上海市长黄菊等同志,今天向正在上海的陈云同志拜年,祝他新春愉快,健康长寿。
  陈云同志高兴地接待了上海同志,并同大家进行了亲切交谈。
  吴邦国向陈云同志汇报了去年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今年工作的打算。陈云同志听了很满意。他说,上海工作是做得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很好。
  陈云同志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当然,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首先要维护和加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成大事,社会也无法稳定。
  陈云同志说,中央决定从今年起实行分税制,使中央逐步集中必要的财力。上海和全国其他各地都表示赞成,说明大家是顾全大局的,我很高兴。
  陈云同志说,从全国来看,当前经济工作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陈云同志强调,现在的中央领导班子是坚强的、有能力的,工作是做得不错的。全国上下都要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把中国经济搞上去是大有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大有前途的!
  陈云这次和中共上海市委负责人的谈话要点,以“要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为题,收入《陈云文选》,成为《陈云文选》最后一篇文章。笔者查对了一下,收入《陈云文选》的《要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一文,其实就是把当时报道中开头三段删去,把“陈云同志说”“陈云同志强调”删去,用陈云当时原话组成《陈云文选》的最后一篇文章。
  在邓小平和陈云这次屏幕“亮相”之后,香港报刊多次出现所谓“邓小平病危”的消息,可是却从无关于陈云病重的猜测。
  陈云在病中审阅了他1994年春节和上海市委负责人的谈话要点,并同意收入《陈云文选》第3卷。1995年1月19日,陈云在《陈云文选》再版补充文稿的送审本上签下“陈云”两字,成为他一生的绝笔。
  1995年春节,打破了这一“惯例”,邓小平和陈云都没有来上海,电视上也没有出现邓小平和陈云的镜头。人们以为,这大概是由于邓小平病了,不能上屏幕。邓小平不上屏幕,自然陈云也就不便上屏幕——谁也未想到陈云病重!谁也没有想到,1994年春节,陈云在屏幕上那谈笑风生的画面,成为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陈云病逝
  在北京春暖花开之际,1994年5月13日,陈云回到北京,回到他在中南海的住所。
  12天后——5月25日——陈云住进北京医院220病房,那是因为他在上海时曾感冒,回京转为轻度肺炎,大夫认为必须住院治疗。
  没有想到,陈云这一次住院,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他在北京医院度过了最后的321天。
  据于若木告诉笔者,陈云所患的是“吸入性肺炎”。得这种病,在进食、喝水时,很容易被吸入气管,引起咳嗽,并引起肺炎。
  为了防止病菌进入气管、肺部,大夫不得不用抗菌素杀菌,而抗菌素用得多,又使肠内有益的双歧杆菌也被杀死,也减低了身体的免疫力。他的消化能力变差了。
  病情好的时候,他站着练字,每天写20~30分钟。
  陈云毕竟已是一辆开了90个春秋的“木炭汽车”,虽经北京医院的大夫们精心治疗,但病情时好时坏,日渐不支。
  不过,陈云在病中头脑始终是清醒的。虽说他的右耳听力已很差,但左耳听力尚可,所以他仍不仅听新闻联播,而且听评弹录音。
  1995年春节,陈云在北京医院里度过。江泽民来医院看望他,他很仔细地听了江泽民关于中央工作情况的谈话,还翘起大拇指说:“谢谢你们!”李鹏也来向他拜年。听说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也要来,陈云说,江泽民、李鹏可以代表大家了,其他同志可以不要来了,谢谢大家。
  在陈云住院期间,邓小平委托秘书前往医院看望。
  1995年4月10日清早5时多,陈云突然血压下降,并出现混乱性房性心律。经大夫救治,趋于稳定。
  于若木说,当天中午,当薄一波来看望陈云时,陈云的神志都还很清楚。薄一波跟他说话时,他都有反应。
 



第41章 最后岁月(5)


  薄一波走后,陈云还听了一会儿评弹,然后午休。
  将近下午2时,陈云突然血压急剧下降,大夫马上赶来抢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得知陈云病危,也赶来医院。陈云终究年事已高,心力衰竭,于下午2时4分去世。
  我问于若木,陈云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她说,不记日记。但每天气象他都记录,每天生活起居也都作记录,大便的时间、量的多少都记。
  我又问,陈云有无遗嘱?她说,他在1959年2月10日给中央写过一封信,表示赞成死后火葬。陈云在信中写道:“前几年,有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自愿签名死后火葬,那一次我未出席会议,所以没有签字。我是赞成火葬的,特补此信,作为我的补签字。”
  陈云还写道:
  “同时我还赞成尸体解剖,因为这无损于死者而有益于医学。因此,如果我死后医生觉得哪些器官需要解剖来证实一下当时诊断医疗是否正确,请让医生解剖。”
  此外,陈云并没有专门的关于身后事的遗嘱。
  于若木告诉笔者,陈云死于肾衰竭引起的心衰竭。
  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几个人之中,陈云的体质是比较差的,但是除了朱德也是90而逝之外,陈云的寿命是最长的了。
  袁宝华记得:
  1950年我到中央财经委员会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很消瘦。我说:“陈云同志,你要注意身体啊。”那一年他才45岁,但他却笑着伸出5个手指说:“我这个人是长期病号,能活到50岁就够本了。”这句话,充分反映陈云同志心胸开阔,性情豁达。
  陈云去世时,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讣告中称陈云“享年90岁”。
  陈云有句名言:“少做多活就是多做,多做少活就是少做。”他在漫长的90个春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5年4月11日晚7时,当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首先播出陈云于10日下午2时4分病逝的消息时,人们普遍感到意外……
  陈云去世的那个月,工资为人民币1336元,各种补贴为250元,扣除所得税31元,所以他实际上月收入为1550元人民币,只相当于187美元。
  按照国家规定,在他去世之后,1995年5月起就没有工资也没有补贴了,只是一次性发给家属相当于10个月的抚恤金,即13360元。
  陈云去世时,只有不到2万元的稿费存款。本来,《陈云文选》出版,他是有一大笔稿费的,可是,他要全部作党费上交。秘书劝他先存起来,以后可以捐给某项事业。陈云听进去了。后来,他把《陈云文选》的稿费,分别捐给了希望工程和新成立的北方曲艺学校。
  他的“遗产”,是700多盒评弹录音磁带……
  “天地同悲悼国殇”
  一代巨星敛华光,
  天地同悲悼国殇。
  延安灯火闻教诲,
  辽东砥柱知兴亡。
  重整经济新建国,
  探求改革奔小康。
  何期飞絮沾疏雨,
  泪洒太液清波长。
  这首悼念陈云的诗,出自袁宝华的笔下。陈云去世那天,袁宝华刚刚由北京飞抵日本。他写下这首诗,表示了对于陈云之逝的一片哀情。
  陈云去世之后,4月12日,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讣告和陈云遗像。
  讣告对陈云的评价是: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各民族人民彻底解放、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顽强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他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堪称楷模。他始终坚持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领导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他的思想和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三卷文选中。他的着作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一贯顾全大局,坚持原则,维护团结,遵守纪律,光明磊落,谦虚谨慎。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具有注重实践、亲自动手、踏实细致、多谋善断的工作作风。他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他爱护干部,珍惜人才,尊重知识。他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他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陈云去世后,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收到许多外国政党和领导人的唁电。
  其中,以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唁电,言辞最为恳切: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惊悉敬爱的陈云同志逝世,我们深感悲痛。陈云同志是老一辈革命领导人、民族解放斗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杰出战士,他为新中国献出了毕生精力和才智,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云同志的逝世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划时代的领导人。
  对这一令人痛惜和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谨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及陈云同志的家属表示最深切的哀悼。
  陈云遗体上覆盖着镰刀斧头图案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安放在北京医院告别室。用黑纱制成的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陈云同志”。遗体前,摆放着陈云夫人于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