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六零年代好生活 >

第35部分

六零年代好生活-第35部分

小说: 六零年代好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晒又热。可喜宝不干呢,偶尔留她在家还好,次数一多,她就睁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委屈巴巴的看着赵红英:“奶,我也去,带我。”
    赵红英能咋办?带呗!
    好在喜宝确实很乖,只要奶奶不离开她的视线范围,她就能一直乖乖的坐在指定的位置上,偶尔吃一口搪瓷缸子里的好吃的,抬头看一眼奶奶,嚼巴嚼巴小嘴,吃完后继续再抓……
    搪瓷缸子是赵红英前两年打野猪得来的奖励,上头印着“妇女能顶半边天”,她觉得这缸子跟喜宝衬极了,索性就给了喜宝。正好,搪瓷缸子轻,又耐摔,最适合孩子不过了。当然,喜宝用了有两年了,也没见她摔过一回,每回都是捧得稳稳当当的,只有等坐下来时,她才会掀开盖子,慢悠悠的吃着里头的小零嘴儿。
    今天的小零嘴儿是五香蚕豆,喜宝吃得喷喷香,时不时的抬头看一眼在地里干活的奶奶,笑得眉眼弯弯。
    赵红英没耽搁太久,今天的日头有点儿大,生怕晒坏了喜宝,她只匆匆摘了一篮子蚕豆,就招呼喜宝可以走了。回头路过自家那一片花生地时,又下去瞧了瞧。
    蚕豆种子不多,自然种的也就不多了。不过她运气好,弄了不少花生来,家里最大的那块自留地里,全种上了花生。对了,就是曾经出过大个头红薯的那块地。赵红英开春那会儿,播种浇水时,每次都不忘捎带上喜宝,想着这回种出来的花生铁定又大又好。而且花生有个好处,跟红薯一样,没收获前都埋在地里,外人不知道地底下是个啥情况。至于收获以后……
    虽然家里傻子多,可在经历了宋卫国那事儿后,全家上下都老实了很多。想来,这回没人敢再出去瞎叨逼吹牛了。
    去了菜地,又回了趟家把蚕豆放好,赵红英瞅着时间也不算早了,该去知青点做晚饭了。
    做饭真的是个好差事,要不是因为大队长是她娘家亲侄儿,这么好的活儿一准轮不到她。一个是工分高,第二是这活儿真不累,比起风吹日晒的,在灶间少个饭算啥?还有一点,赵建设实在是看不惯知青点的风气,横竖现在不是农忙,就叮嘱赵红英,一天只给做两顿饭,早一顿晚一顿。这么一来,她做完早上那顿,就算慢悠悠的回到家,也来得及做午饭。晚饭那就没辙儿了,不过家里有仨儿媳妇儿在,问题不大。
    “我!我!”喜宝察觉到赵红英又要出门了,生怕她把自己给丢下了,捧着搪瓷缸子颠颠儿的跑过来。
    祖孙俩又往知青点去了。
    这几年里,队上多了不少知青,不过知青点的位置却是没变,只是让队上的人又多盖了几间土坯房。早先房子还是够用的,一间房住三四个人。可谁知,今年不知咋的,开春送了一批人来,结果前几日又说要送人过来,哪怕赵建设急急的找人,也来不及盖好足够的房子。因此,知青点最多的一个房间住了七八个人,闹腾得很,加上旁边还有人在砌土坯墙,整个一片都是乱糟糟的。
    赵红英一面领着喜宝往前走,一面叮嘱她待会儿要乖乖的待在自个儿身边,毕竟那头的人还都不熟,天知道里头有没有坏心眼儿的。
    想到这儿,赵红英就直想叹气,她总觉得今年有点儿怪怪的,不止是队上的知青多了,就连上个月去县城里取钱,都隐约觉得县里跟以往不同了。对了,前几天老四宋卫军还寄信过来,说一切都好,又暗示这两年可能会有些闹腾。
    闹腾啥呢?
    好不容易年景好了,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饱饭了,好久都没听说过哪里饿死人了。多好的日子啊,还有啥不满足的?
    等到了知青点,赵红英更不想说话了。倘若说第一批知青是娇气的,懒散的,干活敷衍的,那么后来的几批简直都是事儿妈,见天的折腾,嫌这不好那不好的,有本事你回大城市去呢!尤其是前几天刚过来的这一批人,叫赵红英说,被他们一衬,老三媳妇儿袁弟来都显得十全十美了。
    不想管旁人的闲事儿,赵红英领着喜宝走到知青点的灶间,先寻了个小板凳叫喜宝做好,这才开始生火做饭。
    知青点的饭菜相当简单,红薯稀饭配玉米饼子。份量是按照人头算的,一人一大海碗的红薯稀饭,饼子则是男知青两个,女知青给一个。
    这个量,肯定是吃不饱的。可对比他们的干活量,赵红英深以为对他们太客气了。同样的地,队上的社员干一天就成,换成他们能磨叽一个月,真的是完美的诠释了出工不出力。
    因为赵红英已经来了两天了,这边的人对她也算熟悉,见她开始生火做饭,就有人凑过来看,想知道今个儿晚上吃啥。
    “红薯稀饭、玉米饼子。”赵红英面无表情的介绍着,心下吐槽,天天问顿顿问,也不嫌烦。又抬头看了看天色,这不是没到下工的点儿嘛?咋就回来了?
    “就不能给咱们换点儿其他的吗?”
    赵红英都不用抬头看,就知道会说这话的,一定是刚来不久的那批知青。老知青一准不会问,因为连着两年他们吃的都是这些,问啥啊?再问也不会问出花儿来:“我只是做饭的,有意见找大队长。”
    哪怕赵建设是她亲侄儿,她坑起来还是不手软。
    新来的知青不吭声了,没多久就跑了,也不知道是真的去找赵建设,还是跑去跟知青领头人说了。
    那就跟赵红英没关系了,她照着老样子煮好红薯稀饭,至于玉米饼子则是搁在锅里箅子上的。因为人多,哪怕有两个灶台,她也得煮两回才够。等第一锅好了,就去灶间门口招呼一声,自然会有知青过来排队打饭。
    一人两大勺刚好一海碗,再按着男女分饼子,赵红英手脚麻利得很,不一会儿就分完了第一锅,开了第二锅继续分。分完了就等着,第二回还早着呢。
    有人已经排到了前头,不想等下再重新排一次,索性就等着灶间门口,眼巴巴的瞧着里头。
    就有那老知青上来搭话:“宋老太,你啥时候还上山打野猪呢,这都两年了,咋没见你再打一头呢。”
    赵红英嘴角抽抽着,下意识的先看了喜宝一眼,见喜宝正低头吃得欢呢,她才放下心来,随口答道:“那也得看啥时候能碰上野猪。”
    “也是,那玩意儿可没那么好遇到。”老知青笑着瞅了一眼喜宝,他当然是认识老宋家这个宝贝疙瘩的,跟队上其他孩子不同,喜宝长得白净可爱,一身婴儿肥还没褪去,瞧着哪儿都肉嘟嘟的,又乖巧又爱笑,就是大城市里这样的小姑娘也稀罕得很。
    乡下地头,因为干惯了农活儿,人们普遍皮肤黝黑粗糙,哪怕是小孩子好了,那也是打小在田间地里疯玩疯闹着长大的,一样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这里头还真有例外,除了喜宝之外,臭蛋也是个白嫩清秀的漂亮孩子。
    臭蛋两岁半了,家里这两年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伙食自然也愈发好了。以往,是粗粮配腌菜,现在,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能吃到一顿细粮,或是白米饭或是挂面,逢年过节还能吃上白面饺子。而且,基本上每天都会炒一个新鲜菜,把全家人都养得胖了一圈。尤其是小孩子,宋家养了三只母鸡,因为毛头总是能挖来大堆的蚯蚓泥鳅啥的,母鸡们各个都特能下蛋,基本上一天一个跑不了,偶尔还能一天下两个蛋。搁在别人家,兴许会卖了换盐,老宋家从不干这事儿,每回都是攒下来给家里人吃,而这里头吃的最多的莫过于最小的这三个了。
    毛头自然不用说,现在前头的哥哥姐姐们都去上学了,帮不了太多的忙,基本上喂鸡的活儿就是他在做。作为大功臣,他跟喜宝一样,都是一天一个蛋。臭蛋也是,不过他吃的是蛋羹,毕竟年岁还小,其他的孩子就吃炒蛋、蒸蛋,营养上去了,长得就愈发结实了,连个头都往上窜了不少。
    搁在第七大队,倒也不算啥新鲜事儿,谁叫他们年年大丰收,年年都评上先进生产队呢?别的大队,条件好的也不过刚刚把欠的任务粮还上,条件不好的,譬如临近的第八生产队,直到现在还欠着大半的任务粮,所有的社员包括大队长都像是早些年逃荒的难民一样,瞧着就寒碜。
    ……
    红薯稀饭快好了,已经飘出香味儿了。哪怕那些知青嫌弃每顿重复的饭菜,闻着这个味儿也依旧饿了。
    赵红英也惦记着早点儿干完,这样她就可以领着喜宝回家了,家里这会儿大概也开始做晚饭了,她中午的时候就叮嘱过张秀禾了,说她下午会去摘蚕豆,晚上就做蚕豆炒鸡蛋,多放几个鸡蛋,好给家里人都补补身子。
    随着饭菜的香味越飘越远,等在灶间门口排队的知青也越来越多了,基本上没赶上第一波的,这会儿都等着了。还有人埋怨同伴动作太慢,耽搁了吃饭的时间。
    瞅着快好了,赵红英扭头看了看乖乖坐在小板凳上的喜宝,问她:“饿了吧?咱们马上就能回家去了。”
    “不饿,豆豆吃完了。”喜宝掀开盖子给奶奶瞧空空的搪瓷缸子。
    这边祖孙俩正说着话呢,就有人等得不耐烦了,一叠声的催促。刚才那老知青皱了皱眉头,正想制止,就有个头上扎了花头绳的女知青极是不高兴的附和着:“这也太慢了,等吃完还不得天黑了?”又瞥了眼胖乎乎的喜宝,愈发的不满了,“咋上工还能带孩子?别是拿咱们的口粮给自家孩子吃了。”
    赵红英听了这话,回头瞅了那女知青一眼,嗤笑道:“我家孩子能看得上红薯稀饭?”
    刚来的知青还不清楚第七大队的情况,只知道农村都穷,比着队上给他们安排的伙食档次,以为社员们肯定吃得比他们都不如。女知青只撇了撇嘴:“她多吃点,你们家不就可以省下口粮了?”
    “喜宝,中午奶奶给你的蛋蛋呢?”多亏了老宋家傻子多,赵红英脾气虽然冲,却不跟傻子一般见识,想着好像一下午都没看到喜宝拿鸡蛋吃,就扭头问了一句。
    喜宝愣了一下,先是低头看了看空空荡荡的搪瓷缸子,又认真的想了想:“蛋蛋……给妈了!妈剥蛋蛋喂我和哥哥。”
    中午她给了张秀禾一个白煮蛋,回头又被喂到了嘴里,而她口中的哥哥,指的是毛头,他俩一人一半。
    “不是有两个?”赵红英看了看她衣服上的小兜兜,伸手摸了摸,里头还鼓鼓的,就知道喜宝肯定是忘记了。
    “在兜兜里!”喜宝一掏兜,摸出了一把东西。
    一个白煮蛋,两块硬水果糖,还有一块小手帕。
    “奶奶给你剥鸡蛋吃。”赵红英怕她手抖给掉地上了,接过来三两下的剥干净,鸡蛋壳则顺手丢到了灶眼里,“来,张嘴。”
    喜宝摇了摇头:“奶奶先吃。”看着赵红英咬了一口,她才张嘴开始吃,边吃边笑眯了眼睛。
    看到这一幕,刚才那女知青气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可人家祖孙俩正吃得高兴呢,谁也没往她这边瞧一眼。于是,她更生气了。
    等红薯稀饭终于好了,赵红英叫喜宝躲开一点,开始麻利的分起了饭。老样子,两勺稀饭再按男女不同分饼子,也不用担心谁多要了,毕竟量是事先掐算好的,谁多吃了,回头就该有人饿肚子了,可没人会再多煮一份。因此,知青们互相之间都监督了,就怕别人多吃一口自己就没了。
    轮到刚才说话的女知青时,她又不乐意了:“凭啥男知青就能得两个饼子,我们女知青就只有一个呢?他们干活也不比我们多啊!”
    赵红英虽然很不喜欢这种咋咋呼呼的女孩子,不过平心而论,她这番话倒是很有道理。鉴于知青们多半都是出工不出力的,所以男女知青干的活儿还真就没啥区别。
    认真的想了想,赵红英就对她说:“今天是没办法了,等我晚上吃完饭去找大队长,问问能不能给你们分一样的饭。”
    那女知青显然没想到会得到这么个回答,不由的愣在了当场。后头的知青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见她堵在前头不走,立马开口催促起来。那女知青被人一催,也顾不得再说什么,赶紧端上饭缸拿着饼子转身走了。
    接下来分饭就没人说道了,大家都急着吃饭早点儿洗漱早点儿去休息。别看队上的社员都觉得他们吃白饭,可在他们看来,出工太累了,哪怕什么都不做,在地头上站整整一天,也很不容易了,更别提,他们多少还是做了些事儿的,就是比不上老庄稼把式。
    等分完了饭,赵红英就着缸子里的水,把两个锅子草草洗了一遍,就领着喜宝回了家。
    ……
    家里,早已饭香扑鼻,全家人也都坐到了堂屋木桌旁,就是小孩子没位置,由大人们拣好饭菜,叫他们站在桌子边上吃。当然,喜宝和臭蛋是例外,赵红英乐意抱着她吃,而臭蛋则是由袁弟来一口一口喂的。
    全家都等在了堂屋里,只等赵红英和喜宝回来就开饭。这会儿,他们正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队上的事儿,不出意外,现如今最热门的话题还是新来的那批知青们。
    跟头一批知青不同,后来的这些,全部是自愿下乡的,而是所谓的服从上头的安排。这自愿下乡的一开始都受不了,他们这些被迫下来的,自然怨气更大了。而这里头的怨气,也不是针对上头领导的,多半都是埋怨家里的父母。
    宋卫国这两年一直跟在赵建设身边,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不过谁叫他名气大呢,十里八乡都听说过他的光荣事迹。用赵建设的话来说,介绍起来派头也大,谁管你有没有能耐。
    当然,宋卫国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儿能耐的,他妈不是说了吗?他都快蠢过赵建设了。
    因为这个缘故,他总能比别人提前知道一些消息,就比如说那些知青:“我听人说,城里现在改了规矩,好像是每个家里都只能留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要下乡支农。”
    “城里都这样?那菊花呢?”宋卫党急了,他妹子去年又生了个儿子,连同头一胎的双胞胎儿子,这有仨呢。要是只能留一个在城里,岂不是另外两个都得下乡?
    “咱们这块好像还没听说。不过其他省份都这样了,怕是拖不了几年了,迟早全国都一样。”宋卫国也有些发愁,“好在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