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148部分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148部分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社以后收集的新闻素材不一定会都上报纸,但是不代表不上报的消息就会没有用,例如某个翰林学士养了房小妾,某个御史跟谁在青楼发生争执,这些消息肯定不适合上报的,但是这样的消息对张三来说确是非常有用的。

    张三可以凭借这些消息建立一个大宋官员信息库,那一天想用哪个官员或者想对付那个官员那么关于他的情报就变得非常珍贵。

    所以这个情报中心就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这个中心只能用自己信任的人,悄悄的来搞,张三转身在纸上写下了资料库三个字。

    在报社只能用资料库的名义建立一个情报集中站点,真正的情报中心只能建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张三选来选去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码头上的义兴和记附近。

    码头的义兴和记比起其他地方来说要大了很多,包括棋牌室和赌场还有银行,张三规划的百货店也会从这里开始建设,现在随着张三手下作坊里的人逐渐增加,这边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这样的人流密集之地,正是情报中心藏身的理想场所,只有越混乱的地方,人员的进出越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张三也想过放在自己的宅子里,但是宅子里的人流虽然大,但是毕竟张三经常要招募新人住在自己院子里。

    时间久了难免被人察觉,张三选来选去,最后定在了义兴和记的货仓和棋牌室之间设计一个小门,这样一来别人都会以为那里是仓库的一部分,减少怀疑。

    通过这个小门里面要设计一个大院,里面除了情报人员处理情报的地方,还要有休息区,还有保卫人员的住所。张三写写画画了一大堆。

    最后张三开始考虑情报中心的情报到底该怎么归类,现在又没有什么收索引擎,情报的检索全靠人工,所以科学的归类是情报查询的关键。

    张三想了想,先在纸上写下人物二字,以人物来归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京城官员不过几万到十几万只间,相应的人物建立相应的信息库,这样一来查询某个人物只需要找到这个人物的资料就可以了。
………………………………

第三百二十八章入职进奏院

    但是张三又皱了皱眉头,往往一个事件的发生需要涉及多个人物,自己要是只要一个人物分类那么想理清一个事件的脉络就比较麻烦,而且事件怎么归类?

    张三又在纸上写上事件两个字,事件需要独立的分类,然后就是情报,这个情报和总体情报还不一样,这些东西即不是人物也不是事件,例如开封府有衙役四百七十八人具体名单及职务。城北酸枣门厢军换岗制度执行情况和酸枣门守卫情况。

    这样的情报也需要专门的归类,还有专门的商业情报,地理情报,等等越想越多,张三就越皱眉头,这些信息越分越细,检索起来也越来越麻烦。

    张三不得不再引进一个编号系统和标注系统,编号就是把所有的情报按照收集的时间进行编号,然后把这个情报和什么相关就在相关的人物或事件里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标注上编号。

    张三看着自己写的密密麻麻的计划,发现弄起来会非常的麻烦,但是再麻烦这个东西也要搞,也要有,张三只好把这事写在本子上,明天抽空开始弄。

    看看外边天色已晚,张三吹灭了油灯。

    第二天张三再次穿上他那身绿色官服,心里碎碎念了好久才戴上那顶绿帽子,想了想,又把帽子摘下来提在手中,这绿帽子能不带还是尽量不要戴的好。

    张三实在不习惯坐轿,干脆出行就使用马车吧,对于大宋来说马匹一直是奢侈品,所以很多官员出行只能选择坐轿,马这种东西,第一买不起,第二养不起。

    买不起是因为马匹贵,这养不起到不是说马吃的有多少,而是没有地方养,养马不像养猪,找个圈舍丢进去,饿了就喂点,用到了就牵出来套上。

    马这种东西,不仅要吃而且要不停的溜,不说每天都要跑,但是至少要让他三五天拉出来跑个一二十里,平日里也要经常牵着散散步。

    东京的地价贵,很多尽管既是攒钱买了房子,那也不过是一个小院,人有时候都住不下更别说马了,就算条件好一点弄一个牲口棚。

    问题又来了,马上那溜?你在大街上溜?城里根本没有地方,想要遛马必须得要出城,而北宋的东京官员出趟城的难度不亚于住在北京上海的上班族来一趟郊游。

    都说大宋当官轻松,但是在轻松也不是让你天天跟家里跑着玩啊,下班之后想要出城一来一回至少要四个小时的时间,而且还不能等天黑。

    这样的条件,想要养马?只能自家有一个跑马的院子,东京有很多驴车,驴和马不一样,驴子除了更耐出料以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溜。

    只要把驴套上拉会磨或者套上车拉拉货,那么驴子就不会退化的多厉害,因为他本来就不会像马那样跑,你就算不溜他也会走。

    综上所述,在东京能坐得起马车的人不是巨商大贾就是朝廷命官,或者是勋贵之家,也有武将临朝,还有黄家贵胄,但是这些人里面就是没有张三这种七品小官。

    虽然张三现在也算是巨商大贾的一员,但是现在你既然当官,就不能跟人家比钱不是,你炫耀你钱多,人家就会以为你是贪污有道,所以张三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逾越了。

    所以张三来到给事中衙门的门口,看到申出头看到两个衙役热切的眼神,但是整个人出来之后原本以为的迎接并没有出现,而是两个衙役看着自己服色的鄙视。

    张三虽然奇怪但是并没有去询问,大摇大摆的走进去,通报了姓名送上进门前,在门房里等候召见,门子收了钱自然不会管你是坐什么来的。

    张三在这做了一会,给事中就命一个孔目来带着自己办理入职手续,然后又去找给事中,给事中给安排了一个幕僚带张三去入职。

    那幕僚自称姓吴,所谓幕僚就是明清的师爷,不过宋朝还没有师爷这个称谓。给事中安排这个人也是为了给下面传达一种自己重视张三的态度,这也是回报张三昨日的懂事。

    张三听了这个吴幕僚的介绍,连忙送上一块和田玉配,这些东西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张三也是身上装不下这么多金银只得装一些贵重东西打赏之用,这块和田羊脂玉就价值一百贯左右。

    吴幕僚看到玉佩也是眼睛一亮,收好玉佩好果然态度好了很多,先没有安排张三入职,二十命令衙役小斯先去找最近抽调到进奏院的那些没有入职的人在衙门里等候。

    之后才带着张三往进奏院而去,出了院门看到张三的马车,也是一愣,坐上去之后,对张三更是另眼相看,到了进奏院两人就已经称起兄弟来了。

    吴幕僚陪着张三在进奏院大堂坐了好一会,院子里的人才陆续来齐,吴幕僚先是宣布了朝廷任命,又说了给事中的态度,要求大家精诚团结把皇上交代的事情办好云云,并且收了张三的礼物也愿意给张三站台,表示只要有事张三可以尽管前去找他。

    送走了吴幕僚,张三坐在主位上,看着下面十多个人一个个眼睛看着脚面一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架势,张三想了想,先不说其他,让他们先报一下名字,做个自我介绍,安排其中一个一直看着自己的人做登记。

    接着一个个开始讲起自己是姓什么,叫什么,哪里人,何时中举,在哪个部门干过,都介绍了一遍,之后张三接过手里的名册。

    张三看着这些人直接说道:“皇上命我办一份报纸,你们之中谁愿意帮我办理此事?”

    这十多个人里面,相互看了看,没有一个愿意举手的。张三看着他们一个个眼神飘忽犹豫不定的样子心里也是很无奈,碰到这种情况,张三估计自己要逐个去谈才能各个击破。

    张三想了想干脆快刀斩乱麻算了,于是张三吩咐这些人按照名册站成一排,然后把手伸到背后,愿意留下帮自己的就把手握成拳头,不愿意的就把手伸开。
………………………………

第三百二十九章张三的小账房

    果然有五个不好意思的人,听到这个要求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张三把几个人标记好,然后说道:“不参加的也没有关系,你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好了,接下来刘德良、马文才、肖克江、赵顺、李天亮留下,其他人散了吧。”

    五人留下相互看了看,张三看了看他们的介绍,其中肖克江是进士出身,其他人都是举人,张三点点头,这些人多少还是有点用的。

    张三满意的说道:“你们五个既然愿意协助我办成此事,那么将来皇上面前必然少不了你们的功劳,另外以后你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成立一个审稿小组,对出版之前的报纸做最后的核对,确保报纸不违禁,不涉及不好的内容。”

    五人相互看看都表示同意,这边的进奏院一直没有什么拨款所以也没有什么差役使用,接着张三决定先让猴子在那些泼皮中找些机灵的,充作差役。

    除了差役之外,还要选择一百多个机灵的,将来作为东京收集新闻的跑腿人员,这一百人要求出身均匀的分布在东京各个坊市,确保各个坊市都有熟悉情况的。

    然后让又让猴子通知义学那边,从这批已经结业的识字的孩子里抽调五十人来做一些基础的跑腿登基,整理资料,编辑校正等工作。

    然后又让猴子抽调木匠携带材料过来打造办公桌椅,抽调一批泥瓦匠来对那套院子做一些适当的改造,还有进奏院这边要弄一批双层床搞一个集体宿舍。

    这些事情都安排给猴子,张三耐心的在进奏院里等着,不一会张择端从外边探脑袋进来,看到张三犹豫的上前拜见,张三立刻热情接待,接着和他们六个聊起家常。

    一直到上午十一点多,猴子安排的差役到位,张三让他们去街上买差役穿的服装,好在打听了一下东京不少店铺都做这种公服,所以很容易买到,张三又写了条子,备了钱财让马文才去给事中那报备,然后领取腰牌凭证。

    马文才原本就是给事中科里管理物料仓库的对里面的关系还是清楚的,马文才走后,张三又让这些人去买了工具打扫庭院,然后把屋子收拾出来。铲掉旧窗纸,换上新的,油漆也要重新刷。

    中午为了庆祝,张三特地在附近的饭店请大家吃了一顿,饭后这些差役接着干活,抽调过来的人也陆续到位。张三开始去到刚买的院子,这边收拾的还算干净,但是屋子里的床和桌子都不合用,张三都拉到外边送人了事。

    张三把原本隔成单间的墙去掉,门窗又修缮了一番,根据屋子的大小设计了新的桌椅,还有办公用的书架文件架,安排木匠抓紧时间打造。

    然后张三把招来的泼皮按照每个院子五个的标准留着打杂,然后每个院子在留下两个识字的学生,剩下的五十个则作为真正的新闻跑腿人员,毕竟八个板面不是个个都需要上街采集新闻的。

    张三挑了一个院子作为资料室,这里的十个资料整理人员全部安排义学里的孩子来干,经过一个下午的安排调整,原本空荡荡的院子,渐渐有了一个工作场所的模样。

    以为带过来的都是破好的木料,木匠们的速度很开,到了晚上,每个院子里都保证有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估计明天之后,就能保证每个院子里至少有五张桌子。

    除了桌椅板凳,还要有办公用品,笔墨纸砚这些都必不可少,这些事情张三自然不会亲自去干,张三打算今天弄个差不多,明天安排杨大嫂派几个账房过来。

    晚上张三回到院子里,本想直接去找杨大嫂,突然看到院子里石宝正代替杨泰指导这些孩子练功,张三上前打了个招呼,石宝最近闲了之后,就开始在庆余堂兼任教师,这两天过的很舒心,见张三问起,他也是非常满意。

    张三找到杨大嫂的时候,看到她正在算账,张三跟她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杨大嫂笑着说道:“三哥要是想要账房,那可以给报社配五个,但是里面有三个是学校里的孩子,负责做账,两个大人负责协助还有采购。”

    张三一愣问道:“怎么用孩子做账?”

    杨大嫂一副早知道你要这么问的架势说道:“三哥的数字记账法,只有这些孩子们掌握的最好,而且这些孩子都把加减成熟使用的烂熟于胸,所以算起帐来丝毫不弱于老账房。”

    杨大嫂激动的说道:“而且孩子们办事都很用心,算起帐来更是滴水不漏,而且孩子们还会相互验算,防止错误,关键是用着放心,比从外边找的人好用多了。”

    张三点头觉得也是,古人可没有现在人这么多的花花肠子,而且这些孤儿更懂得感恩,对于张三的搭救更是记在心里,所以这些孩子做账除了欠缺经验之外,其他地方还真的是不错。

    加上最近这一批张三将近让八百多个孩子毕业,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张三的心腹,张三也打算把他们用到最重要的地方,账房自然是其中之一。

    杨大嫂也不是第一次往外边派出帐房,所以轻车熟路的带着张三来到前院的几间算账屋,开始安排去那边的人选,不一会就抽调完成。

    张三看着抽调的五个人,三个孩子看着张三都很激动,张三点头勉励了几句,按照杨大嫂的介绍之所以多配两个年长的账房,一个是为了传授经验,另一个就是负责陪同采购物品。

    一开始杨大嫂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小账房往往的得不到卖家的信任,甚至有些商人害怕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是偷家里的钱,不敢卖给他。

    无奈之下杨大嫂才采用这种搭配的方式,现在张三的产业一直在增加,作坊、义兴和记、银行、赌场、英雄楼等等产业都需要派驻账房。

    一开始这些账房都是从城外招募,但是新来的账房也让人不放心,后来才想到安排一部分学生给他们当助手,一个是协助他们,另一个也是监视。渐渐的杨大嫂发现这些孩子都有独立的做账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