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

第30部分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第30部分

小说: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检查官扣压,报纸被迫开天窗时,他挥笔写下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30)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国际舆论哗然。英国大使说:“这是可悲的事。”美国武官(31)也作了同样的表示。罗斯福私下向蒋介石发出警告。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是为了抗日战争,如果发生这类悲伤的事件,这种援助将是无益的。国内外反应的强烈程度使蒋介石感到惊讶。他在 1 月 25 日表示这是一桩有关军纪的事。“不服从命令,不听从指挥是不行的。”他命令解散新四军。
周恩来曾在一次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国共之间没有和平,美国对华援助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使用,……。但当有人暗示蒋答应安全撤退是谎言时,周恩来回答说:“不是,有人向委员长谎报军情。”他然后提出了解决该次事件的条件,其中一条是立即释放叶挺。2 月,他又在重庆一次数千人参加的集会上发表演讲(32),谴责那些“杀害了真正爱国者的凶手”,同时仍坚持“要向前看,继续努力去争取胜利。”我也去听了那次重庆的演讲,会场离我家不远。新四军并没有因此而解散,它的军部重新建立起来,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
为了对付国民党的滥捕以及可能发生的暗害行动,周恩来采取了预防措施。他疏散了《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和在重庆的其他共产党组织。他在桂林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写信给省主席李济深,让他照顾那里的艺术家们,保障他们的安全。南方局的干部也将进行疏散,有的返回延安,有的暂去海外,其他人则派往全国各地。周恩来说:“在条件成熟之前,……我们必须进行长期的地下秘密活动。不仅是中共党员,甚至许多非党同情者的情况也很危险……。”同时他继续不断地在“中间势力”中施展他的影响。他参加了庆祝冯玉祥 60 大寿的活动,此人曾用水龙头给自己的士兵行施宗教洗礼。冯玉祥现在被认为是个伟大的爱国者,因为他没有跑到日本人那边去。周恩来与冯接近,请冯玉样为释放叶挺说话。当英国大使卡尔因另有任命而于 1942年 2 月离开重庆时,周恩来送给了他一把日本军刀,说刀是“英勇善战的叶挺军长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此后五年中,邓颖超一直照料着叶挺的夫人和女儿。
1941 年 4 月,月苏签订中立条约,类似苏联与纳粹德国两年前签订的条约,以免莫斯科遭到攻击。周恩来预测说:“现在日本将把矛头指向华南。”斯大林在摆脱了两面作战的担忧后,就能够将远东的部队调往西线战场。但这些部队没有赶上德国于 1941 年夏发动的攻势。
1941 年 12 月 8 比日本偷袭了美国在珍珠港的舰队,从而把美国卷入了战争。中国战场因此成为罗斯福总统关注的中心。而在此以前,他的重点一直在欧洲战场。蒋介石惊喜若狂(33),因为他肯定会获得大量的金钱和武器。但是美国人不愿看到国共之间交战。为此,统一战线内部的磨擦应有所收敛,巨大的裂痕必须予以掩饰。但在这表面的和谐和笑脸背后,两党都在为“战后”不可避免的摊牌进行着准备。
毛泽东在准备。现在莫斯科全力投入了对德作战,毛泽东可以进行党内改组了。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使他自己成为无可争议的领袖,统一和巩固全党,引导党在战后征服全中国。所有供“整风”学习的文件——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以及已经上升为理论家的刘少奇的著作——都在 1942年 5 月送到了周恩来处。周恩来、邓颖超与《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以及南方局的人员一起举行了学习会。周恩来曾严肃他说过:“我需要学习,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他写下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整顿思想和工作作风的计划。周恩来和邓颖超本来应该返回延安,但周突然病了,住进了重庆附近歌乐山的中央医院,动了手术。这次是 1935 年时得的肝浓疡病的复发症。
1942 年初日本占领香港,周恩来为此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他的人员回来后即被蒋介石逮捕入狱,其中有廖承志。廖直至 1945 年才获释。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便使办事处的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1943 年 6 月,周恩来、邓颖超和办事处的 100 多名工作人员分乘几辆卡车离重庆,7 月 16 日到达延安。他们每个人都将受到审查,接受批评,整顿思想。周恩来也未能幸免。
  
注释
① 见《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出版。
② 见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中国的战歌》。
③ 见胡杏芬著《李知凡太太》。
④ 埃德加斯诺叙述的他如何帮助邓颖超脱险的情节与邓颖超所讲的情节相矛盾。邓就斯诺书中的情节有出入一事找过斯诺夫人洛伊斯斯诺。可能两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回忆此事的。
⑤ 国民参政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光辉历史》,香港祖国出版社,1985 年出版。
⑥ 康岱沙,作者的朋友,作者还认识她的全家。见韩素音著《无鸟的夏天》,伦敦乔纳森开普出版公司出版。
⑦ 郭沫若于 1937 年从日本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⑧ 1938 年 1 月 29 日周恩来就孩了剧团事致郭沫若函。见《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出版。
⑨ 鲁茨主教,作者曾以书面和口头方式采访过他的儿子与女儿。
⑩ 伊文思,作者的朋友,《伊文思和中国》一书(新世界出版社,1983年版)描述了他生平的片断。关于未美龄的电报,参见伊文思文档。韩素音文档亦存有伊文思提供的副本。
(11)蓝苹,即江青。见罗斯特里尔著《白骨精》,威廉莫罗(WiliamMorrow)出版社,1984 年出版。
(12)司徒慧敏,电影导演,作者的朋友。作者曾就中国的电影发展采访过他,采访时他谈及了毛泽东夫人江青年轻时在上海的情况。他曾遭到她的迫害,详情参见审判“四人帮”时他提供的证词。1987 年去世。
(13)作者访问廖承志谈话记录。
(14)见韩素音著《目的地是重庆》。
(15)当时新华日报社的工作人员坐船从武汉逆流而上去重庆。途中遭日军飞机轰炸,伤亡惨重,政府的其他船只也同样被炸,有的沉没。
(16)夏衍。作家和评论家,与作者是多年的朋友,见《周恩来年惜》,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年出版。
(17)参见《周恩来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年出版。韩素音文档中关于这次访问的特别文件,手抄本。
(18)周恩来的父亲是在新四军驻淮安的特工人员帮助下来到重庆的。
(19)见《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年出版。
(20)有关新华日报历史的回忆。韩素音文档。
(21)吴全衡,作者的朋友。宋庆龄基金会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代表。著名的科学院院士胡绳的夫人。在重庆时作为女报人与周恩来共事三年。
(22)见《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年出版。
(23)(24)师哲的回忆录:《周恩来 1939—40 年的莫斯科之行》。另见《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年出版。
(25)新疆军阀指盛世才。
(26)聂荣臻回忆录中有关建立根据地的部分。
(27)见本书第二部分有关庐山会议上毛与彭矛盾公开化的章节。韩素音文档,手抄本。(28)见西奥多怀特所述的故事。
(29)《周恩来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年出版。
(30)“江南一时”指叶挺。
(31)美国武官包瑞德,作者的朋友。见下一章“美军观察组”。
(32)见韩素音著《无鸟的夏天》。
(33)见韩素音著《无鸟的夏天》。作者当时正在重庆,目睹了蒋介石对珍珠港事件兴高采烈的情景:“我们终于让那些大个子站在我们一边了。”


第十一章  和战之间(1943—1947)
——1943 年 7 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回到延安
——周恩来受到严厉批评……
——周对批判作出答辩,终于得到了解脱
——1943 年 8 月站出来为那些受康生调查而遭迫害的人说话
——1944 年坚持继续发展统一战线
——1943 年至 1944 年,向干部讲授党史和毛泽东思想
——1944 年 7 月在延安会见美军观察组
——1944 年 11 月在延安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帕特里克赫尔利
——与赫尔利和包瑞德上校飞回重庆
——1944 年底蒋介石拒绝修改协定,坚持要控制红军
——1945 年周返回重庆,继续谈判
——1945 年 4 月七大会议上毛被神化
——1945 年 8 月至 10 月毛和蒋在重庆会谈
——1946 年杜鲁门总统派遣乔治马歇尔赴华,阻止内战
——1946 年底乔治马歇尔的任务以失败告终
——周在上海恢复与各方的联系
——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冲突扩大
——1946 年冬周返回延安


周恩来、邓颖超和 100 多名工作人员于 1943 年夏抵达延安,受到了他们的挚友蔡畅和她丈夫李富春的迎接。周和他们是在法国相识的,后来成了生死之交。周回来后立即成为大批判的目标。他对 1921 年入党后的言行都进行了反思。“你根本想象不到这种自我批判会是多么令人痛苦”,这是我所采访的一位妇女在谈及 1942 年至 1944 年底的整风运动时对我说的话①。这场运动以 1945 年毛被神化而告终。
    我采访的另一个人告诉我:“在这些批判会上,周恩来详细阐述了党的历史。我们中很多人都不明真相。开过这些会后,谁都不会再去反他。”
毛泽东发起的这场称为整风的整党运动,不是出于个人的野心,也不仅仅是为了清除王明之类的反对派。他的观点是想把中国共产党变成救世主,以便在抗战后统治全中国。他确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有自己模式的共产主义。他为此而进行了奋斗,从 1935 年抵达陕甘宁边区后一直从事理论写作。②“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能仅仅是一种外来的理论,因为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个理论必须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具有中国的形式。他是第一个认识到,革命必须首先适应各种不同的文化,才能对自身的文化有所改造。③他在掌握时机上很走运,或者说相当机灵。因为 1942 年夏苏联正与德国交战,而 1943 年中共产国际解散了,从而使这场整风运动不会受到来自莫斯科的反对和阻力,使运动得以清除中国党内所有残余的亲苏分子。人们有理由认为,既然周恩来曾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指出,毛泽东主张中国共产党必须有自主权,那么在延安周应该属于支持毛的这一派,但事实并非如此。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虽然 1935 年他在遵义曾对王明、博古的路线投了反对票,支持了毛泽东,但却拒绝排斥这两个人及他们的同伴。他说过,“他们还是同志。”周这样做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他从不鞭挞、辱骂那些犯过错误的人。他曾不顾巴威尔米夫的反对而去帮助李立三。这种绝不为了个人利益而让别人遭殃的精神是周恩来的美德,对他的言行进行任何批判都不能使这一美德逊色。这一品德使他在同事中与众不同,使他赢得了周围每个人的爱戴与敬仰。
但在当时这一点却不起作用。他的主要批判人对此也无动于衷。在 80年代的今天,那些曾经读过至今尚未公开的那份指控周恩来文件的人告诉我:“和文化大革命时一样糟,如果不是更槽的活。”周所做的一切都被歪曲成对毛怀有恶毒的目的。在这些骇人的控告中,周的一切行为都认为是怀有恶意,而这种指控不需要提出任何证据。
在如何处理同蒋介石的统一战线以及派八路军去保卫太原④等问题上周与毛有不同意见,都成为批判周的理由。
刘少奇当时已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著作与毛的著作一样是这次整风运动中的必读材料。他在这时特别热衷于抬高毛,正是刘少奇在这种历史性的悲喜剧中造出了毛泽东思想一词。22 年后,在神化毛和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大革命”中,刘本人成为这场革命的目标。
这时有一个跳槽的人,就是那个和王明一起从莫斯科飞回来并促成毛与蓝苹(即江青)之间罗曼史的那个康生。他负责内部保卫工作和每个党员的档案材料。他现在抛弃了王明,他想打击周恩来。
周在党内不搞宗派。他所领导的南方局部在蒋管区,参加革命的大多数人是知识分子,都不是无产者,延安的报纸《解放日报》登载一些文章,攻击“为数不少出身非无产阶级、需要严格审查的党员。”周和邓颖超都明确他说过,对这些党员来说“阶级出身”是次要的。然而在这次整风运动中却以此划线。
有人声色俱厉地批判“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自由主义和分裂活动。”一位从事周恩来研究的人⑤曾对我说:“那时对周恩来的指控和人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常听到的那些话是一模一样的糟。”反对周的第一个论点是周恩来曾同王明和博古在武汉以及后来在重庆的办事处里共事过。王明在武汉时曾企图反毛,另立新的“中心”。他甚至向中央委员们下指示,发号施令。
此外,还有人批判周恩来是一个”帮了教条主义大忙的……经验主义分子。”教条主义指的是王明。在 1937 年后期太原军事反击战中,周恩来曾设法利用山西军阀的部队去抗日,并开始为某些部队办训练班。他这是根据毛泽东的想法做的。他曾对某军阀说过:“我们善于打侧面的遭遇战。”那时与周持不同意见的人曾设法让八路军“单独干”。周恩来在发给军委的一份电报中透露了他与这种意见的分歧。可见对他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指责周恩来曾在王明发起的“誓死保卫武汉”的告示上签了字也是同样站不住脚的。曾有一段时间,王明甚至代毛签字,可能这次也是王明代签237的。这段话是 1988 年我在北京采访一位从事周恩来生平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