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重生慈航普度 >

第250部分

重生慈航普度-第250部分

小说: 重生慈航普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清静无为,无为无不为,秦末之后的乱世得以快速终结,天下安定下来,休养生息,成大治之象,但是,如今北有匈奴骚扰边疆,朝廷一味委曲求全,和亲度难,美名其曰:化干戈为玉帛,让人所不齿。

  昔年,吕后主政,也遭匈奴单于出言羞辱,忍辱负重,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大汉乃盛世之景,正是励精图治,驱除鞑虏,安抚天下的大好时机啊黄老之学,不思进取,一味讲究道法自然,已经难成大事,贫道认为儒门大义秉承中庸之道,自尊刚毅,而不乏仁爱之心,此乃万民社稷之所敬仰,正是大势所趋,还望夫子思量一二。”

  孟轲头顶一股浩然正气扶摇直上九万里,浩浩荡荡,光明正大,惶惶威德,一柄丹书铁尺悬浮,上面华丽文章书录,洋洋洒洒,数万之字,一个个蕴含莫大至理,似乎阐释着天地秩序、宇宙根本,让人为之沉迷而心生敬仰。

  闻言,不由冷哼道:“化外之地,蛮夷之人,不懂礼乐,不通教化,三纲五常不存,让人鄙夷,可是武功卓著,兵强马壮,汉朝势弱,曾经甚至开国之君刘邦都被困白登。

  刘邦何许人也,汉高祖是也,三年灭秦,四年灭楚,七年称霸,坐拥天下,威加海内,可也面对匈奴而束手无策有此先例,汉朝君臣怕是无人再提北伐之事,可是苦了边疆百姓啊”

  显然,一向是非分明的孟子对边疆百姓受扰,朝廷一味求和的举动颇为不满。

  孔子孙子子思闻言,白眉一拂,亦是言道:“如今经(精彩全本小说百度搜索:炫书)历汉初休养生息之策,国库充盈,只要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大事可成,到时候我儒门也可借此发扬光大”

  子思修的是一颗至诚之心,‘诚者天之道’、‘至诚如神’,望去面容敦厚老实,是一说一,让人觉得分外真实,就连孔仲尼闻言,也微微颔首,看来颇为意动。

  唯有荀子却是眉宇大皱,质疑道:“此番我儒门若要入主朝廷,怕是又是一番气运争夺,起码道教就是一劲敌,我儒门尚无镇压气运之宝,如何抵挡的了,到头来,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荀子头顶烟波浩淼,恍若迷雾遮掩中的洞庭湖,一座学府矗立云海间,若隐若现,一个浩大牌匾高悬,细细一看,却是‘稷下学宫’四个大字,龙飞凤舞,银钩铁画,散发毫光,尽显思辨之气,万千气芒冲天而起,先天道韵密布虚空。

  荀子曾经是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主持过稷下学宫事务,与当时的诸子百家曾经在稷下学宫辩论过,思想的璀璨光辉留在了这座震古烁今的学府之上。

  以至于稷下学宫到处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所留下的道韵和纹路,一桌一椅,莫不蕴含天地道德、宇宙真谛,天地交感,气息繁杂而厚重,让人见之欲要顶礼膜拜,这是先哲的思想,先哲不堕的精神烙印。

  荀子一席话,如同夏日被泼了一盆冷水,让众人清醒过来。

  虽然能够入主朝廷,为生民请命,但是如今黄老之学横行,如果要逼迫其下台,起码也要有镇压儒门己身的至宝,否则恍若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不可久。

  慈航见得众人为此忧心忡忡,不由出言道:“诸位莫要忧心,贫道却是有一良方,欲要使得孔夫子征得三皇功德道果,成为万劫不坏之功德肉身,神魂不朽,不堕轮回,无灾无劫,仙福永享,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落,春秋阁恍若石破天惊,雷霆炸响,震得众人一时之间缓不过神来。

  孔夫子头顶书页翻转加速,诗、书、礼、乐、春秋等上古文章浮现,微言大义,尽显文章之道德,股股瑞气垂落,越发显得孔仲尼仙风道骨,威武不凡。

  失态道:“帝师此言当真?”

  由不得孔子大急,方寸大失去,如今诸天之内,除却圣人之外,唯有三皇功德昭著,得以凭借无量功德成就万劫不坏之道果,无量功德,以至于有无量气运福缘,诸天灾劫不临己身,仙福永享,静修火云洞。

  虽然没有诸天圣人那般**力、大神通,可以改天换地,但也是寿命不竭,诸天仙佛见之也要如同对待圣人一般参拜,位阶一样,道果不同而已。

  孟轲也是坐不住了,浑身浩然之气喷涌如潮,浩浩荡荡,席卷整个春秋阁,诸天妖魔鬼怪见之即死,诸邪避退,唯恐避之不及,当真是威严庄重。

  子思更是心情激荡,自己祖父一旦成就三皇道果,儒门大兴指日可待,自己几人也是与其他教派一方教主虽说不能平起平坐,但也有了成佛作祖的资格,如何能够不心动。

  荀子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之中顿时响起万千学子论道争辩之无上道音,恍若天籁,直落九天,大道至理,越辩越明,天地正气滚滚而来,汇聚成飞絮状浩然正气,如龙似凤,鸾凤和鸣,在稷下学宫之上日月显现,大显不凡气象。

  “自然,天下之间,有天地人神鬼五仙,而人族气运最强,乃是万物根基,上古六大圣人乃是秉承教化大德才成就万劫不坏之无量金身道果,可见人族气数之强横。

  后有上古三皇应天命而生,教化人族,使其摆脱愚昧,逐步步入文明时代,功德无量,震古烁今,德垂后世,万世之表,也因此虽然不修长生之道,不懂黄庭半分,却是以凡人之躯而得长生,坐镇火云洞,仙福永享。

  如今天地之间,教派众多,可以称谓者,无非人、阐、截玄门三教和西方沙门,势力强大,根基深厚,气运绵长,又有圣人坐镇,可谓是万古不灭,香火不绝。

  但是,都是只为香火气运而教化人族,但是红尘浊世才是芸芸众生繁衍之所在,能够有多少人可以超脱俗世,修道有成,羽化成仙,三清之门虚妄,佛国净土几成谎言。

  如今,正需一教派,以天下众生之幸福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匡扶社稷,体恤万民,此乃大德,万世之不朽功业贫道观儒门大义精微,上体天心,下恤万民,诗书礼乐可以教化君子,谦谦之德,让人称赞,中庸之道,天地根本;仁爱之心,人皆有之;浩然正气,君子所有。

  因此,贫道愿助教主一臂之力,成就无上道果,让儒门大昌,普度众生,让万家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子孙满堂,而非虚无缥缈之仙道佛国。

  还望教主决断”

  慈航心中既然打定主意,要让儒门大兴,自然也不藏捏,一股脑将本意说了出来。

  五位儒门大贤一听慈航此话,心中大喜,纷纷面露喜色,顿时春秋阁之中烟霞万道,霓虹散彩,走兽吼叫,飞禽啼鸣,其音欣喜,无限大欢喜,到处*光明媚,芳草萋萋,一片祥和胜景,正如此时五人的心情。

  只是,唯有荀子在欣喜之后,若有所思,眉目之中闪过道道智慧神华,圈圈神华散逸,彰显无量大智慧,慧轮高悬,皓如日月,璀璨耀眼,突然出言道:“帝师如此为我儒门打算,可是还有什么要求否?”

  慈航闻言,会意一笑,这荀子还真是敏锐,已经从中察觉出了蹊跷,虽说儒门信奉三皇五帝,但是跟阐教风马牛不相及,如今慈航无缘无故为儒门筹划,荀子却是怀疑慈航另有所图。

  “呵呵,道友不愧是韩非子、李斯的老师,可谓是帝王之术萦绕于心啊,对人心之洞察,非同凡响。

  不错,贫道今日相助儒门,一来,的确是眼见现在教派一味只顾争斗,却是不能真正解脱万民疾苦,而儒门大义,则有救世良方,因此心中折服,愿意儒门大兴。

  二来,贫道如今却是有苦难言,日后普陀岛一脉还需援手,希望他人普陀岛危机之时,儒门能相助一番,此乃一己私心,还望各位大贤明察”

  慈航真心实意,因此身上自然散发出一股至诚、至刚的气息,其为民着想的大德无私之心更是让孔子查知,五位圣贤都是睿智之人,又都有功德在身,虽然慈航道行高,但也能够察觉出慈航身上的气息,因此断定慈航刚才的一番话并无虚假。

  五人相视一眼,最后孔子抚摸三尺白须言道:“既然帝师如此拳拳之心,一心一意为天下苍生着想,我儒门也不能拖拖拉拉,让人耻笑只是,如何行事,还望帝师示下”

  儒门眼看如此良机在前,怎能拱手让人,赶紧向慈航示好,准备大干一场,成就大业。

  慈航哈哈大笑,抚掌言道:“贫道准备多时,看来可以起用棋子了”

  几人在春秋阁中密语片刻,不多时,两道流光从春秋阁中飞出,直落九天,坠入人间界。

  “博士”作为官职,初见于战国,秦继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学识渊博。但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术士,都滥竽其间。

  等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博士逃难隐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术之士和阿谀奉承之徒。

  陈涉起义,许多儒生背着孔子的礼器投奔陈王,去寻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即为陈涉博士,最后还与陈涉一道捐躯,成为历史上为理想而献身的名人志士。

  汉兴,儒生又投奔了汉朝,汉亦设博士之官,以安抚之。

  汉高祖曾起用叔孙通制定朝仪,初尝儒雅的美味,由于忙于剿灭“残匪”,干戈未解,未暇大兴儒教。

  孝惠帝、高后之时,“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书生分羹。

  文景之时,名士硕儒颇有为博士者,如《诗》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有博士张生、欧阳,《春秋》则有胡毋生、董仲舒。《孟子》、《尔雅》、《孝经》亦有博士。

  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他们只不过具员领俸,没一个受到重用。

  再加之“窦太后又好黄老”,诸博士不仅难以儒业得幸,而且还有触忌犯讳之虞。窦太后曾问《诗》博士辕固生《老子》之书,辕固生说《老子》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愤而骂五经为‘司空城旦书’(意思是:犹言刑徒之书。司空,掌建宫室及筑城。始皇焚书,令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黥为城旦。),并令固生徒斗野猪,幸而景帝给他一柄利剑,才免于横死。

  众博士看在眼里,惧在心上,哪里有暇宏扬儒业,经世先王有的竟纷纷找借口辞掉博士之职,逃之夭夭。如辕固外调清河太守,韩婴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干脆以年老为由,告老归家,居教乡里。

  而其中一人,名曰:董仲舒,乃汉初广川郡人,是汉景帝时期的博士,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儒学不受重视,因此董仲舒也是韬光养晦,没有进入政权中枢。

  《春秋》本是孔子依据鲁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

  孔子晚年见道之不行,于是以著作史书褒贬历史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lun理观念。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属辞比事上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其微言大义,只口授给弟子,并不笔之于书。

  孔子死后,弟子各以所闻’辗转传授,于是逐渐形成不同的《春秋》师说。

  汉代流行有五家: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邹氏、夹氏等。

  其中邹氏无师传,夹氏未有书,左氏藏于秘府,只有公羊、谷梁二传,文美义富,最先流行开来,而公羊传的大宏于世,则端赖董仲舒和胡母生的首倡。

  胡母生,字子都,齐人,年龄比董仲舒稍长。是汉代最早传公羊学的大师之一,也是首先将公羊师说著之竹帛的人。

  董仲舒与胡毋生同治一经,但各自的贡献不同。

  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

  统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

  胡董二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

  这一日,董仲舒正在顶礼膜拜孔子圣像,突然,画卷之上毫光大作,董仲舒见之大惊,急忙伏倒道:“圣人在上,弟子董仲舒拜见先贤,弟子有幸得见圣人显灵,不知道圣人今日感应生灵,有何吩咐?”

  话音刚落,墙壁上悬挂的孔子画像中飞落一道白虹,随后毫光散去,归于平静。

  董仲舒见此,三跪九叩之后,拿起案桌上一彩光闪烁的物拾,拿起来一看,却是一卷书,上面有《春秋》全篇解释,而且还有一段密旨,董仲舒先是惊诧,而后就是狂喜。

  看完之后,书卷顿时羽化,化为飞絮状羽毛气体,缓缓散逸开来。

  第二日,董仲舒开始遍开门户,广收弟子,讲授儒学,特别是《春秋》,弟子数百人,杰出者比比皆是,其中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吾丘寿王(稍后)则官至光禄大夫侍中。

  同时,还身为太子的刘彘也收到一卷谕旨,却是慈航传来,刘彘亦是看完之后若有所思,心中慢慢思量,静待时机。

  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

  正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