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753部分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753部分

小说: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再加上随军调发夫役和来自新罗等地藩兵的话,则另外还有两万多人用来渤海沿岸,建立沿途的粮台和粮院所,以及维持后路和补给线的需要。

    而在淮地,为此直接和间接参与相关的后勤生产和加急赶工的人员,则又得在这个数字的翻一番了。

    所以说,实际上我这次用兵辽东的话,直接或事间接牵涉到的人数,已经突破了十万大关了。

    不过相比较当初劳师动众的出援河南,而参加二次北伐当中洛都攻略,所造成后方运转财力物力的吃紧和市面长时间的供应短缺;这一次出兵对于淮镇如今治下格局的影响和波动,显然就相当有限的多了。

    这样,就算其他外部的意外因素干扰,也完全可以在淮镇如今上百万军民的基数和体量下,通过良性循环的整体机制,来自动的抵除和消弭掉。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最好不要把时间拖得旷日持久,影响到来年的农业生产和既定的项目工程;毕竟哪怕事先准备到额再充足,战事一起就牵一发而动前身的,涉及到了海陆运输装备生产人员补充等方方面面,以及占用到各种领域的资源和配额;

    越是在军事理念、队伍建设和装备战术上,保持相对先进行的军队,所涉及到的东西就越是复杂和繁多,与之配套的政权体系下,各种组织和动员、后勤保障方面的要求也越高;

    小到一颗螺栓、一个铆钉,一块板材,都有相应精细化的生产要求和标准化的配套体系,来保证最大限度的通用性与使用效率;这这一切,又在日常的一点点磨砺,从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积累起来的。

    而最终需要转化而成的,就是前方军队的具体战斗力,以及后方后勤保证的效率与执行力。
………………………………

第1079章 立新2

    辽河下游,盖山城的墙头上,一个如同惊雷般的咆哮声响彻回荡在期间。 

    “谁。。还有谁。。”

    “还有谁敢与我一战。。”

    作为选锋的捉生将李铁牛,正一手挥动着沾满血水的双刃宣花大斧,一手倒拔着夺来的将旗,踩踏在数具被斩做两段的尸体上,对着那些残余守军畏畏缩缩的面孔咆哮道。

    然后就像是为他的宣称做出注解和背景一般的,从他背后飞掷而出的轰鸣和火焰,刹那间炸裂在这些垂死挣扎守军之间,而夺走了他们的最后一丝勇气和信心。

    片刻之后,就只剩下满城满地跪地投降和乞活的身影了。随即之后,代表昔日故主大罗氏的青空飞马旗和淮军的风雷旗一起,飘扬在了着第一座被光复的城邑之上。

    。。。。。。。。。。。

    而在建安州以北的海岸线附近,

    随着尘嚣直上的烟尘喧天,一只排成数条纵队而首尾望不到边的长龙,正蜿蜒在远方起伏的群山与绵连丘陵之间,紫电赤焰的大小旗帜就像是凭空生出密密丛林一般的,散布在沿途所设立的中转营地和据点上空。

    踏着鼓点和节拍,成群结队行进在大片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看起来死气沉沉空寂异常的旷野之中,却也是别有一种感触的心境和风味。

    相比上一次离开前的所见所闻,时隔两年多之后情况似乎变得更糟糕,沿途满眼满地都是十室九空的村邑和市镇;

    就算是有所人烟的邑落里,也到处是躲在废墟和残垣里苟延残喘,而面黄肌瘦的老弱妇孺,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的身影;显然其中有能力或是有气力的人,都已经不是纷纷外逃求生,就是被附近的势力给抓丁裹挟走了。

    因此,作为后续的处理措施和方针。在大军过后的所在地,跟进的则是一只庞大的输送队,以及主要由那些逃亡到辽东半岛的流民青壮所组成还乡屯垦团。

    由罗思谨为首的一众昔日罗氏旧属家臣,出面对沿途地方进行相对有限的安抚和救济;最关键的是从淮地运来农具、种子,尽快把他们组织起来,尽可能的恢复当地春耕播种的生产活动。

    如果人力尚且还有所不足的话,就从淮地分批抽调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亚于前方作战和攻略的重要任务,和与军事行动双管齐下的并行方略。

    毕竟,

    这辽东之地可不比淮北,就算耽误了农时还可以套种、补种一些速生低产的豆麦瓜薯什么的。这里虽然地处黑土地带土壤肥沃,农田水利开发度高而产出颇丰,但是因为气候雨热的缘故,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长;因此一年只能有一季的收成,一旦耽误了之后就不仅仅是歉收减产的问题,而是再也再也没法补救了。

    毕竟,淮镇如此兴师动众的出兵扫荡辽东,可不是为了让自己凭空背上一个大包袱玩人道主义救援游戏的。

    罗氏的内乱让治下领民百姓也就是饱受其苦了,普通人家就算有所积余,也早已经被折腾干净了;更何况还有各方自立的势力,为了各自的野心和欲念在相互侵并和攻打之间,把地方给搜刮了一遍又一遍的,只怕除了一大堆嗷嗷待毙的嘴巴之外,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剩下来了。

    但是如果运转得当的话,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填补和恢复地方因为战乱造成的空白;最终将淮镇在收复地盘上建立的统治秩序和执行力的权威性,给顺数推舟的迅速稳固下来;

    毕竟对于这些饱受战患的大多数领下百姓,天大地大吃饱肚子才是最大的事情。正属于用较低的代价和粗浅手段,就可以轻易收买和聚拢人心的阶段。正好用来完成统治权和基本名份上,相对日常影响和动荡最小的平稳过渡。

    而罗思瑾为首的大罗氏旧族而言,作为配合本军在辽东乃至安东道行事的代价,以及在收复辽东之后的补偿和妥协条件;

    就是逐步放弃他们已经保留不住也维持不下去的,安东诸侯总管领和大都护的名分,以及相应统治权和名分移转的情况下;保证罗氏余族的世代生活无虞与田土财产上的基本收益,以及在淮镇体制内仕官、从军之类的发展机会;

    当然了,这部分是以宗族公产和籍田的形式,由我信得过的罗思瑾来管理和经营的。毕竟,淮镇也不是无条件做善事或是养懒人和寄生虫的地方。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目前还是需要他们这些人作为门面和招牌,以继续维持罗氏管领安东的这张皮;用来掩人耳目制造罗氏依旧管领安东的假象,顺便对付南边朝廷可能到来的质责和非难,以及各种后续的动作和手段。

    “报。。”

    一个声音再次打断了我的沉思。

    “辽西出阵的折可适部,已经前出至东山城。。夺得附近长庆、奉陵邑七处。。”

    “报。。”

    “东路的杜桑所部,已经北入铜州,连下铁城、汤池、柘木数城。。”

    “报。。”

    “前军先手部车营,于海北州凌明城遇敌襄平军数千,立阵一鼓破之。。”

    似乎从目前为止,乘着冬末春临之交突然出兵的效果,还在继续发挥着出其不意的作用;

    因此,一路主力、两路偏师和一只奇兵,都还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或是成规模的抵抗,具体伤亡的数字也始终停留在十位数以内。

    不过对我来说,能够一波流a过去固然是最好的;但还是更希望敌人能够受到刺激压迫而聚集起来,方便我用堂堂正正排队枪毙给碾压过去才是。

    若是让他们化整为零的四散在地方上而进行频繁的抵抗和袭击,我反而要多费些周章和气力了

    “报。。。”

    负责奏传的虞侯再次通报道

    “耀州、辰州、卢州和熊岳州的十五位城主并九位管邑,”

    “率所部军民及父老,前来进碣军上兼作犒师之举了。。”

    “奉牛一百余而羊猪四千口,麦豆八千石而草料三万担。。”

    “另有银绢作价五千五百缗,杂色酒水四千斤。。”

    当然了,这些人当中倒是大多数都是当初淮镇撤军时,作为半岛三州的边沿缓冲区和亲善势力,所扶持起来的存在,或者干脆就是派人带过去换个旗号和马甲,在当地作为内应和打入楔子所发展起来的势力。

    有这些带路党和内应作为前驱,可以说抵达出兵建安州的第三天,就已经将半岛北部这些布局过的四州十数邑之地,几乎是没有什么阻力轻而易举的一鼓而下了;

    然后又在他们协助和指引下,东路的偏师以控制下的穆州为跳板,在两天内轻取了东南隅邻接乌骨水上游的来州、保州、开州、定州,虽然都是一些地狭民寡的下州小郡;

    却是从而将乌骨、鸭绿两水流域的中小诸侯们,与淮镇直接控制下的半岛沿海,以及双江口泊汋城的飞地,从陆地上完全连成了一片。正所谓是淮军的兵锋所指,无不是土崩瓦解或是望风披靡,或是纷纷倒戈开城相迎。

    因此,他们还以臣藩之名为我凑出约四五千藩兵,以及翻倍数量的民夫。虽然大多数装备和训练都相当简陋,只有权壮声势和场面的象征性作用,但是我还需要他们作为榜样和示范,来减少在辽东地方上潜在的阻力和敌意。

    所以在进军途中,对其中的一些人适当的接见和安抚,许予利益和前程;也是稳固下后方和侧翼,有所必要的手段和过程。

    而我所在的主力则继续长驱驰入,直指被博罗会所属势力窃据的辽东城周边。这也是我预期的主战场和决定性的战略重点所在。
………………………………

第1080章 立新3

    辽东南部槟州,鹤野城(今鞍山市附近)。

    当地有双山如鞍,自东汉以降便是冶铁业兴盛之所,而山前尽多沃野良田而一马平川,素以富饶足食称世。

    因此,自古称既有鹤野之城,安得辽南之地,即得兵杖之利,又有养兵足口之便;也是北上辽城郡的重要枢纽和据要之所。

    沿着辽河支流东线一路北上的征东大军,最终还是在这里的旷野之间,遭遇到了大队聚集起来负隅顽抗的敌人。

    只见的鼓号声交错,而厮杀吼叫声喧天震响,空中的箭雨如飞与地面上层叠错杂在一起的血色战线,构成了原野当中最醒目的一道风景。

    而在我的咫尺镜里,看到的则是在狂涛怒浪的敌势冲击下,始终有条不紊的稳步推进的淮军,那条以铅灰色为主要基调的战列线。在缜密的鼓点与抑扬顿挫的节拍当中,他们冒着迎面交集的箭矢和投掷物,前后交替装填和排射着滚动前进。

    哪怕最前面敌的排队列里,时不时有人被打中或又是受伤倒地,但都没能丝毫影响到整体,其他人依旧是不紧不慢的填补上前,装弹蹲伏瞄准射击,手中火器和间次频率稳妥就像是流水线输出的产品一般。

    又像是滚动的车轴和轮毂一般的,将面前所遇到的一切敌人给摧垮碾碎过去。随着他们一轮紧接一轮的排击和集射,迎面呈现出各种冲击之势的敌人,整列整片里倒下的尸体就像是翻倒的骨牌一样的连绵不绝,喷溅而起的血污和红雾,甚至在短时之内形成了一条弥散不去的长长带状霭气。

    火焰绽放的轰鸣,金属撕扯割裂肢体的惨号,冲锋陷阵的怒吼和垂死挣扎的哀嚎,无数战场中的声响交集在一起,就像是雨打芭蕉,又像是珠盘溅落一般的,抑扬顿挫奏响了一曲曲参差跌宕的死亡旋律和血雨腥风的奏鸣曲。

    随着接敌的淮军将士们逐渐进入状态和上风,他们是配合的如此默契,装填速度也比想象和预期迅猛快速的多,听起来竟似没有缝隙和间歇一般的。

    就像是海浪冲溃堤坝或又是洪水肆虐人间;奔腾的弹雨和人浪,急速冲刷着迎击军马的阵地,让他们的士气和一只就像是水流滚卷过沙岸一般的土崩瓦解而去。

    随着怒吼炮车上喷射出来大片密密匝匝的散弹,在残破不堪的阵列中掀刮过一片片残肢碎体构成的血雨腥风,像是最暴虐和残酷的烈风,将最后一点阻隔和妨碍给彻底的撕扯开来。

    一旦被他们近身就是连片雪亮的铳刺如潮如浪的戳杀过来,不断有垂死挣扎或是拼死反抗的人体被戳穿挑飞,甩出大蓬血雨又抛投踩踏在地面上。

    就像是给驱赶着无奈哀鸣颓然撞挂上荆棘刺墙的鸟兽一般,被碰撞的头破血流却又无处可逃的,几面合围压缩剩余存身空间的越来越小。

    当垂死挣扎的敌群已经变得越来越单薄之后,甚至还有建制干脆放弃了容易误伤的抵近排射,而用连片成排铳刺突击的战场语言,来阐述什么叫做刀刀入肉的道理。

    就算是顺势分裂成了许多个战斗队列之后,他们依旧像是已经陷入冷酷而沉静当中的杀戮机械一般,将视野中所能够见到成群成片的敌人,给摧垮和扫荡、掀翻在地上直到没有人能够再站立起来;

    最后,当高升的太阳斜过了中天之后,战场之中就只剩下倒在地上的尸体,以及跪在田垄和泥土里的俘虏和降兵了。

    根据侦查,我们遭遇的乃是附近数家势力,仓促联合起来迎战的杂七杂八上万人马。而只有大概数百人逃进了,被团团围困起来的鹤野城。

    “真是一群战五渣……”

    在后方观战了大半天,基本没有什么机会亲手指挥的我,听取了敌我伤亡的对比之后,最终吐出这么一句。

    不过,总算是再次闻见了战场硝烟的味道;之前在夷州打得顺风顺水赢的有些太快了,所以我基本连上战场瞅上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敌人就被击败或是跑路了。所以那一阵子,我更多是扮演某种鼓舞士气和坐镇安抚地方,类似整体精神支柱和善后帷幄的角色。

    当然了感叹归感叹,打的太轻松,意犹未尽,敌人能不能再给力一点之类的念头,也就在头脑中闪一闪而已;

    身为统筹全局的上位者,我早已经过了那种觉得敌人不够给力而要瞎折腾的中二年纪;相反巴不得敌人越是简单或是战五渣,这样才能以更少的代价和牺牲,获取到我想要的胜果;或者说能够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而用在其他更有用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