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第70部分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70部分

小说: 武则天--女皇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足人的虚荣心^_^),而在于李白的诗,王维的画,在于王翰醉卧沙场的潇洒狂放,在于李义山那不可救药的浪漫与深情,在于安史之乱遭受胡骑践踏仍能怜惜街头卖艺的胡腾儿有家不能归的悲悯与宽容,在于数万民间女子郊外踏歌放舞那健康而明媚的笑靥……洛阳的牡丹、扬州的明月、琵琶、古剑、烟柳、和白鸟,这些意象组成了我所深爱的唐朝,诗的王朝。翻阅唐人留下的诗篇,或清冷,或豪放,或幽雅,或恬淡,那是令我们不知不觉会用眼泪去应合的歌声,穿越千载的时空悠悠传来,至今仍慰藉着我们寂寞的心灵。

然而在沉醉于唐诗所营造的灵性世界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诗赋取士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儒学的低迷。唐初虽然三教并尊,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儒家思想,这一点已为学界所公认。太宗以儒治国,诏令颜师古、孔颖达考订《五经正义》,标志着传统儒学即两汉经学的统一,儒学盛极一时,但其后却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直到中唐大儒韩愈异军突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高举“道统”的旗帜,为宋学开辟了先河。而中间盛唐一段,儒学却处于马鞍形的低谷地带,这对于一个文化繁盛的大一统帝国来说,是很不同寻常的。不能不说这跟武皇执政时有意识淡化地儒学有关,除了抬高进士压低明经科之外,也可以从学校的兴废略窥一二。

(本节未完待续)

注:

'11'钱穆《国史新论》
'12' 《贞观政要*崇儒学》

唐代的学校制度非常完备,中央官学有二馆六学,州县有小学和私学。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隶属门下省的弘文馆和隶属东宫的崇文馆,,不仅招收贵族子弟,也招收一定数目的庶族平民,甚至外国留学生。七八品官以下的子弟可以学习各科专门知识,五品以上的高官子弟则专攻儒家经典。太宗时尊孔崇儒,学校发展极快,“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史称“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12'高宗继位,薄于儒术,颇重文吏,对于士子入学研究儒家典籍缺乏奖励和提倡,但学校仍在继续开办,士子对学校仍有浓厚兴趣,如宰相裴炎前后总共在弘文馆攻读十年,精通《左氏春秋》、《汉书》等经典文献。

及至高宗末年武后执政,情况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仍然要提到永隆二年著名的《条流明经进士诏》,规定进士科加试“杂文”,明经则加试“贴经”,即从经文中摘选成句,用纸糊住几个字,让考生填空。此后帖经渐渐成为明经科录取的主要标准,经义降到了次要地位,考核士子对经文的理解能力让位于单纯的死记硬背经文词句。明经和进士科的难易程度逐步拉开,以致明经出身者为世所轻。而学校主要讲解儒家经义,既不适合进士科,明经科也用不上,与科举考试脱钩,社会需求便大大减少。而武后临朝,祠明堂,拜洛水,封嵩岳,搞了一系列庆典,每次都从国子监选取学生充当斋郎随行,入选者只要充当一次斋郎便可以马上获得出身即做官的资格,甚至立刻授与官职,免去读经和考试之劳。'13' 既然不必熟读经文就可以得官,学生自然无心向学,不再以经学为意了。除了有意煽动学生厌学情绪,武后还在教学师资上做手脚。原本在中央官学执教的祭酒博士都是鸿儒名家,为世所重,武皇称帝之后专派武氏诸王及各位驸马担任国子监祭酒,这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谈风花雪月还行,给学生讲解儒家经典没得给人笑死,“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 一来没动机学习,二来也学不到东西,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也就不足为怪了。二十年间,学校堕废,儒学低迷,武周末期大臣韦嗣立上书指出情况的严重性要求改善:“国家自永淳(公元682年)已来,二十余载,国学废散,胄子衰缺,时轻儒学之官,莫存章句之选。贵门后进,竞以侥倖升班;寒族常流,复因凌替弛业。考试之际,秀茂罕登,驱之临人,何以从政 ?”'14'武皇微笑,顺手就把奏章放一边去,这正是她要达到的目的。

开科举而废学校,文学繁盛而儒学沉寂,该如何来评论武皇给唐朝造成的影响呢?这真是让后人挠头的问题,但武皇也许根本不会介意,只会对着不知所措的书生们放声大笑,这一生,她只会为自己而活。史载她广施禄位收买人心,一面扩充科举入仕人数,“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干;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14',一面新增一系列官制,大量破格用人,甚至允许人自荐试官。这既收揽了不少名臣良将,也造就了大量冗官。武皇用严格考课,赏罚分明来加以弥补,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才华横溢者快速升迁,尸位素餐者难以久居,流水般的官位总会找到胜任的人。她提拔的人才之多是历史罕见的,救时宰相姚崇,阳春宰相宋璟,开元名相张嘉贞、以及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张说、郭元振、张仁愿……为子孙复兴唐朝储备名臣良将无数。当然,她杀掉的人才也绝对不少,提拔的庸才那也是相当的多^_^ 时有民谣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大意就是现在的官儿可真多,随便飞一块板砖来就得砸死三个科长。才子沈金交觉得好玩,补上四句:“平事不读律,博土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这下就犯政治错误了,前四句不过是一般的嘲讽诗,后面这四句可是直指皇帝老糊涂,即刻被捉来见驾,要治他一个讪谤朝政之罪。谁知武皇听了只是放声大笑,倒是调侃了急于邀功请赏的御史一通:“只要你们不滥施禄位,还怕天下人说么?不用治罪了,把人放了吧。”倒是与她赞赏骆宾王文采的行事风格一脉相同。闹了个没趣的御史讪讪然退下,轻狂的才子继续吟咏他的歌谣,而武皇么,继续我行我素地做她的女皇^_^

武皇对于科举制的改革还有一桩,她开创了武举,以示文武并重。不少学者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她的选拔标准太过荒诞,因为考试只考射箭举重等武艺和膂力,而不论运筹帷幄的韬略智谋。特别还要求身高六尺以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8米),还要言语漂亮魁梧挺拔“神采堪统领者”;这看起来不像在选拔军事人才,倒像是评选健美先生。名将里面武举出身的比例少之又少,学者们说这正反映出武举制度的失败。不过唐代尚武之风盛行,才资文武的官员不乏其人,投身边塞的士族子弟络绎不绝,民间豪侠更是希冀边功来出人投地,而连年的征战使得这些人完全有机会得到施展。武举出身的比例自然少之又少。反过来说,在不缺人才的情况下,开创武举正是一种姿态,表明文武并重,同时多开一条获得人才的门路,这正反映出了朝廷对武备的重视。何况再怎么说也出了一个“再造唐室”的郭子仪郭令公呢。唐代并不经常举行武举考试,可到底还是延续下去,直到清朝,还要举行弓刀石马步箭的武举考试——武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唐朝。

(本节未完待续)

注:

'12' 《贞观政要*崇儒学》
'13' 《旧唐书*儒学上》:“取弘文、国子生充斋郎行事,皆令出身放选,前后不可胜数。”
'14' 《旧唐书*韦嗣立传》
'15''16' 《朝野佥载》

她在思想领域所做出的努力也不仅仅局限于淡化儒学。李唐皇族为了自高身价,攀附道家始祖老子为祖先,高祖视道士为皇亲,掌管天子族属的宗正寺下面特设“崇玄署”,掌管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户籍。'17'太宗提倡三教并举,实则独尊儒学,淘汰僧尼。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科举考试无论明经还是进士科都要加试《老子》。穷李家三代之力造成道先佛后的局面,现在武皇要以一人之力扭转过来,好在她天生精力过剩,见招拆招,遇神杀神,忙得不亦乐乎。太后临朝称制伊始便破旧立新,改元光宅,尊老君之母为“先天太后”,名义上对老子尊崇依旧,然抬高老子母亲的地位,无形中压老君一头;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二月,武皇于称帝前夕御明堂,开三教,以内史邢文伟讲《孝经》,命侍臣及僧、道士等依次论议,置僧尼于道士之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预示她即将以佛教为武器打压道教,以示对李唐皇朝的彻底否定。这年九月,武皇以周代唐,正式称帝,降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称号为“老君”。天授二年四月(公元691年),武皇正式下制,明确规定:“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18'两年之后(长寿二年,公元691年),武皇下令把举人习《老子》,改学她写的《臣轨》。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尊奉老君之母开始,武皇足足花了7年时间才将李唐的种种崇道政策一一废除,这方面她总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充满无限耐心。宗教的力量不可小觑,象水也象火,能杀人亦能活人,这场精神领域上的战争,她不敢有丝毫马虎。

很多人都知道,武皇是以《大云经》中净光天女化为女身当国王土的记述作为她称帝的依据,事后投桃报李大兴佛教打压道教,一度形成佛先道后的风气,但这一胜利其实得来并不容易。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有僧人上表要求禁毁《老子化胡经》。《化胡经》是什么东西呢?相传是西晋道士王浮作的一部伪经,说老子当年骑牛出关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去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所以佛教实际上是道家学说的一部分,颇类似今日有佛教徒说耶稣求道就是来印度学习佛法,耶和华实际上是释迦牟尼的小变身^_^ 佛教徒当然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对佛教的诽谤。武皇令朝臣评议,结果多数大臣都表示化胡是实,为经不虚。武皇只好敕令“老君化胡,典诰攸著,岂容僧辈,妄请削除,……明知化胡是实,作佛非谬;道能方便设教,佛本因道而生”,称佛教确实由道家化生而来,规定僧道并重,彻底否决了毁《化胡经》的建议。'19' 此时武皇称帝已经6年,道教的势力依然强大。因此,说武皇抑道尚可,说她斥道则不妥,她不想也不可能做到。这场佛道之争,充满了斗争与妥协,“进三步、退两步”式地迂回前进。于是她一边念佛教的经,一边吃道教的丹;一边规定佛先道后,一边任《化胡经》流传于世;一边大兴佛事,礼遇禅师,一边不断拉拢道教名人,暗送秋波。信仰坚定的西方君主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同为基督徒都会为新教旧教之争大打出手血流成河,中国的帝王们却很少有这样的烦恼,他们的唯一信仰就是权力,除此之外,世间别无真神^_^

武皇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她一以贯之的唯我所用风格。如果说敕造大云寺,全国上下学习《大云经》,还算是对现有经典的巧妙利用;那长寿二年翻译的《宝雨经》就有点离谱了。新译的经文说,佛于伽耶山顶放光明,照遍十方,授记于日月光天子,当于支那国做女王,然而这段经文纯属译者自行添加的,刻意为武皇称帝提供理论依据。此外还有“菩萨杀害父母”之语,以此证明武皇杀戮李唐宗室的天经地义。译者实用主义到了肆意篡改宗教经典的地步,已经近乎无耻了,但还是得到了武皇的奖赏,则武皇礼佛的虔诚程度不难想象,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在佛法大兴的武周时代,高僧玄奘开创的法相宗反而受到冷落排挤了。

法相宗的衰落一般认为是经义太过繁琐不易传播,又不合中国国情之故。玄奘当年千里迢迢地从印度取回真经,一丝不苟地逐句翻译,务求紧扣原文,不像其他译者于多有删减文句,简化义理,以迎合国人的思想习惯。而玄奘不愿以俗意改圣言,真实地再现出印度佛学的本来面目,反而使得经义难以被普通民众理解接受,可见国人对外来思想的喜好,仍然停留在叶公好龙阶段。不过法相宗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失去了政府的支持。佛教不事生产,经济不能独立,需要人供养,因此宗派的兴盛往往依靠高僧大德传法和护教法王的支持,一般就是帝王了。隋唐之际天台宗盛极一时,就是靠了隋炀帝杨广的扶持,所以隋炀帝在佛教史上有“总持菩萨”的法号,天台宗也是第一个汉化佛教流派。不过现在有说隋炀帝不配当此名号,还是换成隋文帝的好,看来佛教界也蛮势利眼的^_^ 而法相宗的开宗立派则和唐太宗的扶持分不开,玄奘被太宗封为沙门领袖,总领译经事务,又是中宗显的挂名师尊,和李唐皇族关系非浅。而继承他衣钵的嫡传弟子窥基,更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的侄儿,则法相宗的政治倾向不言而喻,从未热衷于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当然也就不受武皇待见了。为了动摇法相宗的独尊地位,武皇首先打破太宗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待各方译僧,出名的有于阗的实叉难陀、印度的菩提流志、汉僧义净等等,其中义净是与玄奘并列的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此外她还刻意扶持玄奘弟子中的异类新罗人圆测,跟窥基的学派打对台。这样的小打小闹并不足以满足武皇的雄心,破教是为了立教,她要新的沙门领袖,开创新的宗派,全面盖过法相宗的风头,彻底终结李唐皇族在宗教界的影响力。她选中的这个人叫法藏,后世尊称为贤首大师,华严宗的开宗之祖。'20'

(本节未完待续)

注:

'17' 《新唐书*职官志》
'18'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19' 《全唐文*僧道并重敕》
'20' 《高僧传》

法藏也不是汉人,而是西域康国人,祖父一代移居长安,属于外来移民,少年时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燃指礼佛。武后之母荣国夫人杨氏去世后,度了一批僧人为她祈福,法藏便是其中之一,可算得上武后在沙门中的心腹嫡系了。武后当然着意培养,送到玄奘大师门下译经,后因观点不同而退出,以他为国师再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