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重生潜入梦 >

第45部分

重生潜入梦-第45部分

小说: 重生潜入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蛐蛐喜欢待的地方,一般那里的蛐蛐要比平地多。bj东直门外的东坝河、西直门外的苏家坨都是解放前盛产蛐蛐的地方,出自这两个地方的蛐蛐个头大、质量好,比来自sd的蛐蛐身价都贵。

    亲自去抓蛐蛐很累,所以很多人吃不了那个苦,只能选择买蛐蛐。从哪儿买呢?早年间北*京的四九城都有卖蛐蛐的,以朝阳门、东华门、鼓楼湾、西单、西四商场、菜市口、琉璃厂、天桥等处为多。一般都是在路边铺块布,上面放着一大堆竹筒,便宜的几分钱一个筒,碰到什么算什么,贵点的可以开筒看,满意了再买。不过这些东西在特殊时期时期已经被打倒了,销声匿迹,所以想买也没处买去。

    由于玩蛐蛐的过去都是旗人或者富贵人家,所以基本都集中在北*京和tj附近,故此,蛐蛐也就被按照产地分成了两种。凡是产在北*京周边地区,包括tj的,都叫伏地儿蛐蛐,意思就是本地的,除此之外就是山地蛐蛐,意思是sd来的蛐蛐。

    此外蛐蛐还按照功能分成了斗虫儿和鸣虫儿两种,斗虫就是用来打架的,要求个头大、头大、脖子粗;鸣虫则是用来听声音的,长什么样儿无所谓,只要求叫的声音好听。

    不管是抓也好,买也罢,有了蛐蛐之后才只是玩虫的开始,如果你养不好,好蛐蛐也会变成次蛐蛐。所以养是玩蛐蛐里面一个最重要、最繁琐、也最有乐趣的工序。

 七十三章 收、养、斗(二)

    说起养,应该是老北*京文化里一个最有特色的部分,只要是四合院里,必须得养点活物,用现在的流行话说是养宠物。在这个养里,大概也可以分成4大类,养鸟的、养鱼的、养兽的、养虫的。

    画眉、百灵、黄雀、玉鸟、鹦鹉、八哥、相思鸟、文鸟、鸽子等等,都是老北京人喜欢养的鸟儿,每天清晨人还没醒呢,挂在房檐下面的鸟就先醒了,一声声清脆的叫声,马上就能让四合院里充满了生机。然后主人会起个大早,提着鸟笼子去公园河边上遛个弯,不仅是把鸟给遛一遛,还顺便把人也遛了,算是活动筋骨吧。

    夏日里以“天棚、鱼缸、石榴树”为四合院里最和谐的景致。从王公贵族、朝中大小官员直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在自家庭院中摆上鱼盆,居室内摆上鱼缸,饲养的金鱼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以至数百条。用北*京人的话说:养鱼练的是慢功,要的就是磨性子的过程,以此养心逸致。而且“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所以被视为吉利之物。

    老北*京养猫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名曰“雌雄眼”,俗说“爹一只,妈一只”,此为“波斯种”。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

    老北*京人也养狗,但狗的数量要远远少于猫的数量,有钱人一般会在护国寺庙会的狗市上买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这些人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以博得一乐。

    那时的老北*京人不卖猫、不卖狗,还把卖猫、卖狗视为家庭破产的象征,会被人看不起。当然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讲究都没了,姑且就算是进步吧。

    最后就是养虫的了,蝈蝈儿、蛐蛐儿、金钟、咂嘴、油葫芦基本上也就是这几种,其中以蝈蝈和蛐蛐玩的人最多。每年麦收之后,胡同就会出出现挑着一大堆蝈蝈笼子卖蝈蝈的人,老北*京人一般都会买回去几只,挂在石榴树捉着葡萄架下,听它们在那里歌唱,不光不会觉得吵,还觉得很喜兴。

    买蝈蝈有个讲究,不能买一只回去,要成双成对的买,一是为了讨个吉利,二是蝈蝈之间叫起来会比赛着叫,一只叫了,另一只也会跟着叫。这就像咱们听乐器一样,听的就是一个交响乐团合奏,当然您要是非听独奏也没人拦着您。

    至于玩蝈蝈的讲究,一点不比玩蛐蛐少,不过老头没讲,只讲了蛐蛐。

    养蛐蛐首先得有一个器具,那就是蛐蛐罐,这种罐子就像一个半截的笔筒,上面带着一个盖子,盖子上有气眼通气。罐子的大小分为了五个号,和我们用的电池一样,从一号开始越来越小,一直到五号,这五个罐子可以一个套一个的装在一起,具体尺寸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是相对而言。

    蛐蛐罐的材质种类很多,最常见就是瓷质、陶制两种,另外还有象牙的、玉之类的,那就是个人喜好问题。除了从材质上分之外,玩虫儿的人还把蛐蛐罐从产地上分了一下,就是南罐儿和北罐儿。那老头一辈子没离开过北*京,所以他和洪涛讲的都是北罐,至于南罐和北罐的区别,也大概提了一下,由于气候的不同,南罐的壁比较薄,北罐的壁比较厚。

    其实这个蛐蛐罐的制作就和茶壶差不多,也是用澄浆泥、紫砂之类的粘土经过过滤之后烧制出来的。明火烧制出来的罐体比较亮,有光泽,但是罐体和罐盖很难是一个颜色,因为不是一炉烧的。套盆烧制出来的罐体和罐盖颜色一样,但是罐体光泽度不够,手感也没那么细腻,至于哪种好,这要看个人的喜好了。

    按照玩蛐蛐的老规矩,24只蛐蛐罐为一桌,每桌还要配一只王爷罐和一只咬罐。王爷罐个体最大,里面住着这一桌里最厉害的蛐蛐,而咬罐就是蛐蛐打架的战场,也叫斗盆,就是在委托商店里那老头和洪涛讲的那个罐子。这一桌就算是玩蛐蛐的一个单位,行家问你的时候,都会问:爷们玩了几桌啊?所以说玩蛐蛐没有玩一只两只的,那都是外行,要玩最少就是一桌起!

    光有一个蛐蛐罐还不成,这等于是光给蛐蛐弄了一个院子,还没房子住呢。蛐蛐的房子叫过笼,也叫铃房,它什么模样的都有,什么材质的都有,总体上说就是一个两边带洞,上面带盖的小盒子。过笼一般都是放在蛐蛐罐子里,这就是蛐蛐的卧室了。

    为什么叫过笼呢?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词。因为不管你是斗蛐蛐,还是平时给蛐蛐打扫院子,都需要把蛐蛐从罐子里拿出来。一般的小孩儿就直接下手去抓了,玩虫的讲究人当然不能这样简单粗暴,一只蛐蛐除了叫声好听、好勇斗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品相。

    我们常说全须全尾(读做“引”的音),指的就是蛐蛐的品相,须自然就是蛐蛐那两根触须了,尾指的就是蛐蛐那两根尾巴。一只好蛐蛐的触须和尾巴必须是完整的,下手抓的话,触须和尾巴很容易被折断,于是过笼就出现了。当你想把蛐蛐挪到其它罐子里时,你就把蛐蛐赶进过笼里,然后直接把过笼拿起来,蛐蛐自然也就跟着一起挪动了,这样不会伤到蛐蛐。

    有了蛐蛐罐和过笼就成为一个合格的蛐蛐玩家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不管玩什么,都的有一套家伙事,玩摄影你光有相机还不成,得配几个头吧,还得有架子吧,还得有摄影包、摄影背心吧,还得来几个灯什么的吧?钓鱼光有竿子和钩也不成吧,还得有钓箱、饵料盒、漂盒、架杆、子线板、主线轴一类的附件吧?

    玩蛐蛐也一样,除了罐子和过笼之外,还得有给蛐蛐称重的戥(等)子、喂蛐蛐喝水的水槽、吃饭的饭板、夹取罐子中各种器具的竹夹子、往水槽里滴水的滴水器、把罐子盖架起来通风用的码子、装芡草用的芡筒、防止蛐蛐从斗盆里跳出来的罩子等等一大堆玩意。

    刚开始洪涛还以为把这些东西都凑齐了,就算入了门了呢,反正只要市面上有卖的,咱就去买呗,蛐蛐罐都买了,还在乎这些小玩意吗?可是那老头一句话就把他给说晕了,原来这些只是养蛐蛐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并不意味着你能养好蛐蛐,只能说明你可以开始养蛐蛐了,那养蛐蛐还有什么可难的呢?

    首先就是给蛐蛐罐子砸底!千万别看字面上的意思,不是要把罐子底给砸掉,而是要在原本瓷质或者陶制的罐子底部砸上一层三合土,因为蛐蛐是生活在土地上的昆虫,这也算给它弄一个舒适的家吧。

    砸底怎么砸呢?第一步就是煮罐。凡是烧制出来的蛐蛐罐,都有盐碱,对蛐蛐有害处,于是玩虫儿的人们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罐子里的盐碱给去掉,这就需要用雨水来浸泡,少则半年,多则好几年。但是后世里的人没那么多时间,于是大家又想出一个办法来,就是用茶叶水来煮这个罐子,通过高温和茶叶里的某些物质,来让罐子里面的盐碱析出并中和,俗语叫去火气。洪涛这几个罐子是不用煮了,按照那老头的说法,这几个罐子都是旧罐子,是被人玩过的,火气早就没有了。

    去完了火气的罐子,就可以开始砸底,砸底要用一种三合土,就是把老砖粉、细沙、黄土按照3:4:2的比例混合,再加上一份儿蚯蚓屎,弄成细末,越细越好。然后放入少许水混合,千万不能和成泥。把和好的三合土放入蛐蛐罐里,用一个底部比较平的硬物慢慢捶打,逐渐压实,厚度最小也要一厘米。压好之后,你把罐子翻过来,一个土渣都不会掉,又平又结实。

    这只是砸底的第一步,现在就要进行第二步,找一块粗砂纸,剪成一个比罐子底略小的圆片,然后砂质粗的一面向下,放入罐子底,继续砸一会儿,在把砂质拿出来。这时底部的三合土上会出现很多麻点,这就对了,这是为了让蛐蛐的脚能抓地用的,三合土太平滑了会让蛐蛐站上去打滑。

    在这之后,就是第三步,也就是砸底的最后一步,养底。这些三合土也有有火气的,所以还得用毛笔蘸着茶水,没事就往上刷一层,干了再刷,大概刷个十天半个月的,就可以把蛐蛐放进去了。

    其实这个砸底就和我们人类装修房子一样,买了新房子了,还是毛坯房,先得铺个地板啥的吧,铺完了之后,屋子里有味道啊,还得晾几天才能住进去,同样的道理,蛐蛐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没人的抵抗力强呢,所以必须精心伺候着,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这是找乐儿呢。

 七十四章 那二爷

    现在,就可以把过笼放进去,水槽也放好,在放上一片木头做的饭板,这是为了让罐子里干净,喂给蛐蛐的食物就放在这个小木板上。按照那老头的说法,罐子要潮,过笼要干,所以一个罐子最少要配上两个以上的过笼,每天换一个干燥的过笼,但是罐子里的湿度不能太低。

    不管是平时为了调整湿度抹进去的水,还是喂蛐蛐喝的水,不能用自来水,得用雨水。这是因为自来水里有消毒的化学物质,怕蛐蛐受不了,所以每年夏天的时候,玩虫儿的人都会在院子里摆上一个空水缸,用来接雨水,如果你碰上一个玩虫的人,他会问你:您老今年接雨水了吗?那他的意思就是在问你,今年还养不养虫了。

    那老头今天就给洪涛讲了这么多,后面的斗虫还没来得及讲,而且如何分辨鸣虫、斗虫的好坏,什么样的斗虫需要用什么特殊食物来喂,斗虫时候的技巧等等,都没和洪涛说呢,按照那老头的说法,想玩好虫儿,得花大半辈子时间,而且还得上心。

    “怪不得八旗子弟啥也不会干呢,铁杆庄稼倒了以后还得卖房子卖地的养活自己,原来他们的时间全用在琢磨这玩意上去了,这要放在后世里,就是一个民粹大师啊,不光不会饿死,还得活得好好的。”洪涛抱着自己那5个罐子回到了姥姥家,躲到了舅舅的屋子里,一个一个的仔细观察着自己今天的收获。

    “小涛,你这是弄回来一堆什么玩意啊?蛐蛐罐?还挺好看的啊!”这时候小舅舅从外面带着一脸桃花跑了进来,伸手就要去拿蛐蛐罐儿。

    “别碰!这个罐子比你还值钱呢,你要敢乱摸,我明天就去你们楼道里把你和臭大姐的事情全给喊出来。”洪涛现在已经不再用钱来讨好小舅舅了,他牢牢的抓住了小舅舅的软肋,情!

    “切,谁还玩这个啊,给你看看我新弄的枪吧,我用了你两节车条。”小舅舅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用8号铅丝挝成的手枪。

    这把枪和以前他做的蹦弓枪不太一样了,枪头的位置上安了几节自行车链条,中间可以掰开,最前面的链条眼里砸进去一个车条的螺母,后面是一个用好几根皮筋绑着的撞针。

    “不就是火柴枪嘛。”洪涛认识这个玩意,这是这个时代里男孩子最爱玩的一种自制玩具,把一根火柴塞进链条,从那个车条螺母的眼儿里穿过,火柴头正好卡在链条里,然后把链条合上,一扣动扳机,皮筋就会带动撞针,重重的打在火柴头上,发生爆炸,然后把火柴棍崩出老远,还会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这个你也玩过?我上午刚做完的。。。。。。”小舅舅本来还挺洋洋得意,但是洪涛一口就说出了这把枪的名字,很显然这次的显摆又不成功。

    “舅舅,哪儿有城墙砖你知道吗?我有用。”洪涛没继续和小舅舅讨论这种小孩的玩意,他本来想告诉小舅舅如何用火柴枪改装**,但是后来一想,这个可不成,**已经可以打伤人了,不能让小舅舅玩。

    “城墙砖?你要那玩意干嘛?”小舅舅跟不上洪涛思维。

    “养蛐蛐用,你也不懂,就告诉我哪儿有吧。”洪涛这个小舅舅是个标准的胡同串子,附近的每个院子里都有他的活动足迹。

    “里院就有几块,垫在咸菜缸下面呢,养蛐蛐有什么好玩的?不如咱们去抓土鳖吧,三个一分钱,晚上出去抓一会儿就能挣1毛多。”小舅舅对于蛐蛐没什么兴趣,他只对两种东西有需求,一个就是钱,一个就是臭大姐。

    “给,这是我今天抓土鳖的钱,就算我跟你一起去了,过些日子我让你和我一起去抓蛐蛐,你别说今天我没和你去抓土鳖啊!”洪涛从兜里掏出一毛钱纸票,放到小舅舅手里,然后从工具箱里拿起一把锤子直奔后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