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苏联教父 >

第309部分

苏联教父-第309部分

小说: 苏联教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自己庞大的外债,匈牙利,波兰等国的政府感到手足无措。他们靠着自己的实力根本无力偿还这些借款,可是如果不能拿到新的融资,就无法从国外进口充足的消费品满足国内人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三条道路,一是向美国寻求资金支持来偿还自己的外债,这条路貌似简单其实很复杂。毕竟美国的钱袋子不是由总统而是由国会来决定的,而面对波兰和匈牙利这种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的国家,美国国会是不会同意把纳税人的钱扔进这些水坑里的。因此瓦文萨除了大骂美国政府言而无信之外,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

    第二条路就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请求紧急贷款了,不过IMF的贷款条件非常的苛刻,很有可能会让波兰政府丧失自己的的税收,以及关税等权利。除此之外,IMF其实是美国操纵的一个国际组织,很有可能还要夹带着美国人自己的一些私货。比如在波兰部署美国的导弹,或者在波兰建立美国的军事基地等附加条件。一旦波兰选择了和IMF合作,也就意味着波兰将会成为封锁苏联的前沿阵地,成为美国的看门狗。这个道理就算瓦文萨不懂,波兰国内的那些知识分子也会懂得,所以这条路其实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第三条路,就是向国际上的那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发行国债了。这条路对于现在的波兰和匈牙利等国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们的信用评级现在统统都是垃圾级,正常的投资者绝对不会借给他们一分钱,而那些肯借给他们钱的债权人所提出的利息根本不比高利贷强多少,因此这条路其实依旧是一条死路。

    有没有三条道路之外的第四条道路呢?当然有,那就是哥伦比亚银行和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出来的外债和经济转型一揽子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具体地说就是由哥伦比亚银行接管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提供资金让这些国家偿还债务,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要按照哥伦比亚银行和杰弗里·萨克斯提出的经济政策不打折扣的进行经济改革。这当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休克疗法”。

    这套方案对于所在国的政府来说,哥伦比亚银行提供的资金可以应付这些国家头上的巨额外债。与此同时嘉能可公司,以及谢廖沙在美国收购的大批农业,畜牧业公司,食品公司也可以参与进来为这些国家提供充足的食品和轻工业产品。这简直就是为这些国家定制的一套方案。

    而对于哥伦比亚银行来说,一旦某个国家接受了哥伦比亚银行的方案。哥伦比亚银行就会自动升级为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它将独占所在国的发钞权,管理外汇和黄金等储备资产的权力,通过利率调节所在国通货膨胀的权力等好处。除此之外,谢廖沙旗下的大宗商品和畜牧产品也可以在东欧地区倾销,获得稳定的市场。这个计划对于高尔基财团来说绝对是一个称霸欧洲的机会。

    杰弗里·萨克斯首先来到了波兰同瓦文萨会面,共同探讨波兰的经济问题。为何要把第一站选择在波兰,首先这里是高尔基集团多年经营之地。其次这里地处苏联的家门口,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最后,嘉能可公司现在已经把波兰当作了农产品的倾销地,已经在实际上实现了控制波兰市场供应的计划。

    瓦文萨对于杰弗里·萨克斯的到来自然是欢迎之至。因为杰弗里·萨克斯刚刚在玻利维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玻利维亚当初所面对的情况,就算是经济学门外汉都能看得出来跟现在的波兰有多么的相似。所以当杰弗里·萨克斯当着瓦文萨所有内阁成员的面提出了外债和经济转型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时候,瓦文萨的大部分内阁成员都感到有些心动了。

    “萨克斯教授,您真的认为哥伦比亚银行的计划能够挽救波兰的经济吗?”瓦文萨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总理先生,这套方案是我和哥伦比亚银行反复探讨过的,这里面包含了我在玻利维亚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我相信,只要贵国接受了哥伦比亚银行的计划,不出一个星期,波兰国内的通货膨胀就会得到控制。而且我知道,还有几个月,贵国将会有一大笔债务到期,如果到时候债务违约的话,我想情况不用我说您也知道……”杰弗里·萨克斯自信满满地说道。

    这番话确实让瓦文萨吓了一跳,现在波兰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来维持人民的生活,可是如果债务违约,波兰就无法再从国际上筹措资金,到时候恐怕连进口面粉的钱都没有了。

    “总统先生,情况反正已经如此了,为什么不给我们哥伦比亚银行一个机会呢?我想现在除了我们,基本上也没有谁愿意借钱给波兰了吧?”一直一言不发的哥伦比亚银行总裁米哈伊尔突然面带微笑的对瓦文萨小声地说道。


………………………………

第二百五十二章 接管波兰中央银行

    杰弗里·萨克斯在波兰停留了一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瓦文萨和他的内阁同哥伦比亚银行以及杰弗里·萨克斯本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讨。在巨额债务即将到期的情况之下,波兰政府确实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偿还外债了,而面对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波兰政府同样束手无策。

    现在嘉能可公司在波兰销售的产品大部分还是采用美元来进行结算,只有一小部分是用波兰生产出来的铜以及其他的矿产来偿还的。对于波兰政府来说,他们如果想从国外进口急需的粮食和农产品等民生物资,只能够消费美元和铜。波兰虽然是一个铜储量丰富的国家,可是产能不够,无法在一朝一夕之间满足嘉能可公司的需要。在经历了双方不愉快的那段日子之后,现在的嘉能可完全是和波兰政府公事公办,没有了美元或者铜,波兰连一船小麦也别想进口。

    瓦文萨现在手头只有哥伦比亚银行抛过来的这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了。所以尽管疑虑重重,波兰政府还是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同意了由哥伦比亚银行接管波兰的中央银行。

    在得到了波兰政府的正式授权之后,萨克斯和米哈伊尔立刻开始了他们的行动。就在双方合作协议签署的第二天,哥伦比亚银行就以波兰中央银行的名义宣布废除旧有的波兰货币兹罗提,改为发行新版的波兰兹罗提,新旧两种兹罗提的兑换比例是1:100。

    很多波兰人一大早就从报纸,电视和电台中得知政府颁布了废钞令,一时之间,波兰国内的各大银行门口都挤满了前来兑换钞票的居民。他们拿着成捆成捆的钞票涌向银行,去兑换新版的波兰兹罗提。

    废钞令的颁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虽然1:100的兑换比例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但是因为有了新的货币体系,市场上商品的物价开始重新和新版的兹罗提挂钩。

    几乎一夜之间,市场上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下降了一百倍。就在波兰中央银行宣布废钞令的第二天,波兰政府再次对外宣布提高银行利率和取消食品以及燃油补贴的消息。从这时候开始,大量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开始重新回到了波兰中央银行的手中。

    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米哈伊尔果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波兰的通货膨胀终于得到了控制。

    以高尔基财团的实力,随心所欲的控制波兰的物价基本上毫无压力,毕竟波兰的人口也就是苏联的十分之一,而嘉能可公司可是控制了加拿大,美国,以及澳大利亚市场上最大的粮食收购商。

    米哈伊尔希望把波兰市场当作哥伦比亚银行在东欧的一面旗帜,而谢廖沙则在背后鼎力支持他的计划。就在波兰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之后,尤里也抵达了华沙,开始游说波兰政府进行私有化改革。

    米哈伊尔很快就向波兰政府提交了私有化改革方案,因为哥伦比亚银行接手了波兰几乎全部的债务,所以现在哥伦比亚银行就是波兰最大的债主。这套私有化改革方案本质上就是波兰偿还哥伦比亚银行的一套计划。

    按照米哈伊尔的计划,波兰政府手中庞大的国有资产将会成为哥伦比亚银行的囊中之物,不过这些事情波兰政府并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原本属于国家的那些矿山,钢铁及冶金企业,还有波兰国内的一些银行,造船厂等几乎所有的资产都被标上了价格摆上了供人挑选的货架。

    波罗乃兹汽车已经被高尔基大众收归旗下,而作为配套工厂的一些下游企业现在也开始了大甩卖。波兰的国有牧场被甩卖给了西方石油公司旗下的畜牧分公司,格但斯克的造船厂,波兰国有的航运公司,甚至格但斯克港都被地中海航运公司整体买下,除此之外,波兰国内的机场,铁路,运河等运输公司都被高尔基集团瓜分殆尽。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甩卖和整合让波兰的经济开始出现好转的迹象,波兰政府自然对哥伦比亚银行感恩戴德。不过他们不知道的事,其实吃下波兰的这些国有资产根本就没有花费高尔基集团多少资金,因为在现在的波兰,就连钞票都是哥伦比亚银行印的。而嘉能可公司借助这次的机会清理了一大批储备了多年的物资。表面上参与了波兰私有化的企业来自世界各地,多达上百家,其实最优质的资产早就落入了高尔基集团的口袋。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外债和经济转型一揽子解决方案就让波兰成为了高尔基财团所控制的国家,不过波兰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倒是因为物价开始下跌,经济开始恢复,让波兰人民又重新恢复了对政府的信任。最起码瓦文萨不用担心自己的****了。

    波兰改革的出见成效,让哥伦比亚银行和杰弗里·萨克斯在次名声大噪,而脱胎于杰弗里·萨克斯的休克疗法的外债和经济转型一揽子解决方案则成为了东欧各国新兴政权眼中的救命稻草。随着波兰的经济开始步入正轨,米哈伊尔和杰弗里·萨克斯又陆续收到了来自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邀请,邀请哥伦比亚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继续波兰式的改革。

    米哈伊尔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此时此刻一个更加庞大的设想开始出现在了他和谢廖沙的脑海中,可不可以建立一家包含了整个东欧国家的跨国央行,帮助整个东欧地区进行一体化的改革。谢廖沙心里清楚的知道,如果这个设想能够成立,东欧将提前十几年建立欧元区,到时候,一个统一而又庞大的市场将大大加强这一地区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哥伦比亚将会成为整个东欧的中央银行。这个设想简直是太诱人了。

    谢廖沙心里清楚,如果米哈伊尔能够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再次取得成功,那么到时候再提出东欧统一市场的理论就会水到渠成了。


………………………………

第二百五十三章 电力双雄

    “还我空气……”

    “还我空气!”

    “还我水源……”

    ……

    “还我水源!”

    ……

    底特律市一家大型电厂的门口,一群环保人士正聚集在此进行着抗议活动。虽然参加这次抗议活动的人数不多,仅仅只有几千人,但是他们却封锁了电厂出入的大门。在电厂外通往外界的公路上,一辆又一辆运送煤炭的汽车被堵在了路上。司机们时不时的望着前方抗议的人群,祈祷这伙人能够早点把路让开,让他们把煤送到电厂里去。

    作为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电力事关美国工业的命脉,可是因为美国的电力系统多年来已经习惯了把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所以在美国,使用煤炭发电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天然气的发电成本。对于美国的电厂来说,煤炭依旧是电厂最主要的燃料。虽然电厂的利润普遍都很高,而且天然气的成本更加的低廉,可是如果要把燃煤发电机组改造成天然气驱动的发电机组,那就要花费一大笔的改造费用。不仅如此,在改造期间电厂停工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大部分的发电厂并没有采用天然气的计划。

    谢廖沙现在手上拥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对于高尔基集团来说,像美国和西欧这些工业发达的地区,越是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高尔基集团就会赚取越多的利润。可是如何才能够让这些发电厂自发地投入大笔的资金将燃煤机组改造成天然气机组呢?从电厂的角度来说,他们肯定不会有这种动力的。所以谢廖沙才会资助那些环保团体,到发电厂的门口去进行抗议示威。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环保主义逐渐在发达的西欧和北美地区开始兴起,逐渐成为一股可以左右政治和选票的势力。特别是在1985年英国的南极科考队在南纬六十度地区观测发现了臭氧层空洞之后,更是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大气的污染情况。

    谢廖沙并不是什么环保主义者,操纵那些环保团体为自己牟取利益才是谢廖沙最终的目的。在美国唯一能够让政客们被牵着鼻子走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选票。自从谢廖沙盯上了美国庞大的电力市场之后,一方面谢廖沙在德克萨斯不断的收购天然气田,并且大规模的建设天然气管道,另一方面,卡莉姆则开始向那些环保团体,尤其是关注空气污染的环保团体提供大笔的资金。

    在卡莉姆的可以安排下,几十个环保团体都开始关注起了美国发电厂的污染情况。尤其是现在作为主力的火力发电厂,更是成为了环保团体们争相攻击的猎物。

    火电厂所造成的污染物主要是废气,废水,以及废渣三种。而这三种污染物都是天然气发电所不具备的,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天然气发电有着先天的优势。

    在卡莉姆的推波助澜之下,全美主要的媒体都开始突然关注起了发电厂三废污染问题,虽然美国的媒体还没有被高尔基集团涉足,可是只要有钱,想要在短时间之内造成对某一社会热点的持续关注一点都不困难。

    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安排之下,美国媒体开始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潜移默化的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火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