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倾宋 >

第261部分

倾宋-第261部分

小说: 倾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拾阶而上,想想陈宜中他们都不得不委屈的在下面吹风,叶应武忍不住暗暗感慨一声,到底是在外面先打下来一片基业好啊,至少在这临安城中就算是初来乍到、无根无基,别人依旧不会小瞧你。

    换句话说,乱世当中,有兵就是王。

    台阶两侧的禁军同时躬身行礼,而站在殿前的两名内侍则是缓缓推开了朱红色的大门,不过毕竟不是上朝陛下召见,所以他们可没有唱名的义务。

    仿佛春风扑面,叶应武轻轻吸了一口气,抬脚迈入宫殿,还不忘随手正了正衣冠。

    或许叶应武在门外百官当中已经算来得早的了,但是到了垂拱殿才发现里面已经有几个人安然坐着。

    坐在一侧椅子上一个老人闭目养神,按照六部排列的顺序,当六部之首,正是礼部尚书陈宗礼,倒是六部其他尚书都没有现身,而在陈宗礼的上首,还有两个年纪不小的老人,一个是当朝参知政事马光祖,还有一个则是判大宗正事赵与芮,而在陈宗礼的对面,则是参知枢密院事吴革。

    叶应武倒是轻轻松了一口气,因为现在出现的这几个都是年纪已高,要不就是像赵与芮这样大宋亲王,等到这种大朝会的时候才会以大宗正的身份代表皇室出来站站场子。

    要真的说贾似道的亲信,还真是一个都没有,反而参知政事马光祖和贾似道也颇为不对付。而礼部属于六部当中最清闲的一个,所以贾似道显然对拉拢陈宗礼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自南宋宁宗以来,都是当朝丞相身兼枢密院事,所以大宋名义上的枢密使是平章军国事贾似道,不过因为这位贾相公连政事都懒得处理,更不要说是军事了,所以实际上枢密院的一把手还是吴革。

    不过吴革现在根本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天下各处,西面川蜀有高达、张珏率川军血战,中路有叶应武这个沿江制置大使统筹各部,两淮则是南宋名将李庭芝和夏贵坐镇,这参知枢密院事,也就是俗称的枢密副使大人,还没有能耐调动这些已经算得上是割据一方的大将。

    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吴革能够以中间派的身份安安稳稳的坐在这个位置上了。毕竟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职位,就算是费尽心思争取到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贾似道就随便吴革自己玩儿去了。

    可能吴革是垂拱殿当中唯一一个还醒着的人,见到叶应武大步走进来,显然有些坐立不安,毕竟自己和叶应武不但没有交集,而且他身为统领中央军权的大臣和这些边疆大将想来是针锋相对,要说叶应武对他没有反感那绝对不可能。

    叶应武也注意到了年不过五十的吴革,倒是很随和的点头微笑,算是打过招呼。实际上吴革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对于这个本来应该大权在握、烜赫一时的西院一把手,叶应武还是有三分同情心的。大家都是掌兵事的人,这种当光杆司令的感觉真的不怎么样。

    (作者按,宋中央两个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负责政务,又称政事堂、东院;枢密院负责军务,又称西院。故宋有“两院”之称)

    “来者可是沿江制置大使叶相公?”马光祖缓缓睁开眼睛,开口问道,虽然声音很低沉,但是已经足够在安静的大殿中听得清楚。

    对于这位已经六十七岁的老人,叶应武不敢怠慢,毕竟马光祖也算是大宋有名的贤相了,无论是作为一个晚辈还是作为一个后进,他都需要对这个老人以礼相待。

    “晚辈不才,正是叶应武,叶相公之称呼万万当不起。”叶应武上前恭敬地拱手作答。

    马光祖嘴角一咧,挤出来一丝笑容:“好好,不用这么客气。没有想到叶镇之的衙内都已经这么有出息了,不知不觉得老夫这些人都得给你们年轻一辈腾地方了。”

    等到马光祖话音落下,一直闭目养神的陈宗礼也是笑着睁开眼睛:“马相公这话说得,官家和贾相公,去问问又有哪一个敢放你走。现在满朝已经就剩下这几个老不死的了,要是全都走了怎么交代?”

    马光祖沉默了片刻,看向陈宗礼:“这句话说的倒也不假,只是现在天下大势滚滚如潮,已经不复你我当年初入这朝堂。而且老夫这把身子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下了,趁着还能动弹的时候回家养养老也不错。”

    “你们这么背后议论官家,就不怕本王告御状?”一直闭目不想和这几个老家伙絮叨的荣王赵与芮,也终于按捺不住开口了。

    荣王赵与芮是宋理宗的兄弟、当朝天家的亲生父亲,因为出身卑微,所以赵与芮终其一生恪守本分,虽然没有什么出众的政策决断,但是担当大宗正一丝不苟,也算是为这大宋奉献了毕生心血。对于这样一位少有不飞扬跋扈的亲王,朝野官员还是颇为信服的。

    (作者按:历史上对于贾似道的死法,除了押解路上被杀之外,还有被宋荣王赵与芮拔剑怒斩一说)

    不过毕竟赵与芮是和马光祖他们这些人当年同朝的,所以即使是信服尊重,这些同龄人也难免会相互打趣两声。

    “荣王殿下,这可就是您不地道了。”马光祖好像忘了叶应武和陈宗礼他们的存在,对着赵与芮呵呵笑道,“老臣这么多年为了大宋呕心沥血,殿下也都是亲眼看见的,现在都快走不动路的年纪了,想要回家含饴弄孙不也实属正常么。老臣比殿下年长七岁,殿下随时都能够抱皇孙,老臣却还得每天起早贪黑的来上朝,这不是罪孽么。”

    叶应武微微一怔,看着脸上已经满是皱纹的马光祖,又想起来白发苍苍的自家爹爹以及王爚这几个前朝老人,才意识到实际上这些老人在承受了大宋太多的风风雨雨之后已经心身疲惫。

    恐怕也就只有和自己有过数面之缘的程元凤,才是真的梦想成真了吧,现在回归徽州故里颐养天年。

    站在这垂拱殿中,无意之间叶应武好像看到了大宋拜年波澜壮阔的画卷,凄风苦雨、欢天喜地······

    不觉已是桑海变化。

 第二百八十二章 敢与争锋芒

    ps:第二更!

    垂拱殿中。

    荣王赵与芮显然也来了兴致,顿时板着脸,伸手敲了敲椅子扶手:“马相公,此言差矣,为这大宋尽职尽责是你臣子本分,君不见江、叶诸位相公也还在各地奔波,马相公怎么就想退了?身为这宋之大宗正······”

    见到赵与芮怔在那里,陈宗礼忍不住笑道:“殿下,身为大宗正您可还真管不了马老头儿!”

    赵与芮也是哈哈大笑,只不过声音当中却流露出岁月消磨不堪的沧桑。马光祖摇了摇头:“还有小辈在这里,你看看你们两个,能不能拿出点儿正形来,这大宋的未来还要落在他们的肩上,总不能和咱们这几个老不死的学坏了,到时候老夫和陈公放心,荣王殿下恐怕就要担心官家天下了。”

    熟练的翻了翻白眼,赵与芮此时看上去不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此言还是差矣,还是差矣。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自有儿孙愁,这么多年来老夫也没有在意过官家,他想怎么样便怎么样吧。都已经是年过六十的人了,没有多少年活头了,安安生生过自己的日子便是。”

    一直站在那里的叶应武忍不住轻轻一笑,老爷子,别的不说,你这句话还真是说错了,您老可是足足又活了二十年,不但是少有的看着自己儿子当了皇帝孙子当的人,而且还是宋廷皇室少有的高寿,只可惜这高寿也是在宋亡之后忽必烈见证的了。

    赵与芮显然不会猜到自己本应该的命运,此时脸上流露出的还是一个年迈老人对于平淡富足生活的满意。

    马光祖轻轻咳嗽一声:“这人老了到底是有些唠叨,又不知道扯去什么地方了。现在时辰也不早了吧,估计快到上朝的时候了,贾相公往常按理说应该已经来了的,今日倒是奇也怪哉。”

    陈宗礼和气一笑,一边招呼叶应武别干站着,一边缓缓说道:“该到时候了,咱们这些老家伙手脚不灵便,还是早早行动吧。”

    荣王赵与芮点了点头,拄着拐杖当先走,因为年纪轻一些的缘故,虽然拄着拐杖却已经健步如飞,竟然片刻就转向屏风后,不见了踪影。而马光祖他们似乎早就习惯了,相视一笑,马光祖更是对叶应武说道:

    “远烈啊,你年纪轻轻,无须这么慌张,坐下来吃点儿喝点儿也好,从这里走过去,怎么着也要比门外那些官员快。”

    叶应武看着这个更像是自己长辈而不是上司的老人,郑重的点了点头,还不等他回答,垂拱殿的大门却是再一次被推开,两道一前一后的身影走入大殿当中,伴随着的还有临安初春的一抹浅浅晨光。

    “叶相公,别来无恙。”贾似道微微笑着说道,只不过话语之中带着丝丝浸入骨髓的凉意。

    饶是叶应武也见识过不少场面,此时和贾似道面对面,内心还是狠狠地颤抖了两下,小心脏“扑棱扑棱”的跳动,竟然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迎面而来的贾似道完全不像是昨天毕恭毕敬甚至有些心事的样子,这个已经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在早朝上展露身影的老人,刚刚出现就已经卷动寒意扑面。

    显然这个纵横官场半辈子的大宋权相,已经摆出了最佳的战斗姿态,并不像叶应武想象中那样颓唐。

    贾似道很清楚,在战场上他是没有办法战胜叶应武的,就算是当初把他打得落花流水的阿术都不能战胜叶应武,更不要说他这个半吊子将军了,所以想要战胜叶应武,最好的地方便是这朝堂之上。

    如果说在战场上贾似道就是三岁小儿的话,那么初入朝堂的叶应武,在贾似道眼中又何尝不是一个三岁小儿?虽然这个三岁小儿全副武装,不过贾似道并没有打算和他打持久战,索性双方一战定胜负。

    “这就来真的。”叶应武心中忍不住轻轻嘀咕一声,这可不是贾似道一贯作风,显然他也看出来威胁所在了。

    站在贾似道身后的翁应龙也是目光冰冷,紧紧盯着叶应武,不过可以看得出来,贾似道是踌躇满志,翁应龙却是有些紧张。

    叶应武从容不迫的一笑,上前两步,冲着贾似道恭敬的一拱手:“昨日与贾相公未能详谈,追悔莫及。小臣在沙场之上冲杀换来今日,终究比不上贾相公,贾相公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实在是吾辈之楷模!”

    贾似道的嘴角忍不住一阵抽搐,叶应武是在夸奖自己,还是在揭短?你要是想说反话,难道就不能说的高档一些?这个说法谁都能够察觉出其中的端倪来,尤其是一个傻子都没有的官场之上!

    “扑哧!”突然间传来一声轻笑,贾似道和叶应武同时下意识的看去,却只看到了马光祖转过去的身影。

    刚才叶应武说的很清楚,自己能够有今天的地位是从沙场上连番血战获得的,一步一步走的踏实,蒙古鞑子的鲜血浸满了脚印。而贾似道却是不同,对于自己的出身贾似道一直是避而不谈,毕竟凭借着一个专宠于君王前的姊姊才能够平步青云,这对于任何有点儿志气的人都不是什么好意思拿得出手的过去。

    而说贾似道勤于政务、鞠躬尽瘁,朝野上下谁不知道贾相公已经好些年没有上过朝了,政务也全都是翁应龙和之前廖莹中帮忙打点,所以要说他是勤于政务,即使是贾似道脸皮和临安城墙一样厚,也能听出这是讽刺而不是拍马屁。

    不等贾似道回过神来,叶应武不慌不忙的看向翁应龙:“翁先生,兴州一别,数月不见,分外想念,不知道什么时候翁先生能够赏脸和小弟小酌几杯,聊叙衷肠?上一次翁先生的一席话可是让小弟受益匪浅啊!”

    “叶相公此话何意?”贾似道脸色一沉,也顾不上叶应武刚才的讽刺了自己,显然自己最倚重的心腹和最大的敌人私下里有交流,让他看到了恐慌甚至是压力。因为翁应龙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廖莹中失踪之后贾似道已经不能没有翁应龙的攘助!

    如果不是多年波谲云诡、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让贾似道的性格愈发沉稳,恐怕这个时候已经爆发出来了。

    叶应武含笑不语,翁应龙刚想要解释,突然间有内侍转出来:

    “请诸位相公移步上朝!”

    外面也传来钟声,宫门已经完全开启,甚至能够听见百官的脚步声。

    贾似道倒是很快镇定下来,轻轻地吸了一口气之后,看也不看身边已经浑身颤抖的翁应龙:“老夫之前还真是小看了叶使君。叶使君请吧。”

    虽然不知道贾似道为什么突然间称呼自己为叶使君,而不是刚才叶相公,叶应武也懒得和他斤斤计较,至少刚才贾似道和翁应龙两个人的表现已经说明这第一回合自己是占了上风。

    这就已经足够了。

    贾似道似乎也收起来小瞧之心,和叶应武并肩而行,要知道在朝堂上即使是马光祖这样的两朝老臣都没有如此待遇。一向心高气傲的贾相公可不会把自己和这些人放在一起。

    或许垂拱殿当中这一刻最轻松的就是吴革了,看着叶应武和贾似道刚才一场对抗,他已经汗流浃背。毕竟这也算是密辛了,不管是谁占了上风、落了下风,都不希望这种事情被更多的人知道,而作为唯一“目击证人”的吴革,自然感受到了压力。

    叶应武和贾似道,向来是那种对于小鱼小虾的人物能动手就绝对不动口风格的。

    不过好像这两人并没有把吴革放在眼里,都是暗暗捏着一把劲儿等着下一次再来一场大碰撞。刚才是叶应武一招制胜,现在贾似道不能不有些表示了,否则叶应武等会儿恐怕就真的制衡不住了。

    心思一转,贾似道一边迈动着步伐,一边压低声音不慌不忙的说道:“叶使君昨天夜里恐怕有贵客上门吧。或许叶使君以为这件事情能够做的无声无息,只是······”

    贵客上门?叶应武脚步一顿,心中暗叫一声算你狠,不过脸上却是强作镇定:“倒是让贾相公失望了,前来拜访的正是陈御史,怎么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